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困局:机制、路数与文体意识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的困局:机制、路数与文体意识
社科院的楼肇明先生曾以“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为题指认2000年前后中国散文的现状。繁华一词对应着“太阳对着散文笑”式的繁荣局面,贫困一词尚需仔细思忖。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一词汇既指向散文文体层面,也指向散文的内在精神层面。就文体层面而言,其摇摆不定的历史并非与散文概念的不确定性直接对应,而是与从业者的自我意识以及社会风潮的吹打紧密相关。就一般散文作者而言,强烈的刊发诉求以及跟风意识,使得自身难以旁顾对散文文体的思考以及相应的选择,毫不夸张地说,一些作者几无古典散文的基本积累,怀揣朱自清或杨朔散文,便勇敢冲锋。而对于相对成熟的作者而言,虽然肚子里装了不少优秀作品,不过常发生相互打架的情况,古典散文理念和文体的演变,现代散文的分化与突进,处于外围的文学性、主体间性、叙事学等问题,皆成为纠缠不清的问题而存在。这也导致了散文文体自身净化的难度,以及相应的散文理论建设的滞后。关乎散文风格、路数、主题的芜杂作为外显的因素,如遍野的草类,兀自在风中招摇。就散文的内在精神层面来说,楼先生的指涉似乎与现代性有着诸多的缠绕,现代性作为精神气息贯通于文本之中,乃主体精神的投射,其缺失程度,凸显散文写作群体文化上的不自信。启蒙的欠缺,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写作者转而迷恋写法、技巧、语言等技术性要素,而黄钟大吕的稀缺大概也与此相关了。
最近,文化界热议底线思维问题,这个概念若放在文艺创作层面考察,与创作主体的思维认知、价值取向、写作立场紧密相关。文艺创作,说到底应该具备自律和他律的两重性。其中自律直接对应主体的底线思维,而他律则对应文艺作品的接受效果层面。马克思曾经指出:“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
与小说之重视叙事能力、历史观、经验积累不同,散文这种文体则对思维认知、学识积累、人格操守因素有着特别的倚重。毕竟,散文是一个时代智慧水平的标志,布封曾经提出“风格即人”的命题,将此命题转换成“散文即人”也未尝不可。
理论看上去虽然具备了无往不在的正确性,而一旦进入实践层面,则落差显明。就当下的散文写作来说,无论是机制和平台,还是散文写作的纷纭形态,皆掩藏着极深而极兀的病灶。先说机制和平台,散文作为强调个人性的文体,在作协和文联系统内相对边缘化,这个可以理解,而作为体制外的最高散文机构—中国散文学会,以及各省的散文学会,借助各种散文大赛乘机敛财,则无法令人容忍,作为一个应该推动散文向前发展的主要机构,其主体功能演化为对散文肌体的本质性伤害。一旦事物走向其反面,那么就足以说明常态的机制被严重毁坏。诸如冰心散文奖的严重扩容,诸如中国散文论坛大奖赛的年年举办,即为明证。我有一位写散文的朋友,群聊天之际,每聊及散文学会一词,则一改平日之温煦,必大加斥责其欺瞒行为。后来得知,他的名字曾出现在某报的一篇文章里,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就与揭发中国散文协会举办大赛相关,而对他的采访内容,则为实打实的反水之后的内部供词。我还曾目击过一位地方作者,在某省作家网上贴出其获得年度散文论坛一等奖的消息,企图获得他人的侧目和掌声。这种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现象居然扎根于散文界,作为旁观者的我,内心惴惴,如履薄冰。至于各个景区所推出的大赛活动,进入百度或新浪博客搜索,相关信息则如一树梨花带烟雨。如此赛事活动的后面,有没有省市级散文学会的推波助澜,因为缺乏充分的调查,尚不敢言之。不过,可以言之的是,有些散文路数正是源于此而进入死胡同之中,步入垂死状态的游记体裁,即为其例。而一些刊物作为刊发散文的平台,纷纷开办中旬刊,下旬刊,并外包出去,或者将订阅与刊发挂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皆为散文乱象的体现。除此之外,打着散文精选、经典美文、年度散文的旗号走图书市场捞金的行为,如过江之鲫。总而言之,机制和平台的过度商业化以及物欲满足的价值取向,不断冲击中国散文界所应有的价值预设的底线。
