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位游侠——评欧阳德彬散文集《城市边缘的漫步》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遇见一位游侠——评欧阳德彬散文集《城市边缘的漫步》
文/付大伟
北国腊月一暖难求。天地凛冽,便时时有种想要跺脚取暖的冲动。寒风里,有许多“跺脚”者,那更多来自身体本能的需求。精神上的荒寒是人体气候的另一种可能,于理常在,却难以省察,又绝非跺脚可以暖身。城市里的很多人,裘衣蔽体,饱暖思欲,你若与之交谈几句,他们那思想上瑟瑟发抖的裸体样子便现了形。
欧阳德彬无疑是精神上的漫步者。我感觉这种漫步自有其“前身”。几年前与他在杭州初次见面,其思想和语言的不羁已令人刮目,自由的才情和对命运的不屑,憨直在举手投足间。他有一点“江湖野心”,但那时可能还徘徊在命运与前途的去留问题上,沉溺于情感缠绵与怀才不遇的偏狭中。多年来,乡间频遇的人情困顿和世态炎凉,令他用手中的笔,在精神思域中“跺过脚”“磨过剑”……千帆过尽皆不是,纵使今日已置身温润、葳蕤的南方滨海城市,他仍固执地保留着这个练习取暖的姿势。“多年之后,你行走在城市,保持着当初的姿态。”(《逃不开的命运》)——一个高贵的理想主义者,不会轻易背弃那些曾经卑微的擦肩时光。
我有时觉得,《城市边缘的漫步》这本散文集是作者用步履的余温融化出一条思想的小径,徜徉其间——跺脚,然后才得以漫步。
德彬从乡间经验中走来,故土情怀掺进骨子里。一个北方赤子远离家乡,踏上南渡之旅,只为找寻一朵人生的“彼岸花”。他在《彼岸花》一文中写道“过去的几年,与其说是寻梦,不如说是在逃亡,你要寻找一个安放心灵的伊甸园。”逃亡,犹如狡兔三窟。精神上的净土,周遭皆为“是非之地”。从乡原到城市,作者怀揣着一份无处安放的复杂情感,时而惆怅满怀,立足在冰冷陌生的城市街头,怀想故乡的物是人非,回味那种割裂的挥之不去的苦闷与凄惶;时而又心灰意冷,置身于冷漠麻木的都市丛林,喘息混沌的市井之气,蝼蚁之躯,尘埃低徊,没有归宿。身份与位置的动荡,现实与理想的扭曲,视觉与精神重影在死气沉沉的制度之下。
城市是一片等待填满的欲望洼地,有人把城市比作动物园。我想,多半缘于城市人在欲望上的物质包养。每个意欲融入城市的人,都无法逃避火中取栗的诱惑,而城市规则像一摊余烬,涂满索取的双手。这种人生经验的转换和际遇的跌宕我曾无数次想象过,作者貌似用“漫步”这个词将书中一个人的内心波折轻松一笔带过,实则举重若轻。那年在杭州,我们几个文学青年漫步于一位精神向导身后,西湖边惠风和畅,年轻人任性地侃侃而谈,脸上流动着青涩的热情,内心却被冗事所累,五味杂陈地翻滚着。期间,有人敏感地问我,“从淄博赶到杭州很辛苦的罢,不止身体,还有心理。”那一刻,我蓦然感到一个异乡人所有的坚强像魔术一样被人拆穿了。而他多年“漫步”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像一名游侠行走江湖,江湖不古,心中有道。道,化不成坚强,只能化为手中的笔,卷里的字。
德彬是一个初来者,却暗中做着“造反”的梦。在《坠落的泡桐花》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经过一条幽深的小巷,他被旁边的城市排挤得很是逼仄。我抬起头,一株碗口粗的泡桐靠在粗面的水泥墙上。它会不会在某个偶然的机缘,一眨眼,落红满地呢?”作者的诗意掩不住现实的风霜,生命里的抗争延绵不绝,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无数人想改造你,想把你拉进他们的行伍。宿命踮起脚尖,你只需倔强地攥紧拳头,做好一介匹夫该做好的事。
