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枫:文学修辞主义者的哲学(张杰)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周晓枫的散文集《巨鲸歌唱》让我想到波兰导演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剔尽人类与人类、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对人性与自我做彻底性的剖析。周晓枫在现实中是一个随和、宽厚而富有幽默感的作家,在《巨鲸歌唱》里却变得冷峻而犀利,把锐利的锋刃近乎无情地指向自己及其经验。因为过多地涉及人性深处的冷酷与绝望,《巨鲸歌唱》更像一个笼罩死亡气息、具有哲学意味的文本,在这里,周晓枫以穷尽自我的方式发出了基斯洛夫斯基式的追问。
《弄蛇人的笛声》用12000多字的篇幅和工笔式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向令人恐惧的动物——蛇。在这篇文章里,以不可救药的修辞主义者著称的周晓枫,极大地放大了自己的恐惧。对她来说,这是一次冒险的写作,她或许觉得必须借此挖出自己体内的恐惧之根,这也是她对于现实与人性的责任和态度。之前,周晓枫的作品有一种具有现实灵魂的生动感,对我来说充满吸引力,往往是一口气读完才过瘾,但《弄蛇人的笛声》让我卡壳了。如果不是适时停下来或者用强力意志压迫自己,我随时可能跳起来或大叫数声,以排遣内心积压的恐惧。周晓枫有着精湛的修辞技艺,她不厌其烦地描写蛇那张令人恐惧的脸、毒牙及其注入肉体的感觉等,读来让人两腿发软。
一个作家为何如此偏执地折磨自己和读者?她似乎必须写出来,以告别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疑惑,这是一直折磨她的、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实际上,相对于之前唯美而机智的修辞主义,如今的她已经有了另一种质感的变化。原来她用修辞主义来表达人性的唯美和温暖,现在她用修辞主义来表达人性的绝望和凄凉。原来的修辞主义是文学化的,而眼下则是哲学化的。《巨鲸歌唱》多少使她僭越了散文家的身份,和她之前的文字一道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晓枫——以才情来说,她是一个文学化的个体,以对自我和现实的诚实来看,她则是一个终极追问主义者。
最令人绝望的是《月亮上的环形山》,一个绝美的舞蹈演员无法忍受残酷的现实逃到国外再无音信,剩下跳伞出身的丈夫——霍叔叔一个人照看一生都要躺在婴儿车而且永远不会长大的女儿。霍叔叔视残疾女儿如生命,随着女儿生命的逝去,他像一枚辛劳一生的树叶一样从生命的枝头飘落了。《弄蛇者的笛声》像蛇吐舌信一样“嗖嗖”地吐着恐惧与寒冷,体现一种修辞与思想美学,《月亮上的环形山》则有着人类命运的极端绝望与荒凉,有一种令人心碎的超越人类承受力的文字残酷。在这里,周晓枫把她的修辞主义运用到了极致。
人性深处的恐惧、绝望和寒冷,到底来自人类的原罪,还是因为上帝的冷酷无情?这是周晓枫一直试图表达的哲学命题。月亮是一种近乎奇迹的美丽象征,里面却横亘着坚硬而冷酷的环形山,周晓枫说:“在入睡者的梦境之上,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环形山悬浮半空,那最沉重的同时也是最轻盈的,最优美的同时也是最伤感的……”
好在有一篇以《巨鲸歌唱》为题目的文章,实现了某种补偿。这是一篇具有精神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字。尽管这个世界充斥着蓝色的绝望和海底世界般瞬间被毁灭的秩序,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依然需要一种像大海一样的镜像和历史的想象力,它或许会成为人类一种自救的方式与力量之一。
周晓枫为什么不满足于纯粹作家的角色而频频向自我亮剑并逼向这个世界?从这本书的其他篇章里或许能够找到答案——《盛年》《夏至》《毒牙》《独唱》《齿痕》等可以说是她精神成长的文字见证。它们是周晓枫含泪的歌唱与成长,从中可以看到她精神蜕变的过程与细节。在《齿痕》里,周晓枫被可恶的牙医误导进行齿形校正,每天被巨大的疼痛所控制,但她没有把怨恨归结给牙医,而是指向自己对人的轻信和自我状态的恍惚——是什么使她对这个习以为常的世界再一次感到惊讶和不解?
