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转】看,这几匹“老马”(编稿手记)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看,这几匹“老马”(编稿手记)
王保忠

  这一期的“新乡土散文”特辑,收入辛贵强、张金厚、静子和曾强四位作者的新作。他们都以乡土散文写作为主,年龄也偏大些,如辛贵强已63岁,最小的曾强也接近50岁,论实绩他们近年都拿出了颇有分量的作品,静子还获得了第二届蔡文姬文学奖,但即便在山西,他们也并不是十分的引人注目,有的甚至默默无闻。这也是我们推出这个专辑的原由,既是为他们摇旗呐喊,也可以说是一种推介吧。
  新乡土散文,“新”在何处?其实还是个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农村在变迁,乡土在流逝,作家何为?我总觉得,一个作家不光要用文字喂养自己,更要对时代、对社会发表意见。2014年,我去吕梁做乡土调查,与金厚先生做过一些简短的交流,他当时好像正试图在写作上有一些突破。印象中他的散文多是对故土的深切回忆,写得细腻而真情。这次,金厚先生却拿出了一篇沉甸甸的散文,叫《决别》,写的是一个至少存在了几百年的村庄被整村“变卖”,这大约也标志着他的一次转型。在这篇文章里,他与现实来了一次干脆、彻底、纯粹且毫不含糊的短兵相接。切入的是置于风口浪尖的家乡农村,展开的是一场全村人的心理撕扯情景剧,呈现的是一个场面宏大的村庄拜别与祭祀仪式,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疼痛和焦灼。因为具有了深刻的背景,又找到了一个特别的切入口,《诀别》便具有了典型性,读来令人震撼。
  辛贵强的网名叫“太行风”,此前也看过他的一些作品,如《村庄数学》《半个城里人》等,他对当下农村的观察、思考与表现,给我的感觉是如太行劲风,猎猎有声。这同时又是一个有探索意识的作家,他总是试图将文本拿捏出一个新的样式来。这一篇《乡村无畜》,以大伯因机械化强势进入农村而被迫卖驴为主线,形成一个构思的便捷途径。由小切口进入,将村人养畜、用畜、爱畜与被迫卖畜的大量现实贯联起来,写出大时代背景下农村由畜力耕作到机械化耕作的大裂变、大震荡。读《乡村无畜》,我为全篇大量鲜活而逼真的细节描写所折服,从中能读出人与土地、人与牲畜的感情。农民与牲畜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与乡村与乡土的关系。作者写出了普通农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纠结,在乡土文化快速流失、沦陷与科技进步、生产力进步、时代进步之间的纠结,作品也因此具有了大的气象与格局。我以为这就是新乡土散文的“新”。
  散文创作具有诗意写作的特点,这在静子笔下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与另几位作者的作品相比,静子的这篇《流淌的乡村》在风格上偏于阴柔、唯美与空灵,与他的笔名很相符。这篇散文,没有主体事件的依托,而是以流动的心绪、情感为线索,在满满铺陈起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乡土底色上,带着淡淡的悲凉与忧伤,内心化与哲性地书写着乡村在内心深处的投影与形质变化。当然,就我个人的喜好而言,还是比较喜欢他的《村庄史》,那里有更扎实的叙事依托。
  曾强写小说亦写散文,这篇《巧用》,以家乡农村母亲家里的一桶倒掉的饭的“垃圾”、泔水为切口,谈过去是猪吃泔水,土地“吃”垃圾、粪便。可是现在,过去的宝贝却变成了蚕食人类生存空间,污染环境和文明的一“害”。由此出发,延伸到资源利用、食物安全、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话题。通篇笔锋硬朗,大开大阖,痛快淋漓,最后落脚于“道”的呼喊:斯文之道、圣人之道、天地大道,还有吗?捧读此文,让人能明显感觉到一个作家的良知与思考,从中读出他的一颗苦心,一片良心,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心有所系,文必沉焉。此文因此而具有了催人警醒的力量。
  读这几位作家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是几匹有着丰富乡土叙事经验而又处于“危险”年龄段的“老马”,他们本来最容易游离于文学潮流之外而“守旧”而“暮气”,然而,恰恰相反,他们在文本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参与现实、表现时代的虎虎生气,一种求新求变的文体探索意识,如此,也使我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对他们寄予了更多的祝愿。

                                          
                                                                         (作者系《山西作家》主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