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读帕蒂古丽最新散文集《散失的母亲》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蒋雯
人们内心那“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驱使着人们离家,踏上远行的“路”,却总是一步一回头,遥望渐行渐远的离散了的玻璃碎片。以散文见长的维吾尔族女作家帕蒂古丽,便将远离故乡多年的一步一回头,积累成一篇篇真情流露的散文,收藏在自己的笔墨底下,汇集成散文集《散失的母亲》,已正式出版了。一个受天山雪水哺育成长的姑娘,最终远嫁江南,定居于此。她的回忆性散文,记录了自己一路的成长经历,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多民族聚居地大梁坡是她的故乡,多元文化的交融是她成长的环境。融入汉族文化、江南文化,想必离不开故乡教会给她的强大适应能力。已经安然置身江南水乡多年的帕蒂古丽,总是无法忘怀故乡岁月里或是酸涩或是甘苦的往事。
与成长形影相随的生活,毫无征兆地带走了年轻人的身心。帕蒂古丽和她的弟弟妹妹们同是大梁坡这个摇篮里的手足,他们各自找到了自己人生旅途的方向。随着年岁的增长,却也更加留恋起儿时的记忆。帕蒂古丽的散文集《散失的母亲》,对故乡大梁坡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多元文化,都是如数家珍。与其说这部散文集是一部回忆录,不如说是一部寻根之作,是作者在寻找散失了的、模糊了的精神家园。
在精神家园的追寻中,对古丽来说最具直观感受力的,我想是红楼吧——红楼是塔城地委的机关报《塔城报》的所在地,作者曾经在那里工作,也是作者离开大梁坡后与母亲同住的地方——红楼院子里的一排小平房。那时母亲还在身边,弟妹们时常来到红楼看望母亲。居住在红楼的日子是作者记忆里充实而又幸福的时光,然而精神异常的母亲也恰恰是从红楼走失了,弟妹们也从此四散。红楼,成为作者久久不能忘怀之地——“红楼是我曾经的家园,是我梦里向日葵一样灿烂、丁香花一样香甜的家园,红楼是被我日复一日的四年灌溉和活化,在我梦里重新生长起来的、地理上和精神上合二为一的家园。”现如今,作者只能幻想着自己是红楼里离散飘落在外的花瓣,在可贵的回忆画面里,对着黄昏下的红楼,一杯葡萄酒,看月夜和影摇曳出来的孤独,怀念至今杳无音讯的母亲,和天各一方的弟妹们。
“母亲”是寻找精神家园时紧紧怀揣着的主题词。“母亲”与孩子们已经散失了多年。帕蒂古丽的这部散文集其中的一篇叫作《散失的母亲》,以此作为整部散文集的名字,我想这定是作者内心从未放落下的那份沉甸甸的惦念。“母亲”是生养了帕蒂古丽和几个弟妹的母亲,是文革时期因恐惧政治斗争而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母亲,是几次三番走失又回家终于还是在红楼散失至今仍未归来的母亲。“母亲”的“母亲”,作者的外婆,用了一生的时间等来了无数的离散:早年痛丧爱子,中年遭遇女儿的失魂落魄和老伴儿的走失离世,壮年时等来的是古丽四姨夫被谋杀后的尸骨,老年又等来了古丽小姨的猝然离世……红楼是作者曾经拥有母亲和弟妹团聚的家,是寄托着怀念与眷恋的精神家园。大梁坡的土地养育了作者,天山上的雪水哺乳了大梁坡的儿女。故乡的山水土地、红楼小房,都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们日夜思念的“母亲”。“母亲”这个字眼里已经包含了太多太多。
从母亲的“散失”,作者感悟到了“生命是一场散失”。人生的旅途就犹如是欣赏沿途的风景,来不及挥一挥手作别眼前的云彩,就已经错失了人海茫茫中的身边人。那些阴阳两隔的“散失”,那些天南地北的“散失”,那些无从追思无处寻找的“散失”,统统成为作者心灵深处对“母亲”的寻找——对根的寻找,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的动力之源。
这无声无息、漫无边际的探寻之旅,从未泯灭了作者内心的希望。离散几十年的母亲,成为儿女心中时刻牵挂着的信念。作者每每幻想着一个包着绿格子头巾稍稍驼背的老年妇女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出现在小区门口,以至于羡慕门卫能够时刻看守大门,以便能够在多年前阻止从红楼走失的母亲,能够在小区的门口等待、寻找街上过往行人中归来的母亲。众里寻她千百度,总希望有那么一个时刻出现——蓦然回首,那人仍在灯火阑珊处。
《散失的母亲》 帕蒂古丽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年6月出版
帕蒂古丽散文集《散失的母亲》购书网址 http://www.openbookdata.com.cn/Book/MzM0MTA4OF9PU0dB.html
帕蒂古丽散文集《隐秘的故乡》当当购书网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73553.html?_ddclickunion=620-kw-ͼ��-�����1_����_���صĹ���|ad_type=0|sys_id=1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