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双周评四十三:抒情性历史文化散文得与失(王克楠)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抒情性历史文化散文得与失                                                                                     ———兼谈刘亚荣的散文走向
                                                 王克楠
  
  刘亚荣是在各个散文论坛活跃的作者。她出生和生活在燕赵河北,虽然是一个女子,却有燕赵豪气之风。她是一个认真的人,当版主很认真,写作也很认真。她写出的作品,曾经在文友的提示下,一改再改,改若干次,一直到满意为止。
  刘亚荣的性格爱动,她是喜欢周游祖国各地文化名胜的,也就是说这些年,她去过中国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她去这些地方,不单单是游山逛水,而是带着任务去的(她自己给派的任务)。她有一个梦,希望从中国的历史文化里找到现代人生活的根,如何生活得更加合理一些,更加真实一些,更加文明一些,因此,当她和历史现场相遇的时候,就一下子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将这些火花集拢起来,就成为历史散文,当然,笔者认为刘亚荣写的历史散文,可以在前面加一个定语——抒情性。
  
  
  一、抒情性历史文化散文和历史文化散文的区别  

     抒情性历史散文和历史散文的区别究竟有什么不同,区别在哪里呢?笔者经过研究历史散文以及观摩刘亚荣抒情性历史散文的写作路子,找出了以下区别点:
  1、历史文化散文是需要对某一段历史现象进行全方位思索的,而不是选取一点进行发散,历史散文的思索是用感性的文学语言来表达,而不是用推理的逻辑语言表达。至于艺术性历史散文,恰恰相反,一般是选择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一个切入点进行开掘,重想象而轻史实,重发散而轻考证。“我”在抒情性历史散文里是全能的,可以抒情、议论,也可以穿越时空,抵达历史现场。
  2、历史文化散文中叙述和议论是浑然一体的,抒情相对少,对历史的见解一般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而不是作者直接去说出结论。抒情性历史散文则是以抒情为主,所选的历史史料是为抒情服务的,凡是不便于抒情的都省略了,同时,淡化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议论。
  3、一个作家如果想涉猎历史散文,需要在学养方面做多方面的准备,需要把底子打得厚一些。有了比较厚实的学养,对历史事实才能站到一个高位,对历史事件不再是仰望(仰望久了会产生迷信的)。同时,也不可以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凡是历史存在过的,都有存在的理由,尽管这样的理由有的时候是血腥的,是见不得的人的。写历史散文的人,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还原历史的真实(很难的事情)。对历史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只提出一种答案,而事多找出几种可能性,让读者去判断。
  4历史文化散文的叙述一般是多点平行叙述,而抒情性历史散文一般是单点发散抒情。历史散文的叙述是文学叙述,更需要在细节和情感上保持一定的“光滑度”,不能出现硬伤,不能出现非彼即此的形而上的僵化思维。
  5历史文化散文由于多点平行叙述,一般篇幅会比较长,因此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就需要分节。而单点的抒情性历史散文,一般不分节,一气呵成,以在最短的事件内煽起各种各样的“情”,让读者和自己共鸣。他人喧闹我独静,抒情性历史散文选取的材料,一般是针对历史人物的命运,尤其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还历史人物一个“清白”,以期达到陌生化的文本阅读效果。
  
