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狼的精神美学 ——王族长篇散文《狼》的文本结构之解析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有关于狼的精神美学 ——王族长篇散文《狼》的文本结构之解析
文/王克楠
在新疆,有一位令人尊重的作家向我们呈现了狼的精神世界,这个人就是王族。我们常常会关注一个人(自己)和生活的关系,很少有人关注其它生灵和世界的关系——因为这需要智慧。地球上的物种有多少,他们分别对这个星球做过什么贡献?很少有人去想这个问题,但是居住在新疆的王族却在认真思索这个问题,他不仅思考人的世界,也去思考狼的世界——应该是对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贡献。
王族观察事物的视角很独特,他不为作为“主人”对这只被捆缚的狼进行交流的,他是平等地用生命的等量来和这只狼进行交流的,因此,这只狼“它眼睛里的冰冷被融化了,从眸子深处升起一股渴望。”作者认为狼应该在狼群生活,狼在人居住的村庄生活,会感到痛苦的。作者走到这只狼的跟前,近距离地和它玩耍,“我用力握了握它的爪子,它用爪子轻轻抠我一下,我笑了,它的眸子也升起了一股温情。”王族还通过对一只狼的命运分析,发现了人类内心潜藏着的恶,“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恶,平时总是别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到了一定的时候,它会像焕发了嗅觉功能一样,会向着它嗅到的那一点点善发起进攻。”从语言的角度说,这部《狼》在语言把握方面是有变化的,有的时候豪放,有的时候抒情;的时候激烈,有的时候平缓,大多数时候,王族继续展示了他对散文语言简约性的把握,虽然表述的生活画面是形而下的,但是画面的外有着形而上的生活思索。当然,有的时候作者也会直接站出来告诉读者问题的答案,如“这个世界是一个大笼子,每个人都囚禁其中没有多少自由,不能任意而为。”
读王族的散文常常可以带来惊喜,长篇散文《狼》是他在2001年开始动笔写的,一直写到2006年,可谓笔笔辛苦。大自然里这种将要灭绝的动物,引发了他的高度关注。写好散文的难度之一就在于“入境和出境”,进得去,还要处得来,很多作者要不是进不去,要不就是出不来。人有人性,狼也有狼性,一只狼必须狼性十足,才能生存,如果一只狼的狼性不足,只能会被同类吃掉。这篇散文很长,长到够了一本书的厚度,从各个侧面来了解狼,分析狼,贴近狼,展示真实的狼性。狼是独居动物,“狼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在孤苦绝境下独自觅食。”为了狩猎,也会合作进攻。一群狼在荒野行走的时候,总会有一只头狼走在前面。人的生活需要高质量,何为高质量,即是独自面对期盼、快乐、痛苦、磨难、隐忍、焦灼等,还需要经历爱情,一只狼也需要这些,但是作者看到的这只狼已经被铁丝扎住,没有了自由,令人哀叹。
笔者是从去年开始关注王族的散文创作的,我很惊讶王族的《狼》,是用一本书的空间去对狼进行考量的,那么,这部长篇散文的结构元素是什么呢?一部长篇散文,如果在结构上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全面失败。王族显然是聪明的,他没有使用“放射性结构”,也没有使用“意识流”,还是按照时间的长度来推行自己的认知。读者一节一节地读下去,渐渐进入了狼的世界。王族当然有自己的叙述策略,他在按照时间的顺序,不断在其中安插“事件”。可以说,“事件”是这部书结构的重要元素,没有“事件”这部书无法进行下去,也无法吸引读者进入预定的语境。如《狼》的第三节的“事件”,是冬天的大风把电线刮断了,搭在捆扎这只狼的铁丝上,使得这只狼短暂中电,“电流快速穿过了它的身体,把一种恐惧留在了它的心里。”由于这只狼的恐惧,引发了作者对“恐惧”的思索,认为可怕的事情会使人的“天目顿开”,由此改变对世界的态度。
