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散文的意义(刘维刚)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再没有一种文体比散文更适应自然的特性。散文成为一种文体,是自然话语权的一次胜利,是人类精神进步的具体体现。散文的写作,对写作者的要求最严格,最常见对散文形式的表述中“形散而神不散”,粗浅地说明了散文的特性。其实,一个真正的散文创作者,尤其是自然散文的创作者,不仅仅是神不散,创作者本身必须是一个自由的精神,他紧握自然之门的钥匙,他本身即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他获得了自然界中精髓的要义,他全部的信仰来自自然的教导,他是自然亲手培育成的精魂。而不是在构思和写作自然时才体现出的那种专注,或者只是将眼睛和鼻子那里获得的感性的体验付诸于文字,假借倾诉哀愁和喜悦。在自然里,一切主观的情绪都显得矫揉造作,自然不会因为长城或者古埃及建筑凝聚了无数哀怨情仇而心生怜悯,放弃对它风化和摧毁。现代散文中大多充斥着对自然的误读,看到高山大川,就志存高远,一统天下,听到鸟儿啼鸣,就说是歌曲曼妙,悦耳动听,闻到暖春华香,就说那是争奇斗艳,甚至在电视里看到狮子追羚羊,就要说人要一刻不停的奔跑、奋斗,才不致落后。都配戴一副以人为中心的眼镜来观察自然。我们看到的阳光仅仅是没有紫外线,温度降低的微弱的明亮絮团。
去年在网上买了一套“生态文学丛书”,这同样是对自然文学的误读,自然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唤起人们的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意识。我甚至仇视生态这个术语,一个词被滥用印证了一个民族的悲劣,同样的,生态农庄,生态城市,生态水果,还有生态政治,都给戴上了生态这顶绿帽子。爱默生说:“人的堕落始于他语言的堕落”,一个词,不能回到他本来的位置上,那就是在走向毁灭。而我真正读过这套丛书之后,发现里面没有一点关于治理环境的论断和方法,反倒是里面所引用的文字片段让我爱不释手,每一篇让我心动的文字都在向我们表明,自然是人类唯一的方向和出路,我们必须回到自然中去,重新学习生存的法则。或许我们根本没有治理和改善自然的能力,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去破坏。
文字对自然的解读永远处于初级阶段,就像科学对于自然的研究一样,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想要在这个基础上突破,必须回到自然的意志中,我们有足够的材料和证据来领略它的思想,而不是跟随他的脚步,或者盲目崇拜。自然不会有打盹的时候,他一刻也不间歇地在完成他的功课,太阳沉下去了,星辰开始涌动,他像一个永不疲倦任性的孩子,它让尼泊尔雪山的雪不远迢迢万里来到太平洋,之后又让气流将海水又送回到尼泊尔,好像并不满意这样的规划,但又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点子,只好暂时重复,等待灵感的到来。思想的发展历史上有好多个阶段,某一时期一种思想大行其道,大家口口相传,领悟争辩,但最后都偃旗息鼓,悄无声息了。然后开始回归自然,在那里学习,寻求出路,一些精明的头脑有时突然顿悟,又开始兜售他在自然中攫取的一点营养。自文字有记录以来,种种重复的路径不断重演。自然仿佛是一剂医治思想疾病的绝佳良药,自然成了我们廉价的药铺子,有病的时候回去取一副,待病好了以后又开始走向疾病的路途。传说中,释迦牟尼,从菩提树下,在一片落叶中创立了佛教思想,一直沿用了千年,老子通过《道德经》五千言对自然的简单阐释,成为道教经典,任何影响深远的宗教和思想从自然中脱胎出来,受万人敬仰。再到国家旗帜,生活用具,服饰以及发明创造,无不来自自然的启示。宗教和哲学随着人对自然的认识面不断拓宽,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也逐渐隐退,被孤立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基于对物质的索取,人不再相信精神的力量,不再臣服对我们的引领,开始大肆破坏、猎取、抢夺自然。坚信人已胜天,每个人都混进征服自然的大军。其实,自然对人类现有的行为不做表态,自然对于人类的毁灭也无所谓,就是翻江倒海,地动山崩之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他接下来的世界,它会很快让另一种真正理解它生命代替我们。或许,我们就是自然手中的试验品,他有实验失败足够的本钱。而且他会成功,最终所有的荣耀将归咎于那些顺应自然,美和善铸就的生命。
