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散文新观察之宋长征篇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新观察之宋长征篇
                                                    刘军
    近些年来的乡土散文写作,从呈现情思的整体性角度上,集中于乡愁的抒发与开掘之上;从写作对象上看,则集中于乡土器物和植物这两大类题材之中。中原的冯杰,山东的刘学刚,西北的刘梅花等,皆有涉及乡土草本植物的纵深系列,而江苏的杜怀超与兆南,则写出了总题为“那些农具”的系列篇章。本期散文新文新观察迎来的宋长征作品,作者也是山东人。以上所举作者,皆出自长江之北,由此可见这一区域农业耕作历史的久远及其后续影响。
    乡土器物指向物件本身的实用性,与乡村静物有着很大的不同。乡村静物在文学处理上很容易风景化、美学化。静观之美,固然容易烟雨迷离,但也容易走向自我拟想的陷阱。烟雨中的一番事物所呈现出的总是“我看”,而非事物本身的色泽,事物的本相一旦被遮蔽,那么附着于本相之后的深刻发现也就成了泡影。如此情境下,实用类器物成为人们别一番钟情的对象。何谓实用?它意味着这些器物本身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抚摩,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我指的是农耕社会图景中,永恒地抚摩。因为有足够宽和足够长的时间刻度,它可以轻松地折射出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取向。当然,这后面还有一个厚重的因素,即数百年来,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朴素的生活哲学。
    热点写作的背后,往往存在程式固化、写法相似或者自我重复的现象。令人欣慰的地方在于,《耒耜之书》并非通常所见的单向度的处理模式,这篇作品从鲁西南常用的农业耕作用具入手,但其聚焦不仅仅是乡土器物本身。进入文本的至少有三根经纬,第一根是相关农具的知识谱系学的建立,从早期的《易经》《周礼》到后期的农学专著,各种农具的制式、用途以及传承创新,皆清晰明确,形成了有序的谱系。这种谱系对应的是传统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支系——格物、致用的实用性成果。正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传统的医学、农学、天文、地理、数算、水利等学问体系和成果,这些日常生活的学问恰恰维系了民众的基本生计以及社会的基本运转。第二根是童年经验的进入以及由此而观照出来的前现代的乡土图景。躬耕劳作的传统固然久远,受到精英意识的制约,劳作的细节和过程极少出现在文学性的笔触之下,而散文尤甚。《耒耜之书》遍布各种劳动的细节,并于各式农具紧密联结。童年经验的进入,保证了经验性叙事的深入性和本真性。第三根附着于农具、土地的朴素生存哲学。农具会被磨损,但在前现代的乡土社会模式之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却很难被改变。人们向着土地乞食,也受困于土地对人自身的隐性控制。此外,作为主体,难得的是作者能够跳出土地,跳出经验,去观照农具、土地与人的关系。个别段落带入自我的写作体验,实现了某种超越,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散文写作中“出”和“入”的关系。
    诸多乡村器物迅速流逝的情况下,有一些依然得以使用,从而亲近正在成长的少年们。而更多的器物,已经悄悄褪去光泽,立在废弃的处所。大转折的时代里,通过文字去重温它们,也许会提醒每一个人的来处,提醒人们,所有手边的事物,与我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