《狼》的第八节叙述的是地震。地震是自然大事件,对人类生活影响很大。不管人怎样自称是这个星球的主人,总会有自然灾害提醒人类,真正的主人不是人类。地球的主人当然也不属于狼,狼和人类一样,面对地震十分惊慌,“我仔细一看,它的嘴角吐着白沫。”文中的“事件”可以是冰冷的,也可以是温情的,如在《狼》的第十节,作者捕捉到了一只鸟和这只狼的和谐相处,对鸟主动接近狼的行为进行了即兴咏叹。后来又有一只鹰飞来和这只狼对峙,作者以为一场势力均力敌的格斗就要发生了,但是失望了,发现鹰飞走了。一只狼进了村子,不管怎样说,也是一件大事件,虽然作者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思索人和狼的关系的,村民不一定这样看,因为多少年来,狼一直吃羊的,狼是牧民的敌人。村民基本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打死这只狼,另一种意见是把这只狼放走,反正不能让它存在于村庄。在两种意见交织的时候,是作者和作者的牧民朋友别里思汗说服了村民,使得这只狼和村里的羊群得以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实际上,这只狼从小被人工驯化,已对羊失去了兴趣。可是,村民后来又有了意见不一致:即是放走这只狼,还是不放走?如果放走,会担心这只狼会找来别的狼报复村庄,不放,长期在村庄人工饲养也不是办法。
打狼人来到了村庄,应该算是一个“事件”。这个打狼人打了一辈子狼,因为一次失手被狼咬了,却没有丧命,从此金盆洗手,不再打狼了。这位专业打狼人和这只扎在铁丝上的狼终于面对面了,打狼人“看狼时,眼睛里出现了飘忽不定的东西。”他是认真想走进这只狼,贴近这只狼,但是这只狼并没有接受打狼人。从打狼人受到这只狼的“冷遇”可以体会到,一类生物如果刻意与另一类生物为敌的话,要想做到和解,也难!一只狼和一只狗的恋爱也是一个“事件”,同时,也令人深思,两个不同的物种为什么能够恋爱呢?可是它们毕竟冲破了种族限制,发情并且相爱了,在那种忘我的爱欲里体会生命的快乐,“动物的爱情就是这样简单而直接,从发现到相爱再到接受,几乎都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作为结构全书的“事件”,未必是大的变化,也可以微小的变化。《狼》的第四节,叙述的是狼为挣脱铁丝而付出的努力,“它先将把嘴伸到铁丝跟前,张开嘴用舌头将铁丝卷进去,再把嘴巴张大用劲咬了下去。”当然,狼的努力是徒劳的,铁丝要比狼的牙齿坚硬得多,但是这只狼把这个动作进行了若干次。还有对狼的眼睛细致描写,“在人们的印象里,狼的目光是可怕的,但是真正看过一只狼的眼睛后,你会发现狼的眼睛里有些温柔的东西。”还有,作者观察到每只狼嗥叫的声音是不同的,狼在高兴的时候会把脑袋摇来摇去,有的时候狼还会自己给自己“说话”。王族研究狼的习性,认为狼不会盲目去攻击猎物,总是事先进行周密的观察。当然,《狼》有的插叙不是说狼的,说的是村庄的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比如一年三个月都要到那仁牧场去放牧,比如村民嗜酒善饮,即使是女性在饮酒方面也是当仁不让。
当然,在“事件”现场之外的插叙,也是对书的重要补充,《狼》的第六节插叙了狼的嗥叫,并且对狼的嗥叫进行了深入的理性分析,“在平时很难听见狼叫的。”一只狼发生嗥叫的时候,一定是在召集同伴过来,或者是它内心感到孤苦了。狼在对猎物进行进攻的时候。也会发出粗壮一些的嗥叫,狼没有高级智能,它们激情迸发的时候只会用于猎杀可食动物和情欲,由此反观人类,能够刺激人的“激情”的事物太多,只是和狼比较起来,大多显得华而不实。一部书的优秀之处在于现象证明理念,《狼》就是借助于对狼的生活剖析,来透视人类的生活。作者对狼观察得很细致,“狼是意志力最强的动物,腿粗细腰是爆发内心力量的有力依靠。”《狼》的第七节也是插叙,叙述的是狼的家庭生活,确定地说,狼没有夫妇儿女这样的家庭结构,狼的家庭里,父亲是缺席的。一只小狼也会一直享受和母亲在一起的待遇,但最后一定会受到母亲的抛弃,“多少年后,一只狼就会明白,母亲弃自己而去,实际上是教会了奔跑和在绝望中生存。”王族在不断改变叙述角度和叙述策略,《狼》的第28节,虽然还在写狼,实际上写的是作者一直和狼共同生活的村庄的迷离感,迷离感刻意支撑精神的飞跃,所以,作者就能预感到这只狼今后还会见到,因为“狼的影子”无处不在。
