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东京文学》2014年第五期散文窗幕后独白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幕后独白:

   

春末夏初,街上是满眼的轻纱,草木之上乃醉人的浓绿,而在人心里,却潜藏着欲语还休的浅薄。浅薄为俗世的主调,而薄凉则是文学感觉的尺度,倒悬在肉体之上,随波心而晕散。

本期散文窗栏目选取了三位80后散文作者的作品,长长短短,掩映于门扉之上。这些作品,会使得读者和爱好者眼界为之大开,它们的新颖度不全是来自写法,在我看来,主要还是来自作品内部生发出的气质和韵味。其中尤其值得说道的是胡竹峰和文河这两位作者的文字。照应胡竹峰之《竹简精神》的话题有两个,其一为处理方式上,如鲁迅所言,散文是大可以随便的。此话乃大家的肺腑之言,可惜的是文学史经验告诉我们,散文的书写非常不容易抵达随便的程度,废名和周做人皆为冲淡平和,晚年的孙犁走的是真纯路线,至于林、梁、钱等散文方家,则是另外道路上的马车。符合随便这个标尺的散文作家,除了汪曾祺之外,其他作家皆不够典范和完整。胡竹峰的文字,吾手、吾口、吾心浑然一体,随便的尺度似乎比之汪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笔下,几乎全部是烟火痕迹,却又让人不觉想到烟火之外的东西,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耶非耶?唯大达而已!其二是在背景因素上,照应了古语所云的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跟着这句话后面的还有一句,乃处处无心皆文章。作为80后散文作者,生活的历练和阅读的厚实,两股激流在胸腔里交汇和激荡,想不共鸣与发声也不成。随便与无心仅仅是凸显于作品层面,实际上还有更锐利的东西在作品之后伫立。即作为个体的作者,在生活长流中透出的优雅度,才是真正让人的嘴巴合不上的因素。抛开作者死了这个解构主义命题不言,其实中国的读者还是相当关注作家的生活因素的,当然,也能够明白创作与生活之间角色转换问题。角色的遮羞布之下,生活中的作家干了什么,大抵皆可以包容。

文河的《乱红》一章,走的是随性、自如的路数,读起来特别舒服。舒服的感觉不是来自其深厚的古典诗文与历史修养,以及由这修养而带来的视野宽阔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浅浅淡淡的流线,无宣教气息,无压迫感,无精英启蒙意识。其作品,随时皆可进入把玩,随处可以阅读中止。而曲曲的文字,同样追求散文的淡语效果,场景描写的后面,是作者对生活本来颜色的忠实。另一位80后作者王鑫的《故乡美食两题》,相对中正,娓娓而细致的描写,传达出其对故土的依恋与感怀,只是在笔力和视野上还需要做进一步提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