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议 (王克楠)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语言的干净和语言的杂芜》
我想,真正的文学语言(包括散文语言)应该是孤独的,是一个作家全部内在东西的外现。上帝赠送给人类语言是讓人类进行交流的,作家是人类中的精英,作家使用语言不仅是为了与读者交流,主要是为了提升读者的做人质量,所以,作家使用的语言是语言中的语言。
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语言可以每天重复,而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散文作家来说,语言是不可重复的。语言总是处在变化中,或者高亢,或者低沉,总会有很大的变化,一个作家不变化了,开始不断地克隆自我了,这个作家的艺术生命也将要结束了。
千万不要把作家的语言理解为自言自语,从本质上说,作家的语言是面对大千世界的,是外延的。在作家的眼睛中,语言不再是交流的工具,而是一个作家和世界联系的神秘纽带,是神秘的符号。理解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他的语言入手,如果连他使用的文学语言都不理解,那么,那么就无法理解一个作家提供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我理解真正的作家的内心一定是孤独的,真正可以对话的人太少。如果一个作家不是孤独的,而是像万金油一样地活跃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他就会同化进生活的流动中,就会成为沙子,而不是生活里的一棵树。至于说到语言,真的作家不会把语言当作自己的儿子,恰恰相反,作家本身才是语言的儿子,如果当不好这个儿子,就会被抛弃。
很多人认为语言是工具,更有许多教员讓学生背诵成语,真的很可怜。一个人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从工具到非工具,何谓非工具?因为语言是活物,不是死的、对于一个作家,写小说,或者散文,往往不是先出了一个构架,而是先出现了活蹦乱跳的语言,给你带来新鲜的快感(准确地说,是幸福感),而后带动了你的构思,你的小说设计和你的散文情态。
有的朋友说,思想会控制语言,这是一个误区。思想是理念性的东西,永远无法束缚语言,倒是语言可以把思想打磨得更加透明一些。语言有的时40度,有的时候接近零度,不管语言的温度发生什么变化,最内在的东西不会变化,那就是——活力。
《散文和写散文的人》
散文有定数,写散文的人有定数。一个人一生中能对散文有多大的贡献,多高的攀登,是有定数的。
对于散文的攀登来说,写散文的每个人几乎都有一个野心,那就是写的好些,再好些,讓更多的人记住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散文是人写出来的,好散文和蹩脚的散文都是人写出来的,写出的散文是珍珠,还是垃圾,不是由写作者决定的,是由读者以及历史决定的。我想起来马克思的一句话,“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写作人也是一个人和世界的所有关系的总和,好像玄了一些,确实是这样的。
你几乎可以从每个成功的作家身上找到成功的原因,语言,感悟,激情,虚构等等,还有最重要的是一个作家的良知。一般人的可以混浊,写作者不可以混浊。还有一点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开放的心态以及善于发现自己缺点和执着地克服自己缺点的毅力。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说作家是完人,恰恰相反,一个作家经过的心灵折磨和做人折磨要比一般的人多得多,从一定程度可以说,一个人成为一个作家,那是一种宿命,而不是其它。
同样是人,作家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一般的追求欢乐,追求幸福,追求物质财富……对于这些东西,作家一再追求,但作家理解的幸福和欢乐不太一样,有的人说,一个人选择写作做为生命的存在方式,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有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原因,是不可告人的)。有个文友叫小暖,她说“写作是我写给上帝的契约。”对于写作来说,先是有了精神的高度,才会有写作的高度。这个“高度”不是从天空掉下来的,是经过了无数痛苦的思索和修炼而得来的,一个人如果想通过写作来升官发财,大多数注定是要破灭的(极少数的所谓畅销作家是另类)。好的作家是审视人性的专家,可是人性的深处到底有什么呢?这是一个谜,值得一个人终生去追问。曹雪芹没有找到答案,曹雪芹以后的人找到了吗?
我们不是常常说,作家需要对“生活”敏感吗?那就要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才会形成与外部世界的碰撞,没有这个前提,“敏感”是靠不住的。写作不是宗教,但接近于宗教。如果说某人还在靠信念活着,或者会被人成为笑资,但是真正的作家是靠信念活着,虽然信念这个东西像是大海,在不同的作家心底波涛不同。真正的作家常常会很平和,低调,姿态低,这很可能被人认为是作秀,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认识并且深刻地体会到写作活动就是一场拯救,通过写作,先是拯救自己,然后讓不含杂质或者含杂质比较少的自我,通过写作去拯救众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绝望者,中外很多的作家、诗人用自杀结束生命,或许可以做明证。
生命的长度和宽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时候在同样的长度上,有的人要宽一些,有的人则要窄一些。人的一生,不管是杰出人物,还是一般百姓,都是在被困境所包围和不断地突破困境之中,那些所谓的看破红尘的人,其实没有看破,至多是看破了一部分. 大千世界是无法看破的,只能在困境中挣扎的同时,去不断地了解世界和自我。了解自我对一般人可能不太重要,对于一个作家,一个想写出好作品的作家是重要的,因为,你在了解你笔下的人物,笔下的情景,笔下的氛围,笔下的人性解剖的时候,首先你要了解你自己:你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处在你的小说人物的情景中,你该怎么办…….了解自己是一个系统过程,几乎是终生的事情。
生活会给人假象,写作也是这样的.一些人刚写东西,就被命名为“天才”,很快就红起来了——这并不是好事。笔者认为百分之八十的人写作是写给当代人的,只有极少数人写作写给后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的,这不是痴人说梦。因此,那种写的飞快的作家是值得怀疑的,一个负责的作家必须是一边写,一边想,一边走路,一边去思索为什么这样走……叙述和编故事确实是天分,但是仅仅靠天分去写作显然是不够的,也是走不远的。