狼是冷酷的,狼也是有情义的,《狼》在25节叙述了一个叫乌云巴依尔的女孩子画这只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温暖的过程。“真正的创作是一种忘我的境界,这在一个9岁的小女孩身上也能够体现出来。”小女孩画出了狼的恐怖的脸膛,画了奔跑的狼,“她在狼的身边画了几缕风,似乎是狼跑动时带出来的。”小女孩画了狼蹲在大石头上思念“故乡”,画了狼的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画了狼在喝水,狼在战斗,甚至画了狼首树身的狼.......小女孩的想象是丰富而动人的,作者借小女孩的画揭示了自己一直想把狼放走的心理。《狼》的第26节却叙述了狼和牧人巴特尔之间的拉锯战。巴特尔的羊被狼祸害了不少,他一狠心就采用了毒死小狼的做法,果然几只小狼被毒死了,村人把巴特尔当作“英雄”。人类总是善于营造“英雄”的。
有的作者善于写悲剧,有的作者善于写喜剧,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都会呈现人性的真实。《狼》穿插了一只狼跟在女人身后的悲剧。狼跟在一个女人身后,并没有攻击这个女人,于是带来了“她一定和狼私通”的猜测,丈夫气愤之下一枪打死这只狼,但是这以后依然有“狼踩女人脚印”的事发生,男人后悔已经晚了。狼为什么会踩女人的脚印,这是无法解释的,人和自然,不可解释的事情太多了,需要人类自己不要简单匆忙地对事情下结论,正因为如此,作者感叹道“在这个世界上,好多事情都没有答案,好像有一个人站在天空命令它们发生,发生的时候惊心动魄,结束的时候连同答案一起结束。”一部作品不应该是对动物习性的简单解说,如果那样,就成了科普读物,借狼说人,是这部长散文的基本特点,不少章节都是把狼和人比较着写,一边说狼,一边说人,说着人的时候说起了狼,说狼的时候就挂到了人。值得提出的,王族说的人的事,说的全是人类的不足和劣根,读者不得不思索,狼性和人性那些是相通的?那些是相异的?
王族对狼的生活的思索,是用静止的画面开始的——一直被栓在铁丝上的狼,“等它意识到了什么时,他已经没有了自由。”王族一直关注这只狼天性的东西苏醒,什么东西呢?其中之一就是——自由。狼是自由的生灵,一旦被铁丝栓住了,就会产生诸多不适,人呢?人对丧失自由会不是反抗呢?许多社会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一个十分反叛的人被自己的敌人放在监狱,每天进行洗脑,结果时间久了,就产生了和原来的生活观决然不同的观念,这样观念和俘虏自己的“主人”慢慢投合了。写实的散文是否可以进行古典式的优美描写呢?当然可以,问题在于许多作者会弄不协调,在王族这里,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他一方面可以对现场的狼进行精细观察描写,对狼的狼性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对阿勒泰山区的雪景的壮丽进行描绘,尤其是可叹的是,作者写到那时被铁丝限制的狼也在欣赏阿勒泰山区美景,“这只狼紧张地站了起来,似乎情不自禁地要扑上去挽留夕阳。”面对壮美的事物,一只狼和一个人是公平的。
