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来一篇很值得一看的东西:散文与小说背后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与小说背后
孙莱芙
2013年6月15日朔州大讲堂讲稿
孙莱芙
2013年6月15日朔州大讲堂讲稿
一
讲散文、小说,照常规,应该先讲讲散文、小说的概念。但是我不讲,因为我要讲的是散文与小说的“背后”,此其一;其二、如果朔州大讲堂仅仅是普及文学常识,那就没意义。
如何阅读散文、小说,怎样欣赏散文、小说,这是大学文艺理论课程,也不讲。讲什么?各位当中可能有人从事文学创作,有人学生时期作文比较好,曾经写过散文、小说;有人可能散文和小说写得还不错,甚至发表过作品,所以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散文和小说究竟应该怎么写。
怎么写?主题、结构、素材、语言等等,这是正面的,也不讲,因为概念化、程式化、大路货大家见得多了。我从自己20多年的创作实践,阅读感悟出发,从具体的地方讲讲散文、小说究竟是怎么回事,人应该怎样避免犯错误,如何吸取教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而和大家一起探讨文学创作的根本,这就是本次讲座的目的。
写散文、小说,是一般说法,正规的说法是创作。何谓创作?就是艺术地反映生活。那么,什么叫艺术地反映生活?有三条:
一、它要表现真实的,而不是貌似的生活。
二、它要具备艺术性,达到一定的艺术成就。
三、要有深厚、饱满的感情。
这三条,大家看了,有人可能认为并不难。谁在写作中故意造假呢,哪个写作者不讲究技巧呢,谁闲来无事跑到文学艺术这儿搞虚情假意呢?
但是,所谓的文学创作,十有八九、基本上是虚假的,这是普遍现象。说真话、道实事、赋真情对于一个社会,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作家,是一座喜马拉雅山,攀登上去的极为稀少。这是为什么?归纳起来,有四条:
一、中华民族是个是是而非的民族,不讲究科学的民族。
二、中国文学的主流不讲个人,不讲民众,不讲下层。
三、诗词、歌赋实质上是士大夫文学。
四、捏造情节、模仿风格,孤芳自赏是文学创作的普遍现象。
中国人天生不重事实,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你简直不知道先生是什么样的。《古文观止》里面除了国家、道理、道德,看不到底层的生活情况。中国的诗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不多的几首,如《悯农》、《三吏》、《三别》、《卖炭翁》写到人民。以上四条,前三条实际是一个意思。重点讲第四条,中国文人因为有这个传统,他从拿笔的那天起,就是为了不当老百姓,脱离老百姓,看不起老百姓,躲避老百姓,反过头来写散文、小说,又要表现百姓生活,可能吗?因为不到生活中去,只能编故事,捏造情节,模仿大作家、名作家写农村的方法,进行创作,这是指写小说的。写散文的,回到村里,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大娘很可怜,为了表示自己有同情心,写一篇。同时还要写一篇《家乡的小河》,讲讲自己少年时摸鱼的趣事。如果是女作家,还要写上自己小时天生就胆小、腼腆,但极富同情心,搔首弄姿,吊人胃口,表示自己不是一般的可爱。
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社会究竟如何?雨果说这个世界是《悲惨世界》,叔本华认为,人类所遭遇灾祸的最大根源,乃是人类本身,“人便是吃人的狼。”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他在酣睡时,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时刻,就是他觉醒的瞬间。这当然是悲观主义,但是你得承认,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对人的压迫永不停息,恶对善的倾轧永无宁日,强对弱的欺凌永无休止。“朱门酒肉臭”是不存在了,因为有冰箱,“路有冻死骨”少见了,但“气死鬼”的数量那是大大增加了。这些年癌症病人那么多,除了吃的,就是气的。
