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如洗的清明之思——评高艳散文集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心如洗的清明之思
——评高艳散文集《隐秘芬芳》
姜 超
高艳的散文集《隐秘芬芳》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付印,这是她对人生和自我的一次郑重馈赠,只是声调轻柔而温情。正如她在《四时书简》所说:“世间的一些东西隐藏着,而文字为你呈现出人性的复杂,让你洞悉命运的幽微,同时给予内心以力量。读书的人比别人多经历了几生几世,心灵更饱满丰厚。在纸页间的旅行,你不知道要抵达哪里,但你知道,那一定是一个更为开阔、深广的地方。”高艳将某种如圣境般的美丽放在苍茫的远方,而从内心出发的暖意,如同神光照亮了她的周遭。
世界的美需要发现,惯于携书为伴、与笔交心的高艳就是一个优秀的发现者,她那双善于捕捉直觉的眼睛就驻在充满灵性的心附近。我想这也是她能够在文学路上渐行渐远的底蕴。
高艳的散文集第一辑名为《日影飞去》,诸篇文章诉说的都是人如何看待和穿越时光,核心围绕在记忆这个关键词上。“时间是懂得缄默的,比人更懂。有时,人是耐不住的,想表达。存在心里发酵的,力量会更强大,也更复杂、缜密、动荡。”(《时间是懂得缄默的》)在这篇文章中,高艳有意延缓时钟的转速,怀恋的目光淹滞于往昔,未来的时光更显得无从把握,人生孤寂的摇摆中走到终点。时间的短瞬和绵长在同一篇文章中互为镜像。当然,纵观整本散文集,太多的作品她书写着时光中的苦难,是在用回忆作为一种支撑,深入往昔找寻存在、生活的意义,或在无明中极力挣脱与清醒。苦难的记忆犹如自缚的绳索,而遗忘则是自我解脱的疗法。必要的遗忘,能够帮助个人走出阴郁的创伤记忆,重返健康光明的世界。作品中的回忆的成分较多,似乎刻意拉开与现实的距离,来保护回忆的美好与当前的平静,但往往未得所愿,最后越陷越深。
我还注意到,高艳对童年有着深情的回眸。“人的童年时代会经历一个镜子阶段,通过镜子中的形象建立未来的世界图景和象征秩序。”[ 朱大可主编:《文化批评——文化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第9页
]高艳用散文告诫我们——童年的生活细节,可能给人带来终生阴影,甚至成为塑造其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力量。这种创伤记忆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隐私性,甚至隐匿在童年记忆的深处,经常遭到自我和他人的忽略。
梁实秋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高艳兰心蕙质,她的散文的源头是高贵心灵之河,佐之女子的天然细腻本性,释放的生命直觉更易于接受。“温暖”是她散文的主线和归宿,亦可以理解为她的寻找。她的散文指涉心灵,介入当下的价值世界,在个体的生命律动中审时度势察人观物。她的散文展现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风景,还原生活本就蕴含的情致与生机。
好的散文,应在幽微中洞见广阔。近年来,高艳洞见世事的能力有所提升,她能挖掘出隐藏在生活表层的本质,找出寻常人看不见的特性,内敛沉静的叙述沉潜着可以察觉的力量,有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散文气质。
面对琐碎的生活,她显然地在回避表意的直接,其表达异常节制。她的文字在舒缓中行进,却洞悉人间的痛与期许,无明与内省,释放出作者本真的心灵活力;更多时刻是她吹去浮尘,对视而不见的常态生活赋予新见。散文存之于细节,是属于内心的文字。高艳总在捕捉着细节。高艳的散文流溢着生命的质感,她成为生活的耐心倾听者和观者。庸常的日子中容易被遮蔽的心灵经验,经过她的揣摩呈现出特定场景中个体的真实。《隐秘飞翔》等散文诗意丰沛,是高艳在躲避尘世,游走于内心的见证。岁月抹去了青春的暗影,高艳故意放慢的人生步伐里也点染了沧桑的底色。这些体现在高艳散文上,表现为题材和领域的更新、观察事物的角度与方法的转变、对事物诠释的改观,这使她的散文不是以嬉戏和把玩的方式面对生活,而是更多的思索与质疑,以此带来了散文气质上的新面貌。
