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朋友评论:生命以怎样的姿态展示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生命以怎样的姿态展示

——读徐淑红的散文
                                  余巧玲


      初春的夜很冷,雨拍打玻璃窗,无声息地,湿冷将夜浸染。雨丝轻悄,时光,也在轻悄里远离。窗帘紧闭,能隔断什么吗?比如时光的流逝。路灯的光,映在窗帘上粉的花朵,花在冷夜优雅地开放。思绪在黑的夜里以飞翔的姿态穿越那冷的雨,正在悄然生长的树叶,或者正被雨滴轻轻唤醒的草。生命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就像我们,怎样来到这个世间,怎样成为我?我很久不再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但在某个瞬间会被触动。有时一首歌,有时一段文字,比如,现在这本摆在床头的书——《生活永远值得期待》,让我不得不再次进行关于生命的思考。

     《生活永远值得期待》,是朋友徐淑红新出的书。同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人,我们同样热爱文字,并因为文字,我们相识。她用朴实的语言陈述她深沉的思想,那些文字不是一树娇艳的花,那么快地将人吸引,让人赞叹。她的文字,是一棵树,生长路边,为焦燥的心灵带来一片阴凉。

      初识淑红,在古村流坑,瘦小的身躯,言语很少。我和她在幽幽古巷中,各自在明清建筑中穿越,感知时光的流逝。那时,并不知道,她的安静是因为对生命的感悟。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她多像一棵树,用思想将生命的年轮慢慢扩张,彰显她的存在。

      她自序的标题是:人的一生到底有多长。有多长?就像淑红说的,死亡则是我从18岁开始就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记事起,我也曾想,生命到底有多长。还有青春期,那么多的课本和复习题,厌倦,烦恼,甚至,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那时我也曾那么热衷地思考关于活着的意义。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句名言曾记录在我的笔记本里,我用名言让自己生命的意义变得高大。而淑红就那样,像一棵树将思考以叶的姿态展示,在平凡的叶片里,我们感知生命的意义。

      而后走近,相知,更知她为人的朴实,文如其人,她的文字也是。她的文字不妖娆,亦不华丽,她用朴实的语言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诉之笔端。《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是她写母亲的文章。写母亲的文章很多,但这篇朴实的文字却将我深深打动。“我不知道今后的我,老了的我会怎样,但我知道我会越来越像一个人,应该也会越来越懂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的母亲。”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之于我们,母亲,何尝不是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我们的生命便是以这种形态不断地延续吧,这对于我们,对于生命,何尝不是一种欣慰?用最朴实的文字的叙述让人感知深深的情感,这对于每一个写作者都是一种境界。

    “散文对于我有时是情感的触动,有时则是为了想清楚一个问题,有时是为了表达宣泄,有时则是为了寻找,寻找自己,寻找自己活着的证据和意义” 。这是淑红对于写作的感悟,而她正是以这种安静的姿态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附我的自序:
人的一生到底有多长(自序)
人的一生到底有多长?脑海里闪过这个念头时,我被自己吓了一大跳。但很快我就被紧紧吸引,我发现,这些年来自己随手写下的一些文字,几乎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我爱过的人,经过的事,听过的歌、读过的书和看过的风景,都在我已经走过的三十几年的生命历程里。死亡则是我从18岁开始就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其实想想:“不论怎样的一生都只有一生,都有一个死亡在尽头,什么时候走到尽头其实已经无关紧要。”我们只能拥有一生,我们能够拥有一生,这就足够了。

这里收录了本人散文随笔38篇,绝大部分都是2005年以来写的。2005我与死亡离得很近:在第一场雪里,我听到了死亡;在故乡,我看到了死亡;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时我经历了死亡。2005年我与电脑离得很近,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我对文字的迷恋被很快强烈地激发出来。

散文对于我有时是情感或者感觉的触动,有时则是为了想清楚一个问题,有时是为了表达喧泄,有时则是为了寻找,寻找自己,寻找自己活着的证据和意义。生命的无意义感常常会袭上心头,我便希求能在文字中找到一些痕迹和意义,不至于一切都在庸常的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至少能减少一些生命的无意义感。我觉得散文最合适,因为它最真实,我觉得它是另一个自我,心灵的,精神的自我。所以我觉得散文必须真实,哪怕它会出卖自己。这是散文写作(也许我的写散文还不能称其为写作)对于我的意义。

我觉得阅读有时就是寻找一种共鸣。写作虽然有不同,主要的是为倾诉为表达,但同时也是为寻找一种共鸣。当然如果您能有耐心看我的文字我就很感激,如果您还能在其中找到共鸣,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谢谢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