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灵自传与供词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灵自传与供词
-----读方文竹先生的散文
杨昌文
方文竹先生是诗人,是学者。迄今为止,著有诗集八部、散文诗集四部,多学科学术论集两部,散文诗理论专著一部。这般斐然的成就,让大家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他在散文这一文体上的建树。
事实上,几十年来,方文竹先生在写诗、做学问的同时,“零零散散”(先生自谦)也写下了一些散文佳作。继二〇〇七年结集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我需要痛》后,他的第二部散文集《深渊久了是坦途》又即将付梓。
与方先生多年来亦师亦友的交往,使我有机会全面地阅读他的散文大作(包括《深渊久了是坦途》的电子稿版),逐渐熟悉其在散文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艺术追求。
“一切作品皆自传”(J•M•库切 《重弹录》),某种意义上来看,散文写作更有可能是一个人的心灵自传与供词,与一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方先生自云:“我写作,不是因为我在干着写作这件事,而是因为我的写作与我的生活是合一的,写作被当作了生活,而又保持着生活的常态,这样,完成的作品中有我整个生活的投影。”(《一个我与另一个我》)方先生的写作涉及多种文体,具体到散文,他自有主张,他认为:“散文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地形图的全息性捕捉,来实现作家的‘撒播’…… 具体到我个人,较为喜欢”‘理念’散文。她剔除了大量的冗物,是个体对整个世界的‘知识考古学’” (《我的散文观》)。
拜读方先生散文作品,仿佛与他面对面,一杯清茶,促膝谈心,不知不觉,已日影西斜。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孤独、他的追求、他的痛、他的执着,他的品味、他的性情、他的爱与恐惧、他的治学心得……读毕,了然于心,倍感亲切。既清楚了写作与生活是其生命不可或缺的两个明亮耀眼的面,也与其独特的散文观有了多维的印证。
几十年来笔耕不缀,驾驭语言抚摸生活,与世界对话、书写心灵的自传与供词,使方先生的散文与当下流行的散文,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区别。方先生散文自身呈现的艺术特色,使其卓然有别于那些文坛“大路货”,跻身于先锋写作的行列,是后现代语境下的自由书写,也为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的发展与探索,提供了一批可资研究的独特的文本。
方先生散文的艺术特色,窃以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笔者不才,自不量力,试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归纳。
一、文本构建形式多样化
从目前结集的《我需要痛》和《深渊久了是坦途》这两个集子看,我们可以发现,方先生散文在文本构建上,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根据所欲书写的内容,“随物赋形”,寻找最适合的形式,以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汇,诚如他自己所云:“一篇作品在形式上必须是完美的自足的,仿佛一个生命体”(《一个我和另一个我》)。方先生散文的形式,大致呈现如下这些面貌:
组章式:《很慢的事情》、《西方画册》、《动物小品》、《乡居》、《我所居住的城市》、《皖东南的词与物》、《书籍是人类的第二爱人》(以上出自《我需要痛》)、《泉冲村》、《会飞的花》、《日全食》(以上出自《深渊久了是坦途》)等是其代表。这些文章,借鉴散文诗组章的形式,模糊了散文的边界,自由自在,笔触灵活,凸显了散文组章的表现力,是较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笔记式:这类散文更是灵活便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讲章法却自成一体,承载其天马行空的思维发散与读书阅世的心得体会,以及思接千载念天地之悠悠的对自身存在的诘问。代表文章有:《笔记簿》、《不解之解》、《月牙湾随想录》、《月牙湾北窗》等。
嫁接式:所谓嫁接式,是笔者专门杜撰的一个新概念,用以指称方先生散文写作中创造性使用的一种结构文章的形式。《深渊久了是坦途》这本散文集中有篇文章曰《广德竹》,这种技法运用得非常熟稔。作家融美文、游记、报告文学等诸多文类于一炉,抒情,记事,状物、报道,被别具匠心地嫁接一起,完美地呈现了作家心中广德竹的风姿妙韵。《我需要痛》集中的《查济残片》可作如是观。
跳跃式:利用思维的跳跃性、发散性,谋篇结章。文本构建自由放松,纵横恣肆。仿佛金线串珠,形散神聚。此类文章两本文集里比比皆是:《我需要痛》、《自己是自己的陌生人》、《从泉冲到水镇》、《病树前头万木春》、《幸福的半径》、《山间》、《夜晚成形》、《病例》、《裂缝》……等等,有心的读者,自可印证。
除了上述这四类我特别举例的形式外,方先生的散文形式还涵盖了论文、时评、书画品鉴、杂文、小品等诸多形式,且各形式之间又互相嫁接、融汇,你中有我,我中生你,非三言两语可以辨明。
