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在场主义:一场散文观念的革命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在场主义:一场散文观念的革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随笔大兴。五四一代作家的散文集纷纷出笼,新一代作家的散文也争先恐后地挤在文学的羊肠小道,互相拉扯中成就了一道诡异繁荣的散文风景。然后十年之后,自由色彩浓厚的散文渐渐变为八股文,散文写作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譬如乡村散文、新散文、历史大散文等,乡村散文自刘亮程的作品一纸风行之后,模仿者如过江之鲫。一时之间,乡村仿佛成为中国独有的世外桃源,花树美丽,农民淳朴,鸡犬相安无事。然这样的乡村散文其实是一种“伪乡村散文”,与真实破败的乡村风景有一大段的距离。

至于新散文,实不知新在何处。看看那些新散文的代表作家,其笔下所写,仍是散文的旧套路。或实践轻松美学,或展示阔大命题,或捍卫秘密话语,或贩卖异邦知识,或在追思中煽情,惟独缺乏对有尊严的心灵品质的吁求,以及对有风度的自由心性的训练。他们自以为是新的散文美学,仿若孔雀开屏,背后依然露出丑陋的另一面。历史大散文更是不值得一提,在伤古悼今的缠绵蜜语里,流露的是向现实的权力发出迷人的媚笑。而这种迷人的笑容,则被一般读者理解为文化本身的光芒,他们甚至感谢历史大散文用虚伪的文化光芒照亮了他们蒙昧的双眼。

文学史上多是成熟的文体才会腐化,譬如唐诗宋词;散文几乎是例外,文体还没有成熟,就已经开始露出苍老凋萎的末世情调。有识者不甘散文的沦落,发出枭鸣,于是有散文的在场主义的诞生。“我们在散文的优美中相识,我们因散文的忧患而接近。我们通过‘在场主义’的命名,使我们的美学主张汇聚、升华,并作宣言式呈现。当流星划过浩瀚的天空,人们被它璀璨的光芒所炫耀。那种短暂的辉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场主义’的命名,不是为一群人的写作寻求暂时的总结,而是要为中国散文的未来启动新的开端。”

这种诗意的描述,其实已经宣告了一场散文观念革命的悄然发生。“在场、散文性、去蔽、敞亮、本真”这些鲜活的词把在场主义的立体感、丰富性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散文是极容易写的。很像围棋,易学难精。有的人一辈子以散文家知名,但其文章仅仅是粉饰现实的社论而已,譬如杨朔那一代的作家。有的人一辈子没写什么正经的散文,却能以其说真话使得中国人重温语言的初始意义,那就是言为心声的人生见证,说话,而且是说真话,而且是说出真相。散文必须介入生活,必须去蔽、敞亮,这就是在场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在场主义不能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创作成绩为这场“散文观念的革命”鸣鼓开路。周闻道先生身体力行,他既是发起者、倡导者,也是这场革命的作品书写者。他的《七城书》即是在场主义散文的标志性写作,展现了在场主义创作的实绩。《玻璃城》写的是极权的控制无所不在,《危城》写的是尘世的灾难无可逃避,《欲城》写的是欲望的极度泛滥,《皇城》写的是传统流毒的潜意识。作者深入其中,或以虚构的方式,或以变形的写实手法,揭示了我们的时代之病。让我们通过这样的写作,对我们的现实有了重新的认识。

只有抵达根性的真实,才能把握世界的本真。在场主义提出的“在场、散文性、去蔽、敞亮、本真”,乃是基于目前散文创作所呈现的困境而发出的呐喊。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个性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展现写作者的本真。这样的散文写作才能表达真实的自我、存在的真相。散文是偏激思想的美的呈现,拒绝平庸,拒绝一切无关痛痒的文字鼓噪。

在场主义,向日渐平庸的散文创作领域发起了挑战。正所谓:“中国散文已经被遮蔽得太久了。厚重的阴霾堆积在散文周围,弯曲着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清散文的真面目。”在场主义让散文回归文章的初始,让我们重温写作的意义与价值。散文写作不是与社会、与公众无关的自娱自乐,不是与人类整体命运无关的无病呻吟;而是可以通过“去蔽”,通过在与黑暗的主动接触和冲突中无遮蔽的本真言说,揭示出“真实”、“真相”和“真理”,进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有意义的精神劳作。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曾经宣称“揭穿资产者社会制造神话的幻想”,拒绝为“胜利的意识形态”所利用。在一个遍地散文的娱乐年代里,我们也要警惕那些插着各种标签的伪散文,揭穿伪散文所制造的神话幻象。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自从这个世界有了人类,散文便如影随形,融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的散文,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发现美,发现惊喜,发现被遗忘的人与事。散文在场,只有在场,才能触摸到存在的一切事物。生活需要常识,文字需要真实。散文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是写出生活里的卑微、希望、哀伤、欢喜,这样的在场文字就是好散文。

当代汉语的写作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散文的辉煌有赖于写作者自身人格、人性、艺术的全面提升。散文是最开放的写作文体,它的容纳量非常之大,一切打破常规的写作都可以在散文的大旗下生存。在节奏迅速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从容不迫的慢思,在慢思中达到散文的大美。在场主义所倡导的散文革命,并非是惟一的散文写作方式。但它指明了真正的散文所书写的方向,它昭示着散文的多种可能性,“在场、散文性、去蔽、敞亮、本真”不是什么大词,而是实实在在的散文写作的经验之谈。

鲁迅先生针对男女平等、女性解放曾经质问过,娜拉走后怎样。在场主义已经构成了一场散文观念的革命,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质问:革命之后怎样。散文写作新的可能性,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表现出来,这是未来在场主义能否继续保持敏感性、革命性的关键。现在,是需要有好作品来说话的时候了。任何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只有带着个人的记忆、心灵、敏感和梦想进入此时此地的生活,并学习面对它,也许才能发现真正的时代精神:一种来自生活深处、结结实实、充满人性气息的时代精神。在场主义散文也不例外。(上海《文学报》2014年1月9日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