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东京文学第七期散文窗幕后独白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幕后独白:

    本期散文稿件主题相对集中,涉及乡村器物的不同种类,钱俊梅笔下的那些农具,李新立笔下的水缸与腌菜缸,芭蕉雨声笔下的草木灰,张怀珊笔下的支锅匠所使用的工具,皆非乡村静物,它们尽管种类不同,就性质而言,皆可归于实用的器物。乡村静物,比如一方池塘,一棵老柳树,一群驮着夕阳余晖返家的鸭子,等等,就散文处理而言,很容易风景化、美学化,静观之美,固然容易烟雨迷离,但也容易走向自我拟想的陷阱。烟雨中的一番事物所呈现出的总是“我看”,而非事物本身的色泽,事物的本相一旦被遮蔽,那么附着于本相之后的深刻发现也就成了泡影一堆。今天的散文书写,不再是杨朔式的驿路梨花,也不再是丝路花雨这样的风格。用心的写作者,试图深入绝对真实的细节之中,雕刻出时光飘落后自我和生存物理空间之间最真实的倒影。如此情境下,实用类器物成为人们别一番钟情的对象。何谓实用?它意味着这些器物本身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抚摩,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我指的是农耕社会图景中,永恒地抚摩。因为有足够宽和足够长的时间刻度,它可以轻松地折射出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取向。当然,这后面还有一个厚重的因素,即数百年来,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朴素的生活哲学。

    在西北旱地,李新立通过他的细腻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口水缸意味着什么,也充分揭示了腌菜缸在困苦年代里对于一个家庭的神学意义,它们并立在一起,庞大而庄严,童年的气息紧紧与之缠绕。至于来自江苏的钱俊梅的《那些农具》,是其农具系列中的一小部分,语句柔软,内在的节奏舒缓,抒情往内敛的方向行进,凸现江南女子的文字本色。芭蕉雨声的《草木灰》,文字内在节奏上如烹炸过的黄豆,干脆利落,诸多南太行地域的土语被引入到文本中,形成浓郁的地方性特色。而张怀珊的千字文,可谓文短意长,虽然在表述乡村生活哲学方面有点直接,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这些乡村实用器物有些依然得以使用,从而亲近正在成长的少年们。而更多的器物,已经悄悄褪去光泽,立在废弃的处所。大转折的时代里,通过文字去重温它们,也许会提醒每一个人的来处,提醒人们,所有手边的事物,与我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