二、选材取料、谋篇布局拼贴化
在后现代语境里,拼贴是一种风潮、一种时尚。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来考察,拼贴则是一种艺术手段或创作技巧。方文竹先生多年浸淫于西方哲学和东方老庄学说,非常熟悉福柯、雅克•德里达、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罗兰•巴尔特、维特根斯坦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咖的思想,自然谙熟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诸般手法。
翻阅方先生的散文,几乎很难读到传统的线性叙事的作品。他的大部分散文作品,在选材取料、谋篇布局时,都喜欢通过剪接、拼贴等手法来组织、结构,像电影艺术里的蒙太奇,拓宽了散文的艺术表现空间,自由放逸,汪洋恣肆。
如《山间》一文,先生将皖东南的山、敬亭山、杜甫笔下幽居山间的“佳人”、唐朝的爱情故事、烂漫山花、山间夜餐、自己的诗歌、故乡的茅竹岭、山路上提着马灯的夜行者、皖西南山区的石头、保罗•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图瓦山、海德格尔写作《存在与时间》时居住的山间小屋、唐人诗句、深山古寺、广德笄山竹海、皖东南境内各色溶洞成就的旅游景点、在朋友小三家山居读书的生活场景、山间清远的回声、清人画论、变幻莫测的山间云彩、皖南名家画山作品联展等各种素材拼贴在一起,使这些似乎不搭界的元素,意想不到的,获得整体力量,成就了一篇气度恢弘、笔力雄健、视野开阔、底蕴丰厚的散文力作。
三、由形而上回归到肉身存在
《深渊久了是坦途》这本集子里,有一篇文章《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特别喜欢,读了又读,一连几遍。文中他说,人只有在病痛及治疗过程中,才会真切地看/体验到自己,自己的骨骼、内脏、血液、脉络、毛发、气息、痛痒等,走过了很大一段路程甚至一生之后,自己终于回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抚摸到了自己。自己由“意象”变成了“象” 。
由“意象”变成了“象” ,正是由形而上回归到肉身存在。
肉身存在即是心灵和精神的在场。以此为出发点,尊重个体的感觉与体验,倾听内心的指引和呼唤,叩问存在的意义,探究生命的真相,于“我在”和“在我”的互文性指涉过程中构筑散文的厚重内容。不临空蹈虚,轻盈飘逸,拒绝同质化写作的腐蚀。
正因为有着这样自觉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实践,方先生的散文读起来,才令人感同身受。对故乡的眷念,对事业的执着、对疾病的恐惧、对艺术的欣赏,对学理的探究、对现实的批判等等,皆能引起读者共鸣。
四、语言实验:混搭、并置与陌生化
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友们私下聊天的时候,有朋友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其实,我要说的是,何止啊,写诗、写散文、写论文、写情书,哪一样不是写语言?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语言就是世界观,方法论。“言词即行动”(维特根斯坦),“语言给出存在”(海德格尔),等等,无一不在强调。
方文竹先生本是语言自觉的写者,有强烈的语言意识、对语言敏感。多年的写作实践,练就了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手段。其散文作品的语言,有强烈的语言实验倾向。这是阅读方先生散文作品时,其语言风格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就其散文作品语言特色,笔者在此简单地提出“混搭”、“并置”、“陌生化”这几个概念,一斑窥豹。
“混搭”是时尚界专用名词。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这里,我将其语义引申到文学范畴,揭示一种语言运用现象。在方先生散文作品里,他常常将散文的叙述语言与诗性语言、新闻语言、名人语录、方言口语等诸般元素“混搭”在一起,构建陌生化语境。
语言学里的“并置”,是一种语言搭配理论,研究词语之间习惯性搭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言说,语言高手即是搭配词语的高手。写作水平的高下,在此见分晓。方先生的散文语言,在语言搭配上,除掉前文指出的“混搭”手段外,他还喜欢运用“并置”,以词语间的“相关”和“或然”为并置枢纽,组建庞大的句群,制造阅读快感,强化视觉冲击,给读者带来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事实上,方文竹先生散文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复杂的、多维的,其创作实践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其形式结构上的“嫁接”,选材取料上的“拼贴”、语言运用上的“混搭”,本质上来说,是文本的一体多面,是整体化语义系统的运作交互,绝非苍白的理论分析所剥离出来的单薄、偏颇。自然也无法通过一篇小文廓清、澄明。有心的读者、专家完全可以于此做大文章。笔者所云,权当抛砖。
