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在混沌中清澈着 ——简析邓迪思新作《怎么也抹不掉》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在混沌中清澈着                                                                                                              ——简析邓迪思新作《怎么也抹不掉》

                                                                   王克楠

  想说说元散文了。在小说里有元小说,所谓元小说,即使他人尚未开发,而由某一个人开发,并且命名的文学势态(定义未必准确)。在迪思的这篇《怎么也抹不掉》里,笔者的理解,迪思是在用他的才学对“抹”这个词汇重新命名。有的人的写作会有很多方向,而迪思的写作只有一个方向,他是沿着一个方向写作的人。读了他的新作《怎么也抹不掉》,更加深了我对他的这个印象。我相信不同的读者会对他这篇散文里的“抹”产生一些思索的。
  我曾经给山西女作家指尖写评论说,指尖的心中是有一个世界的。迪思的心中也有一个世界,虽然他在城市生活,脑海里没有指尖的那个神秘的农村世界,但是他心中有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这是很了不得的。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即是未知的,也是已知的,作为启蒙者,迪思比一般的人提前抵达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欺骗、没有暴力、没有欺压。这个世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然是精神的,就会有精神巨人,因此,在他的笔下就会轻易冒出索尔尼仁琴等人,这些人是作家,也是某一个民族的良心,也是人类的良知。
  靠良知写作,越来越被人认为是迂腐,可是,迪思是坚持用良心写作。他不太习惯炫耀写作技巧。在迪思的这篇散文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是:大和小之间没有界限,大即是小,小即大,像是流水一般融合到了一起。迪思会在叙述西红柿怎样生长的时候,突然来一段影响人类发展的大事件,比如侃侃而谈“抹”的时候,突然来了一段对战争狂人希特勒性格的分析,“希特勒像女人一样软弱,他其实很女人气,他为了抹掉女人气,开动战争机器,像闪电一样。”
  很多人一旦开始写散文,仿佛一下子就变得万事通,好像世界上没有他不懂得的,而迪思很诚实,他一直认为世界许多东西是他所不懂的——这是可以成大器的姿态,只有承认了不懂,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懂得很多。《怎么也抹不掉》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什么也不懂。他随着时间倒退,甚至倒退到一个孩子的眼光(笔者也愿意重新做一个孩子)。迪思说他喜欢橡皮,也喜欢黑板擦......他的这篇散文是显得笨拙的,甚至有点孩子气,文本里甚至飘过一个叫做居伊的傻瓜。“我们不能把文字刻在龟甲上,竹简上,还有青铜器上,也不能写在棉帛上,宣纸上,对,我们只能把文字用铅笔写在一张很厚很厚的白纸上,用橡皮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擦去,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样的叙述很平淡,但是含着社会学意义。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少有人真正能看到真实的历史。
  迪思经过历年的磨练,开始坚持用形象说话,而不是用概念说话。当然,散文不是小说,不可能出现完整的人物形象,但是进行“两个世界”对比的形象,还是有的。可以把光明的世界和阴暗的世界进行对比,“抹不掉是苦恼的,苦恼是旧院子墙上的青苔,你铲掉了,它又长出来了,薄薄的、滑滑的,它让墙的历史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就是光明战胜黑暗产生的难度,失败,再失败,直至胜利。他在多年的写作实践里,学会了使用琐碎叙述,这是个本事。很多人喜欢宏大叙述,一但写起散文,就把架子摆得大大的,好像自己就是老天爷。迪思的散文姿态很低,有点像卡夫卡,从来不大声说话,很少反驳别人,即使别人说的很不对,也只是小声地告诉对方,“先生,您很可能错了。”在这篇散文文本里,他十分琐碎地把自己和树和快乐连接到一起,这是有难度的,很多已经成名了的散文家都难于处理好这个环节。
  对于迪思这个文本来说,最笨拙的往往是最聪明的。迪思十分擅长在几乎天真的叙述里,把对人生的思索渗透进去,“我也以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抹去痕迹而存在的,不断地留下,不断地抹去。”再比如对树的定位,“它把自己的屈辱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污蔑保留下来,它铭记了岁月给它印下的一切痕迹,冰雹、大风、雷雨,所以它是树。”
  笔者记得作家王蒙说过类似的话:真正的作家面前没有外在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是自我。说到底,迪思的这篇散文是属于他自己的“意识流”,和现在活跃在文坛上的意识流作家不同的是,迪思的意识流依附着历史,依附着公众经验而往前流动的。迪思并不太在意散文是否可以多主题,并不屑于在文本里创造出一个生硬的哲学概念,哲学就是哲学,还不是文学。文学和哲学可以互通,但大多数还是各自安分守已。优秀的意识流散文是多元素的,表面像是大杂烩,内核却坚硬的要命,迪思的这篇可能的意识流散文,大致上抵达了这个高度。
  作为曾经在武汉见过面的朋友,我祝贺迪思经过了好几个月时间之磨砺,终于超越了一次自我。当然这篇散文的缺点还是要说说的,笔者觉得好像你写的时候过于发散了,一旦发散得太开了,就显得混沌了。再者,结尾也有斧凿的痕迹,笔者觉得未必非要和开头做呼应,不要追求字面的一致,精神一体,足矣。写作境界之一是:在混沌中清澈着。这很难做到,克楠愿意和你共勉。
  有的散文,读完了,就完了,迪思的这篇散文不仅仅超越了他自己,还超越了一些写作的人,当然这不太重要,谁超越了谁,是命中注定的。重要的是,迪思用这样的写法,会对许多写作者产生思索————我也在思索,于是,有了这篇短评。
                                                                                                  


                                                                于2013年10月25日深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