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的“书中滋味长”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王鼎钧的作品之引入内地,以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关山夺路》《怒目少年》《文学江湖》为先导,继之以《山里山外》《左心室漩涡》《碎琉璃》等,扎扎实实地让我们见到其创作的实绩。而新出的《书滋味》一册,若说其特殊之处,大约即在于所辑录文章皆与书相关,王鼎钧谓之“读书杂感”,“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确未打算符合某种规范程式,只是偶然读了一本书,很喜欢,心里生出来一些意思,不免说给朋友听听,或者进一步写出来给更多的人看看,可说是兴之所至,欲罢不能”。而这些文字好就好在其“杂”,其“兴之所至”,透出作者的实感,乃予我们一新耳目的机缘,即使有偏颇,岂不亦正是读者不虚一观的所在么?
王鼎钧直言自己不喜欢鲁迅,“我不喜欢他大概是气性使然,我欣赏文学固然有局限,鲁迅先生恐怕也未能把他的气性完全升华转化。如果说读书变化气质,我拒绝变成这样的人,我也不能欣赏、不敢亲近这样的人”。这样的话,说出来恐是需要些勇气的,即使在海外。记得冰心说自己不爱读《红楼梦》,不知道好在哪里,算得上“童言无忌”;而王鼎钧直口直言,若说有区别,应在他是认可鲁迅作品的价值的,而所言鲁迅“未能把他的气性完全升华转化”,应是指小说创作较少,精力大半集中于写作杂文之上。说到这里,不妨岔开一笔,想起水晶采访钱锺书时,记录了一些钱对鲁迅作品的看法,大约是鲁迅的气质与思维方式更适合写“short-winded‘短气’的篇章”,不适合写“‘长气’long-winded的”东西。这话少人道出,而如果我们细察鲁迅作品的特征,以及其关于唐代杨玉环题材的长篇小说的构思与未实现,还是不能不佩服钱锺书眼光之老辣的。
虽如此,王鼎钧却是熟读鲁迅小说的,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即可看出。上世纪八十年代,纽约的一次茶会,王鼎钧被问及青年时期为何未受左翼思潮的影响,他答道,“这得从《阿Q正传》说起,赵家被人抢劫,阿Q蒙嫌受审,法官问作案始末,阿Q很委屈地说:‘他们没来叫我!’”一座皆笑。回答极妙,可看出其对鲁迅小说的熟稔,当然更见与左翼文学的隔膜及抵触。他引香港作家林以亮为《大亨小传》作序中的一句话,大意是昔人那样推崇斯坦贝克,后人看来未免有些不好意思,“我想斯坦贝克的名字也可以换成别人,例如巴金……”他对茅盾、郭沫若等的观感,亦大致如是。王鼎钧说,“巴金、茅盾、郭沫若都是设计大师,他们根据革命的需要拼贴情境,构成‘语文的世界’,评论家以‘写实主义’之名推广,代换人生的现在和未来”。所谓设计,大概就是我们所说主题先行的意思罢,从“载道”的角度看,或会收得一时之誉,但时间淘洗之后的文学本身之价值,显然是须重新讨论及审定的。另外,王鼎钧于沈从文的推重,贯穿其间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一致的。
