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观察:洗澡洗出来的文化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新散文观察:洗澡洗出来的文化
文/王克楠
新散文观察2016年初的“洗澡”写作热,是从美空写的《洗澡》开始的。写作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有的时候写命题文章憋不出来,有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写同一件事情,比如“洗澡”便是。作者淘气的《洗澡》是从儿时的一个澡堂子细节开始的,“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是独特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偏僻的穷山村里,洗澡更是一场奢侈,长大后,从部队复员,到处流浪,打工,洗澡又一次变得奢侈起来,儿时和长大,洗澡都曾经不容易过,通过时空变换令人沉思命运的无常。作者美空是善于写气味的,一开头,就打开了澡堂子里的气味,“照旧是湿热的水汽味,肥皂味,香波味,尿骚味,衣服味,内间的厚木门吱呀推开,砰砰跑出来一团冒白汽的肉香味,还有隐隐的,木柜子开开来的霉味。”作者把搓澡比喻为洗床单,“洗好了,被单的面子里子就都一样干净了,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好人,也不管她是个谁。”这就产生了朴素的平等观,人去掉了平时的行头,进了澡堂,真的看不出高低贵贱的差别。人和人之间的公平只是人类的理想,要想做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洗澡中的人性关怀,还有互动,孩子和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洗澡,父母给自己的幼小的儿女洗澡,都有一种生命的关怀在里面,由此可以延伸到澡堂子外面的女子对父母的赡养以及父母对子女精神世界的影响,这都是事关民族素质提升或者降低的大事,如果人和人之间缺失了关怀,人类就缺乏了存在的理由。作者彰义门写的洗澡背景是独特的,是老北京的洗澡。很惬意,“舒坦舒服舒适;快意之余,有高声呼喊叫唱,也有默然享用。”俨然成了澡堂子文化,还有泡澡堂子的,“一早就进去,喝茶,洗;中午,叫饭馆送饭,饭后,忍一觉;醒来,进池子泡;出来,铺上半躺半卧,和别的客人,甭管熟不熟,搭讪聊天。”亦成了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泡澡堂子的人的语言,可以看到文明的进步和退化,作者写到改革开放后有一帮闲人在澡堂子集合,“粗话、脏话、骂人话,不绝于耳。” 客气、讲礼貌等民族美德,不复存在矣!
就生活而言,现场不仅决定着情绪,也有了决定审美的可能性。 新散文观察写作者们的笔下,洗澡的位置不仅可以在澡堂子里,农村的池塘和小河,照样是洗澡的好去处,“水溢池满,波平如镜,水光清凌,蛙声如鼓。”可谓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在汉族的写作者回忆乡村野外洗澡的时候,大部分定格在童年,而作者幽谷幽兰写的野外洗澡没有年龄的区别,因为她写的是贵州罗甸布依族的洗澡,更多了几分人性的淳朴。还有,人的身体本身是值得尊重的,无论是青春少女,叶灵写道“最美的还是二十多的女孩子,不管怎么看,给人呈现的都是一种曲线的柔和美,该凹的凹,该凸的凸,肌肤润如滑脂,细细的水珠缀在上面,晶莹剔透,每个毛孔都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如绽放的花朵。”瘦干佝偻的老妪也有一种沧桑的美,“吊着干瘪瘦小的奶袋,掩了门坐在丝瓜架下擦澡。”“一个七十多的老人,瘦骨嶙峋,两个乳房干瘪着紧贴着前胸,臀部也只是露出宽宽的胯骨”都是令人尊重的。大部分作者回忆童年洗澡的时候,都写到了如今的无奈,如今的大部分河流池塘都被污染,作者竹林子写到“在后来的岁月里,我们住在河沿的人,想洗澡也洗不成了。宽阔的河面逐渐被淤塞变窄,清澈的河水慢慢也变成了红糖水一样的颜色,还散发出一股子臭鸡蛋的味道。河水里不见了活蹦乱跳的鱼虾,连四条腿的蛤蟆都绝了迹。”这样的被污染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也是中国物质文明遇到的挑战。
大部分洗澡的写作者,都写到了童年时代的贫困,其中在作者浅蓝的笔下,出现了洗澡节日,因为那个时代北方的农村很少洗澡,只有“过年时,才烧了热水,架起柴火将屋子烘热,大人孩子通洗一遍。”“水雾中,每个赤裸的身体都被热水浸成了亮闪闪湿漉漉滑腻腻的粉红色。”虽然描写得生动,也使读者产生几分沉重。浅蓝写洗澡,把洗澡和水文化结合起来写,大自然不可以没有水,人也是大自然的一个分子,也自然离不开水。王克楠的《洗澡》更是与时代关系紧密,在澡堂子里背诵《老三篇》,文革武斗炸掉了澡堂子等,让读者触摸到了并不久远的年代发生的事情。茨平写洗澡则写出了仪式感,“大年除夕洗澡是我们陂下村这一带很隆重的事情,有庄重的仪式感。先是要放爆竹和敬香。点燃一把香,虔诚地敬告天地,门前插几根,神龛下插几根,点燃蜡烛,再放鞭炮,似乎是向神明告知,我们要洗去污渍做干净人了。”
大凡世界上的行为分两种,一种是物质行为,一种是精神行为。新散文观察论坛的洗澡系列,几乎说有“洗澡”的写作者,都能主动摒弃在物质层面的纠缠,而主动地进入精神的层面,至少进入命运和社会风俗变迁的层面,这是值得关注的理由。新商务观察作者们写的物质层面的洗澡,带来的确实心理层面的生活沉甸甸的味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是2016年年初新散文观察一道靓丽的风景。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