高艳的散文摆脱了小家子气,祛除了文坛多见的甜腻浮泛的浮华,真正写出了内心真情实感和个人洞见。高艳的散文深情缱绻,是灵魂贴近灵魂的真正发声。她的亲情散文别具一格,情感满载到了超载的程度,饱含着时间流逝的沧桑感和生命的疼痛感。《比永远多一天》是对童年深情而复杂的回望,是对存在于记忆中的父亲的一种精神叙述,表达了对父亲的一种强烈的心灵皈依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这是一次至高无上的寻找生命归属的灵魂之旅。而作者对死亡的描述极见功力,话外之话惆怅寒凉,作者不忍回眸的伤痛带上了人类的普遍意义。《阿尔茨海默的疼》,是向对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心灵倾吐,纠结着作者对来自生命的疼痛、无助与悲悯,读来使人颤动欲泪。这里使用了“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法则,省略的是女主人公痛苦的心噬过程,读者稍加思索便可知其中的无尽的泪痕和心酸。而作者又更进一步,将大爱推及更广,仁心泽被更远,显出她灵魂的宽阔与博大。
高艳的散文张扬着达观精神,她提示我们,不管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上是多么愁闷,这个世界仍然是美好的,人的生命都值得体验与审视。她对语言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文字洁净、温婉、清澈,散发着玲珑和素朴的感染力。
高艳所写的历史人物,并无恢弘气度,而是取材较小,立意却高,她看重的是在特定历史进程和社会境遇中人物的真实面貌,从细微处彰显人物的个性和灵魂。读这些历史散文,你会觉察出高艳关注的是真实可感的生命个体,在他们身上闪烁着历史碎片的微光。她的《流放宁古塔》、《一曼街241号》、《马骏,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等历史感怀的系列散文脱去了泛泛的表面记事与抒情,文字的书写异常平静,情感却在文字中流溢,柔中带刚,且有深思与己见,不乏厚重,细腻的文字里暗含英毅刚烈的心灵震颤,有难得的男性光芒的呈现。《像水一样离去》钩沉的是八女投江的历史往事,笔端满含深情,重估了信仰的价值与力量。高艳笔下的冷云身着旗袍,打阳伞,怀抱鲜花和《全唐诗》,是一位浪漫而知性的革命女子。“冷云、杨贵珍、胡秀芝……她们就是一丛丛怒放的达紫香,明媚耀眼,在春寒料峭中从容不迫,开在祖国东北的苍山碧水间。”她所刻画的英烈不是简单的“高、大、全”,多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对早逝女性的哀婉与叹息,更具人情、人性,这样的历史追思更见真挚、丰满与浑厚。
她的散文在素淡雅致又不失真切的生命观照里保持着一份“清明之思”。她的散文不是闲适悠然的文人自赏思绪,她的着眼点不大但有着沉重的涵量。她的散文有时润物细无声,给人以润泽和滋养,读者能获赠一心如洗的明净和精神的提升。她的散文有时“春潮带雨晚来急”,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导人进入凄美的韵致和苍凉的意境。她的爱不仅限于山水之爱和乡恋,而常常是升华了的庄严博大,是充满人道主义呼声的。由深爱而生忧患,高艳的情感世界带有鲜明的价值评判色彩。她呼唤的是有情感滋润有信义驻扎的生命存在,呼唤一个充满生机和情韵的世界。
高艳谦恭沉潜,常常把自己放在学习者和反省者的位置上,谦卑地观照自然万物和百态人生。朴素,来自作家的谦卑,它既是虚怀若谷含纳天地的人生态度,也是虔敬真诚悲天悯人的心灵体验。谦卑使高艳拥有了较低的视点,能够从细微处体察世界,从残损处发掘美。她的散文淡中有喜,浓出悲外。淡是淡泊、淡定,心境如水,洗涤的是芜想杂念,留下的是一颗明澈剔透的净心。“只有清冽才能容物,只有平静才可返照......只有和煦才能近人,只有细意才可精致。”[ 《小思散文选。好年华》,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点燃心灯》《半日菩提》显示了以上质素。
茨维塔耶娃认为,“在考察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时,目光必须从从容容,感受必须细致,注意力必须集中。言辞应该能描绘出诗人所珍视和喜欢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将成为你滞留在大千世界中无比渺小的灵魂的载体’”2。高艳就是这样一个极其优秀的讲述者。我惊异于她把普通生活中的日常的小故事讲得那么不动声色而又触目惊心,一种极端平静、阴郁、忧伤、美丽的音乐无声地流淌在她的文字中。在人性伦理的绝对困境中艰难地跋涉,寻找人性在世界中优雅存在下去的虚幻的平衡和支点。失去上帝之后的生命是无解的,生命在无解的探询中悲凉地歌吟,但高艳依然给予人性以充分理解、悲悯和温情。
高艳的散文思路不够开阔,为文上过于老实,多的是真实事件的细腻展示,这本无可厚非,亏欠的是机趣和灵性。好的散文,不光是脱自赤城的灵魂,还要在主干上旁逸斜出,显出一派生机来。清代钱泳说:“文要养气,诗要洗心。”散文是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高艳要将眼光磨得锐利些,使作品臻于平远、高远、深远相融合的境界。
