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纸上烟霞安隐处,淡如秋菊素心人-----------《渐行渐远的思念》读后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唐才子传》序的开篇气贯长虹地引用了曹丕的那句名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个人的年寿荣辱在浩瀚的宇宙时间空间之内,渺小如蜉蝣,倏忽似白驹过隙,俯仰即逝。但是文章,寄托以生命悲欣、抒发以长夜深思的文章,借助文字与文化的力量,可以超脱生命的局限,传之后世,寿于金石。年轻而踌躇满志的诗人曾诗意的描述梦想,即几百年后,能有人打开他的书,阅读他的书,感受他的情感,隔着时光之河,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感叹自己为何没有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人都梦幻着不朽,或建功立业,或修身立德,或修辞立言。古代的儒生文士们立言则用文以载道的形式,在道统的知识谱系中写作阐释圣人之意,或者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仪式(如历史书写、典章制度、政令诏书、或祭祀颂词等)中写作,附丽不朽。然而历史这只怪兽总是吊诡莫测,往往意志认为必然之事常常事实却总是未必然。
      散文这个文体正式形成于个人主义兴起的时代,运用信息情感交流更无碍交流的白话文书写个人情怀。用周作人的概念,文章分为言志与抒情,以往的文章是文以载道的,即言志,在道统之下容易千人一面万部一腔,没有个人面目,其文其情容易流于娇柔造作。现代社会讲求个性,尊重个人,提倡抒情的个性化的散文。如此一来,抒情的个人化的散文容易陷进狭隘,题材情感陷入小生活的琐碎不可自拔。然而更大的问题是个性的抒情的生活化散文借助什么得以流传不朽呢?写作的伦理和意义袭面而来。当然我们可以说现代出版业发达,这样的个人化散文可以借助发达的出版业抵达无数读者,写作者不再像古人那样追求历史的谱系与传世,当下生活空间的无限传播即是永恒,至少优裕的版税与无限读者的阅读带来的声誉即可使写作者得到满足。但是当一个散文写作者最终面对文档写作之时或之后仍会有写作伦理与意义方面的焦虑。比如鲁迅散文作品序言中所流露的意义焦虑,一方面期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一方面珍藏逝去的遗迹如“坟”般对文章的爱屋及乌。
      尽管有散文写作意义的焦虑,当我们他日仰看流云时,那逝去的光影,回忆的生活场景,在我们的心中间或一闪;以及游览古迹阅读书籍时,逆着历史的烟云,突然与古代的书写者莞尔解意、契合于心时,我们仍是要写,不再是为道统,为传世,是为自己写作,对于逝去的生活与生命,描写即拯救,给自己施以语言的巫术,提炼生命的精彩,也可以干脆说享受写作的乐趣,喜闻翰墨的芳香。写作已经不再是一种生命不朽的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用语言体验生活的魔法。
      “日常生活,它并非只是无聊、琐碎、重复、平凡,它还可以是美。比如氛围的魔力,每一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了解到:一首从隔壁传来的柔和乐曲、轻摇窗户的风;一个失恋少女心不在焉地听到的教室的单调声音,这些平常琐事的氛围在个人的隐私事件中打上无法模仿的印记,从而使之在时间的流程中脱颖而出,令人难以忘怀。”(米兰昆德拉《帷幕》)日常生活看似琐碎平淡,常常不能即时显露出意义,可它具备独一无二的氛围和细节,可能没有恰当的时机释放蕴涵的潜在能量,也许当下这个生活时刻注定是惘然的,只有在成追忆时,才能透过逝去的时光之眼回看它的意义,思索它所显露的意义结构,才可以体会日常生活的美学。就鲁迅在《朝花夕拾 小引》所写“带露折花,香色自然要好的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它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生活的此刻的氛围和意义往往要等逝去离开之后,才能显露意义,付诸文字。时间的流驶并不是把生活带入幻灭和空无,这些逝去的生活场景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侧身而入,融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弥赛亚。写作即生活,描述即拯救。
       写作中,尤其是对生活的描述,用文字描写生活,用语言想象自我的写作中,我们往往把它简单的二元化:生活——文章,忽略了转换中的重要载体——语言,沦为语言工具论。现代语言哲学证明语言并非是一个固化的透明的媒介工具,它沉淀了一个民族千年的语言凝聚的情感、文化、理性与逻辑等,语言即情感、语言即思想、语言即诗意。当我们个人在用语言写作时,我们也在使用一个有无数优秀诗人哲学家使用过的语言系统,语言渗透了我们的写作,参与了写作中自我的塑造与意义的建构,把生活编织成一个文本,建构成一个意义空间。当我们在写作时我们不是仅仅把生活转移到语言文章,而是借助语言写作思索想象生活,拓展生活的空间,建构生活的意义。
       很多优秀的作家都把语言抬高到本体的地位,八十年代汪曾祺说小说即语言。还记得当代作家墨白在一次研讨会谈论起文学即语言,说到很多作家没有过语言这个关时思绪飞扬慷激动不已,让我记忆尤深。
        董素芝大姐寄来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思念》,叙述往事,谈论人生,历历如在目前,生活场景的展现笔笔如画,对某些细节的主题化阐释时而淡淡点出却饶有韵致,时而幽默风趣亲切自然。面对市场化商品逻辑横行的浮躁社会,素芝大姐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古城淮阳,出入万亩龙湖,思索古陈州的历史遗迹,甘于淡泊,用文字经营构筑着自己的散文世界。古有追求宁静的隐士隐居山林,现在社会当然不会再有这样可以隐逸的山林,她却在一片纸上烟霞中宁静地隐憩。如果说淮阳万亩城湖里的夏荷是她的生活追求,那么淡雅的东篱秋菊则是她散文的风格追求。了解这样的素心人自然可以阅读她的散文集,我这里所写称不上书评,只是附骥尾的读后感。开始部分是对素芝大姐的散文集后记中提到的生活化散文写作的意义的感慨的一些想法和阐释,写作不仅是为了道为了传世,写作是对生活的意义建构过程,是重新体验生活的方式。
       总之,如果概括我对素芝大姐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思念》的印象,那就是:
                                                      纸上烟霞安隐处,淡如秋菊素心人
                                                                                                                          2015年8月24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