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书与浪漫季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光阴书与浪漫季
刘军
农耕图景下,一弯新月,一处波光滟滟的水塘,一堆草禾,一丛花树,几重小山,几多鸟兽,如流水落花,缓缓地注入各自童年的深井里。多重自然气息的扑打与浸入使得灵魂的出入口皆脉脉有斯语。尽管之后世事翻飞,颜色被叠压,多情被深藏,而一旦稍加翻动,便会有块垒堆于胸间,如此则“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近些年来,乡土散文写作在主题开掘上有了两个明显的转向,草木植物和乡土器物取代了田园牧歌成为新的写作路向,并以系列写作的形式呈现写作者的关怀热度。刘学刚的草木记,江子的田园将芜,项丽敏的皖南民间器物系列,堪为代表。就乡土器物而言,附着肉身的抚摸和体温,直接对应了个人经历的起起落落,以文字的方式返回现场,其实质为对往事的重温,以此舒展自我的怀旧情绪。而草木植物的主题开掘,则向着打捞剔透的童年经验而去,这种童年的经验带有更多的心灵化的色彩。毕竟,对于喜爱精神生活的人们来说,童年会持续于人的一生,童年的回归使得成年生活的区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当梦想为我们的个人史润色之际,心中的童年就会带来它的恩惠,我们也会从这种回归中得到一种对根的认识,如此,人的本体存在皆因此而根深叶茂。
历经多年的打磨,来自汴梁古城的任崇喜先生于2016年新年之际推出两本散文新著。《节气》与《花信》,对于其本人而言,经年深耕,终见一树繁花,对于中原散文来说,素朴的田野上就此增添一片佳荫。两本书皆在20万字上下,由素以谨严著称的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1月推出。《节气》一书,毋庸讳言,对应了依然在农历和生产实践中奔跑着的二十四节气,《花信》一书,则勾描了与节令相呼应的二十四种花卉。篇目设置上《节气》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分卷,而《花信》则以节令的流转为分卷,始于小寒之腊梅,掩于谷雨季节之楝花,不过,两者在文章标题的处理上却殊途同归,皆以七言诗句作为标识。如此量身,不仅仅出于对自然流变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作家某种文化守望的基本态度。
两本散文集子中,《花信》的主体为草木花卉,自不待言,《节气》一书则触及诸多农作物的渊源、耕作史、分布情况等,凡斯种种,在写作路数上可归之于草本植物为主题的写作范式。在此之前,任崇喜也曾有散文集子的面世,不过,通过这两本集子,通过系列书写的深度和宽度,其意义则不言自明。在我的理解,散文场域内的系列写作,不仅确立了情感投射的厚度,更重要的是,作家的写作立场和价值判断会更有效地得以自明。杰出的散文作品,终归为品格的载体,何谓品格?不关乎价值取向和关怀深度则难以确立!二十四节气,或单个,或总体,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者也好,作家也好,皆有大量的文字留存。他们或钩沉季节流变背后不变的文化内涵,或雕琢时令的风情所在,或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科普大量的农学和时令知识。而在任崇喜的笔下,一方面兼容了基本的农学知识、饮食民俗、节日流变史、童年记忆、词源考据,另一方面,则从两千年来相对固定的农耕图景中发掘历代学者、文人的文字书写背后的情感流向和情感记忆,诗词曲赋或者杂学典章皆融汇其中,进而搭建起一条恢弘的情感河流、文化河流。这种全貌式的刻画凸显了写作主体开阔的视野以及扎实有序的文史知识系统。且以《立秋》一章为例,开头以现实的写景入题,细腻描绘了立秋之后世间诸物在气息上的变化。接着回到古代典章之中,详解立秋日这一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关的仪礼规矩。再其后则引入秋之梧桐以及民俗中“吃瓜”的习俗,并延展到山东之地包饺子的习惯作为补充。