姜 超,文学硕士,青年评论家,供职于黑龙江绥化学院。
——评高艳散文集《隐秘芬芳》
姜 超
高艳的散文集《隐秘芬芳》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付印,这是她对人生和自我的一次郑重馈赠,只是声调轻柔而温情。正如她在《四时书简》所说:“世间的一些东西隐藏着,而文字为你呈现出人性的复杂,让你洞悉命运的幽微,同时给予内心以力量。读书的人比别人多经历了几生几世,心灵更饱满丰厚。在纸页间的旅行,你不知道要抵达哪里,但你知道,那一定是一个更为开阔、深广的地方。”高艳将某种如圣境般的美丽放在苍茫的远方,而从内心出发的暖意,如同神光照亮了她的周遭。
世界的美需要发现,惯于携书为伴、与笔交心的高艳就是一个优秀的发现者,她那双善于捕捉直觉的眼睛就驻在充满灵性的心附近。我想这也是她能够在文学路上渐行渐远的底蕴。
高艳的散文集第一辑名为《日影飞去》,诸篇文章诉说的都是人如何看待和穿越时光,核心围绕在记忆这个关键词上。“时间是懂得缄默的,比人更懂。有时,人是耐不住的,想表达。存在心里发酵的,力量会更强大,也更复杂、缜密、动荡。”(《时间是懂得缄默的》)在这篇文章中,高艳有意延缓时钟的转速,怀恋的目光淹滞于往昔,未来的时光更显得无从把握,人生孤寂的摇摆中走到终点。时间的短瞬和绵长在同一篇文章中互为镜像。当然,纵观整本散文集,太多的作品她书写着时光中的苦难,是在用回忆作为一种支撑,深入往昔找寻存在、生活的意义,或在无明中极力挣脱与清醒。苦难的记忆犹如自缚的绳索,而遗忘则是自我解脱的疗法。必要的遗忘,能够帮助个人走出阴郁的创伤记忆,重返健康光明的世界。作品中的回忆的成分较多,似乎刻意拉开与现实的距离,来保护回忆的美好与当前的平静,但往往未得所愿,最后越陷越深。
我还注意到,高艳对童年有着深情的回眸。“人的童年时代会经历一个镜子阶段,通过镜子中的形象建立未来的世界图景和象征秩序。”[ 朱大可主编:《文化批评——文化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第9页
]高艳用散文告诫我们——童年的生活细节,可能给人带来终生阴影,甚至成为塑造其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力量。这种创伤记忆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隐私性,甚至隐匿在童年记忆的深处,经常遭到自我和他人的忽略。
梁实秋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高艳兰心蕙质,她的散文的源头是高贵心灵之河,佐之女子的天然细腻本性,释放的生命直觉更易于接受。“温暖”是她散文的主线和归宿,亦可以理解为她的寻找。她的散文指涉心灵,介入当下的价值世界,在个体的生命律动中审时度势察人观物。她的散文展现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风景,还原生活本就蕴含的情致与生机。
好的散文,应在幽微中洞见广阔。近年来,高艳洞见世事的能力有所提升,她能挖掘出隐藏在生活表层的本质,找出寻常人看不见的特性,内敛沉静的叙述沉潜着可以察觉的力量,有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散文气质。
面对琐碎的生活,她显然地在回避表意的直接,其表达异常节制。她的文字在舒缓中行进,却洞悉人间的痛与期许,无明与内省,释放出作者本真的心灵活力;更多时刻是她吹去浮尘,对视而不见的常态生活赋予新见。散文存之于细节,是属于内心的文字。高艳总在捕捉着细节。高艳的散文流溢着生命的质感,她成为生活的耐心倾听者和观者。庸常的日子中容易被遮蔽的心灵经验,经过她的揣摩呈现出特定场景中个体的真实。《隐秘飞翔》等散文诗意丰沛,是高艳在躲避尘世,游走于内心的见证。岁月抹去了青春的暗影,高艳故意放慢的人生步伐里也点染了沧桑的底色。这些体现在高艳散文上,表现为题材和领域的更新、观察事物的角度与方法的转变、对事物诠释的改观,这使她的散文不是以嬉戏和把玩的方式面对生活,而是更多的思索与质疑,以此带来了散文气质上的新面貌。
高艳的散文摆脱了小家子气,祛除了文坛多见的甜腻浮泛的浮华,真正写出了内心真情实感和个人洞见。高艳的散文深情缱绻,是灵魂贴近灵魂的真正发声。她的亲情散文别具一格,情感满载到了超载的程度,饱含着时间流逝的沧桑感和生命的疼痛感。《比永远多一天》是对童年深情而复杂的回望,是对存在于记忆中的父亲的一种精神叙述,表达了对父亲的一种强烈的心灵皈依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这是一次至高无上的寻找生命归属的灵魂之旅。而作者对死亡的描述极见功力,话外之话惆怅寒凉,作者不忍回眸的伤痛带上了人类的普遍意义。《阿尔茨海默的疼》,是向对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心灵倾吐,纠结着作者对来自生命的疼痛、无助与悲悯,读来使人颤动欲泪。这里使用了“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法则,省略的是女主人公痛苦的心噬过程,读者稍加思索便可知其中的无尽的泪痕和心酸。而作者又更进一步,将大爱推及更广,仁心泽被更远,显出她灵魂的宽阔与博大。
