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倘有土,植以善树(序言)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倘有土,植以善树(序言)     

                                                                           王克楠  

         给一个陌生的年轻人的散文诗集写序是困难的,也是幸福的,因笔者曾经也是一个青年人,也经历了很和作者相似的困顿,熟悉那些在低处的气息和心跳。作者给我留言说,他叫陈小江,穿青人,1988年出生,方才二十五岁,这是怎样的年华啊,生活的给予了年轻的陈小江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呢?陈小江的许多散文诗都是对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达,如《牛的遗言》《背面》《月在伤口哭泣》《桃花殇》《修鞋的师傅》没有深厚的农村生活积累,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笔者缓缓打开陈小江这部即将出版的散文诗集《寂寞的村庄》,开篇便是《我是乡村教书匠》,这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的定位,也是心灵定位,“给我一支粉笔,让我在生活的黑板上,用文字和标点搭一间小屋,虽然清贫,但有孩子们的陪伴,这一生便就足够了。”虽然陈小江是一个年轻人,但他运笔朴素,如同天籁,逐步层抵达生活本真。在乡村学校,陈小江不仅仅是教师,在家庭和学校还是警察、法官、医生等多重身份……这是很多没有乡村生活的人所无法理解的。从他的文本来看,他可以正视人生苦难“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故事,不同的情节,相同的境遇,汇聚在曹家沟小学,组成一部苦难而疼痛的生活大书。”这样饱受苦难的文字,难于相信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写的。《在“六一”节走失的那个人》《写给李娇小朋友》《乡村小学》是写给他的学生们的,记录了他的乡村教学生活。还有《一封家书》里的自言自语“白天干活,晚上熬药,半夜求神拜菩萨。把心都给了出门在外的我,行尸走肉般坚守在家乡,为我留一盏亲情的油灯。”这是作者对西南山区农民生活的写实刻画。
  “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鲁迅语),由于生活环境的艰难,氤氲在他的散文诗文本里,悲伤和无奈是主色调,“命运缺水,在村庄喊渴。黄土上的亲人,种满遍山的庄稼。落日下,奄奄一息。”叙述的是生存的艰难。腊月是新年的前奏,但对于作者来说是悲伤的,“腊月的风雪,一个人内心的悲伤,三千里的苦与痛。”除了自然生存的艰难,还有心理受伤害,“账本上蒸发的养老费,修窄了的进村公路,像一个问号,上访申请书里,没有来龙去脉。”百姓艰难,生活在两种压力之下!“下雪的天空很悲伤,我一个人,走过你的城市。”这是感情的纠结。城市就在远方,但是城市又是那么地可怕,“工厂,流水线不是包谷,洋芋,精心的伺候,也没有个好成。”农民放弃务农,并不是社会的进步。还有对进城打工的理解,“乡村的儿子共有一名字——农民工,不是农民更不是工人,这份职业贴满名目繁多的标签。”还有农民工遇到的风险的描述,“五百米,是生与死,天堂与地狱的距离。鲜花、掌声离你很远。塌方、瓦斯离你很近。”这是下井挖煤农民的生活写照。
  陈小江是生长在乡村,同时又在乡村任教,所以他的散文大都是以教师生活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云贵山区的农村穷,“营养不良的过去,青黄不接的现在,半生不熟的将来,重重地压在双肩。”“任活在村庄里的人,哭天喊地拼了老命的用尽全身力气,也只是能勉强的捞个温饱”,学生辍学是经常遇到的事情,这成为作者心灵上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作为教师,他深深了解他的学生们,“可是猪还没有喂,牛还没有吃饱,生病的弟弟还在村卫生室里打点滴,爷爷奶奶还在半山腰的地里挖洋芋,临到午时他们还水米未进。”他的学生们就处在这样的生存危机里学习的,是学生的悲哀,还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呢?陈小江的散文诗大多是他亲自经历的生活,是生活的片段和碎片,这些破碎的记忆被他收集到自己的散文诗集,开放出奇异的花。他是这样刻画他的父老乡亲的,“泪水,在夜晚落下。眼睁睁看泥土,把亲人变成泛黄的名字。哭天喊地,用节省下来的爱,养活儿女和村庄。”“他们不懂触屏,网络,也不相信科学。小病靠拖,大病靠扛,实在不行,就算命拜佛,跳神送鬼。宁愿睡着等死,也绝不会乱花家里的一分钱。”读毕,令人潸然泪下,在我们自称已经繁荣昌盛的祖国,西南山区的乡亲们过的竟然是这样的生活!
