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慧的语》:思语与碎语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慧的语》:思语与碎语

                           楚些

    《慧的语》之书名取自作者李慧的名与字,单从字面来考察,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或智慧或禅宗的了悟或哲思等与悟性相关的取向,这个路子顺下来,就是以禅悟为卖点,吸引众人的眼球。物欲的膨胀速度过快,而心灵的增速又太慢,两者的落差在工业化、信息化急速扩张的今天,尤为分明,由此也导致了部分人等试图从他者的禅悟中找寻解药或者稻草,以抚慰内心渐渐苏醒的贫弱感。

    《慧的语》这本散文集子实则走的不是什么禅悟路线,而是作者闲思与碎语的集合。李慧为中文科班出身,后转向美术,进入文化部门工作之后,一方面担任与美术相关的管理、服务、筹划工作,一方面兼及美术、文学、影视的评论事务。工作之余闲笔抒怀,落签成章,于是有了这部十万字的小书。集子共分七个部分:画界、翻书、观剧、率性、琐事、童心、旅行。因为涉及诸多人物、建筑、山水、电影等,所以配了不少插图,黑白为底色,绰若为情采,风骨为旨归。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部集子里纯正的散文其实数量极少,所谓纯正的散文指的是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两种文体,集子主要以随笔、评论小札、旅行笔记这些样式为主。体制上多为短章,如此,可读性甚好。随笔小札部分,除了日常的碎语之外,多集中在画界和观剧两个章节。往大处说乃触及了美术和戏剧两个艺术门类,往小处说则是将自我的切身经验植入文本,再现那些触及人心的人、事件、艺术品。随笔这个体裁并不太注重文采气韵和情感的因素,而是以识见为基准,将人或事拉回原点加以透视,进而观照出远比情感类文章更为广阔的人学意义,此处的人学对应的是人的存在宽度、历史感、社会学意义等。作为小札,在一个较短的篇幅内完成洞察与透视,恰如十米高水跳台般的难度。虽然李慧处理地尚无法低及黄裳、董桥、扬之水等老一辈学人的通透豁达,总体而言,其成熟度依然明亮可观。我注意到作者在这些随笔小札中总是能够及时握住某个原点,然后铺展成面,由此而将独有的韵味浸染进去。比如《丹青精神》一文中,是艺术大家陈丹青先生在报销飞机票事件上宽厚仁和;《忆廖静文女士》一文中,是这位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在后辈人前对一份烤鸭的念念不忘;电影随笔中是对《入殓师》中悲切沉静的配乐的感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翻书章节因为和我自身的专业比较对口,所以读的甚为仔细,体悟和思索相应地也更多。这一章节,集中了七篇短书评,涉及如《一句顶一万句》、《巨流河》等长篇小说、纪实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也是这几年关注度颇高的图书。书评虽然也是文学批评的一种,不过,歪着身子写的短书评与正经危坐的长篇大论相差万里,前者多为爱书人之随手絮语,后者多为学院派之高头大马。对于短书评而言,自由切入、随心见性的要素显明,因此温热熨帖。其中最为随性的短书评多见于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版块,因为我是这个版块的老读者,所以对于这种写法有特别的亲近感。作者的这七篇书评,依照我的看法,乃不求齐整,但求感同身受。毕竟,文学作品的感性魅力之于阅读而言是第一位的。书评小札立基于作者此在的鉴赏能力,按照狄德罗的说法,为“通过掌握真和善(以及使真或善成为美的情景)的反复实践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这种气质一旦展现,其感染力恰似“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味道。

    后面几个小章节,集中了作者的日常碎语,其中篇章虽然避开了女性散文作者常见的顾影自怜或自哀自怨,但就处理来说,还是琐碎了些。对于絮语题材而言,离开了必要的艺术修饰,容易走向芜杂和纷乱,我想这是作者以后的写作应该注意的地方。

    《慧的语》作为随笔式的集子,不求禅悟和布道,虽然是絮语的路数,但是一些篇章中,倒是隐现大的视野和真淳之情怀,而支撑其的则是批判和怀疑精神,而为文者,除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外,或者说文章之作本乎情志之外,如果想向知识分子靠近一步,那就应该具备批判和怀疑的精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