高艳的散文张扬着达观精神,她提示我们,不管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上是多么愁闷,这个世界仍然是美好的,人的生命都值得体验与审视。她对语言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文字洁净、温婉、清澈,散发着玲珑和素朴的感染力。
高艳所写的历史人物,并无恢弘气度,而是取材较小,立意却高,她看重的是在特定历史进程和社会境遇中人物的真实面貌,从细微处彰显人物的个性和灵魂。读这些历史散文,你会觉察出高艳关注的是真实可感的生命个体,在他们身上闪烁着历史碎片的微光。她的《流放宁古塔》、《一曼街241号》、《马骏,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等历史感怀的系列散文脱去了泛泛的表面记事与抒情,文字的书写异常平静,情感却在文字中流溢,柔中带刚,且有深思与己见,不乏厚重,细腻的文字里暗含英毅刚烈的心灵震颤,有难得的男性光芒的呈现。《像水一样离去》钩沉的是八女投江的历史往事,笔端满含深情,重估了信仰的价值与力量。高艳笔下的冷云身着旗袍,打阳伞,怀抱鲜花和《全唐诗》,是一位浪漫而知性的革命女子。“冷云、杨贵珍、胡秀芝……她们就是一丛丛怒放的达紫香,明媚耀眼,在春寒料峭中从容不迫,开在祖国东北的苍山碧水间。”她所刻画的英烈不是简单的“高、大、全”,多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对早逝女性的哀婉与叹息,更具人情、人性,这样的历史追思更见真挚、丰满与浑厚。
她的散文在素淡雅致又不失真切的生命观照里保持着一份“清明之思”。她的散文不是闲适悠然的文人自赏思绪,她的着眼点不大但有着沉重的涵量。她的散文有时润物细无声,给人以润泽和滋养,读者能获赠一心如洗的明净和精神的提升。她的散文有时“春潮带雨晚来急”,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导人进入凄美的韵致和苍凉的意境。她的爱不仅限于山水之爱和乡恋,而常常是升华了的庄严博大,是充满人道主义呼声的。由深爱而生忧患,高艳的情感世界带有鲜明的价值评判色彩。她呼唤的是有情感滋润有信义驻扎的生命存在,呼唤一个充满生机和情韵的世界。
高艳谦恭沉潜,常常把自己放在学习者和反省者的位置上,谦卑地观照自然万物和百态人生。朴素,来自作家的谦卑,它既是虚怀若谷含纳天地的人生态度,也是虔敬真诚悲天悯人的心灵体验。谦卑使高艳拥有了较低的视点,能够从细微处体察世界,从残损处发掘美。她的散文淡中有喜,浓出悲外。淡是淡泊、淡定,心境如水,洗涤的是芜想杂念,留下的是一颗明澈剔透的净心。“只有清冽才能容物,只有平静才可返照......只有和煦才能近人,只有细意才可精致。”[ 《小思散文选。好年华》,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点燃心灯》《半日菩提》显示了以上质素。
茨维塔耶娃认为,“在考察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时,目光必须从从容容,感受必须细致,注意力必须集中。言辞应该能描绘出诗人所珍视和喜欢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将成为你滞留在大千世界中无比渺小的灵魂的载体’”2。高艳就是这样一个极其优秀的讲述者。我惊异于她把普通生活中的日常的小故事讲得那么不动声色而又触目惊心,一种极端平静、阴郁、忧伤、美丽的音乐无声地流淌在她的文字中。在人性伦理的绝对困境中艰难地跋涉,寻找人性在世界中优雅存在下去的虚幻的平衡和支点。失去上帝之后的生命是无解的,生命在无解的探询中悲凉地歌吟,但高艳依然给予人性以充分理解、悲悯和温情。
高艳的散文思路不够开阔,为文上过于老实,多的是真实事件的细腻展示,这本无可厚非,亏欠的是机趣和灵性。好的散文,不光是脱自赤城的灵魂,还要在主干上旁逸斜出,显出一派生机来。清代钱泳说:“文要养气,诗要洗心。”散文是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高艳要将眼光磨得锐利些,使作品臻于平远、高远、深远相融合的境界。
姜 超,文学硕士,青年评论家,供职于黑龙江绥化学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