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今”的冯杰 转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说古今”的冯杰
何弘
昔日的中国乡村,不像现在,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城市有的乡村一样都不能少。说起来,那时的乡村,无电视可看,无互联网可上,无卡拉OK可唱,似乎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其实不然。那时的每个村子,都有善“说古今”者,会在饭场,更多是在“牛棚”或“马厩”,大说“古今”。“古今”这个词,我家乡的发音更近于“古经”,我至今没搞明白究竟是该写作“古今”还是“古经”。“说古今”其实是个很古老的词,大约指的就是说书,比如“说三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基本就是这个意思。乡村里面有文化,我认为我家乡是把历史上的“说古今”保留下来了,尽管有些转音。
今天搞学术的人,会研究“说古今”的来龙去脉,认为“说古今”就是说历史。其实,乡村的“说古今”,说的固然有历史,但也有当下,更多是些稀奇古怪的事。“古今”,自然是有古有今才对。乡村善“说古今”者,都是当地的文化人,天地鬼神,无所不知,口才又极好,各种各样的故事讲出来,听得人入迷,夜静更深还不愿或不敢回家。
冯杰就是这么一个善“说古今”之人。这一次,他是在“马厩的午夜”讲妖怪的故事。
妖魔鬼怪之事,孔子不讲。“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正统,“子不语”,场面上就都不说。儒家不讲,但民间讲,这个也是传统。最早如《山海经》,稍后如《搜神记》,讲的都是这些内容,讲的人也都是冯杰的河南老乡。河南人之外,也有人讲。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俗名就叫《鬼狐传》。还有一位冯杰心仪之人也说妖怪,他叫袁枚。袁枚最早和冯杰结缘,恐怕不是妖怪,而是美食。袁枚好吃,雅称“美食家”,结交了很多厨师朋友,记了很多食谱,搞了本《随园食单》,有文化的厨师和好吃的文化人都读过。冯杰长期生活在长垣,那是中国有名的厨师之乡,讲究吃的冯杰于是结交了很多名厨,据说自己也善做“黄瓜菜”,兜里有本厨师证,而且写了关于厨师和美食的书和文章。如此一来,冯杰就成了很多厨师的知己,成了袁枚的同道。这一次,冯杰又因为妖怪,和袁枚的关系更深了一层。袁枚写了本专记鬼神怪异之事的书,叫《子不语》。“子不语”的当然是“怪力乱神”。袁枚知识广博是出了名的,他以为给自己的书起了个好名字,但很快发现元代说部中早就有同名作品,于是给自己的书改名《新齐谐》。之所以称“新齐谐”,也有出处。《庄子·逍遥游》里说“齐谐者,志怪者也。”于是写志怪小说的人自然就想到用这个名字。六朝志怪是有名的,南朝宋东阳无疑曾有《齐谐记》七卷,南朝梁吴均续作了一卷,但现在已看不到全本,只有17条传下来。“齐谐”有人用了,袁枚就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新齐谐”,但大家还是习惯称之为“子不语”。
绕远了,回来接着说妖怪。袁枚《子不语》说的虽然是鬼怪,实际映射的还是现实,冯杰也是如此。在“马厩的午夜”里,冯杰一年四季说妖怪。“春雨惊春清谷天”,说的是《春夜的叩门声》;“夏满芒夏暑相连”,说的是《夏天的葵扇》;“秋处露秋寒霜降”,说的是《秋月之窥视》;“冬雪雪冬小大寒”,说的是《冬至后妖怪们都烤火去了》。这四季讲的,大抵是上世纪后叶的事。冯杰说的虽然是奇异之事,实际表现的是民风民俗,是借怪力乱神之名表现社会现实,即所谓的寓庄于谐。所以,冯杰描绘的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乡村史。冯杰基本不说现在的妖怪,不知是随着乡土文明的崩溃乡村的妖怪一并消失了,还是现在的妖怪已修成了人形让人无法分辨。
《马厩的午夜》不经意间显示出了冯杰的另一个特长:善讲故事。言简意赅,张弛有度,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故事能讲到这个程度,不容易,得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之三昧。而且,虽是在“马厩的午夜”里说鬼故事,但冯杰讲得极雅,语言好,有文人气,得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精髓。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能做到这些的,少之又少。
中原作家群,人数众多,但像冯杰这样有传统文人情怀和才气的却不多。袁枚是清代的大才子,博学多闻,有着多方面的才艺。冯杰的才艺比之袁枚,大约只多不少。冯杰最早是以诗人的身份名世的。《马厩的午夜》讲妖怪的故事,冯杰觉得不过瘾,最后还是显露了一下他作为诗人的才情。四季讲妖怪,“季之外”则“体裁异样”,他写了首《捉拿妖怪》的诗,小露峥嵘。
这还没完。冯杰还为每篇文字一一画了插图,题了字,画是文人画,字是文人字,得了东坡神韵的。这是冯杰作为书法和画家才情的流露。然后,冯杰又开始断评论家的后路,自己附注作评不算,还让“听荷草堂主人”每篇都予注释,与脂砚斋点评《石头记》相仿佛。脂砚斋究竟是谁我搞不清楚,但这个“听荷草堂主人”端的正是冯杰本人。于是,冯杰这本书算是把别人的路都断了。