我们以《水浒传》进入话题。《水浒传》之所以成为名著,水浒主要人物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是什么原因呢?它所表现的内容、主题大家都很清楚,它给人的感受我觉得用两个字概况,就是“痛快”!武松离开清河县办完公事回来,走进哥哥家门,揭起帘子,见灵床上写着“亡夫武大郎之位”,睁开双眼道:“莫不是我眼花了!”叫声:“嫂嫂,武二归来!”接下来是潘金莲假哭,糊弄武松说武大是吃药吃死的,留了三日,把出去烧化了。武松沉吟半晌,径投县里来,开了房门,换了一身素净衣服,腰上束了根带子,身边藏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在哥哥的灵床上点燃灯烛,到两个次更,武松扑翻身便拜道:“哥哥阴魂不远!你在世时软弱,今日死后不见分明。你若是负屈衔冤,被人害了,托梦与我,兄弟替你做主报仇!”言罢放声大哭。是夜,武松在哥哥灵床前谁,打三更三点时,灵床下卷起一股冷气来,定睛看时,见一个人从灵床下钻出来,叫声:“兄弟,我死得好苦!”武松却待再问,冷气散了。二日天明,武松找到何九叔,何九叔是团头,烧化了武大骨殖。二人出来饮酒,酒已数杯,只见武松揭起衣裳,飕地掣出把尖刀来插在桌上。武松捋起衣袖,握着尖刀,对何九叔说:“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家兄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倘若有半句儿差错,我这口刀立定叫你身上添三四百个窟窿。”何九叔哪能不说,哪敢不说。
随后武松来到县里,告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下毒药谋死武大,并拿出何九叔提供的物证。县吏与西门庆勾结,知县得了西门庆的银子,结果是武大郎之死无人受理。
武松回到哥哥家,请到四家邻居,连王婆、嫂嫂一共六人。此前,那妇人已知武松告状不准,放下心来不怕他,大着胆看他怎的,王婆也是如此。谁知武二杀心已定,用尖刀去潘金莲心窝只一剜,抠出心肝五脏,供在灵前。肐嚓一刀,便割下那妇人的头来。然后包着头,直奔西门庆生药铺。
小说写到:武松左手提了人头,右手拔出尖刀,挑开帘子,钻将入来,把把妇人头望西门庆头上惯将来。西门庆认得是武松,吃了一惊,飞起右脚踢掉武松尖刀。西门庆见刀掉了,便不怕他,左手一拳,照武松心窝打来,却被武松钻将进来,左手带住头,连肩甲只一提,右手早抓住西门庆左脚,叫声:“下去!”只见头在下,脚在上,撞落在街心里去了。武松纵身一跳,抢刀在手,只一刀,割下西门庆的头,讲两颗头提在手里,供在哥哥灵前,说道:“哥哥阴魂不远,早升天界!兄弟与你报仇。”
武松杀嫂杀西门庆,以至于醉打蒋门神,飞云浦杀掉四位公人,孟州城鸳鸯楼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等一十五人,杀完后,以衣蘸血,在墙上大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武松杀人,和一般的谋财害命,滥杀无辜,残害忠良不同。他杀的游刃有余,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招招准确,刀刀致命,酣畅淋漓,毫不拖泥带水,简直痛快极了。
水浒故事早在民间流传,成书后备受百姓喜爱。什么原因?就是它对人间不平打得解气,杀得痛快,砍得豪迈。在《梁山泊英雄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一章中,宋江题反诗,午时三刻行将被斩。
小说写道: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却似半天起了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哪里拦挡得祝,簇拥着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黑李逵脱得一根线不挂,手持两把板斧,砍翻刽子手,反手又杀监斩官,如入无人之境,何等潇洒!
