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宿命就是战胜落寞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作家的宿命就是战胜落寞
——在鲁院第二十二届中青年高级研讨班上的发言
杨永康
春天真好,当诗经里那位春日执懿筐的女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相聚、相会了,感谢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给我机会,给我们机会,给春天机会。
我是甘肃作协推荐的学员,长期生活在甘肃最东端一个叫庆阳的地方。伟大诗篇诗经《七月》就产生在这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多么诗意!遗憾的是我的实际生活没有那么广阔没有那么诗意,我每天只是从一条街的西头落寞地走到东头,然后从东头落寞的走到西头,我最担心的是长此以往它会造就一个落寞猥琐的人。是的很担心。为了规避这一宿命,我每天出门的时候总是绕着圈儿走,穿过那些漫无目的的人,漫无目的的气味。 “为万全期间我频繁换乘,巴士的士摩的还有乡间公共汽车,频繁改变路线,频繁改变着装,频繁改变口音,频繁戴上墨镜又取下墨镜,故意南辕北徹,”效果出奇的好,总之我抵达这条街的另一头的时候太阳差不多快落山了。这是我散文《毫无头绪》里的一个片段,他们都是绝对真实的。这样另一种宿命又出现了——太阳差不多快落山的时候我又回到了街的另一头。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定他就是我的宿命。为战胜宿命,我开始向笛福、奥斯特洛夫斯基求助,那时我正少年。八十年代初开始向美学求助,那时候美学大兴,凡美学的讲座我都听,看了朱光潜、蔡仪、王朝闻等的书,还购买了克罗齐的书与黑格尔的书。特喜欢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及郭小川、艾青的、蔡其矫包括田间、贺敬之、柯灵、马雅可夫斯基、歌德、海涅、拜伦、雪莱、惠特曼的、聂鲁达的诗。最喜欢聂鲁达,在遇到艾略特之前我用心最多的外国诗人就是聂鲁达。还有流沙河先生编著的《台湾诗人十二家》,都堪称意象大师,还有几位朦胧诗人的作品,碰到我就看。特喜欢顾城的诗。他的《门前》至今还抄在我的一个笔记本上。“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门很低,但太阳是光亮的,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九十年代初,我与诗歌的缘分就基本结束了,没有人强迫它结束。我在另一所大学里开始研究新儒家了,反正当时也无其他目标可研究。研究新儒学必须精通宋明理学,要精通宋明理学,朱熹就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我一直不怎么喜欢朱熹,包括他的诗。生机勃勃的的诗歌,生机勃勃的一个民族让他给搞的半死不活了。大活人不能让死了的人给折腾死吧,罢了罢了。再后来就专门从事明史研究了,一耗又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新世纪初我开始研究艾略特、庞德、斯蒂文斯、罗杰斯、肯明斯的诗及乔伊斯、贝克特、西蒙、格里耶、卡夫卡、伍尔夫,还有尼采、本雅明、巴特、福柯、荣格、德里达。我不希望他们给我启示,只是希望他们与我一起落寞。不管怎么说有更多的人与我一起落寞了。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做起了到鲁院学习的梦。对。就是在这时候。文学需要更多落寞的人。新鲁院院子里的那些雕像让人动容,鲁迅,巴金,老舍……神情难掩落寞,落寞就落寞,文学本来就是一群落寞的人一起干一件落寞的事。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太热闹。而鲁院就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包括共同落寞的绝好平台。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经过一代又一代鲁院人的努力,鲁院已成为广大作家特别是基层作家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圣殿,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办下去,没有它,文学一定会更落寞的。建院六十多年来鲁院独一无二的教学相长模式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更重要的是它汇聚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强大自觉担当的传承力量、一种强大自觉担当的创新力量、一种强大自觉担当的超越力量包括担当力量。我有幸能成为这种精神的接力者、传承者、担当者,乃至发扬光大者,深感自豪荣幸。
几个月后我还得回到我以前生活的那条街上,每天每天还得从一条街的西头落寞地走到东头然后从东头落寞地走到西头,我想那时候我不用再绕着圈儿走了。作为鲁院人,首先应该面对的、担当的就是文学的落寞,文学《诗经》般的落寞、春日般的落寞。
