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翻耕之道路——《惊喜记》专评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翻耕之道路
                                  楚些
    读了杨永康先生新近的长篇散文《惊喜记》,不想扯什么真实与虚构的问题,也不想讨论新散文的并置结构、在场视角、反讽及隐喻的手法等问题。思虑甚多的则是作品的文学性问题。毋庸置疑,今天的我们遭遇了一个越来越同质化的世界,从城市建筑到旅游景点,从河流、湖泊之水的形状到街道布局,从蔬菜到水果,甚至是千百万人的日常会话,看似川流多样,一旦仔细考究,无非为相同话语逻辑生成了几个类型而已。我个人并不十分认同余华的判断,即写作是为了反抗虚伪的世界,也不完全赞同弗兰岑所言的,通过写作,于内心为孤独寻找一个出口。因为他们为文学所下的判断,性质上毕竟隶属于深刻的片面这一范畴。作品文学性的存在,应该有一个更简单的、更具备普适性的内涵,这一内涵在我看来,即为在整体结构上,文学为人们搭建了一个有别于日常经验世界的他者世界;在内容上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异质性的、能带来新鲜感的形象序列以及关系序列;在形式上能够为人们提供激发想象性体验的新感性。如果回到人类上古文学的源头神话和歌谣那里,这些准则依然得以成立。生活的同质性面貌,让我想起日常走过的土路,太多人的行走,使得其板结、固化,雨天是雨天的样子,雪天是雪天的样子,晴天是晴天的样子。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我们想到的更多是相关平坦、宽窄、崎岖、泥泞等问题,而所有的问题中,泥土问题注定是要被忽略的。如果有那么一天,这条小路得以翻耕,赫拉克利特所言的上升路和下降路是同一条路的情况将不复存在。翻耕后的道路,将露出泥土、石子、碎屑、虫子、草根等,这个时候,泥土会恢复其本来的颜色和样式。说大点乃万物归于本原,说小点乃事物回到本性。所谓作品的文学性,类似于翻耕后的道路。日常生活经验经过独特的观照,常规的视角被省略,一个立体的、异质性的空间被确立。
    杨永康在《惊喜记》中重置了诸事物间的关系,并以多维的视角重新照亮熟悉而又陌生的生活片断。在这里,被剥皮的树,小毛驴,唱歌的小男孩,肥胖的人类身体,铁钉穿透的蝴蝶,木桶,溪水中的石头和白云,所有的所有,皆以碎片的形式生成。而碎片自身又生长出锋利,这些锋利的因子恰恰组合成了文学作品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与瑶族、瑶山的神秘关系不大,与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却颇有关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