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散文“个人化”的路数 (王克楠)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个人化”的路数  
                                        文/王克楠
  
  这篇随笔的题目命题是散文个人化的路数,说的却是散文个人化的“限制”。散文和社会生活之间,往往呈现一种微妙的关系。首先,散文是社会的,是自然的,是大千世界的,没有这些,散文几乎就是痴人说梦,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同时,散文的存在又是属于个人的,没有个体的感受和介入,散文就会“堕落”到宣传工具和新闻报道,成为简单的、表面的时代传声筒,而无法呈现时代和人类社会真正的有价值的存在。因此,“个人化”又是十分重要的,散文如果在“个人化”方面又缺陷,就等于得了癌症,无法医疗,也就是说,再宏达的构思,再深刻的社会内涵,如果没有个体生命的参与,对于散文来说,无异于是一次失败的文字游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情绪流动,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情绪蔓延,时代是对人类精神的断年标志。时代也无法割断人类的文明精神,总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人类的共同的文明精神(或者是反证)。时代和精神不同的是,时代有许多外在的标志:革命,造反,兼并和反兼并,大饥荒,权利斗争,殖民统治,种族歧视,物质流通等,一个时代总是有许多外在的刚性大事件组成的,但人类的精神却不同,精神是柔软的,是安慰的,是为人的存在提供无形食粮的。精神会在某个瞬间与时代贴近,甚至显得融合到了一起,但精神毕竟是精神。时代和精神并不是一回事。笔者之所以赘述精神和时代的关系,因为散文这种体裁是属于精神的“表达场”,一个能写出优秀散文的人,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可以缺少精神,精神是散文里的盐。
  
  精神是永恒的,“时代”却是短暂的。一篇散文,不管优秀与否,都存在的“时代性”,也就是说,一个作家不管怎样洒脱,都无法离开他写作的时间和空间。散文家通常像是调皮的孩子,即使是生活在一定的年代,却总是想法设法去做打破叫做“时代局限”的东西,这出于散文家本身的个性以及天赋,也就是说,一个散文家通常要面对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世界(包括时代),二是面对内心世界,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总是处在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外在世界可以进入内心世界,但是并不是所有外在世界的杂碎都可以进入内心世界,这需要经过散文家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具有“民主性”。我的内心我做主,皇帝老子都干涉不得,让人感到悲观的是,对于散文写作来说,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我的内心我做主”,一些人总是情不自禁的把内心世界的钥匙交给莫名其妙的人。自己不做主了,就出现了没心没肺的写作,从文字的表面看,是生命的个体感受,其实是时代外表图像的传声筒。
  
  对于写作来说,首先是个人的,才是公众的。一篇散文如果没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感受,仅仅是道听途说得来的素材,或者是从一些谬误百出的引经据典得到的东西,就会写出“死尸散文”,也就是说,这样是散文刚刚出生,就已经死了。可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是不是散文越是“私人化”越好呢?非也。散文的个人化并不是隐私化,个人的隐私不管再精彩,也是属于隐私,这样的隐私属于个人秘密范畴,隐藏到死,也没有拿到大庭广众面前展览的必要。个人隐私往往涉及到性,涉及到侵犯性对象的人格尊严。性,这样的东西,虽然亦属于人性的范畴,但具有一种危险性,故意淡化之,是漠视人性的存在,故意夸大之,则是人性的堕落,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度”。
  
  在这里需要纠正一个文艺学范畴的观念,即是“小我”和“大我”。“我”即是生命的存在,哪里能分得清大和小呢?一些走到极致的散文家,总是会有些狂妄,说“我,就是国家,就是民族,就是世界”,其实,“我”就是我,就是一个平凡或者不太平凡的生命存在,并不代表国家民族世界。一个人的大和小,不是看你有什么口号,也不是看你有多高的权势,而是看你在理解了多少属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在人类精神的走向上能延伸多远。具体到散文写作上说,就是看你如何圆满地把个体生命的体验和人类的精神文明结合,而不是和民族主义结合,不是和狭隘的实用主义结合,不是和舍人为己结合。一个写散文的人,从精神上走进这样的境界,抑或可以说先一步修炼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人,即使到了这样的修炼层次,也不能粘贴“大我”的散文标签。
  
  个人化的写作,并不是一个人沉湎于个人的小天地里,进行疯狂的自恋。自恋从来是写作的大敌。写散文的人,需要关注他人的真切的生命存在,如果没有这一条,“优秀”就会参加大量水分。如果鲁迅先生在当年遇到学生游行被北洋政府军队镇压而毫无反应,鲁迅也不是鲁迅了。当然也有另外的情况,河北散文作家张立勤一辈子和癌症做斗争,她的生活就属于特殊的生活,与疾病进行斗争,本身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意义,而张大姐的作品里,相当一部分是读书随笔,有着更为宽阔的人类关怀。河北诗人大解写了长诗《悲歌》,是中国式的史诗,他的视野是世界性的,闪烁着人类普泛性的光辉。《悲歌》里的人性意象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有关,同时开放包容,面对世界,抵达了人性深处的善和美学意义上的生活升华。
  
  有学者说,散文是“美文”,是表现生活之美的——这是大而化之的说法。对于小说而言,因为具有清晰的文体特点,很多人不方便说三道四,但是对于散文,好像是一个善受委屈的孩子,人们可以给它冠各种名片——散文是“美文”就是其中一种。散文力图表现生活的美,表现人性的美,是散文的特性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因为表现的生活的美,就成了“美文”,不能因为散文表达小溪之美,就说散文是小溪,散文还可以承载大江大河呢。海德格尔说:“美是一种存在的敞开。”美是生活,但很多人在生活里无法找到美,总是显得受苦不堪。笔者写过一个《审美和审丑》的理论随笔中,对生活里无所不在的丑,有所表述。丑是强大的,美,也是强大的,不是强大到客观,而是强大到内心。一个有实力的散文写作者,不应为现实生活里的强大的丑所吓倒,要做鲁迅笔下“沟堑战”战士,做有智慧和应变能力的太极高手。
  
  一个有大器的散文作者,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建设,同时眼光打量外部世界,在外部和内部的交叉错位和矛盾重重中,冲出一条“血路”,抵达自己的散文高地。对于社会来说,阶级和阶层离不开利益,离开了利益就无法生存,但伟大的写作来说,恰恰是淡化了利益的纠缠,走到更广阔的人性存在地带。这个地带有“我”,同时有人类的生存精神,有仁爱,有牺牲,有利他,有自省,有呼吁,有给他人生活带来“正能量”的场。

   希望对写作多年、已有比较丰富的写作经验的同仁有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