——在鲁院第二十二届中青年高级研讨班上的发言
杨永康
春天真好,当诗经里那位春日执懿筐的女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相聚、相会了,感谢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给我机会,给我们机会,给春天机会。
我是甘肃作协推荐的学员,长期生活在甘肃最东端一个叫庆阳的地方。伟大诗篇诗经《七月》就产生在这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多么诗意!遗憾的是我的实际生活没有那么广阔没有那么诗意,我每天只是从一条街的西头落寞地走到东头,然后从东头落寞的走到西头,我最担心的是长此以往它会造就一个落寞猥琐的人。是的很担心。为了规避这一宿命,我每天出门的时候总是绕着圈儿走,穿过那些漫无目的的人,漫无目的的气味。 “为万全期间我频繁换乘,巴士的士摩的还有乡间公共汽车,频繁改变路线,频繁改变着装,频繁改变口音,频繁戴上墨镜又取下墨镜,故意南辕北徹,”效果出奇的好,总之我抵达这条街的另一头的时候太阳差不多快落山了。这是我散文《毫无头绪》里的一个片段,他们都是绝对真实的。这样另一种宿命又出现了——太阳差不多快落山的时候我又回到了街的另一头。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定他就是我的宿命。为战胜宿命,我开始向笛福、奥斯特洛夫斯基求助,那时我正少年。八十年代初开始向美学求助,那时候美学大兴,凡美学的讲座我都听,看了朱光潜、蔡仪、王朝闻等的书,还购买了克罗齐的书与黑格尔的书。特喜欢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及郭小川、艾青的、蔡其矫包括田间、贺敬之、柯灵、马雅可夫斯基、歌德、海涅、拜伦、雪莱、惠特曼的、聂鲁达的诗。最喜欢聂鲁达,在遇到艾略特之前我用心最多的外国诗人就是聂鲁达。还有流沙河先生编著的《台湾诗人十二家》,都堪称意象大师,还有几位朦胧诗人的作品,碰到我就看。特喜欢顾城的诗。他的《门前》至今还抄在我的一个笔记本上。“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门很低,但太阳是光亮的,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九十年代初,我与诗歌的缘分就基本结束了,没有人强迫它结束。我在另一所大学里开始研究新儒家了,反正当时也无其他目标可研究。研究新儒学必须精通宋明理学,要精通宋明理学,朱熹就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我一直不怎么喜欢朱熹,包括他的诗。生机勃勃的的诗歌,生机勃勃的一个民族让他给搞的半死不活了。大活人不能让死了的人给折腾死吧,罢了罢了。再后来就专门从事明史研究了,一耗又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新世纪初我开始研究艾略特、庞德、斯蒂文斯、罗杰斯、肯明斯的诗及乔伊斯、贝克特、西蒙、格里耶、卡夫卡、伍尔夫,还有尼采、本雅明、巴特、福柯、荣格、德里达。我不希望他们给我启示,只是希望他们与我一起落寞。不管怎么说有更多的人与我一起落寞了。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做起了到鲁院学习的梦。对。就是在这时候。文学需要更多落寞的人。新鲁院院子里的那些雕像让人动容,鲁迅,巴金,老舍……神情难掩落寞,落寞就落寞,文学本来就是一群落寞的人一起干一件落寞的事。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太热闹。而鲁院就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包括共同落寞的绝好平台。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经过一代又一代鲁院人的努力,鲁院已成为广大作家特别是基层作家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圣殿,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办下去,没有它,文学一定会更落寞的。建院六十多年来鲁院独一无二的教学相长模式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更重要的是它汇聚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强大自觉担当的传承力量、一种强大自觉担当的创新力量、一种强大自觉担当的超越力量包括担当力量。我有幸能成为这种精神的接力者、传承者、担当者,乃至发扬光大者,深感自豪荣幸。
几个月后我还得回到我以前生活的那条街上,每天每天还得从一条街的西头落寞地走到东头然后从东头落寞地走到西头,我想那时候我不用再绕着圈儿走了。作为鲁院人,首先应该面对的、担当的就是文学的落寞,文学《诗经》般的落寞、春日般的落寞。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