然后,文章转入对秋天在农事生产中的功能和意义,并自然过渡到对“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丰富开掘,大量文人化的书写片断随手拈来,呼应秋天气质在情感记忆中的不同向度。最后,则以苏轼躬身亲为作为结语,提炼出经世致用这一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格和境界。就文化传承而言,从早期的结绳记事到秦汉前后二十四节气的最终确立,基于农业社会组织系统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千百年来弥漫于人们的生命意识之中。农业生产只是基础环节,故土守望、家园情结、寻根意识等,方为深层的文化密码所在。至于当下的各种节日,固然有着缘于权力意志赋予特殊历史瞬间之意义符号化而演化成的部分节点,但其中最恒定的部分,依然为传统节日的存续所在。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背后,依然寄托着国人对天地四时的尊崇和敬畏。《花信》一书,在情感记忆的发掘上更为深透。苏子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提法,诗歌和绘画作为古代文化人纯粹精神寄托的两种典范形式,对节令之花卉皆情有独钟,繁花渐欲迷人眼之中,流淌着的是人生艺术化这一独特的哲学观和生命观。对于这些,任崇喜皆细笔勾勒,相较之下,对花卉的种类、稀有性、形态等勾勒倒在其次了。
两本集子,各二十四篇文章,平均下来,每篇在八千字以上。长度当然不是衡量散文优劣的标准,而其中丰富的情感记忆和杂糅文史、民俗、诗画的巨大容量,无疑充实了散文的气象。此外,在语言上,作者行文洗练,涉及写实的场景,比如童年记忆和现实抒怀,清词丽句往往相邻,也表征出作者诗艺性技巧的出色掌握。比如像《雨水》篇中的这一片断:“春雨像什么?总是沉睡的夜里到来。它不像成群结队的风,会把树们挤得趔来趄去;而像蹑手蹑脚的猫,从屋顶的瓦片上踩踏而过。”如此等等,集子里不一而足。
《节气》的副标题为光阴书,《花信》的副标题为浪漫季。对于我个人而言,尤喜光阴书三字。因为不可把光阴错当流年,流年似水,收拢伤怀之声,而光阴二字,不独对应着过去,还照应了现在和将来,光阴寸寸,它是所有人的日子,收容了所有人的心跳之声。
刘军
农耕图景下,一弯新月,一处波光滟滟的水塘,一堆草禾,一丛花树,几重小山,几多鸟兽,如流水落花,缓缓地注入各自童年的深井里。多重自然气息的扑打与浸入使得灵魂的出入口皆脉脉有斯语。尽管之后世事翻飞,颜色被叠压,多情被深藏,而一旦稍加翻动,便会有块垒堆于胸间,如此则“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近些年来,乡土散文写作在主题开掘上有了两个明显的转向,草木植物和乡土器物取代了田园牧歌成为新的写作路向,并以系列写作的形式呈现写作者的关怀热度。刘学刚的草木记,江子的田园将芜,项丽敏的皖南民间器物系列,堪为代表。就乡土器物而言,附着肉身的抚摸和体温,直接对应了个人经历的起起落落,以文字的方式返回现场,其实质为对往事的重温,以此舒展自我的怀旧情绪。而草木植物的主题开掘,则向着打捞剔透的童年经验而去,这种童年的经验带有更多的心灵化的色彩。毕竟,对于喜爱精神生活的人们来说,童年会持续于人的一生,童年的回归使得成年生活的区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当梦想为我们的个人史润色之际,心中的童年就会带来它的恩惠,我们也会从这种回归中得到一种对根的认识,如此,人的本体存在皆因此而根深叶茂。
历经多年的打磨,来自汴梁古城的任崇喜先生于2016年新年之际推出两本散文新著。《节气》与《花信》,对于其本人而言,经年深耕,终见一树繁花,对于中原散文来说,素朴的田野上就此增添一片佳荫。两本书皆在20万字上下,由素以谨严著称的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1月推出。《节气》一书,毋庸讳言,对应了依然在农历和生产实践中奔跑着的二十四节气,《花信》一书,则勾描了与节令相呼应的二十四种花卉。篇目设置上《节气》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分卷,而《花信》则以节令的流转为分卷,始于小寒之腊梅,掩于谷雨季节之楝花,不过,两者在文章标题的处理上却殊途同归,皆以七言诗句作为标识。如此量身,不仅仅出于对自然流变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作家某种文化守望的基本态度。