这里必须要看到周晓枫的精神挣扎,周晓枫似乎不得不面对两种力量:一是时代精神所挟裹着的物质主义,二是在以男性作家为主导的圈子里,她必须要面对写作的庸俗主义和话语强权。在《巨鲸歌唱》里,周晓枫没有给自己预留任何余地,像一个在无影灯下手执手术刀的外科医生,划向自己灵魂深处和这个世界的痼疾。
《弄蛇人的笛声》用12000多字的篇幅和工笔式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向令人恐惧的动物——蛇。在这篇文章里,以不可救药的修辞主义者著称的周晓枫,极大地放大了自己的恐惧。对她来说,这是一次冒险的写作,她或许觉得必须借此挖出自己体内的恐惧之根,这也是她对于现实与人性的责任和态度。之前,周晓枫的作品有一种具有现实灵魂的生动感,对我来说充满吸引力,往往是一口气读完才过瘾,但《弄蛇人的笛声》让我卡壳了。如果不是适时停下来或者用强力意志压迫自己,我随时可能跳起来或大叫数声,以排遣内心积压的恐惧。周晓枫有着精湛的修辞技艺,她不厌其烦地描写蛇那张令人恐惧的脸、毒牙及其注入肉体的感觉等,读来让人两腿发软。
一个作家为何如此偏执地折磨自己和读者?她似乎必须写出来,以告别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疑惑,这是一直折磨她的、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实际上,相对于之前唯美而机智的修辞主义,如今的她已经有了另一种质感的变化。原来她用修辞主义来表达人性的唯美和温暖,现在她用修辞主义来表达人性的绝望和凄凉。原来的修辞主义是文学化的,而眼下则是哲学化的。《巨鲸歌唱》多少使她僭越了散文家的身份,和她之前的文字一道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晓枫——以才情来说,她是一个文学化的个体,以对自我和现实的诚实来看,她则是一个终极追问主义者。
最令人绝望的是《月亮上的环形山》,一个绝美的舞蹈演员无法忍受残酷的现实逃到国外再无音信,剩下跳伞出身的丈夫——霍叔叔一个人照看一生都要躺在婴儿车而且永远不会长大的女儿。霍叔叔视残疾女儿如生命,随着女儿生命的逝去,他像一枚辛劳一生的树叶一样从生命的枝头飘落了。《弄蛇者的笛声》像蛇吐舌信一样“嗖嗖”地吐着恐惧与寒冷,体现一种修辞与思想美学,《月亮上的环形山》则有着人类命运的极端绝望与荒凉,有一种令人心碎的超越人类承受力的文字残酷。在这里,周晓枫把她的修辞主义运用到了极致。
人性深处的恐惧、绝望和寒冷,到底来自人类的原罪,还是因为上帝的冷酷无情?这是周晓枫一直试图表达的哲学命题。月亮是一种近乎奇迹的美丽象征,里面却横亘着坚硬而冷酷的环形山,周晓枫说:“在入睡者的梦境之上,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环形山悬浮半空,那最沉重的同时也是最轻盈的,最优美的同时也是最伤感的……”
好在有一篇以《巨鲸歌唱》为题目的文章,实现了某种补偿。这是一篇具有精神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字。尽管这个世界充斥着蓝色的绝望和海底世界般瞬间被毁灭的秩序,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依然需要一种像大海一样的镜像和历史的想象力,它或许会成为人类一种自救的方式与力量之一。
周晓枫为什么不满足于纯粹作家的角色而频频向自我亮剑并逼向这个世界?从这本书的其他篇章里或许能够找到答案——《盛年》《夏至》《毒牙》《独唱》《齿痕》等可以说是她精神成长的文字见证。它们是周晓枫含泪的歌唱与成长,从中可以看到她精神蜕变的过程与细节。在《齿痕》里,周晓枫被可恶的牙医误导进行齿形校正,每天被巨大的疼痛所控制,但她没有把怨恨归结给牙医,而是指向自己对人的轻信和自我状态的恍惚——是什么使她对这个习以为常的世界再一次感到惊讶和不解?
这里必须要看到周晓枫的精神挣扎,周晓枫似乎不得不面对两种力量:一是时代精神所挟裹着的物质主义,二是在以男性作家为主导的圈子里,她必须要面对写作的庸俗主义和话语强权。在《巨鲸歌唱》里,周晓枫没有给自己预留任何余地,像一个在无影灯下手执手术刀的外科医生,划向自己灵魂深处和这个世界的痼疾。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