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周评四十九:乡村诗意书写的挑战与反叛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李新立发在论坛里的文字,多与村庄有关。不同于一般乡村书写的是,他拒绝诗意,拒绝怀旧,拒绝对曾经生命体验的无病呻吟似的感叹。他的村庄阐释:抓住乡土的灵魂—人物,进而呈现特定时代与环境里的命运及人性表现,字里行间,李新立用一种悲悯的姿态书写乡村。
乡村书写近年来带有明显的同质化特征,不少人一窝蜂地将笔尖对准曾经生活过留有生命体验的乡土场所,尤其对乡村风物,或抒情,或追忆,或眷念。然而,乡村在时代变迁中,并不如文字那么美。脱离土地扎根落户城市的人,是移民的一种。然而,这种迁移大多伴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回头看,乡村常常作为某种参照,出现在精神世界里。因此,它变得诗意、淳朴、无争;随之,某些本质的深刻性被遗忘,丢弃。
人是任何现场的灵魂。因此,解读乡村,从人入手,自然要深刻得多。李新立的《村庄:非物质构成》包括三个短章,婚姻、青春、死亡。三个小标题昭明这是一组人的物与事。作者以村庄的外围观众出现,冷峻客观地记录当下乡间的人心内核。对特殊环境下的人与事,我们似乎找不到言说方式,因为疼痛、无奈、纠缠之中却又包含人性之中最本源的爱与呵护。尤其那些因生存困境带来的看似荒诞的抉择,硌在人心,让人生疼。爱香这样的女人,置自己的钟爱不顾,顾念着娘家及傻哥哥的婚姻。新时代背景下,乡间女子试图通过自我压抑来成全某些东西,但她并未获得回报。本质上,这是现代社会对传统乡村生活与思维的冲击带来的结果。《青春》里的几个儿时伙伴,同样让人唏嘘。传统农耕社会的渐至瓦解,窝守在家的男人都成了光棍。除物质的匮乏外,长相的瑕疵、性格的弱点,都是他们独身一辈子的缘由。一些想发财的人,误入歧途,结果更惨。乡村男性在物欲社会里失去话语,他们被选择,被遗忘,被欺骗。
李新立抓住乡村的灵魂,发现了乡村在现代社会里的挣扎。这种关照,富有人性的悲悯感。这是对当下风靡的乡村诗意书写的一种反叛与挑战。乡村不会因“我们”的不在场而诗意起来,它的本真面目在现实面前越发显得不堪。
反叛与挑战之外,李新立还书写了乡间真情。这种温暖的情感,不是投射到乡村静物之上的自我缅怀,而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近睦与爱。《死亡》中的三叔母虽为个体经验的情感投射点,但其具有符号意义,是万千城市移民遗留在乡间的念想。这样的符号是他们对乡间情感最本质核心的落脚。空间的分离促发人们对故旧人情进行重估,其中,人心美善的情感温度得到凸显。因此,生存状态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能让人重新审视生活,或发现新的特质。这种审视或发现,具有人生的本真意味。李新立在处理《那些飘荡的灵魂》时,不鬼魅,不妖魔,村庄里的灵魂都有温度。魂活在村庄里,人们不惧怕,不担忧。文字背后,阴间与尘世,人与鬼,似乎已经相通。这种修饰性的关系隐喻,折射了书写者对乡村人际和谐美好的认同与怀想。正是基于这点,灵魂被赋予了动人的色彩。此外,李新立一些短章如《小站》、《孩子们》、《小店》,也是围绕人际冷暖的书写,或远观、或在场,都值得一读。
从本人选读的文字来看,《通向生命的隐喻》与其他文字有所不同。它将儿时的幻觉与特殊时代的乡村生产劳动谋和在一起,指向某种虚空。这种虚空表现为梦里水渠与现实水渠的反差。但李新立在结尾似乎仅强调了幻觉与现实的契合,如此,文本的立意有所降低。我想能让文本站立起来的或许是:梦境与现实契合未能改变乡村的困顿。
题外:
1、短文根据本人随机选择的18018字写就,不妥之处,请指导。
2、李新立兄的乡村类作品,真挚、感人,力量来源于对人的关照。
3、语言叙说上,本人窃以为跟他有相似之处,这或许是我喜读他的文字的重要原因之一 吧。嘿嘿。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