还好,冯杰没写自序,而是把写序的活儿留给了我,这是有意给我留条活路的意思,证明有才气的冯杰还有厚道的一面。谢谢冯杰。
何弘
昔日的中国乡村,不像现在,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城市有的乡村一样都不能少。说起来,那时的乡村,无电视可看,无互联网可上,无卡拉OK可唱,似乎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其实不然。那时的每个村子,都有善“说古今”者,会在饭场,更多是在“牛棚”或“马厩”,大说“古今”。“古今”这个词,我家乡的发音更近于“古经”,我至今没搞明白究竟是该写作“古今”还是“古经”。“说古今”其实是个很古老的词,大约指的就是说书,比如“说三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基本就是这个意思。乡村里面有文化,我认为我家乡是把历史上的“说古今”保留下来了,尽管有些转音。
今天搞学术的人,会研究“说古今”的来龙去脉,认为“说古今”就是说历史。其实,乡村的“说古今”,说的固然有历史,但也有当下,更多是些稀奇古怪的事。“古今”,自然是有古有今才对。乡村善“说古今”者,都是当地的文化人,天地鬼神,无所不知,口才又极好,各种各样的故事讲出来,听得人入迷,夜静更深还不愿或不敢回家。
冯杰就是这么一个善“说古今”之人。这一次,他是在“马厩的午夜”讲妖怪的故事。
妖魔鬼怪之事,孔子不讲。“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正统,“子不语”,场面上就都不说。儒家不讲,但民间讲,这个也是传统。最早如《山海经》,稍后如《搜神记》,讲的都是这些内容,讲的人也都是冯杰的河南老乡。河南人之外,也有人讲。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俗名就叫《鬼狐传》。还有一位冯杰心仪之人也说妖怪,他叫袁枚。袁枚最早和冯杰结缘,恐怕不是妖怪,而是美食。袁枚好吃,雅称“美食家”,结交了很多厨师朋友,记了很多食谱,搞了本《随园食单》,有文化的厨师和好吃的文化人都读过。冯杰长期生活在长垣,那是中国有名的厨师之乡,讲究吃的冯杰于是结交了很多名厨,据说自己也善做“黄瓜菜”,兜里有本厨师证,而且写了关于厨师和美食的书和文章。如此一来,冯杰就成了很多厨师的知己,成了袁枚的同道。这一次,冯杰又因为妖怪,和袁枚的关系更深了一层。袁枚写了本专记鬼神怪异之事的书,叫《子不语》。“子不语”的当然是“怪力乱神”。袁枚知识广博是出了名的,他以为给自己的书起了个好名字,但很快发现元代说部中早就有同名作品,于是给自己的书改名《新齐谐》。之所以称“新齐谐”,也有出处。《庄子·逍遥游》里说“齐谐者,志怪者也。”于是写志怪小说的人自然就想到用这个名字。六朝志怪是有名的,南朝宋东阳无疑曾有《齐谐记》七卷,南朝梁吴均续作了一卷,但现在已看不到全本,只有17条传下来。“齐谐”有人用了,袁枚就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新齐谐”,但大家还是习惯称之为“子不语”。
绕远了,回来接着说妖怪。袁枚《子不语》说的虽然是鬼怪,实际映射的还是现实,冯杰也是如此。在“马厩的午夜”里,冯杰一年四季说妖怪。“春雨惊春清谷天”,说的是《春夜的叩门声》;“夏满芒夏暑相连”,说的是《夏天的葵扇》;“秋处露秋寒霜降”,说的是《秋月之窥视》;“冬雪雪冬小大寒”,说的是《冬至后妖怪们都烤火去了》。这四季讲的,大抵是上世纪后叶的事。冯杰说的虽然是奇异之事,实际表现的是民风民俗,是借怪力乱神之名表现社会现实,即所谓的寓庄于谐。所以,冯杰描绘的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乡村史。冯杰基本不说现在的妖怪,不知是随着乡土文明的崩溃乡村的妖怪一并消失了,还是现在的妖怪已修成了人形让人无法分辨。
《马厩的午夜》不经意间显示出了冯杰的另一个特长:善讲故事。言简意赅,张弛有度,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故事能讲到这个程度,不容易,得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之三昧。而且,虽是在“马厩的午夜”里说鬼故事,但冯杰讲得极雅,语言好,有文人气,得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精髓。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能做到这些的,少之又少。
中原作家群,人数众多,但像冯杰这样有传统文人情怀和才气的却不多。袁枚是清代的大才子,博学多闻,有着多方面的才艺。冯杰的才艺比之袁枚,大约只多不少。冯杰最早是以诗人的身份名世的。《马厩的午夜》讲妖怪的故事,冯杰觉得不过瘾,最后还是显露了一下他作为诗人的才情。四季讲妖怪,“季之外”则“体裁异样”,他写了首《捉拿妖怪》的诗,小露峥嵘。
这还没完。冯杰还为每篇文字一一画了插图,题了字,画是文人画,字是文人字,得了东坡神韵的。这是冯杰作为书法和画家才情的流露。然后,冯杰又开始断评论家的后路,自己附注作评不算,还让“听荷草堂主人”每篇都予注释,与脂砚斋点评《石头记》相仿佛。脂砚斋究竟是谁我搞不清楚,但这个“听荷草堂主人”端的正是冯杰本人。于是,冯杰这本书算是把别人的路都断了。
还好,冯杰没写自序,而是把写序的活儿留给了我,这是有意给我留条活路的意思,证明有才气的冯杰还有厚道的一面。谢谢冯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