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磁州冀之南新书作序 (王克楠)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这是邯郸磁县文友冀之南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集。虽然笔者与冀之南生长在邯郸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却没有见过面。彼此认识在榕树下、西部作家网,凭借对“冀之南”三个字的亲切感,彼此逐步熟悉,并把他请进“诗梦文学网”,因此就有了更多的交流。后来知道他爱好杂文、随笔、时事评论等体裁的文学创作。曾任中国散文家论坛担任杂文版版主,曾先后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这使得我这个秘书长感到很惭愧,原来自以为对邯郸地区的文学人可以如数家珍,结果,总是有些新人冒出来,令人惊喜,也令我惭愧。这次受他的邀请写序,读毕他的文稿,感到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以笔为旗的人,通过他的文字,可以读到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故乡的拳拳之心。
冀之南七十年代出生在古魏州,现在磁县供职,魏县和磁县亦在燕赵范围之内,多燕赵悲歌之浩气。冀之南文字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风骨的,他直接继承鲁迅的直面现实的勇士精神,写出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字。冀之南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的绿,在大自然面前,他的思维是形而上的,能感受到“人人都变成了春天的基督徒,虔诚地供奉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春色。”对于城镇化运动中的盲目性,他是有自己的见解的,那就是实施城镇化决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麦田在高楼和塔吊间挣扎着,绿色被水泥和砖石凝固,塔吊用铁的臂腕展示着面目的狰狞,麦苗的绿色是城市晶莹的泪珠儿。”作者在文字里更多关注的是生命的弱者。他看到喜鹊筑巢,为会喜鹊记下日志。在文里记录和喜鹊相遇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面对喜鹊的从容生活态度,他感受到了“人呀,其实真不如一只喜鹊。”冀之南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的绿,在大自然面前,他的思维是形而上的,能感受到“人人都变成了春天的基督徒,虔诚地供奉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春色。”喜欢仙人掌,植物如人,在作者的笔下,仙人掌是“铁血柔情的仙人掌”,仙人掌在作者的心里是排名第一的,寄托了他对处世为人的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憧憬。
冀之南这本作品集里,收进的杂文可以更直接彰显他嫉恶如仇的燕赵人性格。杂文属于“宽泛散文”的范畴,他面对中国的全面由农耕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型,出现了全社会的无道德无文化现象,还有居高不下的医疗费,表示深深担忧,他说“坚守道德的人固然一直坚守;而突破道德底限的人却对道德的缺失看得不以为然。”冀之南对于贪官们带着“廉洁”的假面具十分厌恶,“痛定思痛,现在的一些“取之无道”的国民缘何又能貌合神离地成为正人君子呢?因为他们都有一顶自己为自己撑开的“权”的保护伞。”“当‘权力’面对‘掮客’,是忧,还是喜,不得而知!当腐败也能‘软着陆’时,老百姓的心也许早已生生地撞到地面上,直至摔得粉碎。”他对贪官洗钱的揭露在《揭秘腐败官员“洗贪”十二招》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对博彩业在我国的发展金额医疗市场的混乱十分忧虑,对于网络道德无根表示了担忧,而对于“过劳模”的待遇不公表示了深深的关切。
