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不是小说的附庸 要写出痛痒的东西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10月20日,贾平凹、熊召政、麦家三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共聚一堂,虽然各自以长篇小说闻名,但这次他们聊得却是散文。因为他们参加的是由西安晚报和《美文》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颁奖仪式。
写出痛痒
散文不是小说的附庸
十一年前,贾平凹在刚创刊的《美文》杂志上,提出了“大散文”写作。其大命题、大境界以及多种类的强调,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散文写作的潮流。昨日,贾平凹再次对倡导“大散文”理念的初衷进行了回顾。“最初大家写散文都是杨朔那种写法,后来有些读者有些意见,我就想要突破散文的界线,也不要成为小说的附庸品,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要突破小说的写法,一定要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写出痛痒的东西”。
十一年后,贾平凹承认散文的发展不太景气,“这些年小说的革命不停在发生,散文却没有。革命少的地方,发展是不景气的”。所以就有设立报人散文奖的必要,“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而报人中也有 一大批散文家,写出的散文关注且契合着社会进程和生活细节”。熊召政认为中国文学传统里,最早的文学形式就是诗歌和散文。“散文既可以忧患,也可以浪漫,既可以滋养社会,也可以滋养自己的心灵,能使人的灵魂优雅空灵。”在他看来,最容易写的是诗和散文,小说进去的难度要高一点。但要写到前后《赤壁赋》那样,写到《岳阳楼记》那样,就超越了小说的最高境界。
心跳的声音
需要用心来体味
至于自己的散文创作,贾平凹用“会推磨子的就会推碾子”来形容。“最早我是写诗歌和散文的”,后来当有人说他散文还不错,小说不行时,“我生气了,偏写小说,你说我哪不行我就要写啥。”现在是“长篇写写,再写点散文,能长就长,能短就短”。
而在麦家看来,所有的文学形式都可以用“声音”做喻,诗歌是“说话的声音”,报告文学是“脚步的声音”,而散文则是“心跳的声音”。至于小说则是哑剧,是皮影戏。“很遗憾,我只会演哑剧,希望贾老师也能教会我‘心跳的声音’。”
熊召政则用观海登山鼓励读者,要想写好散文就要用心去写。“观海登山是常人所为,但历代人登山的感受,一个人不同年龄登山的感受都不一样。只要我们用心过好生命中每一天,管好手中的这支笔。登山以晓天下的气概,观海以看蛟龙出没的气势,一定会在我们笔下展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