我所想告诉大家的是,方文竹先生不仅是诗人、学者,也是散文家。
2015年2月6日 于宣城
-----读方文竹先生的散文
杨昌文
方文竹先生是诗人,是学者。迄今为止,著有诗集八部、散文诗集四部,多学科学术论集两部,散文诗理论专著一部。这般斐然的成就,让大家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他在散文这一文体上的建树。
事实上,几十年来,方文竹先生在写诗、做学问的同时,“零零散散”(先生自谦)也写下了一些散文佳作。继二〇〇七年结集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我需要痛》后,他的第二部散文集《深渊久了是坦途》又即将付梓。
与方先生多年来亦师亦友的交往,使我有机会全面地阅读他的散文大作(包括《深渊久了是坦途》的电子稿版),逐渐熟悉其在散文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艺术追求。
“一切作品皆自传”(J•M•库切 《重弹录》),某种意义上来看,散文写作更有可能是一个人的心灵自传与供词,与一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方先生自云:“我写作,不是因为我在干着写作这件事,而是因为我的写作与我的生活是合一的,写作被当作了生活,而又保持着生活的常态,这样,完成的作品中有我整个生活的投影。”(《一个我与另一个我》)方先生的写作涉及多种文体,具体到散文,他自有主张,他认为:“散文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地形图的全息性捕捉,来实现作家的‘撒播’…… 具体到我个人,较为喜欢”‘理念’散文。她剔除了大量的冗物,是个体对整个世界的‘知识考古学’” (《我的散文观》)。
拜读方先生散文作品,仿佛与他面对面,一杯清茶,促膝谈心,不知不觉,已日影西斜。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孤独、他的追求、他的痛、他的执着,他的品味、他的性情、他的爱与恐惧、他的治学心得……读毕,了然于心,倍感亲切。既清楚了写作与生活是其生命不可或缺的两个明亮耀眼的面,也与其独特的散文观有了多维的印证。
几十年来笔耕不缀,驾驭语言抚摸生活,与世界对话、书写心灵的自传与供词,使方先生的散文与当下流行的散文,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区别。方先生散文自身呈现的艺术特色,使其卓然有别于那些文坛“大路货”,跻身于先锋写作的行列,是后现代语境下的自由书写,也为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的发展与探索,提供了一批可资研究的独特的文本。
方先生散文的艺术特色,窃以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笔者不才,自不量力,试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归纳。
一、文本构建形式多样化
从目前结集的《我需要痛》和《深渊久了是坦途》这两个集子看,我们可以发现,方先生散文在文本构建上,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根据所欲书写的内容,“随物赋形”,寻找最适合的形式,以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汇,诚如他自己所云:“一篇作品在形式上必须是完美的自足的,仿佛一个生命体”(《一个我和另一个我》)。方先生散文的形式,大致呈现如下这些面貌:
组章式:《很慢的事情》、《西方画册》、《动物小品》、《乡居》、《我所居住的城市》、《皖东南的词与物》、《书籍是人类的第二爱人》(以上出自《我需要痛》)、《泉冲村》、《会飞的花》、《日全食》(以上出自《深渊久了是坦途》)等是其代表。这些文章,借鉴散文诗组章的形式,模糊了散文的边界,自由自在,笔触灵活,凸显了散文组章的表现力,是较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笔记式:这类散文更是灵活便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讲章法却自成一体,承载其天马行空的思维发散与读书阅世的心得体会,以及思接千载念天地之悠悠的对自身存在的诘问。代表文章有:《笔记簿》、《不解之解》、《月牙湾随想录》、《月牙湾北窗》等。
嫁接式:所谓嫁接式,是笔者专门杜撰的一个新概念,用以指称方先生散文写作中创造性使用的一种结构文章的形式。《深渊久了是坦途》这本散文集中有篇文章曰《广德竹》,这种技法运用得非常熟稔。作家融美文、游记、报告文学等诸多文类于一炉,抒情,记事,状物、报道,被别具匠心地嫁接一起,完美地呈现了作家心中广德竹的风姿妙韵。《我需要痛》集中的《查济残片》可作如是观。
跳跃式:利用思维的跳跃性、发散性,谋篇结章。文本构建自由放松,纵横恣肆。仿佛金线串珠,形散神聚。此类文章两本文集里比比皆是:《我需要痛》、《自己是自己的陌生人》、《从泉冲到水镇》、《病树前头万木春》、《幸福的半径》、《山间》、《夜晚成形》、《病例》、《裂缝》……等等,有心的读者,自可印证。
除了上述这四类我特别举例的形式外,方先生的散文形式还涵盖了论文、时评、书画品鉴、杂文、小品等诸多形式,且各形式之间又互相嫁接、融汇,你中有我,我中生你,非三言两语可以辨明。
二、选材取料、谋篇布局拼贴化