在《狼》即将收尾的时候,王族用了一节专门回忆10年前遇到的一只西藏阿里的狼(见《怀念一只死去的狼》)。在西藏遇到它的时候,“它孤独地蹲在那里,歪着脑袋,两眼发着亮光,像一个陷入沉思的哲人。”后来夜晚来临,这只狼却跟着汽车飞奔,“我们的车速加到了120码,它在车外亦驰骋如斯。”这是一只怎样的狼啊?夜晚再次来临的时候,他们发现车窗外又有一条狼跟着车奔跑。经过文本的解释,这只狼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只狼,而是另外的一只了。后来才知道原来的那只老狼是有尊严地选择了死亡,“那只狼大概是在奔跑中撞石而死的,脑汁四溢,身骨四散。”而后,王族用了抒情诗的语言赞颂了狼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一只死去的狼,应该是许多狼的精神之父。”一只老狼在面临死亡的时候用了这样决绝的方式,使得人类不得不去想,人类为了自己的玩耍嗜好,常常会饲养动物,给了被饲养动物很多的东西,但是,人类给它们的东西未必是它们想要的。
如果说一部书有高潮的话,这部《狼》的高潮是在结尾——将这只狼放生。有了前面的事件的铺陈,将狼放生就显得自然,就显得水到渠成。这只狼回到大自然会不会憎恨人的收养呢?“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显得一环扣一环,爱和恨套在一起,这个世界才显得真实。”束缚这只狼的铁丝终于被剪断了,这只狼跑走了,又跑回来一次。“它的眼神中出现了一种由伤感和亢奋组合而成的东西,它走到钉在地上的那根铁丝前,一边看着,一边向前走,走了尽头,头一扬便飞奔而去。”这只被人工饲养了几个月的狼,终于自由了,回到了崇山峻岭中——虽然这个结尾可以预料的,但是读来,依然感奋!
一个作家能够有一个“生活根据地”是幸福的,这个“生活根据地”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场”,人一旦进入这样的环境,立刻灵光四射,与平时判若两人。我很欣慰,新疆作家王族在白哈巴村这个安静舒适的小村庄里找到和世界对话的气息和平台。在中国当下有人选择钱多的地方去写作,有人选择为权重的人去歌功颂德,而王族反其道而行之,专门到偏远的地方去现场写作,且不说他已经在散文写作方面创造出了成绩,仅仅从这样的文学态度来说,已非一般人所能为之,为此,愿王族沿着这样的路走下去,为中国当代文坛贡献更多的优秀文字。
2014年6月16日于西山书院
文/王克楠
在新疆,有一位令人尊重的作家向我们呈现了狼的精神世界,这个人就是王族。我们常常会关注一个人(自己)和生活的关系,很少有人关注其它生灵和世界的关系——因为这需要智慧。地球上的物种有多少,他们分别对这个星球做过什么贡献?很少有人去想这个问题,但是居住在新疆的王族却在认真思索这个问题,他不仅思考人的世界,也去思考狼的世界——应该是对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贡献。
王族观察事物的视角很独特,他不为作为“主人”对这只被捆缚的狼进行交流的,他是平等地用生命的等量来和这只狼进行交流的,因此,这只狼“它眼睛里的冰冷被融化了,从眸子深处升起一股渴望。”作者认为狼应该在狼群生活,狼在人居住的村庄生活,会感到痛苦的。作者走到这只狼的跟前,近距离地和它玩耍,“我用力握了握它的爪子,它用爪子轻轻抠我一下,我笑了,它的眸子也升起了一股温情。”王族还通过对一只狼的命运分析,发现了人类内心潜藏着的恶,“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恶,平时总是别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到了一定的时候,它会像焕发了嗅觉功能一样,会向着它嗅到的那一点点善发起进攻。”从语言的角度说,这部《狼》在语言把握方面是有变化的,有的时候豪放,有的时候抒情;的时候激烈,有的时候平缓,大多数时候,王族继续展示了他对散文语言简约性的把握,虽然表述的生活画面是形而下的,但是画面的外有着形而上的生活思索。当然,有的时候作者也会直接站出来告诉读者问题的答案,如“这个世界是一个大笼子,每个人都囚禁其中没有多少自由,不能任意而为。”
