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观察之傅菲篇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新观察之傅菲篇
刘军
70年代出生的傅菲,既是江西实力散文阵容中的重要一员,也是当下中青年散文版图中特殊的一极。所谓特殊,并非是指他由诗入文的侧身经历,由诗歌而转入散文者,恰如元宵节夜晚的焰火,在散文领域似乎多不胜数;也不是新散文运动实力干将这一标签;更不是指其创作的数量和成绩。这里的特殊性,对应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身体叙事的潮流,在散文创作实践中鲜有绽放,即使有其影踪,也多由女性作家完成,比如周晓枫、格致、塞壬等人。身体觉醒以及相关的性别意识、权利意识的自觉,肇始于女性作家,自有其内在的逻辑。这也是个很大的话题,此处按下不表。在身体叙事的现场,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傅菲是极少数涌入者中的一个。出版于2015年年度的《饥饿的身体》汇聚了其身体叙事的写作成果。源于性别的分野,散文场域内的身体写作在技术处理上花开两朵,对于女性作家而言,诸如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格致《减法》、塞壬《转身》这些典型作品,她们更多地倚重自我的经验和心理流动的曲线,写法上由内而外。而对于傅菲而言,他的身体叙事则基于思辨的纵深,个人的身体经验依然是个封闭性存在,写法上则由外而内,以此透视身体构成的社会学、文化诗学的含义。
本期散文新观察栏目迎来了傅菲的《社庙记》,作为观察思考社会流变,体现自我现实关怀的一个作品,凸显了傅菲另一副写作面孔。社庙为乡土社会中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其功能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延伸,如文娱活动、香火仪式等等。作为一个实体符号,作为乡土世界少有的公共空间,它是构成宗法体系的微细血管之一。借助于扎实的个体经验,傅菲在《社庙记》一文中展开了对记忆和现实的重新编码,并向内投射了大量的人事变迁影像。在其笔下,社庙作为公共空间的意义向度得到了丰富开掘,成为乡土世界甚至是整个底层社会历史变迁、时代波动的缩影,如同深圳的世界之窗一般,一微缩景观形式折射出生活和世界的宽广性、多元性要素。这里有童年的明亮,有历史风波中陨落的生命,有革命史偶然的册页,有民间信仰的寄托,有物事的凋零和衰败,有情欲的直接性,也有资本力量的进入和塑造。其间的包容量和信息量,如山阴道上之行。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直面死亡的阴影,还是赤裸裸地情欲表达,抑或饕餮背后的饥饿记忆,作者皆以平静的语调道 出,以去道德化的姿态进入记忆现场,内在流动的情感线条亦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情感上的节制,以及忠于历史与现实细节的立场,使得作品在审美品质上趋近某种超越精神。更重要的是,与同类型乡土作品而言,《社庙记》在现实书写纵深的营造以及跨度叙事方面可谓独树一帜,进而能够使读者接受这样的一个理念,即散文在呈现个性和书写乡愁之外,还可以触及到历史、家园、社会秩序等宏大主题的思考和体认方面。技术处理上,各个记忆现场间的自由切换,有着足够时间长度的河流型叙事的把握,语言的简练度等,皆非同凡响。
刘军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刘军
70年代出生的傅菲,既是江西实力散文阵容中的重要一员,也是当下中青年散文版图中特殊的一极。所谓特殊,并非是指他由诗入文的侧身经历,由诗歌而转入散文者,恰如元宵节夜晚的焰火,在散文领域似乎多不胜数;也不是新散文运动实力干将这一标签;更不是指其创作的数量和成绩。这里的特殊性,对应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身体叙事的潮流,在散文创作实践中鲜有绽放,即使有其影踪,也多由女性作家完成,比如周晓枫、格致、塞壬等人。身体觉醒以及相关的性别意识、权利意识的自觉,肇始于女性作家,自有其内在的逻辑。这也是个很大的话题,此处按下不表。在身体叙事的现场,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傅菲是极少数涌入者中的一个。出版于2015年年度的《饥饿的身体》汇聚了其身体叙事的写作成果。源于性别的分野,散文场域内的身体写作在技术处理上花开两朵,对于女性作家而言,诸如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格致《减法》、塞壬《转身》这些典型作品,她们更多地倚重自我的经验和心理流动的曲线,写法上由内而外。而对于傅菲而言,他的身体叙事则基于思辨的纵深,个人的身体经验依然是个封闭性存在,写法上则由外而内,以此透视身体构成的社会学、文化诗学的含义。
本期散文新观察栏目迎来了傅菲的《社庙记》,作为观察思考社会流变,体现自我现实关怀的一个作品,凸显了傅菲另一副写作面孔。社庙为乡土社会中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其功能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延伸,如文娱活动、香火仪式等等。作为一个实体符号,作为乡土世界少有的公共空间,它是构成宗法体系的微细血管之一。借助于扎实的个体经验,傅菲在《社庙记》一文中展开了对记忆和现实的重新编码,并向内投射了大量的人事变迁影像。在其笔下,社庙作为公共空间的意义向度得到了丰富开掘,成为乡土世界甚至是整个底层社会历史变迁、时代波动的缩影,如同深圳的世界之窗一般,一微缩景观形式折射出生活和世界的宽广性、多元性要素。这里有童年的明亮,有历史风波中陨落的生命,有革命史偶然的册页,有民间信仰的寄托,有物事的凋零和衰败,有情欲的直接性,也有资本力量的进入和塑造。其间的包容量和信息量,如山阴道上之行。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直面死亡的阴影,还是赤裸裸地情欲表达,抑或饕餮背后的饥饿记忆,作者皆以平静的语调道 出,以去道德化的姿态进入记忆现场,内在流动的情感线条亦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情感上的节制,以及忠于历史与现实细节的立场,使得作品在审美品质上趋近某种超越精神。更重要的是,与同类型乡土作品而言,《社庙记》在现实书写纵深的营造以及跨度叙事方面可谓独树一帜,进而能够使读者接受这样的一个理念,即散文在呈现个性和书写乡愁之外,还可以触及到历史、家园、社会秩序等宏大主题的思考和体认方面。技术处理上,各个记忆现场间的自由切换,有着足够时间长度的河流型叙事的把握,语言的简练度等,皆非同凡响。
刘军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