  陈小江的散文诗一方面对贫苦的乡村生活的无奈承受,一方面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刚刚二十多岁,应该充满希望的。“孤单过,寂寞过,却从未放弃过对幸福的期许。卑微的梦想如草芥,低于生活,需要一生的拼搏和努力”,虽然现实生活并没充满鲜花,他自己只是在威宁一个叫曹家沟的小山村,教书写诗,并且用文字承载喜怒哀乐,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人性善充满了希冀。陈小江写熟悉的乡村,他的文字在自己的乡村和学校扎根,从来不去写那些他不熟悉的轰轰烈烈的东西,更没有一句标语口号,而是十分扎实地表达生活的真实和自己的心理真实。虽然生活很苦,但是不诉苦,何况生活中也有欣慰的时刻,“眼泪是涩的,生活是苦的,满山的牛羊是听话的。早出晚归,多么的驯良和乖巧。山脚,山腰;山腰,山脚。反反复复,重重叠叠。那么多的清风,那么多的明月,还有那么多的孤单和寂寞。他们有时好,有时坏,有时让人快乐,有时让人悲伤。”在作者笔下,从来不会放过任何温馨的片刻。
  我比较注意陈小江写的比较心旷神怡的作品,比如他写的《草海笔记(组章)》就记录了心情的畅快。他写了美丽的索玛花,写了重情的黑颈鹤,尤其是《威宁谣》写的是那样纯真和投入,令人动容。世界什么东西最贵重,莫过于爱一个地方,爱一个人,年轻的陈小江是有的爱的,虽然物质生活困苦,但心是幸福的。他说“在贫穷中挣扎,在生活的夹缝中艰难的活着。不抱怨,不自艾……”他的话,我信。再如他在油菜花开季节里的心情,“田边地角,青连青,绿叠着绿,绿又驮着黄,一块块,一坝坝,撑破了多少春江水暖。走在乡间田埂的妹妹,清纯得如盛开的油菜花,馥郁的香味,让人流连忘返。”即使有淡淡的忧伤,对家乡风景如画的赞美油然纸上。他的许多作品是属于他个人的独创,或者说其他人尚没有接触这个主题,如《方言》就是这样,“方言让他苦恼,曾试图用憋足的普通话,打开生活。拼了老命,也没有把方言甩掉。方言像刺,深入肌肤,钻进骨骼,融入血液。”他十分自然地学会了用自嘲进行的表达艺术,“兄弟,要不我们谈谈!是抢劫吗?我全身上下只有半本诗笺,要不我给你念念。”文本里的这样的自嘲比比皆是,读者读时候却幽默不起来。
  陈小江的文字叙述平稳,同时,很自然地在文中增加了灵动的元素,“风吹过村庄,搬动黄昏旧事。桃花树下,誓言已缤纷成泥。”是散文诗这种体裁的需要,也是他的性格的使然。想象力充沛,也是陈小江散文诗的特点之一,努力用最短的文字表达出最丰盈的内容。“请允许我回到母亲的体内,用泪水吞下这枚乡愁的药丸。让缺水的命理,拥有新的生辰八字。”这是有意义的想象,在想象里融进了生活里沉重的东西。陈小江作为年轻人,他十分便当地从现代诗的意象跳跃里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使得他的散文诗的艺术空间更加辽阔,“思念落寞,覆盖母亲体内孤单的铁。”虽然陈小江还不会刻意使用象征和暗喻,但是文本里诗意的跳跃,已经打开了读者的想象力。由于陈小江善于铺陈,使有的作品读起来“靠近了”抒情散文,尽管如此,他的散文诗基础是牢靠的,长期努力,必有大成。
  笔者虽然不曾与作者谋面,但是知道他是一个明白的年轻人,生活的贫苦,他完全是选择别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处境,但是他几乎是宗教一般迷恋文学,迷恋散文诗,他告诉自己说,“其实在这个没有诗人的时代,写诗本身就是一件蠢事;拿钱来出书当废纸卖,更是愚不可及。”老夫想说的是,佛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的,你现在栽下的善的树苗,将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努力,年轻人,不要放弃善缘,斯以为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