读王族的散文常常可以带来惊喜,长篇散文《狼》是他在2001年开始动笔写的,一直写到2006年,可谓笔笔辛苦。大自然里这种将要灭绝的动物,引发了他的高度关注。写好散文的难度之一就在于“入境和出境”,进得去,还要处得来,很多作者要不是进不去,要不就是出不来。人有人性,狼也有狼性,一只狼必须狼性十足,才能生存,如果一只狼的狼性不足,只能会被同类吃掉。这篇散文很长,长到够了一本书的厚度,从各个侧面来了解狼,分析狼,贴近狼,展示真实的狼性。狼是独居动物,“狼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在孤苦绝境下独自觅食。”为了狩猎,也会合作进攻。一群狼在荒野行走的时候,总会有一只头狼走在前面。人的生活需要高质量,何为高质量,即是独自面对期盼、快乐、痛苦、磨难、隐忍、焦灼等,还需要经历爱情,一只狼也需要这些,但是作者看到的这只狼已经被铁丝扎住,没有了自由,令人哀叹。
笔者是从去年开始关注王族的散文创作的,我很惊讶王族的《狼》,是用一本书的空间去对狼进行考量的,那么,这部长篇散文的结构元素是什么呢?一部长篇散文,如果在结构上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全面失败。王族显然是聪明的,他没有使用“放射性结构”,也没有使用“意识流”,还是按照时间的长度来推行自己的认知。读者一节一节地读下去,渐渐进入了狼的世界。王族当然有自己的叙述策略,他在按照时间的顺序,不断在其中安插“事件”。可以说,“事件”是这部书结构的重要元素,没有“事件”这部书无法进行下去,也无法吸引读者进入预定的语境。如《狼》的第三节的“事件”,是冬天的大风把电线刮断了,搭在捆扎这只狼的铁丝上,使得这只狼短暂中电,“电流快速穿过了它的身体,把一种恐惧留在了它的心里。”由于这只狼的恐惧,引发了作者对“恐惧”的思索,认为可怕的事情会使人的“天目顿开”,由此改变对世界的态度。
《狼》的第八节叙述的是地震。地震是自然大事件,对人类生活影响很大。不管人怎样自称是这个星球的主人,总会有自然灾害提醒人类,真正的主人不是人类。地球的主人当然也不属于狼,狼和人类一样,面对地震十分惊慌,“我仔细一看,它的嘴角吐着白沫。”文中的“事件”可以是冰冷的,也可以是温情的,如在《狼》的第十节,作者捕捉到了一只鸟和这只狼的和谐相处,对鸟主动接近狼的行为进行了即兴咏叹。后来又有一只鹰飞来和这只狼对峙,作者以为一场势力均力敌的格斗就要发生了,但是失望了,发现鹰飞走了。一只狼进了村子,不管怎样说,也是一件大事件,虽然作者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思索人和狼的关系的,村民不一定这样看,因为多少年来,狼一直吃羊的,狼是牧民的敌人。村民基本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打死这只狼,另一种意见是把这只狼放走,反正不能让它存在于村庄。在两种意见交织的时候,是作者和作者的牧民朋友别里思汗说服了村民,使得这只狼和村里的羊群得以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实际上,这只狼从小被人工驯化,已对羊失去了兴趣。可是,村民后来又有了意见不一致:即是放走这只狼,还是不放走?如果放走,会担心这只狼会找来别的狼报复村庄,不放,长期在村庄人工饲养也不是办法。
打狼人来到了村庄,应该算是一个“事件”。这个打狼人打了一辈子狼,因为一次失手被狼咬了,却没有丧命,从此金盆洗手,不再打狼了。这位专业打狼人和这只扎在铁丝上的狼终于面对面了,打狼人“看狼时,眼睛里出现了飘忽不定的东西。”他是认真想走进这只狼,贴近这只狼,但是这只狼并没有接受打狼人。从打狼人受到这只狼的“冷遇”可以体会到,一类生物如果刻意与另一类生物为敌的话,要想做到和解,也难!一只狼和一只狗的恋爱也是一个“事件”,同时,也令人深思,两个不同的物种为什么能够恋爱呢?可是它们毕竟冲破了种族限制,发情并且相爱了,在那种忘我的爱欲里体会生命的快乐,“动物的爱情就是这样简单而直接,从发现到相爱再到接受,几乎都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作为结构全书的“事件”,未必是大的变化,也可以微小的变化。