腐败无处不在,在政绩考核中,往往是上级想听什么?下级就汇报什么?上级需要我增长率达到多少?下级增长率就汇报多少?我国存在着“上评下”考核机制,往往是“人马未到,电话先叫;典型材料,文字汇报;你好我好,一切都了”怪现象。面对社会各种灰色现象,他是有血性的,是爆发者,是以笔为旗进行声讨者。中国存在巨大的官员队伍,建国时,全国官民之比例仅为1:600。经过50年的扩编增人,直至官民比例高达1:33。冀之南还深入剖析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权利寻租”现象(中国存在着腐败市场),对权力变化为物质商品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剖析文艺界的“出卖身体”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直坚持的是一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但是,从现在看来,至于“富起来”的途径和方式问题还是一个短时间内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冀之南的文字不是风花雪月,直接与现实生活碰撞,“因为生活不是作秀,人生也不是“彩排”,时时处处都是现场直播,每一个瞬间都将是人生的永恒!”真的是掷地有声啊。
令人欣慰的是,冀之南怀着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心,决不回避“敏感话题”。他在杂文里写到“无论是社会的执政者,还是世界万物的每一条生灵,都是社会和自然的一种生灵。对待生灵和万物一样,需要社会中的人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和公平的境界。人和万物的一种融合其实是一种文化概念的交融和共享。”他十分警觉的发现了中国前进道路上的盲区,“从闭关锁国的保守到改革开放一段时间内的某些不适领域的盲从,归根一点是素质疲软。国人从保守到盲从,一直在两个极端间徘徊。”《阿Q的遗憾及“优胜”》应该是他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国民性继续展开批判,尤其是把贪官和阿Q做对比,显得尤其锋利。他写道“阿Q是那个时代的弱者,阿Q精神是一种极度痉挛和屈辱的体现。‘精神胜利法’则是一种对阿Q,对广大人民深刻毒害残杀的精神枷锁和桎梏。今天又有多少人在步阿Q的后尘,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神胜利者。”
尤其可贵的是,冀之南对“人民”这个概念也是有思索的,人们“不能一味地满足于现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支撑人民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辟径直上的勇气和胆魄。被驯服的臣民支撑不起一个强大的国家。”他在杂文《忘却的民族和女人的尊严》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没有记性的民族是‘瞬间的民族’‘短暂的民族’,忘却的民族没有尊严,尊严只有来自自强的民族,然而,当我们在向自强的民族目标迈进时,国人却在忘却的边缘,廉价地出售自己及同类的尊严。”这些宝贵的思索会成为精神财富长存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库里。鲁迅在所著《华盖集·补白》中曾有这样一段话:“谁说中国人不善于改变呢?第一新事物的进来,起初虽受到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会改变。不过并非将自己变得合乎新事物,不是将新事物变得合乎新事物,而是将新事物变得合乎于自己而已。”对于新时代的杂文的价值,他是这样发言的,“首先必须要搞清的是杂文史和社会发展史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下,杂文是社会存在消极因素成导致的产物,但同时杂文又是健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杂文需要有感而发,因为杂文作者常常‘体制外思维’,使得一些人惧怕杂文。而政治清明的社会是不会惧怕杂文的。对于杂文受到抑制的愿意呢,冀之南是有自己的思考的,“毫不客气的说,在过去现在甚至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杂文将会被扣上一顶堂皇的帽子。杂文作者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苦恼局面,杂文作家渴望社会提供一种“天高见鸟飞海阔任鱼跃”的社会大背景,现实情况适得其反的原因不是新闻媒体的责任,而恰恰是需要改革的社会体制造成的,而绝非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内的杂文作者的原因。”
