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乡村乐章——读樊秀峰的《村上的事》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当今文坛,关于乡土的文字铺天盖地,虽然题材不新颖,但也不乏能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的好文集。毕竟,乡村是很多人的根。
樊秀峰的《村上的事》,像一曲快乐的乡间小曲,优美动听,具有《故乡原风景》的况味。掩卷,余音在耳旁回响,给人美的享受和遐思。打开文集,上世纪70年代后的乡村景象如音乐流淌。故土、村庄、大树、老井诸多意象,组成了一个个音符,激扬出或欢快、或惆怅的心曲,谱写了一首难忘的乡村乐章。
从选材方面分析,作者视野中大都是乡村寻常的题材,但由作者以情做线加以抒写,写出了一部具有乡村原景和浓缩的社会内涵的《村上的事》,表现出了别样的乡土情怀。在樊秀峰笔下,快乐和幸福,清贫和艰辛并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烟消云散,而是化为文字变成一种沉甸甸的记忆。文字中蕴含作者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作者的倾情演绎使常见的题材焕发出了生机,赋予了乡村新的注解和涵义,这也是这部文集的超凡之处和价值所在。
《村上的事》是浮躁世界的一片绿荫。樊秀峰的文集落足家园,以质朴的文风叙写着淳朴的民风和民情,以村庄和乡情为载体,放牧着自己的心灵。讴歌家乡是作者不变的主题,其语言不事张扬,但准确生动,如记忆的复苏与还原。可以说作者饱含深情,进入了一种雅致的美学语境。纵观整部作品,有一种恬淡隽永的韵味,在众多传统乡村元素与现代生活的影像交错里,和城乡二元化对峙中,展示了童年的单纯快乐,以及行文时的欣慰、惆怅等。
计划经济到市场化的转型,打破了固有的传统生活模式,甜也?苦也?令人迷茫,这也是众生无法摆脱的宿命。作者用释然的心境记录了生活,叙述了对当今生存状态的一些困惑。细品文本,更多的是作者对故土乡情的无限热爱和对新生活的欣慰。
樊秀峰的作品很写实,灵动的文笔充满了对大地、家园的感恩和挚爱,是对一种纯朴乡情和传统文明的呼唤,也是对真诚和善良的一种坚守。作者的语言很有特色,乡土意蕴深厚,精致、生动、刻画传神。一部文集的生命力取决于作者的境界,也取决于作者的叙事能力,在樊秀峰的笔下,朦胧的乡村景象得到了复苏,可以说复活了一个时代和一种即将逝去的乡村风情。
文集包容了作者的记忆和情怀,《暖冬》的插图是一幅远逝的乡村图景一角:夕阳的余韵,照在大树上,数棵棒子秸秆,一头低头沉思的毛驴。——画面温馨,淳朴,令人留恋,与文集相得益彰。图下作者写道:“有时是午后打盹的片刻,有时则浮游在于夜的梦中,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以前的时光……”可以读出作者沉甸甸的乡土情怀。乡村的四季就在作者笔下鲜活起来,安然如昔。
读樊秀峰的《村上的事》,像享受一次视觉和味觉的盛宴,如《豆棚瓜架雨如丝》一文,关于“乱粥”——或在棒子面的粥里加入切成块儿的红薯、蔓菁、红萝卜、北瓜、吊瓜等,跟头咕噜地熬上一大锅,又黏又稠,醇厚,鲜香而甘甜。一句“跟头咕噜”带给人一股乡野的气息,动感十足,熨帖,亲切。再如“吊瓜在粥锅里”咕嘟、咕嘟“地闷声响着,渐渐有香甜的仿佛带着阳光味道的气息从厨房里弥漫出来。而窗外,黄昏正在悄悄地降临,四周一片静寂。”时光就在作者的笔下蔓延,此情此景,总能给人幸福的感受,生活是如此美好。作者恬淡的心境一览无余,宁静,踏实,正如作者文中所言:“熬粥所弥漫出来的,仿佛就是日子的味道”。而此文的名字《豆棚瓜架雨如丝》又是如此诗意,给平凡的日子增加了靓丽的色彩。
在文集里的《打谷声声》中,樊秀峰写道:“往事一步一步离我们远去,变成一缕暖暖的回忆,沉淀在心中的某一角落,渐渐地就丰满了我们的岁月和人生……”是的,有家乡这棵大树的福佑,人生路上不再孤单,村庄是游子游走他乡的精神原乡,是承载心灵的地方。驻足樊秀峰的《村上的事》,一个平常的小村庄的一些事或一些人,因为作者的真情叙写而生动,充满活力。村庄对于一个游子来说,是生养的根,是灵魂的栖息地。作者对村庄的热爱融在字里行间,源于对大地和生命的挚爱,也是对既往岁月的咀嚼和反刍。文集的基调温馨恬淡,洋溢着岁月的安然与美好。
远逝的乡村原景、乡俗、乡情……作者用工笔画般的细腻文笔,勾勒出一幅乡村风情画卷。乡村景象,别样情怀,使整个文集呈现出一种纯粹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个人觉得与孙犁老先生清丽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村上的事》用真挚的情感展示同学乡亲的命运,展示了一种时代特色。这也是一名作家的使命感使然。作者樊秀峰用文集表达自己的心声,用文字守望一个淳朴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乡土风情的歌者,乡村的守望者。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