《狼》的第四节,叙述的是狼为挣脱铁丝而付出的努力,“它先将把嘴伸到铁丝跟前,张开嘴用舌头将铁丝卷进去,再把嘴巴张大用劲咬了下去。”当然,狼的努力是徒劳的,铁丝要比狼的牙齿坚硬得多,但是这只狼把这个动作进行了若干次。还有对狼的眼睛细致描写,“在人们的印象里,狼的目光是可怕的,但是真正看过一只狼的眼睛后,你会发现狼的眼睛里有些温柔的东西。”还有,作者观察到每只狼嗥叫的声音是不同的,狼在高兴的时候会把脑袋摇来摇去,有的时候狼还会自己给自己“说话”。王族研究狼的习性,认为狼不会盲目去攻击猎物,总是事先进行周密的观察。当然,《狼》有的插叙不是说狼的,说的是村庄的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比如一年三个月都要到那仁牧场去放牧,比如村民嗜酒善饮,即使是女性在饮酒方面也是当仁不让。
当然,在“事件”现场之外的插叙,也是对书的重要补充,《狼》的第六节插叙了狼的嗥叫,并且对狼的嗥叫进行了深入的理性分析,“在平时很难听见狼叫的。”一只狼发生嗥叫的时候,一定是在召集同伴过来,或者是它内心感到孤苦了。狼在对猎物进行进攻的时候。也会发出粗壮一些的嗥叫,狼没有高级智能,它们激情迸发的时候只会用于猎杀可食动物和情欲,由此反观人类,能够刺激人的“激情”的事物太多,只是和狼比较起来,大多显得华而不实。一部书的优秀之处在于现象证明理念,《狼》就是借助于对狼的生活剖析,来透视人类的生活。作者对狼观察得很细致,“狼是意志力最强的动物,腿粗细腰是爆发内心力量的有力依靠。”《狼》的第七节也是插叙,叙述的是狼的家庭生活,确定地说,狼没有夫妇儿女这样的家庭结构,狼的家庭里,父亲是缺席的。一只小狼也会一直享受和母亲在一起的待遇,但最后一定会受到母亲的抛弃,“多少年后,一只狼就会明白,母亲弃自己而去,实际上是教会了奔跑和在绝望中生存。”王族在不断改变叙述角度和叙述策略,《狼》的第28节,虽然还在写狼,实际上写的是作者一直和狼共同生活的村庄的迷离感,迷离感刻意支撑精神的飞跃,所以,作者就能预感到这只狼今后还会见到,因为“狼的影子”无处不在。
狼是冷酷的,狼也是有情义的,《狼》在25节叙述了一个叫乌云巴依尔的女孩子画这只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温暖的过程。“真正的创作是一种忘我的境界,这在一个9岁的小女孩身上也能够体现出来。”小女孩画出了狼的恐怖的脸膛,画了奔跑的狼,“她在狼的身边画了几缕风,似乎是狼跑动时带出来的。”小女孩画了狼蹲在大石头上思念“故乡”,画了狼的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画了狼在喝水,狼在战斗,甚至画了狼首树身的狼.......小女孩的想象是丰富而动人的,作者借小女孩的画揭示了自己一直想把狼放走的心理。《狼》的第26节却叙述了狼和牧人巴特尔之间的拉锯战。巴特尔的羊被狼祸害了不少,他一狠心就采用了毒死小狼的做法,果然几只小狼被毒死了,村人把巴特尔当作“英雄”。人类总是善于营造“英雄”的。
有的作者善于写悲剧,有的作者善于写喜剧,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都会呈现人性的真实。《狼》穿插了一只狼跟在女人身后的悲剧。狼跟在一个女人身后,并没有攻击这个女人,于是带来了“她一定和狼私通”的猜测,丈夫气愤之下一枪打死这只狼,但是这以后依然有“狼踩女人脚印”的事发生,男人后悔已经晚了。狼为什么会踩女人的脚印,这是无法解释的,人和自然,不可解释的事情太多了,需要人类自己不要简单匆忙地对事情下结论,正因为如此,作者感叹道“在这个世界上,好多事情都没有答案,好像有一个人站在天空命令它们发生,发生的时候惊心动魄,结束的时候连同答案一起结束。”一部作品不应该是对动物习性的简单解说,如果那样,就成了科普读物,借狼说人,是这部长散文的基本特点,不少章节都是把狼和人比较着写,一边说狼,一边说人,说着人的时候说起了狼,说狼的时候就挂到了人。值得提出的,王族说的人的事,说的全是人类的不足和劣根,读者不得不思索,狼性和人性那些是相通的?那些是相异的?
