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双周评四十一:从瓦尔登湖漫游到吉尔尕朗河——梭罗和梁晓阳散文比较解读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从瓦尔登湖漫游到吉尔尕朗河  ——梭罗和梁晓阳散文比较解读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西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

  
    这些年,我总是喜欢把一个伟大的外国作家和中国的一个暂时不太知名的作家的作品做比较,这是一件很有趣的工作。我相信我做这样的工作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让一些作家从中得到好处,而是为了找到我们的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差别和差距,让我们的文学不那么固步自封,尽量做到开朗一些,包容一些,尽量生长得结实一些。
  把亨利.大卫.梭罗和梁晓阳两个人进行比较,会被一些人认为是荒谬的,其中最让一些受不了的,是梁晓阳先生的名头暂时不太大,如果将苇岸或者海子和梭罗先生进行比较,或许更让人服气一些,可是,我偏偏也是一个怪人,读了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后,想到的第一个外国作家就是亨利.大卫.梭罗。
  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有奇特的人,有了奇特的人,才有了奇特的文学作品,梭罗就是这样的奇特的人。他每天漫步四个小时以保持精神饱满,每天用四个小时阅读和写作。他读维吉尔、歌德、林奈和达尔文等人的著作,也阅读植物学、动物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可以说他涉猎的书籍是包罗万象的。他对所有的书几乎来者不拒,读起来也是各得其乐。读书是重要的,大卫.梭罗更喜欢的是行走——到大自然里去,我不知道假如梭罗到了中国新疆伊犁的吉尔尕朗河两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假设有点荒唐),会不会也搭建起一个小木屋住上一年,总之,梭罗先生毕竟没到伊犁,也没有到吉尔尕朗河,但有一个中国的写作者到了这里,他的名字叫——梁晓阳。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因缘,梁晓阳来到新疆的伊犁,不是因为因缘,而是因为姻缘(这件事情是很美好的)。一个伊犁的女孩子到南方上大学,认识了他,结合了,于是,梁晓阳就来到了新疆的伊犁。相比较大卫.梭罗来说,梭罗来到美国的瓦尔登湖是相对简单的,一是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二是因为他的师友爱默生在湖边有一块土地。在没有遇到瓦尔登湖的时候,这面湖静静地躺在美国大地上,好像在等待着一种机缘,等着一个理解它的人到来。梭罗是怎样的人,瓦尔登是怎样的湖?1845年3月,梭罗来了,他孤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且坚定地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必须说,面对当时美国的蒸蒸日上的喧嚣,大卫.梭罗属于另类。他不需要在动荡中生活,他需要永恒的安静,这无形中契合了东方哲学家释迦牟尼的学说(也是佛教的创始人)。梭罗写了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梭罗在为贫苦移民募捐,梭罗为约翰布朗起义辩护,他的行动和言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梭罗不仅仅写作,他的人格也有更有高昂的那一面。事实上,梭罗的思想从客观上影响了美国的马丁路德金的民权主义运动和影响了东方印度的圣雄甘地领导的民族主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作为一个自然人,梭罗的物质生活是尴尬的。他的著作《瓦尔登湖》是自费出版的,销路不畅,两部书都只卖了2000多本,有900本留在自己的家里。为了谋生,他必须去教书,做零工,有的时候还需要在父亲开的铅笔工厂工作。但是,一旦有了一些积蓄,他就会去大自然里去,他的另一部书《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就是记录了旅游的历程。可以说,在湖边生活到日子,并不全是舒适和惬意的,也会遇到狂风暴雨,这在他的书里也有记叙的,“在那种来自东北的倾盆大雨中,村中那些房屋都受到了考验,女佣人都已经拎了水桶和拖把,在大门口阻止洪水侵入,我坐在我小屋子的门后,只有这一道门,却很欣赏它给予我的保护。”“在一次雷阵雨中,曾有一道闪电击中湖对岸的一株苍松,从上到下,划出一个一英寸,或者不止一英寸深,四五英寸宽,很明显的螺旋形的深槽,就好像你在一根手杖上刻的槽一样。”尽管生活艰苦,还有危险,梭罗还是在瓦尔登湖边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和大自然的相处中,涵养了精神,也锻炼了体魄,梭罗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力——这也是一般的作家所没有的。