在人类的历史中,曾出现过那些比自然还要伟大的人,只是他们手中没有自然千变万化的能力,如果赋予其自然的能力,相信他会创造出比自然还要伟大的世界。就在当下,我也坚信有一些和自然已然达成一致的人,就在我们中间,他们看起来要比时间活的更久。《淮南子》时则训中说道,正月时,天子在青阳宫的左侧室召见群臣,颁布春季的政令,把德泽恩惠施与百姓,而且在立春这一天,天子会亲自带领三公九卿前往东郊迎接春天的降临,还要修整祭坛,清洗神位,下令不许砍伐树木,更让人惊奇的是还明令不允许捣毁禽鸟的巢穴。我惊叹古人对自然的尊重,那时他们也不知道环境科学,不知道生态食物链,但他们做的恰恰是我们现在知道却不去做的事情。每讲一个时则,开头都会说明该时令中天干地支的位置,所属动物,音,律,数以及味道。古人所有的智慧,都在参透自然,研究怎样顺应自然。从古希腊到东方,最伟大的先贤圣哲的思想无不印证着这一永恒的真理。
无论是先贤,还是我们,在感受和理解自然的途径中,都是一个方向。都靠我们的感官和思想,他们并没有三头六臂,或者受到自然的特别眷顾。我最喜爱的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说过:“灵魂必须真的感动,必须靠大自然伟大完美的形体,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探索,因为大自然只有受到尊重,才会驯服地把自己辉煌不朽的美,展现给值得他眷顾的人”。表达自然,应该成为一切艺术最重要的内容,我觉得就文学而言,再没有散文这一形式适合表达自然,自然中,隆起的山脉,深幽的沟涧,平阔的原野,散落的树木,静静的流云,突然,一两声动物的鸣叫,打破原有的平静,自然对他所有的布局和预设并不经意安排,散漫无章,他不会让所有的海洋都聚集到南半球,不会让沙漠集中在撒哈拉附近,更不会榆树长在一个区域,让柳树长在另一个地方。他甚至让树种杂乱布满一个地方,让麻雀小巧玲珑,让孔雀极尽华美,让南北极终年冰封,却使得赤道酷热难耐,但这所有无章可循的事物正朝着自然独有意志力中,不断演替着对生命的呵护,散文契合了自然的特质。
作为一个自然散文的创作者是幸福的,我有着最好的愿望,在自然界里稳妥地过完一生,我做他忠实的看门人,我要和他好好聊聊天,陪他走一段,他刮风下雨,他投射出明媚的阳光,当夜幕降临,万籁俱静,我要慢慢斟酌他抛给我的孤独。天亮即起,迎着晨雾走向山野,我的寻觅和思索虔诚地慕访着升起的太阳,凝露的草木,飞鸟的巢穴,鸣虫的家园,如同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大家默不作声,好像在邀请我我宣布开始新的一天。
去年在网上买了一套“生态文学丛书”,这同样是对自然文学的误读,自然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唤起人们的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意识。我甚至仇视生态这个术语,一个词被滥用印证了一个民族的悲劣,同样的,生态农庄,生态城市,生态水果,还有生态政治,都给戴上了生态这顶绿帽子。爱默生说:“人的堕落始于他语言的堕落”,一个词,不能回到他本来的位置上,那就是在走向毁灭。而我真正读过这套丛书之后,发现里面没有一点关于治理环境的论断和方法,反倒是里面所引用的文字片段让我爱不释手,每一篇让我心动的文字都在向我们表明,自然是人类唯一的方向和出路,我们必须回到自然中去,重新学习生存的法则。或许我们根本没有治理和改善自然的能力,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去破坏。