小说的审美是一面,而另一面却亦有认识之增益。王鼎钧评论莫言的《红高粱》,肯定作品的文学水准,作者“将高粱提升到人文的层次”,忽又论及小说中的“钉耙战术”,即游击队将耙(一种带尖齿的农具)向上放置于公路路面,以拦阻日本鬼子的汽车,打击敌人,不过,经历过抗战八年磨难的王鼎钧言道,这种战术并未用于那场战争,“抗战胜利,国共全面冲突,它才大发威力。言念及此,对于抗战结束后和平之终不可得,内战之终不可免,油然而生涂炭之痛,多少事只好欲说还休了!”读到这宕开的一笔,真是令人惕然而惊,由小说审美的区域进入历史审视的范畴,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正是有着这样的痛,王鼎钧评论“‘一九四九’三棱镜”——齐邦媛的《巨流河》、龙应台的《大江大海》、自己的《文学江湖》,方可富于情感且精准入微。“无巧不成书,《文学江湖》有一只口,《巨流河》有两只口,《大江大海》你也可以把‘海’字半边看成两只联接的口,可以看见口中的三寸不烂之舌。《巨流河》欲说还休,《文学江湖》欲休还说,《大江大海》语不惊人死不休!《巨流河》是无意中让人听见了,《文学江湖》故意让人听见,《大江大海》就是面对群众演说。”若没有切肤之痛,是无法说出如此的评语的。如果说龙应台是用采访的方式与史料之搜集来写作,那齐邦媛、王鼎钧就是用生命与血泪来书写自己的亲历了,所以欲说还休与欲休还说,那种况味,局外人或难以尽数体尝。
王鼎钧讲自己读书实在很少,自然是一种谦虚,但下面这句话,“一生最好的时间精力都用于逃难打工以及承受强者的压力”,竟令人一时无语。而有着如此的经历,他对于自己所读的每一本书,体味出某些独得的滋味与见解,或已成必然。如于阿城的《棋王》,“‘棋王’描绘的远景,就是希望由无字棋的境地,进入雕籀绣篆的有字棋的境地”;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宣传而言,‘性’在劳改营中不成问题,它在劳动的理想和热情中净化了,升华了。就事实而言,劳改营中‘性’的问题很严重,它既得不到合理的满足,就退化为各种不合理的满足,而任何一种不合理的方式都与创设劳改营的宣传理论相悖,结果,堂皇的初衷无非是大言欺世,以百姓为刍狗”。这让我想起他的《山里山外》《怒目少年》,以及另一些自传性作品,现实的磨难与思虑的深化显然不是无关系的。
王鼎钧的读书文章,有文学评论的影子,有书评的印记,更有随手写来的无拘束,他自认算是杂文的一支。这种杂,或在于所读之书常常是个引子,引出王鼎钧自己的亲历,引出似漫无涯际的跑野马,而文章的好看,大约亦正在这里罢。“鱼不可以饵为食,花不可以瓶为家”,具如此的胸襟,读书不在话下,又有何文章不成呢?
摘自 遆存磊新浪博客
王鼎钧直言自己不喜欢鲁迅,“我不喜欢他大概是气性使然,我欣赏文学固然有局限,鲁迅先生恐怕也未能把他的气性完全升华转化。如果说读书变化气质,我拒绝变成这样的人,我也不能欣赏、不敢亲近这样的人”。这样的话,说出来恐是需要些勇气的,即使在海外。记得冰心说自己不爱读《红楼梦》,不知道好在哪里,算得上“童言无忌”;而王鼎钧直口直言,若说有区别,应在他是认可鲁迅作品的价值的,而所言鲁迅“未能把他的气性完全升华转化”,应是指小说创作较少,精力大半集中于写作杂文之上。说到这里,不妨岔开一笔,想起水晶采访钱锺书时,记录了一些钱对鲁迅作品的看法,大约是鲁迅的气质与思维方式更适合写“short-winded‘短气’的篇章”,不适合写“‘长气’long-winded的”东西。这话少人道出,而如果我们细察鲁迅作品的特征,以及其关于唐代杨玉环题材的长篇小说的构思与未实现,还是不能不佩服钱锺书眼光之老辣的。