冀之南写散文,善于在大自然里找灵感,如2012年5月他也同事登临位于磁县境内的炉峰,在登山的艰苦中体会山的魅力。《心灵的山浴》是他写大山的代表作。他在散文里写了人在大山的心灵升华。大山也是有自己的语言的,就看登山人是否有心了。而冀之南显然是有心人,他不仅欣赏大山之壮美,而且懂得和大山的谈心,“远眺一线天,心灵好象从天际倾向大山间的一挂瀑布,一泄而下,直到融入到山石之中,飞溅起咕咕的山泉,湿了山林,醉了心田。”漳河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古老的河流,流传着许多美好的故事。这条河穿越如今的磁县,抵达魏县,再向东奔去,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河流曾经是有灵性的,“漳河是故乡的一条母亲河。漳河水随着记忆远去,恋恋不舍地把茫茫沙滩起起伏伏铺在了村南,一眼望不到边。河水日积月累冲刷着河道,如瞎眼蟒蛇忽左忽右,横冲直撞。”冀之南写了记忆里这条河的桀骜不驯,写了这条河的侵略性,写了这条河河岸两边的美好的景色,写了这条河上的摇曳的船,更也写了如今这条河部分河道的干涸和无奈“船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留下半点印记。只是野草依然嚣张蔓延。”
无情未必真豪杰,冀之南热爱自己的故乡,写了对故乡热爱,“家永远是我的归宿和牵挂,面前的家触动了我怀旧快乐儿时的心弦。家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无法忘却的灵魂向往。无论这个现实中的家是什么样子。家在我就在,梦想就在,希望就在!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有我的故乡,有我的家。”冀之南写了对师长的感恩,如影响他走向业余写作的田文堂老师;他对自己的亲人充满了感情,他写了父母的不容易,写了自己的已经过世的奶奶;冀之南写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的性格对自己的影响,写了父亲对求知识学文化这个“事业”的支持。冀之南还写了大伯的艰苦生活,写了爷爷和爷爷对他不要忘记故乡的教育,写了远在天堂的妹妹(令人泪下的文字),也写了“大家闺秀、阁中女子”的妻子,他对婚姻的体会是“婚姻是一部感情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那么爱情就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头曲。”如何提高婚姻质量,他的体会是“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厨房文化、餐桌文化已经了成信息时代交流感情的一个重要渠道。厨房事小,感情事大,不可不抓!”他写了儿子的懂事,作者给儿子出了一个题目《爸爸,我最想对您说......》并且自己设想了多种答案,但是没有想到“看到了一行歪歪斜斜、但很工整的字体:爸爸,您辛苦了,我一定要报答您!”
人是需要奋斗的,只有奋斗,才会有希望,从冀之南的散文文本里知晓了他的生活经历,可以说,他的生活道路并不顺利,他经过中考的失落,也经历过高考的失败,曾经背井离乡临时务工,后来经过忍辱负重般苦读,1996年才进入邯郸师专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异地他乡走上了工作岗位。二十年的外乡生活被他称作——“流亡”生涯,他得到了历练,培养了自己的说真话的气质和敢说真话的勇气,他的气质和勇气在这本作品里有丰沛的彰显。作者赶上了好时代,不要怯懦,也不要骄傲,继续独立思考,为祖国的思想之库做出更多的贡献,是以期盼,为之序。
冀之南七十年代出生在古魏州,现在磁县供职,魏县和磁县亦在燕赵范围之内,多燕赵悲歌之浩气。冀之南文字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风骨的,他直接继承鲁迅的直面现实的勇士精神,写出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字。冀之南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的绿,在大自然面前,他的思维是形而上的,能感受到“人人都变成了春天的基督徒,虔诚地供奉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春色。”对于城镇化运动中的盲目性,他是有自己的见解的,那就是实施城镇化决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麦田在高楼和塔吊间挣扎着,绿色被水泥和砖石凝固,塔吊用铁的臂腕展示着面目的狰狞,麦苗的绿色是城市晶莹的泪珠儿。”作者在文字里更多关注的是生命的弱者。他看到喜鹊筑巢,为会喜鹊记下日志。在文里记录和喜鹊相遇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面对喜鹊的从容生活态度,他感受到了“人呀,其实真不如一只喜鹊。”冀之南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的绿,在大自然面前,他的思维是形而上的,能感受到“人人都变成了春天的基督徒,虔诚地供奉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春色。”喜欢仙人掌,植物如人,在作者的笔下,仙人掌是“铁血柔情的仙人掌”,仙人掌在作者的心里是排名第一的,寄托了他对处世为人的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憧憬。