《水浒传》这部书展示了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归纳起来有三条:
一、无依无靠者难有生存权。
二、好人难做,人才无用,英雄无路。
三、豺狼当道,官逼民反。
武大郎、武二郎、林冲都是没有背景或没有后台的人。武大郎和林冲都有好老婆,这叫家里面有点资源。但是,这点资源,武大郎肯定保不住,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保不住。武大郎有个厉害兄弟,人被害了,有人给报仇;林冲逼上梁山,老婆后来上吊自杀,因为面对的是国家的统治者,这个仇一直报不了。大家设想一下,假如潘金莲嫁的丈夫是武二郎,以武松的正直,好打抱不平,光景永远比不上西门庆,说不定哪一天武松就会下狱、充军发配。潘金莲和武松感情再好,这人最后还是西门庆的。并且在现代社会,在金钱作为主流的社会,潘金莲或许根本就不考虑嫁给武二郎。
老百姓的东西,是自己的,但保不住;官家呢,不是自己的,什么时候想要,什么时候就是自己的。一个人因为正直就爬不上去,成为老百姓,平头百姓再加上正直,更没活头。
梁山一百单八将,人人英雄好汉,个个身怀绝技,以吴用为代表,都是人才,人才无路,不得不雪夜上梁山。
《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是石头变的,石头就是土,所有的石头最后都会变成土,这是表明孙悟空的出身,来自大地和民间。孙猴子无父无母,那就更没有背景了。孙悟空是个人才,所以,他才会被压在五行山下,头戴紧箍咒。他纵有七十二变,上天入地,对付得了妖精,但对付不了天上的毛贼。
这就是名著所表达的社会真相,所谓名著,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不仅符合当时,而且跨越时空,直指未来,具有永久的真实。
二
许多人认为,散文要讲求一点真实,小说则完全是虚构的,主要看编得怎么样,看故事讲得好不好。事实上,所有的散文、小说包括电视剧,都要求必须给人以真实的感受,所有虚假的所谓作品,就是失败,就不叫作品。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创作,都是经过切实努力,多方面的修养,在同时代的创作水平上,迈出新的步伐。
创作就是创新,如何创新?至少要做五个方面的努力:
一、要有丰富而切实的生活积累。
二、要有正确的思想。
三、要对所塑造的人物,所反映的生活有真实的、强烈的感情。
四、要对民族的文学遗产,有丰富知识。
五、要吸取当代文学创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生活有两方面,一是自己的,二是别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生活熟,对自己的父母熟,那就写父母吧。但是,真正能够写好父母的,千万人当中不一定出一人。有些同学写母亲,说妈妈很关心我,很爱我。这样的表达很多,如果放在实际生活中,说这话的人,不是神经有问题就是智商有毛病。妈妈爱我,请问,谁的母亲每天拿锥子扎自己的孩子,烧红烙铁往你屁股上放?
人人有父母,父母对我们恩深似海,但是我们写不了父母,十多岁,二十多岁写不了,可以原谅,三十岁写不了,还可以原谅。四五十岁写不了父母的天底下多了去了,这是为什么?
一、真情实感是一个人的禀赋和天性,很多人没有。
二、对生活细节的把握,是作家的最大本钱。
三、生活的苦难与多愁善感是成就作家的摇篮。
一个人说人话,说老实话,说朴实的话,只有善良者才能如此。孔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什么意思?就是话说的非常好听,见人就笑,并且皮笑肉不笑,这种人仁义的很少。
写文章,无他,老实而已。一入手就是大实话,掏心窝子话,坦白的让人害羞,真诚的就像孩童。有了这点根底,就具备了创作才能。
叙事文学,包括叙事散文、小说,细节是其基本要素,细节也叫生活细节,就是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碎事,是文章的基本组件和材料,不可或缺。很多同学写不了父母,关键在于没有发现父母关爱我们的生活细节。只有让细节说话,才能达到成功的表现。我们说上一万遍妈妈真爱我,不如一个有力的细节。(举《继父》、张新奇母亲例子)
一个人,年少时失去父亲或母亲,他(她)一夜之间就会长大,他(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就会搡前退后;一个人国家遭遇不幸,比如抗日战争,就会产生一批作家。人要经过挫折,有人打压、倾轧、迫害,饱尝了世态炎凉,看清了种种丑恶嘴脸,胸中有块垒,有愤怒,愤怒才会出文章,不幸是产生作家的温床,长歌当哭,才能神情皆备。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多难兴邦,人只有在贫寒中,拮据中,苦难中,才能体味父母的艰辛,人只有在母亲被人打了耳光后,才能产生对人性痛入骨髓的认识,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安徒生出生在一个贫困鞋匠家庭,11岁丧父,之后母亲改嫁。他学过舞蹈、戏剧、音乐,但到处被人拒绝,他的童话曾经被很多人嘲笑。如今他的168篇童话被译成8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