  梁晓阳到新疆伊犁吉尔尕朗河刚开始是无意识的,仅仅是因为妻子的父母在这里生活,但到了这里,他渐渐有了意识——吉尔尕朗河畔才是最适合他居住的。梭罗到瓦尔登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已经成为了一个超验主义者,而梁晓阳到吉尔尕朗河两岸,却是没有知觉的,是被动的,是生活选择了他,不是他选择了生活。但是,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对都市生活的虚假、快节奏、无休无止地坑人和被人坑.......这些严重伤害了一个人的健康心智(很多同胞的心智就消耗在这样可怕的内耗里),因此,梁晓阳到了吉尔尕朗河两岸,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感觉,他由惊讶到熟悉,由熟悉到热爱,最后索性在吉尔尕朗河边扎根了。他在这里投资建造了永久性的房屋,每年花相当长的时间居住在这里,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在这里实现了他朦胧中的“真正的人的生活”。
  必须肯定地说,梭罗是一个不肯顺从主旋律甚至反潮流的伟大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十九世纪中叶的大西洋西岸的社会氛围,刚刚诞生半个多世纪的美利坚合众国正在北美广袤的土地上奋发成长。眼望欧洲,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纷拥而至这块生机勃勃的新大陆。更为重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席卷美国,蒸汽机不顾一切地吼叫,铁路在北美大平原上铺展,开拓者们在美国从土地、森林、河流和湖泊中取得了大量的财富(或者称作第一桶金)。现代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确,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面对这样高歌猛进的局面,相当多的美国人已经被冲昏了头脑......而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坚定信奉者的梭罗,则敏感地意识到新型社会形态的潜在危机以及人类可能会付出的惨重代价。这个时候需要冷静的知识分子站出来提醒一下社会可能会遇到的危机。美国有一小批这样的知识分子,这个时候,爱默生站出来了(梭罗是爱默生的学生),梭罗也站出来了。当然,他们是少数人,不可能影响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但是他们的声音也很倔强,随着时间的流逝,证明了真理在少数人手里。被物质成就(GTP)冲昏头脑了的美国人终于认识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没有大自然的多样性生存,人类就会丢失掉自己。
  任何人做事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尤其像大卫.梭罗这样因为有想法而伟大的人。梭罗到瓦尔登湖边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思索生命的价值,思索道德完善的方法,思索和平的渠道等。梭罗对个人生命遇到瓦尔登湖是感恩的,这个湖对他来说太重要了,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有的时候我想,梭罗来到了瓦尔登湖边和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是佛祖用宗教的形式宣传他的思想,普度众生,而梭罗是用清晰的入世的思索来影响人生,影响的来源就是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书籍。山水树木无心机,可以为友(有的植物和动物也是有心机的)。梭罗在反思,“要是文明人的理想还比不上野蛮人,要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浪费在追求庸俗的生活所需和舒适上,那他即使拥有比野蛮人更舒适的住所,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能够给予事物以外貌,但是最终受益的只有真相。只有真相经得起考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而是一种非本意所愿的处境中。由于我们本性中的弱点,我们假设出一种情况,并将自己置身其中,因此就同时处于两种境地,要想从中摆脱就加倍困难了。”这是《瓦尔登湖》的结束语,也是梭罗对于世人的告诫,这对于当下面对商品经济大潮而惶惶然的中华民族具有莫大的救助作用。