王族对狼的生活的思索,是用静止的画面开始的——一直被栓在铁丝上的狼,“等它意识到了什么时,他已经没有了自由。”王族一直关注这只狼天性的东西苏醒,什么东西呢?其中之一就是——自由。狼是自由的生灵,一旦被铁丝栓住了,就会产生诸多不适,人呢?人对丧失自由会不是反抗呢?许多社会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一个十分反叛的人被自己的敌人放在监狱,每天进行洗脑,结果时间久了,就产生了和原来的生活观决然不同的观念,这样观念和俘虏自己的“主人”慢慢投合了。写实的散文是否可以进行古典式的优美描写呢?当然可以,问题在于许多作者会弄不协调,在王族这里,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他一方面可以对现场的狼进行精细观察描写,对狼的狼性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对阿勒泰山区的雪景的壮丽进行描绘,尤其是可叹的是,作者写到那时被铁丝限制的狼也在欣赏阿勒泰山区美景,“这只狼紧张地站了起来,似乎情不自禁地要扑上去挽留夕阳。”面对壮美的事物,一只狼和一个人是公平的。
在《狼》即将收尾的时候,王族用了一节专门回忆10年前遇到的一只西藏阿里的狼(见《怀念一只死去的狼》)。在西藏遇到它的时候,“它孤独地蹲在那里,歪着脑袋,两眼发着亮光,像一个陷入沉思的哲人。”后来夜晚来临,这只狼却跟着汽车飞奔,“我们的车速加到了120码,它在车外亦驰骋如斯。”这是一只怎样的狼啊?夜晚再次来临的时候,他们发现车窗外又有一条狼跟着车奔跑。经过文本的解释,这只狼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只狼,而是另外的一只了。后来才知道原来的那只老狼是有尊严地选择了死亡,“那只狼大概是在奔跑中撞石而死的,脑汁四溢,身骨四散。”而后,王族用了抒情诗的语言赞颂了狼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一只死去的狼,应该是许多狼的精神之父。”一只老狼在面临死亡的时候用了这样决绝的方式,使得人类不得不去想,人类为了自己的玩耍嗜好,常常会饲养动物,给了被饲养动物很多的东西,但是,人类给它们的东西未必是它们想要的。
如果说一部书有高潮的话,这部《狼》的高潮是在结尾——将这只狼放生。有了前面的事件的铺陈,将狼放生就显得自然,就显得水到渠成。这只狼回到大自然会不会憎恨人的收养呢?“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显得一环扣一环,爱和恨套在一起,这个世界才显得真实。”束缚这只狼的铁丝终于被剪断了,这只狼跑走了,又跑回来一次。“它的眼神中出现了一种由伤感和亢奋组合而成的东西,它走到钉在地上的那根铁丝前,一边看着,一边向前走,走了尽头,头一扬便飞奔而去。”这只被人工饲养了几个月的狼,终于自由了,回到了崇山峻岭中——虽然这个结尾可以预料的,但是读来,依然感奋!
一个作家能够有一个“生活根据地”是幸福的,这个“生活根据地”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场”,人一旦进入这样的环境,立刻灵光四射,与平时判若两人。我很欣慰,新疆作家王族在白哈巴村这个安静舒适的小村庄里找到和世界对话的气息和平台。在中国当下有人选择钱多的地方去写作,有人选择为权重的人去歌功颂德,而王族反其道而行之,专门到偏远的地方去现场写作,且不说他已经在散文写作方面创造出了成绩,仅仅从这样的文学态度来说,已非一般人所能为之,为此,愿王族沿着这样的路走下去,为中国当代文坛贡献更多的优秀文字。
2014年6月16日于西山书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