那年在杭州晤面他的人,像遇见一只落单的候鸟,靠文字的羽翼取暖、翱翔;如今在案头遇见他的文字,想象遇见一名游侠,剑器争鸣,古道柔情。
文/付大伟
北国腊月一暖难求。天地凛冽,便时时有种想要跺脚取暖的冲动。寒风里,有许多“跺脚”者,那更多来自身体本能的需求。精神上的荒寒是人体气候的另一种可能,于理常在,却难以省察,又绝非跺脚可以暖身。城市里的很多人,裘衣蔽体,饱暖思欲,你若与之交谈几句,他们那思想上瑟瑟发抖的裸体样子便现了形。
欧阳德彬无疑是精神上的漫步者。我感觉这种漫步自有其“前身”。几年前与他在杭州初次见面,其思想和语言的不羁已令人刮目,自由的才情和对命运的不屑,憨直在举手投足间。他有一点“江湖野心”,但那时可能还徘徊在命运与前途的去留问题上,沉溺于情感缠绵与怀才不遇的偏狭中。多年来,乡间频遇的人情困顿和世态炎凉,令他用手中的笔,在精神思域中“跺过脚”“磨过剑”……千帆过尽皆不是,纵使今日已置身温润、葳蕤的南方滨海城市,他仍固执地保留着这个练习取暖的姿势。“多年之后,你行走在城市,保持着当初的姿态。”(《逃不开的命运》)——一个高贵的理想主义者,不会轻易背弃那些曾经卑微的擦肩时光。
我有时觉得,《城市边缘的漫步》这本散文集是作者用步履的余温融化出一条思想的小径,徜徉其间——跺脚,然后才得以漫步。
德彬从乡间经验中走来,故土情怀掺进骨子里。一个北方赤子远离家乡,踏上南渡之旅,只为找寻一朵人生的“彼岸花”。他在《彼岸花》一文中写道“过去的几年,与其说是寻梦,不如说是在逃亡,你要寻找一个安放心灵的伊甸园。”逃亡,犹如狡兔三窟。精神上的净土,周遭皆为“是非之地”。从乡原到城市,作者怀揣着一份无处安放的复杂情感,时而惆怅满怀,立足在冰冷陌生的城市街头,怀想故乡的物是人非,回味那种割裂的挥之不去的苦闷与凄惶;时而又心灰意冷,置身于冷漠麻木的都市丛林,喘息混沌的市井之气,蝼蚁之躯,尘埃低徊,没有归宿。身份与位置的动荡,现实与理想的扭曲,视觉与精神重影在死气沉沉的制度之下。
城市是一片等待填满的欲望洼地,有人把城市比作动物园。我想,多半缘于城市人在欲望上的物质包养。每个意欲融入城市的人,都无法逃避火中取栗的诱惑,而城市规则像一摊余烬,涂满索取的双手。这种人生经验的转换和际遇的跌宕我曾无数次想象过,作者貌似用“漫步”这个词将书中一个人的内心波折轻松一笔带过,实则举重若轻。那年在杭州,我们几个文学青年漫步于一位精神向导身后,西湖边惠风和畅,年轻人任性地侃侃而谈,脸上流动着青涩的热情,内心却被冗事所累,五味杂陈地翻滚着。期间,有人敏感地问我,“从淄博赶到杭州很辛苦的罢,不止身体,还有心理。”那一刻,我蓦然感到一个异乡人所有的坚强像魔术一样被人拆穿了。而他多年“漫步”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像一名游侠行走江湖,江湖不古,心中有道。道,化不成坚强,只能化为手中的笔,卷里的字。
德彬是一个初来者,却暗中做着“造反”的梦。在《坠落的泡桐花》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经过一条幽深的小巷,他被旁边的城市排挤得很是逼仄。我抬起头,一株碗口粗的泡桐靠在粗面的水泥墙上。它会不会在某个偶然的机缘,一眨眼,落红满地呢?”作者的诗意掩不住现实的风霜,生命里的抗争延绵不绝,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无数人想改造你,想把你拉进他们的行伍。宿命踮起脚尖,你只需倔强地攥紧拳头,做好一介匹夫该做好的事。
那年在杭州晤面他的人,像遇见一只落单的候鸟,靠文字的羽翼取暖、翱翔;如今在案头遇见他的文字,想象遇见一名游侠,剑器争鸣,古道柔情。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