冀之南这本作品集里,收进的杂文可以更直接彰显他嫉恶如仇的燕赵人性格。杂文属于“宽泛散文”的范畴,他面对中国的全面由农耕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型,出现了全社会的无道德无文化现象,还有居高不下的医疗费,表示深深担忧,他说“坚守道德的人固然一直坚守;而突破道德底限的人却对道德的缺失看得不以为然。”冀之南对于贪官们带着“廉洁”的假面具十分厌恶,“痛定思痛,现在的一些“取之无道”的国民缘何又能貌合神离地成为正人君子呢?因为他们都有一顶自己为自己撑开的“权”的保护伞。”“当‘权力’面对‘掮客’,是忧,还是喜,不得而知!当腐败也能‘软着陆’时,老百姓的心也许早已生生地撞到地面上,直至摔得粉碎。”他对贪官洗钱的揭露在《揭秘腐败官员“洗贪”十二招》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对博彩业在我国的发展金额医疗市场的混乱十分忧虑,对于网络道德无根表示了担忧,而对于“过劳模”的待遇不公表示了深深的关切。
腐败无处不在,在政绩考核中,往往是上级想听什么?下级就汇报什么?上级需要我增长率达到多少?下级增长率就汇报多少?我国存在着“上评下”考核机制,往往是“人马未到,电话先叫;典型材料,文字汇报;你好我好,一切都了”怪现象。面对社会各种灰色现象,他是有血性的,是爆发者,是以笔为旗进行声讨者。中国存在巨大的官员队伍,建国时,全国官民之比例仅为1:600。经过50年的扩编增人,直至官民比例高达1:33。冀之南还深入剖析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权利寻租”现象(中国存在着腐败市场),对权力变化为物质商品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剖析文艺界的“出卖身体”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直坚持的是一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但是,从现在看来,至于“富起来”的途径和方式问题还是一个短时间内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冀之南的文字不是风花雪月,直接与现实生活碰撞,“因为生活不是作秀,人生也不是“彩排”,时时处处都是现场直播,每一个瞬间都将是人生的永恒!”真的是掷地有声啊。
令人欣慰的是,冀之南怀着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心,决不回避“敏感话题”。他在杂文里写到“无论是社会的执政者,还是世界万物的每一条生灵,都是社会和自然的一种生灵。对待生灵和万物一样,需要社会中的人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和公平的境界。人和万物的一种融合其实是一种文化概念的交融和共享。”他十分警觉的发现了中国前进道路上的盲区,“从闭关锁国的保守到改革开放一段时间内的某些不适领域的盲从,归根一点是素质疲软。国人从保守到盲从,一直在两个极端间徘徊。”《阿Q的遗憾及“优胜”》应该是他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国民性继续展开批判,尤其是把贪官和阿Q做对比,显得尤其锋利。他写道“阿Q是那个时代的弱者,阿Q精神是一种极度痉挛和屈辱的体现。‘精神胜利法’则是一种对阿Q,对广大人民深刻毒害残杀的精神枷锁和桎梏。今天又有多少人在步阿Q的后尘,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神胜利者。”
尤其可贵的是,冀之南对“人民”这个概念也是有思索的,人们“不能一味地满足于现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支撑人民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辟径直上的勇气和胆魄。被驯服的臣民支撑不起一个强大的国家。”他在杂文《忘却的民族和女人的尊严》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没有记性的民族是‘瞬间的民族’‘短暂的民族’,忘却的民族没有尊严,尊严只有来自自强的民族,然而,当我们在向自强的民族目标迈进时,国人却在忘却的边缘,廉价地出售自己及同类的尊严。”这些宝贵的思索会成为精神财富长存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库里。鲁迅在所著《华盖集·补白》中曾有这样一段话:“谁说中国人不善于改变呢?第一新事物的进来,起初虽受到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会改变。不过并非将自己变得合乎新事物,不是将新事物变得合乎新事物,而是将新事物变得合乎于自己而已。”