就散文写作而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同样令人心忧。公开出版的散文作品中,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并非如林贤治、韩少功、王开岭、李娟、北岛、费振钟等一流作者的作品,也非人文随笔、性情小品、新散文、在场主义等路数的力作,而是青春美文和哲理散文这两大路数的软文。这两个路数的文章,其受众多集中在15岁-25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庞大的读者群潜隐着未来真正的读者和作者,可惜的是,他们走上阅读道路的起始阶段,因为缺乏经典作品的指引,其审美取向以及对待文学的态度将受到极大的损害。问题的关键尚不在于审美格调和文化品格的缺失,而在于一旦美丽的谎言被生活的真相碾碎之际,该有多少人就此厌恶、咒骂、愤恨文学的无力和无用。散文没管好自己的事,使得文学整体受伤,情何以堪?青春美文的代表作者有安妮宝贝、雪小婵等,她们的写作存在着严重的套路化和格式化因素,有着强烈的数量意识以及自我复制的能力,再加上熟悉读者群的心理取向,所以会自觉地加大迎合度。青春美文的两大杀手锏,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情感。语言方面,走的是清丽灵动路线,如王国维评冯延巳语“弦上黄莺语”,清丽和灵动本身没有问题,一旦大规模的云集则必然过犹不及,无论是古典散文还是白话散文里关于散文语言的认识,皆大体趋于统一,即“道之出口,淡乎而有味”。再说情感,真正的情感感染力来自情动乎中,来自感知之切,而非自我的揣摩和想象。也因此,青春美文,所谓的美仅在包装,仅在标语,里面灌注的实则是扭捏和造作。真正的美文是什么?是朴素、本色、自然的人格倒影。
哲理散文以周国平、林清玄为代表,《读者》《格言》《做人与处世》等刊物则推波助澜。山西文学院院长张锐锋先生在新风格散文研讨会上就曾指出,过去的散文是一种教育关系,写作主体与读者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它要求作家拥有至上的学识智慧和精神品格,也拥有无往不在的正确性,这一点非常令人生疑,且不说写作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就接受层面来说,作品与读者间的平等关系在其前提上是被取消的,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真诚的交流恐怕成了大问题。张锐锋的这番谈话可谓直指哲理散文的软肋。哲理散文一旦遭遇成熟的读者,作品中作家主观建构的高塔很容易轰然倒塌。部分哲理散文则成为经过文学包装的成功学抛售模式,这种模式的成立需要一个先验的价值判断,即指涉的成功学内涵为社会价值理念的核心构件,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今天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已经找不到一种价值理念能够统摄社会整体的思维认识,成功学也不例外。放到思想文化体系里去观照的话,当代的成功学一旦遭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遭遇庄子式的本体颠覆,遭遇儒家的治国平天下,遭遇现代语境中的启蒙情怀以及科学、民主的阐发,其轻薄性、易脆性便显露无遗。
散文的门槛较低,从业者众,却普遍缺乏精品意识。新世纪以来的散文,单纯提炼性灵小品、纯散文、美文、艺术散文等概念业已无大的意义,散文正步入复杂性语境之中,这也促使散文这种文体成为最具综合性的文学体裁。如果缺乏足够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作者很容易进入偏至论的轨道上。而养成自觉的文体意识,离不开文学素养,开阔的视野,学识磨砺基础上的现代性情怀,以上这三大要素。“人类并不仅仅由我们同代人所代表,但同代人能给我们带来震动!”雅斯贝尔斯如是说。