我想,真正的文学语言(包括散文语言)应该是孤独的,是一个作家全部内在东西的外现。上帝赠送给人类语言是讓人类进行交流的,作家是人类中的精英,作家使用语言不仅是为了与读者交流,主要是为了提升读者的做人质量,所以,作家使用的语言是语言中的语言。
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语言可以每天重复,而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散文作家来说,语言是不可重复的。语言总是处在变化中,或者高亢,或者低沉,总会有很大的变化,一个作家不变化了,开始不断地克隆自我了,这个作家的艺术生命也将要结束了。
千万不要把作家的语言理解为自言自语,从本质上说,作家的语言是面对大千世界的,是外延的。在作家的眼睛中,语言不再是交流的工具,而是一个作家和世界联系的神秘纽带,是神秘的符号。理解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他的语言入手,如果连他使用的文学语言都不理解,那么,那么就无法理解一个作家提供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我理解真正的作家的内心一定是孤独的,真正可以对话的人太少。如果一个作家不是孤独的,而是像万金油一样地活跃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他就会同化进生活的流动中,就会成为沙子,而不是生活里的一棵树。至于说到语言,真的作家不会把语言当作自己的儿子,恰恰相反,作家本身才是语言的儿子,如果当不好这个儿子,就会被抛弃。
很多人认为语言是工具,更有许多教员讓学生背诵成语,真的很可怜。一个人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从工具到非工具,何谓非工具?因为语言是活物,不是死的、对于一个作家,写小说,或者散文,往往不是先出了一个构架,而是先出现了活蹦乱跳的语言,给你带来新鲜的快感(准确地说,是幸福感),而后带动了你的构思,你的小说设计和你的散文情态。
有的朋友说,思想会控制语言,这是一个误区。思想是理念性的东西,永远无法束缚语言,倒是语言可以把思想打磨得更加透明一些。语言有的时40度,有的时候接近零度,不管语言的温度发生什么变化,最内在的东西不会变化,那就是——活力。
《散文和写散文的人》
散文有定数,写散文的人有定数。一个人一生中能对散文有多大的贡献,多高的攀登,是有定数的。
对于散文的攀登来说,写散文的每个人几乎都有一个野心,那就是写的好些,再好些,讓更多的人记住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散文是人写出来的,好散文和蹩脚的散文都是人写出来的,写出的散文是珍珠,还是垃圾,不是由写作者决定的,是由读者以及历史决定的。我想起来马克思的一句话,“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写作人也是一个人和世界的所有关系的总和,好像玄了一些,确实是这样的。
你几乎可以从每个成功的作家身上找到成功的原因,语言,感悟,激情,虚构等等,还有最重要的是一个作家的良知。一般人的可以混浊,写作者不可以混浊。还有一点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开放的心态以及善于发现自己缺点和执着地克服自己缺点的毅力。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说作家是完人,恰恰相反,一个作家经过的心灵折磨和做人折磨要比一般的人多得多,从一定程度可以说,一个人成为一个作家,那是一种宿命,而不是其它。
同样是人,作家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一般的追求欢乐,追求幸福,追求物质财富……对于这些东西,作家一再追求,但作家理解的幸福和欢乐不太一样,有的人说,一个人选择写作做为生命的存在方式,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有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原因,是不可告人的)。有个文友叫小暖,她说“写作是我写给上帝的契约。”对于写作来说,先是有了精神的高度,才会有写作的高度。这个“高度”不是从天空掉下来的,是经过了无数痛苦的思索和修炼而得来的,一个人如果想通过写作来升官发财,大多数注定是要破灭的(极少数的所谓畅销作家是另类)。好的作家是审视人性的专家,可是人性的深处到底有什么呢?这是一个谜,值得一个人终生去追问。曹雪芹没有找到答案,曹雪芹以后的人找到了吗?
我们不是常常说,作家需要对“生活”敏感吗?那就要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才会形成与外部世界的碰撞,没有这个前提,“敏感”是靠不住的。写作不是宗教,但接近于宗教。如果说某人还在靠信念活着,或者会被人成为笑资,但是真正的作家是靠信念活着,虽然信念这个东西像是大海,在不同的作家心底波涛不同。真正的作家常常会很平和,低调,姿态低,这很可能被人认为是作秀,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认识并且深刻地体会到写作活动就是一场拯救,通过写作,先是拯救自己,然后讓不含杂质或者含杂质比较少的自我,通过写作去拯救众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绝望者,中外很多的作家、诗人用自杀结束生命,或许可以做明证。
生命的长度和宽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时候在同样的长度上,有的人要宽一些,有的人则要窄一些。人的一生,不管是杰出人物,还是一般百姓,都是在被困境所包围和不断地突破困境之中,那些所谓的看破红尘的人,其实没有看破,至多是看破了一部分. 大千世界是无法看破的,只能在困境中挣扎的同时,去不断地了解世界和自我。了解自我对一般人可能不太重要,对于一个作家,一个想写出好作品的作家是重要的,因为,你在了解你笔下的人物,笔下的情景,笔下的氛围,笔下的人性解剖的时候,首先你要了解你自己:你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处在你的小说人物的情景中,你该怎么办…….了解自己是一个系统过程,几乎是终生的事情。
生活会给人假象,写作也是这样的.一些人刚写东西,就被命名为“天才”,很快就红起来了——这并不是好事。笔者认为百分之八十的人写作是写给当代人的,只有极少数人写作写给后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的,这不是痴人说梦。因此,那种写的飞快的作家是值得怀疑的,一个负责的作家必须是一边写,一边想,一边走路,一边去思索为什么这样走……叙述和编故事确实是天分,但是仅仅靠天分去写作显然是不够的,也是走不远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