说真话、叙实事、诉真情难,人类的天性是排斥真实的,社会是拒绝真实的,政治是反对真实的。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概况了人类的所有虚伪:一个人有了权,大臣就会对他说假话,骗子就会乘虚而入;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几乎没有——长得难看的人认为自己很可爱,才能一般的人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小人认为自己是君子,害人的人经常觉得自己心地很不错,挖了人的左眼,还给他留下右眼。
所以,一个真正的作家与世俗、社会、政治是有矛盾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上蹿下跳,虚与委蛇,只不过是借写作之名获得利益与政治前途。古今中外的伟大作家,生活上遭遇不幸,政治上遭受打击,人生上载沉载浮,都应该是平常形象,基本课程,冷也能忍得,热也能耐得,风里也来的,浪里也站的,这才有担当书写人生社会。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皮实,足够的耐力,足够的心劲儿,足够的勇气,足够的硬度,足够的才能,百万军中敢取上将之头,千万不敢进这个圈子。这水混得很,深得很,水里的王八虾蟹,探海夜叉多得很。哪吒之所以大闹龙宫,是因为他本非凡胎,并且他老子是托塔天王,师傅是太乙真人。写作的背后不是写作,检验的是一个人的骨头、品行,展示的是英雄本色。作家流传千古,是天生之才的结果,就像美玉,坚硬、坚贞,温润、水灵,散发着永久的光华。
三
散文和小说为何难以达到真情实感呢?有五个原因:
一、真情实感来自先天的禀赋。
二、绝大多数写作者不了解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
三、绝大多数作者只在文学的技巧方面努力。
四、绝大多数作者不敢不愿写真实的生活。
五、学校、社会培养不了真实的心灵。
第一条刚才已经讲了。第二条,我们搞写作,从来不到生活当中,就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范围,碰到什么算什么,撞到哪里算哪里。很少有人有意识地走进我们不熟悉的领域,不清楚的环境,守株待兔是写作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三条,很多作者包括作家,一入手不是着眼于自己有无丰富的生活体验,而是拿起笔来就考虑怎么用词,怎么写起来美观,肚里没孩子就叉开腿喊肚疼,喊接生婆和救护车,等救护车来了,原来不过是小便。很多人在报纸上发表的这类东西,就是尿急的产物。
第四条,平鲁有个农民作家,家里很穷,父母在世时他一直没有被子,父母死了以后,他才把他们的被子拼到一起,以前他冬夏睡觉都盖大皮袄。中年之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娶了位寡妇。现在他出了两本书,没书号,在平鲁印刷厂印的。他写的诗和散文把他们村写成桃花源,月夜的蛙鸣,春天的布谷鸟,感觉很美好。实际上,他很苦,他们村很穷,光棍十大几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生活和农村景象写得这么美好呢?我想了想,他这是用文学给自己编织了一个花环,让自己的心灵在此处得到安息。他不敢写人生的残酷,生活的苦难,因为这些东西伤了他的心。
许多身处农村的写作者,身处矿山的工人,身处单位倾轧的干部,对于他们的苦难生活都缺乏勇气去写。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不熟悉的乱写、瞎写,熟悉的远远地躲开。
我们回头看《红楼梦》,《红楼梦》的生活很多来自作者的自传。《红楼梦》是一部悲剧,那里面的人死的死,亡的亡,走的走,出家的出家。这些人物,有曹雪芹的姐妹、父母、兄弟。曹雪芹在写这本书时肯定经过多年的辗转徘徊,他肯定不愿意写,不愿意想,因为每次想起的时候,心中都在泣血。《红楼梦》写到八十回的时候,作者就泪尽而逝。它是伤心之作,更是勇气之作。我们不知道曹雪芹的创作过程,但可以想见,他写到黛玉葬花,黛玉之死,贾宝玉出家等等场合,哪种锥心泣血的伤痛。因为它是含着眼泪写的,蘸着心血写的,才成就了它千古的不朽。
第五,我说学校和社会培养不了真实的心灵,是因为江河日下,道德败坏,风气丑恶。我们学生读的书是《智慧背囊》、《意林》、《小故事大道理》,这些书前面写段骇人听闻的故事,后面加上一点道理。要么就是你不知道的什么什么,你必读的什么什么。所谓文章、好书,它是以它所塑造的人物,反映的现实,通过文章的天然结构内容来打动读者。我不相信仅仅通过道理,就能培养出文学的情怀。
四
散文和小说的区别在哪里?散文在叙事之外可以议论和抒情,小说不然,除此之外,散文和小说是一样的,议论性散文另当别论。
