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东京文学》14年第一期散文窗幕后独白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幕后独白:
    又一个岁末冉冉而至,无须深化或细化那些飘落的时光碎屑,对于《东京文学》而言,直切要义的结果是,刊物在文学事业的苍茫之途上行进地更加坚实,从订阅量到影响力的扩散,从实力作品的推出到新生力量的发掘,皆处于上升之状态。
    本期散文窗栏目所收纳的文章从范式上可归入人文随笔的路数。人文随笔这种体式兴盛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兼容了学术随笔、文化大散文、历史散文的一些特性。从一个泛化的意义上说,以上三种路数的散文皆可归入人文随笔的范畴。这二十余年来,各种路数的散文轮番登场,于相对冷寂的散文话语场中角逐,其中有女性散文、小女子散文、新散文、原散文、新媒介散文、在场主义等等,曲线起伏中,堪称不衰的大概只有人文随笔类型了。涉及影响力持续之久方面,有这么几个要素:其一有读书、随笔、书屋、文学自由谈等这些重要刊物的依托;其二相关书系影响力之发酵,这其中,必须要提及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书趣文丛系列,以及祝勇主编的《重读大师》系列等相关图书;其三,散文热潮的触动下,诸多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专家学者兀然闯入,吹皱一池春水。季羡林、张中行乃其中为大众语境所熟知的作者,实际上,文本厚度在这两位之上的随笔作者,即使没有漫山遍野的数量,繁星点点至少不会成为问题。韩少功、刘小枫、林贤治、筱敏、扬之水、李皖、李零、金克木、黄赏、费振钟、资中筠、李欧梵、赵圆、艾云、王开岭等,皆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中固然因为年事或兴趣的转移,一部分离开了这个路数的写作,但在耿立、王开林、狄马这些更年青的作者身上,依然可触及到人文随笔的锋芒。
    散文是一个时代智慧水平的标志,所谓智慧,指的是主体感知之切之后的求知之深,即洞见能力和审美判断力的高度契合状态。就时代风潮而言,浮在上面的往往是感知之切,甚至是那些由伪言和饰言构成的感知之切,当下流行的青春美文即如是,而求知之深无疑则为水中的沙石。追求智慧的深度,不是随便哪个路数的作者就能做到的,一位有才华,有灵气的散文作者,恐怕最难放下的就是心中才华这一执念了。人文随笔,从文体特性讲,更重视学与识的因素,简单来说,无识则不立。
    湖北作者虹珊的《离先生有多远》外部是个游记的套子,实则是一篇向文学大师致敬的作品。从文先生的墓志铭,卖茶水的少女,率性浅薄的游客,还有“我”自身的进入,皆因为历史与此在的融会而使得“我”的眼睛被点亮,进而越过时空距离,和沉默的大师对话。王立的《毕生行径都是诗》表面上看写的是已经烂俗化的民国才子爱情故事,实则在内在聚焦上实现了反转,徐志摩仅仅是个楔子而已,真正要处理的是陆小曼,是她的一生由奢入简,由破碎的时光中找到真实情爱倒影的故事,繁华落尽见真淳,历史的真相如此令人回味!对比张爱玲晚年的缄默以及最后的客死纽约公寓,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安平的《辑宁楼》书写了地方性历史建筑的文化担负以及象征意义,文短而雅致,透出中正和平的气味。深圳一石为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版块知名写手,曾著有《诗经里的植物》、《楚辞里的植物》,钟情于古典之外,他对西方现代名著娴熟于心,《每个人都是一道深渊》就是他阅读之后深层心理经验的果实,文本虽然显得有点小众,然而其中呈现出的进入能力和思辩能力,在浅阅读所掀起的大风中,当然独树一帜,也给读者更多的启悟。

作者 刘军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