文字对自然的解读永远处于初级阶段,就像科学对于自然的研究一样,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想要在这个基础上突破,必须回到自然的意志中,我们有足够的材料和证据来领略它的思想,而不是跟随他的脚步,或者盲目崇拜。自然不会有打盹的时候,他一刻也不间歇地在完成他的功课,太阳沉下去了,星辰开始涌动,他像一个永不疲倦任性的孩子,它让尼泊尔雪山的雪不远迢迢万里来到太平洋,之后又让气流将海水又送回到尼泊尔,好像并不满意这样的规划,但又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点子,只好暂时重复,等待灵感的到来。思想的发展历史上有好多个阶段,某一时期一种思想大行其道,大家口口相传,领悟争辩,但最后都偃旗息鼓,悄无声息了。然后开始回归自然,在那里学习,寻求出路,一些精明的头脑有时突然顿悟,又开始兜售他在自然中攫取的一点营养。自文字有记录以来,种种重复的路径不断重演。自然仿佛是一剂医治思想疾病的绝佳良药,自然成了我们廉价的药铺子,有病的时候回去取一副,待病好了以后又开始走向疾病的路途。传说中,释迦牟尼,从菩提树下,在一片落叶中创立了佛教思想,一直沿用了千年,老子通过《道德经》五千言对自然的简单阐释,成为道教经典,任何影响深远的宗教和思想从自然中脱胎出来,受万人敬仰。再到国家旗帜,生活用具,服饰以及发明创造,无不来自自然的启示。宗教和哲学随着人对自然的认识面不断拓宽,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也逐渐隐退,被孤立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基于对物质的索取,人不再相信精神的力量,不再臣服对我们的引领,开始大肆破坏、猎取、抢夺自然。坚信人已胜天,每个人都混进征服自然的大军。其实,自然对人类现有的行为不做表态,自然对于人类的毁灭也无所谓,就是翻江倒海,地动山崩之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他接下来的世界,它会很快让另一种真正理解它生命代替我们。或许,我们就是自然手中的试验品,他有实验失败足够的本钱。而且他会成功,最终所有的荣耀将归咎于那些顺应自然,美和善铸就的生命。
在人类的历史中,曾出现过那些比自然还要伟大的人,只是他们手中没有自然千变万化的能力,如果赋予其自然的能力,相信他会创造出比自然还要伟大的世界。就在当下,我也坚信有一些和自然已然达成一致的人,就在我们中间,他们看起来要比时间活的更久。《淮南子》时则训中说道,正月时,天子在青阳宫的左侧室召见群臣,颁布春季的政令,把德泽恩惠施与百姓,而且在立春这一天,天子会亲自带领三公九卿前往东郊迎接春天的降临,还要修整祭坛,清洗神位,下令不许砍伐树木,更让人惊奇的是还明令不允许捣毁禽鸟的巢穴。我惊叹古人对自然的尊重,那时他们也不知道环境科学,不知道生态食物链,但他们做的恰恰是我们现在知道却不去做的事情。每讲一个时则,开头都会说明该时令中天干地支的位置,所属动物,音,律,数以及味道。古人所有的智慧,都在参透自然,研究怎样顺应自然。从古希腊到东方,最伟大的先贤圣哲的思想无不印证着这一永恒的真理。
无论是先贤,还是我们,在感受和理解自然的途径中,都是一个方向。都靠我们的感官和思想,他们并没有三头六臂,或者受到自然的特别眷顾。我最喜爱的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说过:“灵魂必须真的感动,必须靠大自然伟大完美的形体,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探索,因为大自然只有受到尊重,才会驯服地把自己辉煌不朽的美,展现给值得他眷顾的人”。表达自然,应该成为一切艺术最重要的内容,我觉得就文学而言,再没有散文这一形式适合表达自然,自然中,隆起的山脉,深幽的沟涧,平阔的原野,散落的树木,静静的流云,突然,一两声动物的鸣叫,打破原有的平静,自然对他所有的布局和预设并不经意安排,散漫无章,他不会让所有的海洋都聚集到南半球,不会让沙漠集中在撒哈拉附近,更不会榆树长在一个区域,让柳树长在另一个地方。他甚至让树种杂乱布满一个地方,让麻雀小巧玲珑,让孔雀极尽华美,让南北极终年冰封,却使得赤道酷热难耐,但这所有无章可循的事物正朝着自然独有意志力中,不断演替着对生命的呵护,散文契合了自然的特质。
作为一个自然散文的创作者是幸福的,我有着最好的愿望,在自然界里稳妥地过完一生,我做他忠实的看门人,我要和他好好聊聊天,陪他走一段,他刮风下雨,他投射出明媚的阳光,当夜幕降临,万籁俱静,我要慢慢斟酌他抛给我的孤独。天亮即起,迎着晨雾走向山野,我的寻觅和思索虔诚地慕访着升起的太阳,凝露的草木,飞鸟的巢穴,鸣虫的家园,如同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大家默不作声,好像在邀请我我宣布开始新的一天。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