社科院的楼肇明先生曾以“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为题指认2000年前后中国散文的现状。繁华一词对应着“太阳对着散文笑”式的繁荣局面,贫困一词尚需仔细思忖。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一词汇既指向散文文体层面,也指向散文的内在精神层面。就文体层面而言,其摇摆不定的历史并非与散文概念的不确定性直接对应,而是与从业者的自我意识以及社会风潮的吹打紧密相关。就一般散文作者而言,强烈的刊发诉求以及跟风意识,使得自身难以旁顾对散文文体的思考以及相应的选择,毫不夸张地说,一些作者几无古典散文的基本积累,怀揣朱自清或杨朔散文,便勇敢冲锋。而对于相对成熟的作者而言,虽然肚子里装了不少优秀作品,不过常发生相互打架的情况,古典散文理念和文体的演变,现代散文的分化与突进,处于外围的文学性、主体间性、叙事学等问题,皆成为纠缠不清的问题而存在。这也导致了散文文体自身净化的难度,以及相应的散文理论建设的滞后。关乎散文风格、路数、主题的芜杂作为外显的因素,如遍野的草类,兀自在风中招摇。就散文的内在精神层面来说,楼先生的指涉似乎与现代性有着诸多的缠绕,现代性作为精神气息贯通于文本之中,乃主体精神的投射,其缺失程度,凸显散文写作群体文化上的不自信。启蒙的欠缺,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写作者转而迷恋写法、技巧、语言等技术性要素,而黄钟大吕的稀缺大概也与此相关了。
最近,文化界热议底线思维问题,这个概念若放在文艺创作层面考察,与创作主体的思维认知、价值取向、写作立场紧密相关。文艺创作,说到底应该具备自律和他律的两重性。其中自律直接对应主体的底线思维,而他律则对应文艺作品的接受效果层面。马克思曾经指出:“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
与小说之重视叙事能力、历史观、经验积累不同,散文这种文体则对思维认知、学识积累、人格操守因素有着特别的倚重。毕竟,散文是一个时代智慧水平的标志,布封曾经提出“风格即人”的命题,将此命题转换成“散文即人”也未尝不可。
理论看上去虽然具备了无往不在的正确性,而一旦进入实践层面,则落差显明。就当下的散文写作来说,无论是机制和平台,还是散文写作的纷纭形态,皆掩藏着极深而极兀的病灶。先说机制和平台,散文作为强调个人性的文体,在作协和文联系统内相对边缘化,这个可以理解,而作为体制外的最高散文机构—中国散文学会,以及各省的散文学会,借助各种散文大赛乘机敛财,则无法令人容忍,作为一个应该推动散文向前发展的主要机构,其主体功能演化为对散文肌体的本质性伤害。一旦事物走向其反面,那么就足以说明常态的机制被严重毁坏。诸如冰心散文奖的严重扩容,诸如中国散文论坛大奖赛的年年举办,即为明证。我有一位写散文的朋友,群聊天之际,每聊及散文学会一词,则一改平日之温煦,必大加斥责其欺瞒行为。后来得知,他的名字曾出现在某报的一篇文章里,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就与揭发中国散文协会举办大赛相关,而对他的采访内容,则为实打实的反水之后的内部供词。我还曾目击过一位地方作者,在某省作家网上贴出其获得年度散文论坛一等奖的消息,企图获得他人的侧目和掌声。这种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现象居然扎根于散文界,作为旁观者的我,内心惴惴,如履薄冰。至于各个景区所推出的大赛活动,进入百度或新浪博客搜索,相关信息则如一树梨花带烟雨。如此赛事活动的后面,有没有省市级散文学会的推波助澜,因为缺乏充分的调查,尚不敢言之。不过,可以言之的是,有些散文路数正是源于此而进入死胡同之中,步入垂死状态的游记体裁,即为其例。而一些刊物作为刊发散文的平台,纷纷开办中旬刊,下旬刊,并外包出去,或者将订阅与刊发挂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皆为散文乱象的体现。除此之外,打着散文精选、经典美文、年度散文的旗号走图书市场捞金的行为,如过江之鲫。总而言之,机制和平台的过度商业化以及物欲满足的价值取向,不断冲击中国散文界所应有的价值预设的底线。