两本散文集子中,《花信》的主体为草木花卉,自不待言,《节气》一书则触及诸多农作物的渊源、耕作史、分布情况等,凡斯种种,在写作路数上可归之于草本植物为主题的写作范式。在此之前,任崇喜也曾有散文集子的面世,不过,通过这两本集子,通过系列书写的深度和宽度,其意义则不言自明。在我的理解,散文场域内的系列写作,不仅确立了情感投射的厚度,更重要的是,作家的写作立场和价值判断会更有效地得以自明。杰出的散文作品,终归为品格的载体,何谓品格?不关乎价值取向和关怀深度则难以确立!二十四节气,或单个,或总体,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者也好,作家也好,皆有大量的文字留存。他们或钩沉季节流变背后不变的文化内涵,或雕琢时令的风情所在,或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科普大量的农学和时令知识。而在任崇喜的笔下,一方面兼容了基本的农学知识、饮食民俗、节日流变史、童年记忆、词源考据,另一方面,则从两千年来相对固定的农耕图景中发掘历代学者、文人的文字书写背后的情感流向和情感记忆,诗词曲赋或者杂学典章皆融汇其中,进而搭建起一条恢弘的情感河流、文化河流。这种全貌式的刻画凸显了写作主体开阔的视野以及扎实有序的文史知识系统。且以《立秋》一章为例,开头以现实的写景入题,细腻描绘了立秋之后世间诸物在气息上的变化。接着回到古代典章之中,详解立秋日这一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关的仪礼规矩。再其后则引入秋之梧桐以及民俗中“吃瓜”的习俗,并延展到山东之地包饺子的习惯作为补充。然后,文章转入对秋天在农事生产中的功能和意义,并自然过渡到对“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丰富开掘,大量文人化的书写片断随手拈来,呼应秋天气质在情感记忆中的不同向度。最后,则以苏轼躬身亲为作为结语,提炼出经世致用这一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格和境界。就文化传承而言,从早期的结绳记事到秦汉前后二十四节气的最终确立,基于农业社会组织系统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千百年来弥漫于人们的生命意识之中。农业生产只是基础环节,故土守望、家园情结、寻根意识等,方为深层的文化密码所在。至于当下的各种节日,固然有着缘于权力意志赋予特殊历史瞬间之意义符号化而演化成的部分节点,但其中最恒定的部分,依然为传统节日的存续所在。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背后,依然寄托着国人对天地四时的尊崇和敬畏。《花信》一书,在情感记忆的发掘上更为深透。苏子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提法,诗歌和绘画作为古代文化人纯粹精神寄托的两种典范形式,对节令之花卉皆情有独钟,繁花渐欲迷人眼之中,流淌着的是人生艺术化这一独特的哲学观和生命观。对于这些,任崇喜皆细笔勾勒,相较之下,对花卉的种类、稀有性、形态等勾勒倒在其次了。
两本集子,各二十四篇文章,平均下来,每篇在八千字以上。长度当然不是衡量散文优劣的标准,而其中丰富的情感记忆和杂糅文史、民俗、诗画的巨大容量,无疑充实了散文的气象。此外,在语言上,作者行文洗练,涉及写实的场景,比如童年记忆和现实抒怀,清词丽句往往相邻,也表征出作者诗艺性技巧的出色掌握。比如像《雨水》篇中的这一片断:“春雨像什么?总是沉睡的夜里到来。它不像成群结队的风,会把树们挤得趔来趄去;而像蹑手蹑脚的猫,从屋顶的瓦片上踩踏而过。”如此等等,集子里不一而足。
《节气》的副标题为光阴书,《花信》的副标题为浪漫季。对于我个人而言,尤喜光阴书三字。因为不可把光阴错当流年,流年似水,收拢伤怀之声,而光阴二字,不独对应着过去,还照应了现在和将来,光阴寸寸,它是所有人的日子,收容了所有人的心跳之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