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珍姐、“魔子”与小爸(刘阶耳)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贾哲慧《西贝山村》读后
刘阶耳
《西贝山村》(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是贾哲慧的第一部散文集。据其“自序”所云,该集按“编年”次序收录的作品,属于他“经历了网络写作的全新过程”的结晶,大体反映了贾哲慧自2004年以来散文写作的风貌。不过既然是“全新”,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写手(包括他本人)的感情“吐槽”;他对待散文信心满满的超迈姿态,若是还原到他既往写作的背景上来讲,又显然不是那么轻松、自得!
他的成长记忆或者乡土情怀,总归要延伸到“亲情”私密领域。他的堂姐(玉珍),就曾先后出现在《圪塔院记忆·梨树的忧伤》(2004)、《乡村成长碎忆·12》(2010)及《逝者(三)》(2013)三篇作品中。最初出现时,人物是为了烘托“梨树的忧伤”咏叹的主题而被辗转引入的:“梨树从一生下来就与忧伤联姻,就像红颜和薄命共存一体”;而堂姐“命苦,生下不久便失去了母亲”,小小就给了人,十几岁患病去世。她的身世、遭际恰好与“梨树”形成呼应。再写时,突出了作者和爷爷去堂姐家看望的情境,然后才转向了堂姐身世、遭际的回述;看望后,爷爷一路无语形成了作品叙述逆转的情绪化提顿的动力,纯用白描,寄意微茫。最后一篇,由堂姐几次来我家看我的往事为主叙娓娓道来;正面点赞,人物“形象化”的风韵却未必绰约、动人。
可是像堂姐这样的美丽而夭亡的少女形象,其实早在1930年代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形象”画廊一道诱人的风景。贾哲慧不惮辛劳地反复摹画,未必仅仅出乎感情的写实;他对于文学前辈开创的想象高峰义不容辞的逾越,或许才是他一试身手的抱负所在。然而对于出道于“网络写作”的贾哲慧而言,当他渐渐习惯了从感情积淀的多个棱面聚拢想象,他的多点爆破的叙述组合形式,毋宁是向乡村故土不主故常的“空间化”的纵深眺望,然后拼缀、集散父老乡亲生生死死的成长的哀怨的。这是一种诗性的思维,所以他格外注重散文的叙述笔调,一旦撒豆成兵,他会次级而上,翻过感情郁结的多重迷雾,抖露其间的柳暗花明。他的行文,重明暗、虚实、主从在情绪、事理占有上的分寸、比例,像线条的回廊或壁画的斑驳反复曲拱、套叠,不图建筑整体性的巍峨展现。堂姐入题,前两次熠熠生辉,言简思微,后一次却似单兵直入,失于毛躁,更深刻的现实悲剧性的思考毕竟未能在人物的形象化外表上得以托衬。贾哲慧写小爸,本家奶奶(“魔子”),也有类似的“走眼”。
小爸中年而殁,本家奶奶是个“魔子”(疯子),死的异常。当贾哲慧无意渲染这些亲人人生末路的伤感时,亲人待“我”(作者)的人间相互扶持的感恩情意则在他的笔下温润流淌,若蓝田玉暖,若蓬蓬远春。但这还只是贾哲慧成长的“诗性”关注的小小的一隅。他的家人,牲畜,院子,农具,邻舍,一树一花,天荒地老,都似“落落欲往,矫矫不群”(司空图),无不在疏放、悲慨的乡村落寞的帷幕下寄托着贾哲慧的现实牵念。他为他的堂姐、小爸、本家奶奶悲剧“造像”留下的缺憾,足以在别处得到补偿。
贾哲慧的散文着实不同凡响。
2015.2.6
(刘阶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负责人,现当代文学教研组负责人。)
刘阶耳
《西贝山村》(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是贾哲慧的第一部散文集。据其“自序”所云,该集按“编年”次序收录的作品,属于他“经历了网络写作的全新过程”的结晶,大体反映了贾哲慧自2004年以来散文写作的风貌。不过既然是“全新”,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写手(包括他本人)的感情“吐槽”;他对待散文信心满满的超迈姿态,若是还原到他既往写作的背景上来讲,又显然不是那么轻松、自得!
他的成长记忆或者乡土情怀,总归要延伸到“亲情”私密领域。他的堂姐(玉珍),就曾先后出现在《圪塔院记忆·梨树的忧伤》(2004)、《乡村成长碎忆·12》(2010)及《逝者(三)》(2013)三篇作品中。最初出现时,人物是为了烘托“梨树的忧伤”咏叹的主题而被辗转引入的:“梨树从一生下来就与忧伤联姻,就像红颜和薄命共存一体”;而堂姐“命苦,生下不久便失去了母亲”,小小就给了人,十几岁患病去世。她的身世、遭际恰好与“梨树”形成呼应。再写时,突出了作者和爷爷去堂姐家看望的情境,然后才转向了堂姐身世、遭际的回述;看望后,爷爷一路无语形成了作品叙述逆转的情绪化提顿的动力,纯用白描,寄意微茫。最后一篇,由堂姐几次来我家看我的往事为主叙娓娓道来;正面点赞,人物“形象化”的风韵却未必绰约、动人。
可是像堂姐这样的美丽而夭亡的少女形象,其实早在1930年代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形象”画廊一道诱人的风景。贾哲慧不惮辛劳地反复摹画,未必仅仅出乎感情的写实;他对于文学前辈开创的想象高峰义不容辞的逾越,或许才是他一试身手的抱负所在。然而对于出道于“网络写作”的贾哲慧而言,当他渐渐习惯了从感情积淀的多个棱面聚拢想象,他的多点爆破的叙述组合形式,毋宁是向乡村故土不主故常的“空间化”的纵深眺望,然后拼缀、集散父老乡亲生生死死的成长的哀怨的。这是一种诗性的思维,所以他格外注重散文的叙述笔调,一旦撒豆成兵,他会次级而上,翻过感情郁结的多重迷雾,抖露其间的柳暗花明。他的行文,重明暗、虚实、主从在情绪、事理占有上的分寸、比例,像线条的回廊或壁画的斑驳反复曲拱、套叠,不图建筑整体性的巍峨展现。堂姐入题,前两次熠熠生辉,言简思微,后一次却似单兵直入,失于毛躁,更深刻的现实悲剧性的思考毕竟未能在人物的形象化外表上得以托衬。贾哲慧写小爸,本家奶奶(“魔子”),也有类似的“走眼”。
小爸中年而殁,本家奶奶是个“魔子”(疯子),死的异常。当贾哲慧无意渲染这些亲人人生末路的伤感时,亲人待“我”(作者)的人间相互扶持的感恩情意则在他的笔下温润流淌,若蓝田玉暖,若蓬蓬远春。但这还只是贾哲慧成长的“诗性”关注的小小的一隅。他的家人,牲畜,院子,农具,邻舍,一树一花,天荒地老,都似“落落欲往,矫矫不群”(司空图),无不在疏放、悲慨的乡村落寞的帷幕下寄托着贾哲慧的现实牵念。他为他的堂姐、小爸、本家奶奶悲剧“造像”留下的缺憾,足以在别处得到补偿。
贾哲慧的散文着实不同凡响。
2015.2.6
(刘阶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负责人,现当代文学教研组负责人。)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