就散文写作而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同样令人心忧。公开出版的散文作品中,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并非如林贤治、韩少功、王开岭、李娟、北岛、费振钟等一流作者的作品,也非人文随笔、性情小品、新散文、在场主义等路数的力作,而是青春美文和哲理散文这两大路数的软文。这两个路数的文章,其受众多集中在15岁-25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庞大的读者群潜隐着未来真正的读者和作者,可惜的是,他们走上阅读道路的起始阶段,因为缺乏经典作品的指引,其审美取向以及对待文学的态度将受到极大的损害。问题的关键尚不在于审美格调和文化品格的缺失,而在于一旦美丽的谎言被生活的真相碾碎之际,该有多少人就此厌恶、咒骂、愤恨文学的无力和无用。散文没管好自己的事,使得文学整体受伤,情何以堪?青春美文的代表作者有安妮宝贝、雪小婵等,她们的写作存在着严重的套路化和格式化因素,有着强烈的数量意识以及自我复制的能力,再加上熟悉读者群的心理取向,所以会自觉地加大迎合度。青春美文的两大杀手锏,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情感。语言方面,走的是清丽灵动路线,如王国维评冯延巳语“弦上黄莺语”,清丽和灵动本身没有问题,一旦大规模的云集则必然过犹不及,无论是古典散文还是白话散文里关于散文语言的认识,皆大体趋于统一,即“道之出口,淡乎而有味”。再说情感,真正的情感感染力来自情动乎中,来自感知之切,而非自我的揣摩和想象。也因此,青春美文,所谓的美仅在包装,仅在标语,里面灌注的实则是扭捏和造作。真正的美文是什么?是朴素、本色、自然的人格倒影。
哲理散文以周国平、林清玄为代表,《读者》《格言》《做人与处世》等刊物则推波助澜。山西文学院院长张锐锋先生在新风格散文研讨会上就曾指出,过去的散文是一种教育关系,写作主体与读者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它要求作家拥有至上的学识智慧和精神品格,也拥有无往不在的正确性,这一点非常令人生疑,且不说写作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就接受层面来说,作品与读者间的平等关系在其前提上是被取消的,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真诚的交流恐怕成了大问题。张锐锋的这番谈话可谓直指哲理散文的软肋。哲理散文一旦遭遇成熟的读者,作品中作家主观建构的高塔很容易轰然倒塌。部分哲理散文则成为经过文学包装的成功学抛售模式,这种模式的成立需要一个先验的价值判断,即指涉的成功学内涵为社会价值理念的核心构件,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今天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已经找不到一种价值理念能够统摄社会整体的思维认识,成功学也不例外。放到思想文化体系里去观照的话,当代的成功学一旦遭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遭遇庄子式的本体颠覆,遭遇儒家的治国平天下,遭遇现代语境中的启蒙情怀以及科学、民主的阐发,其轻薄性、易脆性便显露无遗。
散文的门槛较低,从业者众,却普遍缺乏精品意识。新世纪以来的散文,单纯提炼性灵小品、纯散文、美文、艺术散文等概念业已无大的意义,散文正步入复杂性语境之中,这也促使散文这种文体成为最具综合性的文学体裁。如果缺乏足够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作者很容易进入偏至论的轨道上。而养成自觉的文体意识,离不开文学素养,开阔的视野,学识磨砺基础上的现代性情怀,以上这三大要素。“人类并不仅仅由我们同代人所代表,但同代人能给我们带来震动!”雅斯贝尔斯如是说。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