  上面我提过,梁晓阳到新疆伊犁吉尔尕朗河两岸生活,刚开始是没有目的的,但是后来以大自然为师,大自然教给他什么怎样生活,怎样劳动,怎样在大自然找到生命的根,不同的民族怎样友好相处,宗教在生活里是怎样的状态,怎样用心唱歌,健康地吃饭是一件怎样美好的事情,利己和利他是怎样的关系,安静和热闹是怎样的关系等等。这些东西是在书本里学不到的,正好映现了中国“走万里路,读万卷书”古训,所不同的是,梁晓阳不是系统地走完了中国江河而安居到新疆伊犁吉尔尕朗河畔的,而是一步到位抵达这里而且安家的。能在新疆伊犁建造一座房子,是梁晓阳的心愿,他把“房子”作为一个心灵家园的暗喻,在书中详细地记叙了他的岳父的房子的变迁和自己的建房子的经过。梁晓阳不仅写自己的房子,对少数民族的居住形式也有系统的介绍。
  《瓦尔登湖》这部书的风格平实而中肯,没有任何雕饰,素面朝天,文句优美,寓意深刻;书的整体风格是一派洗尽铅华的天然。它是作者“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后代人对梭罗的称呼是先验主义文学大师。美国是一个单纯而复杂的社会,在追求财富,追求冒险,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主潮流下,还存在一条支流,那就是返璞归真。在笔者看来,安静不是目地,而是手段,通过安静,一个人才可以真正看清自己,看到自己的善与恶,看到自己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看到自己的潜力和潜力的当量,等等。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组成的社会,当然看到了大卫.梭罗的价值,美国中学文学教材便把《瓦尔登湖》列入与时代文学、哲学思想或文学思潮等相应的专题,直到此书走出美国,影响世界。
  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叙述角度,是一个外乡人对吉尔尕朗河旁边的老军马场的心灵渗透,描写大自然细腻逼真,它的基本风格也是朴实的。作者是怀着对大自然尊敬和热爱的感情去描写的,梁晓阳不满足一般的风景描写,在挖掘自然景色后面的意义,文笔徐缓而自然,由于心灵的专一和执著,整个吉尔尕朗河两岸的“风景史”被他写活了,吉尔尕朗河像一幅巨幅的风景画,挂在中国当代文学长廊里。值得点出的是,梁晓阳写《吉尔尕朗河两岸》和在这一带周游的时候,很多时候带着《瓦尔登湖》这部不朽的著作,这部书是他的思想根源和写作的学习文本,梭罗和他的思想是梁晓阳的直接的老师。他写道“我的头脑因为山风的清凉而时刻感到无比清醒,清醒得我一直知道我年年回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我在南方那么多年,经历了那么火热湿躁的生活,现在实在需要一种可供梳理人生的清凉。”从思想的趋势看,梁晓阳像梭罗那样追寻真实的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中国商品经济环境下,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一直是他苦苦思索的问题。
  《瓦尔登湖》是散文体,里面有哲理,有抒情,有叙述,有知识性介绍。从写作艺术上看,梭罗的散文善于运用比拟和比喻。尤其是拟人,因为在梭罗的眼睛里,万物都像人一般有血肉有灵魂的(颇似印第安人)。看看梭罗对湖的描述吧,“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般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再如对牛羊和树叶的描述,“空中充满了牛羊的咩叫之声,公羊们挤来挤去,仿佛经过的是放牧的山谷。”“这一次传来的钟声带来一条给空气拉长了的旋律,在它与每一张叶子和每一枝松针寒暄过之后,它们接过了这旋律,给它转了一个调,又从一个山谷转到了另一个山谷。”由于梭罗是在湖边生活的,所以用第一人称就显得方便而真实,他可以用身体的五官最大限度和大自然亲密,产生的文字真实而自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卫.梭罗是善于运用“移情”审美手段的,他善于设身处地地想象湖和湖边的风景,人即湖,湖即人,这样写来,就更加自如了。这部书的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梭罗在湖边的自然里,是逍遥自在的,因为和大自然独处,就有他人所想不到的趣味:大自然的颜色,声音,气味(这在修辞上大约是“通感”),湖水的涨落等。
  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也是善于运用了通感和想象的,因此才能做到既忠实于风景,又超然于风景。如写河边的风景的,“沿着大吉尔尕朗河河滩边静谧的草滩树丛里走着。树多是些红柳、野杏树、野苹果树、野山楂树和胡杨之类,还生长着马林(树莓)、黑加仑、沙棘、沙枣、金鹊花和黄刺之类的灌木。岸边的峭崖上还一溜排列着些黛绿的松树,尽管我没有办法爬上去观看,但是我可以看见树梢上已经竖起一支支蜡烛一样的顶芽。”再如写丛林的感受,“独特而成熟的树林一丛丛一朵朵一团团地点染在沟上沟下,燃烧在弯弯绕绕静静平平的河滩边;虽然在燃烧,但因为时刻有天山长风的吹拂,它们却是一片冷火,是视觉上的火热,体触上的静冷,感觉上的清凉。”冷和热结合到了一起,结合得甚为妥贴。