对于新时代的杂文的价值,他是这样发言的,“首先必须要搞清的是杂文史和社会发展史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下,杂文是社会存在消极因素成导致的产物,但同时杂文又是健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杂文需要有感而发,因为杂文作者常常‘体制外思维’,使得一些人惧怕杂文。而政治清明的社会是不会惧怕杂文的。对于杂文受到抑制的愿意呢,冀之南是有自己的思考的,“毫不客气的说,在过去现在甚至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杂文将会被扣上一顶堂皇的帽子。杂文作者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苦恼局面,杂文作家渴望社会提供一种“天高见鸟飞海阔任鱼跃”的社会大背景,现实情况适得其反的原因不是新闻媒体的责任,而恰恰是需要改革的社会体制造成的,而绝非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内的杂文作者的原因。”
冀之南写散文,善于在大自然里找灵感,如2012年5月他也同事登临位于磁县境内的炉峰,在登山的艰苦中体会山的魅力。《心灵的山浴》是他写大山的代表作。他在散文里写了人在大山的心灵升华。大山也是有自己的语言的,就看登山人是否有心了。而冀之南显然是有心人,他不仅欣赏大山之壮美,而且懂得和大山的谈心,“远眺一线天,心灵好象从天际倾向大山间的一挂瀑布,一泄而下,直到融入到山石之中,飞溅起咕咕的山泉,湿了山林,醉了心田。”漳河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古老的河流,流传着许多美好的故事。这条河穿越如今的磁县,抵达魏县,再向东奔去,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河流曾经是有灵性的,“漳河是故乡的一条母亲河。漳河水随着记忆远去,恋恋不舍地把茫茫沙滩起起伏伏铺在了村南,一眼望不到边。河水日积月累冲刷着河道,如瞎眼蟒蛇忽左忽右,横冲直撞。”冀之南写了记忆里这条河的桀骜不驯,写了这条河的侵略性,写了这条河河岸两边的美好的景色,写了这条河上的摇曳的船,更也写了如今这条河部分河道的干涸和无奈“船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留下半点印记。只是野草依然嚣张蔓延。”
无情未必真豪杰,冀之南热爱自己的故乡,写了对故乡热爱,“家永远是我的归宿和牵挂,面前的家触动了我怀旧快乐儿时的心弦。家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无法忘却的灵魂向往。无论这个现实中的家是什么样子。家在我就在,梦想就在,希望就在!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有我的故乡,有我的家。”冀之南写了对师长的感恩,如影响他走向业余写作的田文堂老师;他对自己的亲人充满了感情,他写了父母的不容易,写了自己的已经过世的奶奶;冀之南写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的性格对自己的影响,写了父亲对求知识学文化这个“事业”的支持。冀之南还写了大伯的艰苦生活,写了爷爷和爷爷对他不要忘记故乡的教育,写了远在天堂的妹妹(令人泪下的文字),也写了“大家闺秀、阁中女子”的妻子,他对婚姻的体会是“婚姻是一部感情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那么爱情就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头曲。”如何提高婚姻质量,他的体会是“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厨房文化、餐桌文化已经了成信息时代交流感情的一个重要渠道。厨房事小,感情事大,不可不抓!”他写了儿子的懂事,作者给儿子出了一个题目《爸爸,我最想对您说......》并且自己设想了多种答案,但是没有想到“看到了一行歪歪斜斜、但很工整的字体:爸爸,您辛苦了,我一定要报答您!”
人是需要奋斗的,只有奋斗,才会有希望,从冀之南的散文文本里知晓了他的生活经历,可以说,他的生活道路并不顺利,他经过中考的失落,也经历过高考的失败,曾经背井离乡临时务工,后来经过忍辱负重般苦读,1996年才进入邯郸师专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异地他乡走上了工作岗位。二十年的外乡生活被他称作——“流亡”生涯,他得到了历练,培养了自己的说真话的气质和敢说真话的勇气,他的气质和勇气在这本作品里有丰沛的彰显。作者赶上了好时代,不要怯懦,也不要骄傲,继续独立思考,为祖国的思想之库做出更多的贡献,是以期盼,为之序。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