在后现代语境里,拼贴是一种风潮、一种时尚。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来考察,拼贴则是一种艺术手段或创作技巧。方文竹先生多年浸淫于西方哲学和东方老庄学说,非常熟悉福柯、雅克•德里达、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罗兰•巴尔特、维特根斯坦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咖的思想,自然谙熟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诸般手法。
翻阅方先生的散文,几乎很难读到传统的线性叙事的作品。他的大部分散文作品,在选材取料、谋篇布局时,都喜欢通过剪接、拼贴等手法来组织、结构,像电影艺术里的蒙太奇,拓宽了散文的艺术表现空间,自由放逸,汪洋恣肆。
如《山间》一文,先生将皖东南的山、敬亭山、杜甫笔下幽居山间的“佳人”、唐朝的爱情故事、烂漫山花、山间夜餐、自己的诗歌、故乡的茅竹岭、山路上提着马灯的夜行者、皖西南山区的石头、保罗•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图瓦山、海德格尔写作《存在与时间》时居住的山间小屋、唐人诗句、深山古寺、广德笄山竹海、皖东南境内各色溶洞成就的旅游景点、在朋友小三家山居读书的生活场景、山间清远的回声、清人画论、变幻莫测的山间云彩、皖南名家画山作品联展等各种素材拼贴在一起,使这些似乎不搭界的元素,意想不到的,获得整体力量,成就了一篇气度恢弘、笔力雄健、视野开阔、底蕴丰厚的散文力作。
三、由形而上回归到肉身存在
《深渊久了是坦途》这本集子里,有一篇文章《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特别喜欢,读了又读,一连几遍。文中他说,人只有在病痛及治疗过程中,才会真切地看/体验到自己,自己的骨骼、内脏、血液、脉络、毛发、气息、痛痒等,走过了很大一段路程甚至一生之后,自己终于回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抚摸到了自己。自己由“意象”变成了“象” 。
由“意象”变成了“象” ,正是由形而上回归到肉身存在。
肉身存在即是心灵和精神的在场。以此为出发点,尊重个体的感觉与体验,倾听内心的指引和呼唤,叩问存在的意义,探究生命的真相,于“我在”和“在我”的互文性指涉过程中构筑散文的厚重内容。不临空蹈虚,轻盈飘逸,拒绝同质化写作的腐蚀。
正因为有着这样自觉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实践,方先生的散文读起来,才令人感同身受。对故乡的眷念,对事业的执着、对疾病的恐惧、对艺术的欣赏,对学理的探究、对现实的批判等等,皆能引起读者共鸣。
四、语言实验:混搭、并置与陌生化
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友们私下聊天的时候,有朋友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其实,我要说的是,何止啊,写诗、写散文、写论文、写情书,哪一样不是写语言?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语言就是世界观,方法论。“言词即行动”(维特根斯坦),“语言给出存在”(海德格尔),等等,无一不在强调。
方文竹先生本是语言自觉的写者,有强烈的语言意识、对语言敏感。多年的写作实践,练就了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手段。其散文作品的语言,有强烈的语言实验倾向。这是阅读方先生散文作品时,其语言风格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就其散文作品语言特色,笔者在此简单地提出“混搭”、“并置”、“陌生化”这几个概念,一斑窥豹。
“混搭”是时尚界专用名词。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这里,我将其语义引申到文学范畴,揭示一种语言运用现象。在方先生散文作品里,他常常将散文的叙述语言与诗性语言、新闻语言、名人语录、方言口语等诸般元素“混搭”在一起,构建陌生化语境。
语言学里的“并置”,是一种语言搭配理论,研究词语之间习惯性搭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言说,语言高手即是搭配词语的高手。写作水平的高下,在此见分晓。方先生的散文语言,在语言搭配上,除掉前文指出的“混搭”手段外,他还喜欢运用“并置”,以词语间的“相关”和“或然”为并置枢纽,组建庞大的句群,制造阅读快感,强化视觉冲击,给读者带来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事实上,方文竹先生散文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复杂的、多维的,其创作实践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其形式结构上的“嫁接”,选材取料上的“拼贴”、语言运用上的“混搭”,本质上来说,是文本的一体多面,是整体化语义系统的运作交互,绝非苍白的理论分析所剥离出来的单薄、偏颇。自然也无法通过一篇小文廓清、澄明。有心的读者、专家完全可以于此做大文章。笔者所云,权当抛砖。
我所想告诉大家的是,方文竹先生不仅是诗人、学者,也是散文家。
2015年2月6日 于宣城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