中国是散文非常发达的国家,春秋战国出现了《左传》、《国语》、《国策》等历史散文和《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散文;两汉出现了以《史记》为代表的传记散文;唐宋八大家确立了古代散文的传统。
从记载春秋列国史实,诸子的思想论辩,到司马迁勾勒的历史画卷,刻画的人物形象,发展到唐宋八大家,创造了一种自由流畅、切合实用的新型散文,既能说理、叙事,又能抒情、写景。
欧阳修的散文以平易见长,明代归有光的作品则清新淡永。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起,中国散文从它所担当的历史责任、思想指引中,进入到个人的喜怒哀乐。
但是,中国散文过去一直没有走向民间。原因是,古代文人不在民间,即便被贬流落,也不在真正的民间。所以,他们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
经过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30多年,文人彻底变成老百姓,有时连百姓都不如。现在的情况是,喜好攀高结贵的人借文学达到升官发财;专业作家功成名就,日渐远离生活,不过是打打人民的旗号,表示自己尚不忘本;更多的文学寻梦者是想通过文学达到脱离底层,摘掉“旧毡帽”的目的。
实际上,文学现在真正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时代,作家的平民化、边沿化,乃至于斯文扫地,使作家成为真正的老百姓。但他们感觉不适应,觉得世道不公,世路多岐。他们像孔乙己那样,在科举废除之后,还要穿着长衫,满口之乎者也。更重要的是,商品大潮下的社会现实打折了他们的腿,摧毁了他们的心理支柱——这种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迁,给他们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还孕育着极大的生机;时代的进步,传媒的高度发达,使很多百姓具有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鉴别力和文化追求;几千年来,人民不仅仅是丧失了话语权,而且他们的苦难和挣扎、呻吟和呼唤从来就没有具体形象地进入历史,成为主体,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达。如果我们的作家不能发现这些变迁、变化,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表现自我,编造脱离实际的所谓纯文学。概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终日牢骚满腹。他们不想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的,不愿意融入百姓生活,同时希望写出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无疑是痴人说梦,这种现象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
真正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应该跟“深入生活”这句话告别。所谓“深入”是指上边的人下来,像下乡干部吃派饭那样,吃完饭咳嗽几声,掏出手绢擦擦嘴。作家应该自觉地融入生活,由奶和油变成水。
现在一些写作者,老喜欢讲纯文学,说我写的是纯粹的小说、散文、诗歌。我认为,不管哪种文学形式,首先要真,反映了人民的实生活,表现了自己诚挚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这一条,那就不可能是东西,也不算东西。
这是一个散文创作的大好时代。许多人写小说,因为解决不了形式和内容的问题,解决不了虚构和创作的关系,所以这几年成功的小说非常稀有,而成功的散文也可作如是观。
作家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掘自己的写作领域,就像商人决定投资方向,小贩走街串巷,农民安排春耕。不能坐在家中,靠自己的些许经历谋大业,创佳绩。如果不是抗日战争就不会产生孙犁和赵树理这两位铁笔圣手,如果不是新中国的土地革命,就不会有柳青的《创业史》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有志的写作者应该走向市场,走向土地。确立我们的攻坚目标,假以时日,感受生活,就能为人民奉献我们嘹亮的歌声,为我们的时代留下美好的乐章。
贾平凹创办了大散文刊物《美文》,希图拓展散文的题材和领域,但这种“大”没有大在广阔的人民生活上。发行多年的《散文》月刊,只是探求散文的风格和手法,就像冯巩年年在春晚上的表现,不过是练练嘴皮子。曾经热了很多年的《读者》,因为混得脸熟,加上读者的阅读习惯,发行量大约很过得去。但是中国的文学艺术确实是“摊上大事了”,全国铺天盖地的电视剧,有几部不是胡编滥造的呢!