  《瓦尔登湖》是散文体,语言如同泥土一般朴实。仅仅从文本看,《瓦尔登湖》是平静的,是原生态的,梭罗先生是这样形容愉快的,“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地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从没有一个人在晚上经过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门,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我们如大自然一般自然地过一天吧,不要因为硬壳果或掉在轨道上的蚊虫的一只翅膀而出了轨。”从梭罗的文字里,投身大自然就像是投身于心爱的女人,可以看出他在大自然里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的一个分子,这个分子是愉快的,是幸福的。
  《瓦尔登湖》书里的“声”“寂寞”这两章显得尤其宁静。梭罗身在森林中感受着自然与外界工业社会的对比,对于钟声、鸟叫和蛙鸣格外敏感。梭罗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一样杰出,他对钟声树叶随风而动的场景描写的很生动。“寂寞”这一篇章像是他的探索,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笔者认为梭罗在湖边并不寂寞,有的只是些许的孤独感。人类是在大自然的进化中产生的,最终会归于自然,这无论从人类的宏观还是从一个人生命的微观来说,都是这样的。梭罗风趣地说“寂寞使我如此美丽”,“黑夜的核心是从没有被任何人类的邻舍污染过的”,这“暴风雨还真是伊奥勒斯的音乐呢”。梭罗尽情地享受着纯净的大自然,绝不会感到伤感。他反而会对自己比别人对大自然的美更敏感一些而感到骄傲。他对大自然有感恩之心。梁晓阳在吉尔尕朗河两岸游历时也是这样的心态,是感恩的,感谢大自然,感谢造物主,感谢爱情。
  说到两部书的共同点,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和《瓦尔登湖》同样是长篇的散文体,他们都用了整部书的容量写了某一个地域的自然状态,只不过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的新疆伊犁。他们这样的写作是有难度的写作,尤其是布局谋篇上会对写作者有很高的要求,一不小心就会写偏,写“跑题”,因为每一章每一节都是全书“意旨”的组成部分。俩人不同的是,梭罗就是马萨诸塞洲康科德的人,对那里的自然风景有深入骨髓的理解,梁晓阳则是中国的广西人。广西地处中国西南,与新疆伊犁地区的风景迥然不同,所以,梁晓阳来到了伊犁是经历了震撼到融合这样的过程。俩部书在文本上具有长篇小说的宏伟,所不不同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各章的独立性更强一些,而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更注重结构的流线型,以风景描写为主体,期间夹杂了个人经历,家庭生活以及与少数民族兄弟的交往。从整体上,两部书都是抒情和叙述并举,散文的基本调子和小说的部分手法并用,读来有长篇小说的况味,只不过没有整体性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这部书在铺陈上很有张力,但是在风景的细节描写上让人感到有欠缺的是,文字少了东方文字的空灵,还有结构安排不够自然,尤其是最后一章,让人感到是书的尾声,建议这一章渗透到前面各章,也许更好。
  人类是生活的豪华一些好,还是简朴一些好,这对任何民族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处在哪里?怎样认识高处?是任何民族都需要解决的问题。梭罗的回答是“欲望过多、索取无厌的生活是痛苦,而生活的最高准备是简单而安宁,如同大自然一样。”“在大自然里,可以找到最甜蜜的温柔,最天真恩惠鼓舞人的伴侣”。在瓦尔登湖,梭罗与禽兽为邻,与飞鸟为伴,松鼠飞鸟在他房前房后觅食,松鼠甚至坐到他的手掌中。他观察飞鸟的生活习性,观察蚂蚁之间的争斗。来到吉尔尕朗河旁边生活,对梁晓阳和他的妻子来说也是艰难的选择,是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广西安家好,还是回到新疆伊犁吉尔尕朗河旁的老军马场呢?当然,他和妻子最后选择了军马场,在这里盖起了自己的房子,有了和大自然零距离亲密的机会。在吉尔尕朗河旁,他观察日出日落,细心地听月亮的声音,观察一棵小草怎样生长,看大雪怎样纷飞和河流怎样结冰以及在春天解冻,他和风和马匹为朋友,他和树木比赛生长,他的心灵和鸽子和雄鹰一起飞翔......总之,在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根。
  梭罗不是一个简单的隐士,他对生活有自己的思索,他甚至知道一些中国的孔子的语录,如“德不孤,必有邻。”“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等等。有评论家说梭罗是以隐居的方式入世——这是有道理的。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思索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的关系,思索大自然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思索着爱情和梦想之间的关系,思索着奢侈对于文明的损害,思索着善良的价值........他的思索当时并没有对美国的主流社会产生影响,甚至他的朋友们也没有重视他的著作《瓦尔登湖》(这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待遇形成了反差)。梁晓阳也不是隐士,他“先被动后主动”来到新疆伊犁吉尔尕朗河畔,不是归隐,更不是养老,而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中国商品经济环境下,一个人的生命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他是来寻答案的,从文本看,他寻到了答案,所以,他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
