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向迅散文评论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向迅散文:乡土书写的真与深
                                  刘军
    收到向迅的散文集《谁还能衣锦还乡》之际,2014年的大门尚未洞开,待及掩卷,已近仲春时节。这本散文集子隶属于中国作协推出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中的一卷,且是13年卷中的唯一一本散文作品集。这样的幸运之于向迅这位80后新锐作者,除了激励之外,其实还应该有一种警醒。荣誉对于写作者来说,有时会成为止步的利器,并由此进入自我重复的通道,尤其是散文这种文体,曲折往复向上攀爬的道路异常繁杂,稍不留意,就容易将脚下的岩石当做山顶。登岱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泰山之于梅里雪山或乔戈里峰,又相去几许!
    向迅原籍湖北,现居湖南,归类于湖南80后散文新锐,尚无大碍。就散文而言,湖南的青年近卫军令人不可小觑,湘西有王爱,湘南有秦羽墨,皆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者。算上向迅,则三足鼎立。王爱与秦羽墨之间虽有不同,却在叙事经验上的锋利性上有着近似之处,他们的散文已非传统路数所能涵盖。向迅与之相比,仍可归于传统写作的框架之下,诸如取材上的乡土与人伦,技术处理上的写景咏物,情感投射上的真挚与诚恳,章法上的层层推进,等等,综合考察之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叙事散文,有着诸多切合之处。
    “文章之作,本乎情性”,《周书》上的这段话,用作向讯散文的备注,可谓恰如其分。中国文艺思想史上,主情之说与言志载道的学说互为补充,乃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角度在文学实践中的不同投射。主情路线延展到明清,逐渐脱离了个体的情思而走向某种宏大,汤显祖之《牡丹亭》欲以情本位力挽时弊于狂澜之间,曹雪芹之《红楼梦》则以情爱为本色,试图疗救倾颓的人心。回到本乎情性这个提法的发轫之初,情性的缘起指向感知之切,世道人心,草木清秋,于人心皆有所投射,郁结其中,情思的潮水便会破壳而出,然后形于言。发愤著书也好,不平则鸣也好,皆指向情思释放的一种状态。关于这个问题,钟嵘《诗品•序》有着详尽的阐发。当然,情之一字,与情绪之内涵相差甚大。情绪的释放往往携有日常生活、非理性的特质,情思抑或情性则对应了“平静当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有着深厚与绵延的特性。对于向迅而言,这位来自湖北建始的土家族少年,笔下的历历往事,不全是温暖而明亮的,成长经验中的切割之痛、人伦之重、山地生活的苦于乐,经过异乡目光的洗礼和观照,透出整齐而明晰的色调。取材上的集中,也彰显出其对故土家园的一往情深,无论如何,童年生活对于写作者而言,乃丰盛广袤的区域,如何烛照出其间的明净和素朴,才是问题之所在。向迅的笔力,固然未臻至大境,却因真与深的精神特性而别具一格。
    “不精不诚,不足以动人”,庄子的这句话对于情性之作而言,可奉之为圭臬。当然,诸多散文也会顶戴精诚之幌子大行其道,实则伪言与饰言是也。精与诚的考察基准,在于个体经验叙述的透明性与逼真性。在这部散文集中,我注意到向迅的经验叙述呈由内向外的形态,先是关于祖父、祖母,然后是父亲和母亲,再然后拓展到乡野与少年往事。关于祖父祖母,他致力于发掘性格背后的人性,以此观照鄂西山地男人与女人历史因袭过程中的抗争与妥协。在其笔下,众兄弟中的祖父文化程度最高,曾做过小学教师、仓库保管员,后因被诬告而返乡,挣扎于贫瘠而薄凉的土地之上,脾气暴烈,甚至达扭曲之境地。与众多儿女的严重不和与对孙辈在读书上的殷切期盼统一为一体,而逝去前的最后一段岁月,久违的平静重新伫立于衰微的肉体之上。关于祖母,含辛茹苦之外,是一生纠结于投诉儿媳、控制儿媳的巨大烦恼之中,以至于最后成了多余的人。奶孙想见,无言相对,这沉默里所内蕴的世事沧桑,让我想起刘禹锡的诗句: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涉及父爱与母爱的书写,虽然有着多角度的叙事特点,却非如写祖父母那样奇崛的路数,或许是距离的远近,决定了观照之焦点所在。这两个部分,总体上中正和平,只是情感的专注度和诚挚度成了某种唯一。其笔下父亲的坚韧与母亲的隐忍与牺牲,会让人想起鲁迅在《生死场》序言中提及的中国人“生的坚韧”这个命题。
    向迅对于家族的历史与精神隐秘有着特有的钟情,因为钟情,所以进入之深,所以,情思的呈现逼真显明。集子中第一辑收录的篇章皆可归类其中。而在第二辑《一条落在泥灰的鱼中》,叙述角度转而由外向内,书写鄂西大地收藏的道路、村庄、山谷等要素。《乡村笔记》中有个细节,作者踱步于村落之外,观察视距之内的向家院落,观察母亲和妹妹的日常形态,突然觉察到了诗意牧歌不仅仅是在纸张上,在想象中铺展,它就直呈在眼前:树木、屋舍、劳作中的人们构成大地上恬静的画卷。因为这一发现,作者对这一方苦难的土地有了更丰富和深刻的体认。发现美的眼睛,需要主体出乎其外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因为出乎其外的了悟,他者澄明的一面方会显现,向迅的敏锐捕捉,于其写作上的精进,是一件幸事。
    第三辑中收录的作品,为少年往事的集成,部分篇章中我注意到其采用了少有的随笔式的处理方式,不过却受限于自身的识见、经验积累等因素的制约,纵横间有力不从心之感。陆游曾言“工夫在诗外”,散文作为偏于智性的文体,对于学与识的丰厚性有着必然的要求,我想这也是向迅以后的写作努力跨越的地方。
    “那个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是散文集子中的一句话,我想这句话不仅埋在向迅这位年青作者的心口,它也一定镌刻在所有拥有乡土经验的人们回望的眼神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