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期待文化,文化应该给与他们诚挚的回应。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全部是纪实,揭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农村的非人道。按常规来说,它是散文写法,因为没有任何虚构成分。但是,《猎人笔记》却是世界文学中公认的短篇小说集。
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了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家乡,是散文手法,但却是优秀的长篇小说。
掩卷之后,我常常思考,这是为何?想来想去我明白了,无论是《猎人笔记》还是《呼兰河传》,它们描写生活及其人物的精细、准确、传神,它们深厚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其消亡了散文和小说的界限。
好的散文和小说原来是分不开的,一个人能写的散文和小说分不开,他的作品既可以当散文看,又可以当小说看,那就是大家风范。
写不写散文和小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把人民的生活,把我们童年的人物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那就是创作。
河南作家李准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写蒋介石炸毁花园口,河南39县的百姓流离失所,举村举家逃亡迁徙。那是一场大灾难,无数食不果腹、破衣烂衫的难民扶老携幼,拖家带口。亲人失散,夫妻分离,到处是人间惨剧。小说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村庄被大水冲毁,全村人聚集在一块高地上,搭起窝棚。人们把门板捆绑在一起,预备动身迁往别处。这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远远来了一只小船,小船坐着父女俩。原来是东庄的父亲给西庄的女婿送媳妇来了。战乱灾荒年月,一对青年男女订亲已经很久了,但还未成婚。于是在大堤上,人们东家出块红布,西家出张红纸,给这对年轻人布置了洞房,晚上人们点起火,远远地围坐在新房周围。这就是苦难的中国,这就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坚韧。
孙犁的《铁木前传》有两个细节我永远难忘。一个是傅老铁死了老婆,他是山东人,是个好铁匠,日本鬼子来了,他从山东跑到河北,与戴车匠一起做大车,家里还有一个六岁的女人托付给亲戚照顾。这年,局势缓和了,车匠让铁匠回老家接这个女孩。父亲推着独轮车,路上走了六天六夜,一路上风尘仆仆。铁匠在车上给小女孩留了小小一块位置,小女孩因为能跟父亲在一起,一路上尽管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但是她一路上一直唱着。
终于到了铁匠的家,铁匠给这小小的客人叫来一些伙伴,孩子们问这小小的客人说:“你叫什么名字?”小小的客人说:“九儿呀。”有个孩子问:“为啥叫九儿呀?你们家是不是有九个孩子。”这小小的客人低下头说:“我娘早死了,我爹说,我是九月九那天生的!”
这点情节在本篇小说里属于细枝末节,很不重要。但是最感动我的地方就在这里,作家把抗日战争期间百姓的痛苦,分离,通过六岁的女孩九儿的言行表现出来了。
这篇小说还有一个细节,是东华的丈夫十几年当八路没有回来,今天他领着一个连回到村庄。东华出地回来,远远看见丈夫站在门前,跟乡亲们说话。于是,她一个人跑进树林里,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这才走向家中。
这些细节,因为符合生活,符合夫妻伦理,符合抗日战争中人民是多么盼望子弟兵能过回来为他们撑腰,就显得特别动人。
最后我讲讲自己在深入生活中遇到的几个故事,几个细节(刘有孩、安子村)。
真正好的散文、小说应该是这样的,总结出来有五条:
一、要有过硬得细节、情节。
二、要饱含着对人民的感情。
三、要具备自己的语言风格。
四、要切实、朴实。
五、要干干净净,顺顺当当。
各位朋友,我非专家,亦非名人,今天的所谓讲座,主要通过自己多年的写作实践和阅读借鉴来阐述对散文、小说的认识,以及大家容易忽略的创作思想,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思想认识肤浅,所谈很不全面,耽误朋友们的宝贵时间,不过既然大家来了,听听也无妨。我是个平头百姓,大家能够这么专心的倾听我的话,我很感谢感激,谢谢你们!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026f6b0101ef79.html[/url]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