  《瓦尔登湖》是散文体的,梭罗没有刻意在书里创造一种别样的审美语境,但是事实上已经创造了,他的叙述是特殊的,是属于自己的文体。梭罗的语境是跟着大自然走的,他只是需要真实,向读者介绍他真实的生活,介绍他眼睛里真实的瓦尔登湖。读《瓦尔登湖》,需要人真的静下来,人在浮躁中是读不下去的。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做好一个“本真的人”的概念,这是有难度的,做一个有杂质的人,好做;做一个本真的人,难啊。在美国整体社会氛围讲究诚信都难,在老大中华如今的实用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更难。因为难,许多人采取了人格分裂法,对他人对社会讲无孔不入地攫取,对自己对家人做到了温文尔雅,清净无为......这也是很可怕的,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堕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如果仅仅培养了一些人格分裂者,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中国的现代文明该是怎样的构架?中国的生态文明该怎样进行保护?这是对当代中国领导人的严峻考验。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工业化运动不能无限制发展,不能以消灭生态文明为代价,如果执意这样做的话,中国的生态文化将无从说起。梁晓阳一点也不隐瞒梭罗的《瓦尔登湖》对他的影响,他的这部书在结构和思想趋势上与《瓦尔登湖》密不可分,从一个角度可以说,《吉尔尕朗河两岸》是中国大陆的《瓦尔登湖》。当然,在思想维度上,在结构严密上,在艺术的表现上,后者与前者还有不小的差距。最大的差距是梭罗的思想是原创的,是深入思考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成果,是超前并且确实走在当时人类思想前沿的(当时并没有受到思想界和文学界的认可),而晓阳的思索显然是在前人的思索后面结合中国现状的再思索,再呈现,尽管如此,也会对中国的生态文明产生一定影响,当然,前提必须是一些行政长官读到了这部书并受到影响,进而对“原生态文明”给予一定的重视。
  美国的瓦尔登湖是安静的,中国的许多湖泊已经不安静了,已经被过度开发,水质变坏,不仅鱼虾受到骚扰,而且因为水位下降,一些湖泊已经干涸了(尤其是中国的西北部)。短期行为泛滥,从政府到百姓都处在这样的浮躁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改进来说,中国是后来者。中国正在商品经济的道路上狂奔,有些富人(不管是经商还是贪污)酒足饭饱后感到空虚,惊呼“贫穷得只有钱了!”而大多数人则还在挖空心思地弄钱,为了弄到钱,一些人做到了不择手段......读读梭罗吧,读读他的《瓦尔登湖》吧。在读《瓦尔登湖》的同时,也读读中国一些静下来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梁晓阳书中“现代化来到草原”等章节里已经对新疆伊犁吉尔尕朗河两岸生态文明的退化进行了描述和揭示。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被艾略特称为“超凡入圣”的书。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是一部什么书呢?当然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涉及到环境保护、民族和谐、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牧民的生存以及生活习性、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比较等。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还是离开了那里,“我离开森林的理由和住进森林的理由一样充分。我认为我可能还需要尝试几种生活方式,不应该继续在那里浪费时间了。”这是他离开湖的话语。人离开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扎根在那里。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瓦尔登湖,只不过是否抵达的程度不同,正因为这样,人类当下乱七八糟的生活才可以平静一些,诚以斯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