虽如此,王鼎钧却是熟读鲁迅小说的,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即可看出。上世纪八十年代,纽约的一次茶会,王鼎钧被问及青年时期为何未受左翼思潮的影响,他答道,“这得从《阿Q正传》说起,赵家被人抢劫,阿Q蒙嫌受审,法官问作案始末,阿Q很委屈地说:‘他们没来叫我!’”一座皆笑。回答极妙,可看出其对鲁迅小说的熟稔,当然更见与左翼文学的隔膜及抵触。他引香港作家林以亮为《大亨小传》作序中的一句话,大意是昔人那样推崇斯坦贝克,后人看来未免有些不好意思,“我想斯坦贝克的名字也可以换成别人,例如巴金……”他对茅盾、郭沫若等的观感,亦大致如是。王鼎钧说,“巴金、茅盾、郭沫若都是设计大师,他们根据革命的需要拼贴情境,构成‘语文的世界’,评论家以‘写实主义’之名推广,代换人生的现在和未来”。所谓设计,大概就是我们所说主题先行的意思罢,从“载道”的角度看,或会收得一时之誉,但时间淘洗之后的文学本身之价值,显然是须重新讨论及审定的。另外,王鼎钧于沈从文的推重,贯穿其间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一致的。
小说的审美是一面,而另一面却亦有认识之增益。王鼎钧评论莫言的《红高粱》,肯定作品的文学水准,作者“将高粱提升到人文的层次”,忽又论及小说中的“钉耙战术”,即游击队将耙(一种带尖齿的农具)向上放置于公路路面,以拦阻日本鬼子的汽车,打击敌人,不过,经历过抗战八年磨难的王鼎钧言道,这种战术并未用于那场战争,“抗战胜利,国共全面冲突,它才大发威力。言念及此,对于抗战结束后和平之终不可得,内战之终不可免,油然而生涂炭之痛,多少事只好欲说还休了!”读到这宕开的一笔,真是令人惕然而惊,由小说审美的区域进入历史审视的范畴,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正是有着这样的痛,王鼎钧评论“‘一九四九’三棱镜”——齐邦媛的《巨流河》、龙应台的《大江大海》、自己的《文学江湖》,方可富于情感且精准入微。“无巧不成书,《文学江湖》有一只口,《巨流河》有两只口,《大江大海》你也可以把‘海’字半边看成两只联接的口,可以看见口中的三寸不烂之舌。《巨流河》欲说还休,《文学江湖》欲休还说,《大江大海》语不惊人死不休!《巨流河》是无意中让人听见了,《文学江湖》故意让人听见,《大江大海》就是面对群众演说。”若没有切肤之痛,是无法说出如此的评语的。如果说龙应台是用采访的方式与史料之搜集来写作,那齐邦媛、王鼎钧就是用生命与血泪来书写自己的亲历了,所以欲说还休与欲休还说,那种况味,局外人或难以尽数体尝。
王鼎钧讲自己读书实在很少,自然是一种谦虚,但下面这句话,“一生最好的时间精力都用于逃难打工以及承受强者的压力”,竟令人一时无语。而有着如此的经历,他对于自己所读的每一本书,体味出某些独得的滋味与见解,或已成必然。如于阿城的《棋王》,“‘棋王’描绘的远景,就是希望由无字棋的境地,进入雕籀绣篆的有字棋的境地”;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宣传而言,‘性’在劳改营中不成问题,它在劳动的理想和热情中净化了,升华了。就事实而言,劳改营中‘性’的问题很严重,它既得不到合理的满足,就退化为各种不合理的满足,而任何一种不合理的方式都与创设劳改营的宣传理论相悖,结果,堂皇的初衷无非是大言欺世,以百姓为刍狗”。这让我想起他的《山里山外》《怒目少年》,以及另一些自传性作品,现实的磨难与思虑的深化显然不是无关系的。
王鼎钧的读书文章,有文学评论的影子,有书评的印记,更有随手写来的无拘束,他自认算是杂文的一支。这种杂,或在于所读之书常常是个引子,引出王鼎钧自己的亲历,引出似漫无涯际的跑野马,而文章的好看,大约亦正在这里罢。“鱼不可以饵为食,花不可以瓶为家”,具如此的胸襟,读书不在话下,又有何文章不成呢?
摘自 遆存磊新浪博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