  二、刘亚荣抒情性历史散文的成长历程

  抒情性历史文化散文,是以历史为素材、以抒情为表达手段的散文。刘亚荣在西部作家论坛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寻找盛京》已经显示了她在驾驭历史题材方面的能力,这篇散文写了沈阳的故宫,写了皇太极和孝庄皇后以及多尔衮之间的爱情纠葛,但是因为篇幅太短,没有来得及抒情。另一篇《满清兴衰史有评》也是写沈阳故宫的,但这篇明显加强了抒情,尤其是对满族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建立了后金,又统一了东北,面对中原虎视眈眈,充满了朝气,写得很细致。“那时的清王朝还没有把享乐放在首位。一时间似乎有烟雾缭绕,有肉香扑鼻,烟雾中有萨满边唱边舞,又有皇太极叱咤风云,谈笑风生。恍惚间,今夕何夕?”是啊,任何一个王朝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朝气勃勃的,但是无法避免一二百年后日落西山被淘汰的命运(除非自己主动换血,清末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决定了清王朝的失败)。
  刘亚荣的抒情性历史散文写到了《大秦王朝的密码》,这个时候她已经找到了抒情和叙述如何紧密配合的秘诀,这两个散文元素互相交叉,浑然一体。刘亚荣是到了咸阳秦陵现场的,还有她小时候的记忆,成为了她写好这篇散文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散文有一个闪光点,即是分析了秦王嬴政性格里除了残暴,还有温柔的那一面。“兵马俑内的灯光很独特,极像家乡闲适的傍晚,那些兵俑脱去盔甲,拿起锄头,不就是一帮辛勤的庄稼汉?而秦始皇还是个在滏阳河边玩水捏泥巴的小孩子。”这样的散文是具有解构色彩的,把神话性的历史人物从神坛上请下来了,给人以启发,而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的“变人为神”的怪事,都应该从神坛上请下来,还原为生活里真实的人。
  从今年初起,刘亚荣突然找到了抒情性历史散文的突破点,即是对历史上的名女人进行再解析(笔者回避了“四大美女”的说法),这是一个危险的历程,名女,大家都喜欢写(尤其是男人喜欢),写透了,再突破,难了,弄不好就会拾人牙慧。但是,再严密的城堡也是有缝隙的,这个缝隙是天然的,即,刘亚荣是女人,女人写女人。这样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过去写四大名女的,大部分是男人。女人写女人,太少。《大唐牡丹》写了唐朝的衰亡不应该由杨玉环负责的,这个观点虽然好多人说过,但是通过牡丹花这个形象抒情,“安史之乱,有人说,是你,使天子沉迷于你的姿色,才使大唐江山飘摇不定,才使百姓流离失所。”刘亚荣反驳了这个观点,这应该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一个女人不会使一个皇朝灭亡的,造成安史之乱的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中央集权对节度使没有控制好,随其发展,形成乱的局面就是必然的了。
  《大唐牡丹》比起刘亚荣后面写的其它几篇抒情性历史散文,还是弱了一些,其中之一就是首尾不顾,而且开头的这个埃及艳后和杨贵妃没有相比之处(仅仅是去世的时候年龄一样),性格、抱负、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另外“花中之王”也是值得质疑的,难道到了皇宫就是王了吗?百姓中难道没有比杨贵妃更贤惠更美貌的女子吗?总之,抒情要找准点,要禁得起推敲。刘亚荣到了写王昭君的《穿越长城的琵琶声》就熟练多了,瑕疵基本看不到了。作者在山西和内蒙交界的杀虎口,来到了昭君出塞的现场,遐思王昭君就显得十分自然。“昭君左手按弦,右手弹弦,琵琶琴弦如珠玉相撞,也如切切春雨,诺大草原一片春光。”刘亚荣用琵琶结构了全篇,显得很平滑,没有段和段之间的断裂硬伤。当然《大唐牡丹》用花朵来结构,也是巧妙的,无论“观点”是不是正确,至少抒情结构是没有问题的。
  刘亚荣的《凤仪亭》写的是貂蝉,这次没有用花,也没有用琴声,用的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凤仪亭。有了凤仪亭,有了“对话体”,作为作者的“我”不断地和貂蝉对话,显得入情入理。内在的闪光点:三国历史兴衰也不应该由一个漂亮女子负责,貂蝉的情感被出卖,被蹂躏了,只剩下了作为工具在强势男人之间转来转去。抒情性历史散文需要在场和不在场有机结合,这一点刘亚荣掌握得比较好,尤其是今年,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历史的真实场景在时间海洋里已经沉没的时候,从哲学的角度说,这是不可能再现的,但是,大量的书籍、传说、影视、事件发生的已经变化了地点.....这些东西可以成为还原历史真实的碎片,这些碎片虽然一团乱麻,如果一个作者有彗心的话,依然可以发现新的东西,刘亚荣是属于有彗心的女子。
  
  三刘亚荣的叙述散文以及叙述能力

  散文写作不同于诗歌写作,叙述能力的强弱决定的着一个作者的“文运”。笔者读了不少的刘亚荣作品,得到的结论是,她的叙述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为了“考量”刘亚荣的叙述能力,笔者从她的文集里读了她的一些小说,如《月上柳梢头》《情殇》等。小说是最讲究叙述的,没有叙述,就没有小说。许多散文作者遇到小说就如遇到了珠穆拉玛山峰,觉得无法攀登,而刘亚荣在小说里,不仅有心理刻画,还有完整的场面描写,对人物和故事叙述得有条不紊。
  刘亚荣的老家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的潴龙河边,潴龙河是河北的一条有名的河流。河里有鱼:大鲤鱼、草鱼、鲫鱼、白条、鲇鱼,嘎鱼、小食莲、小麦穗,还有活蹦乱跳的虾。潴龙河河面上有船。北方的冬天大雪掩住了一切,当春风吹开柳絮,河边有采集不完的野菜,有老鸹筋,野菊花、蒲公英等。刘亚荣的舅爷是受人尊敬的潴龙河上的艄公。舅爷是一个标准的北方汉子,而且富有艺术才能。刘亚荣从小受舅爷的影响比较大。“舅爷在河边摆渡,救过很多人的命,有凫水溺水的孩子,有小两口闹别扭赌气跳水的女人……舅爷有一次救了四条人命,这可有点传奇色彩了。”她写了散文《摆渡的舅爷》《舅爷的渡船》呈现了她对故乡和故乡人的热爱。“那时候,白公鸡能找到,金戒指家里没有也找不来。舅爷听说了,拎着白公鸡,捏着金戒指就来到了我家,扔下东西就走,说‘先救孩子!’”舅爷救了她的命,她怎能不充满感情呢。
  刘亚荣的叙事散文第一个特点是重视叙述中生活画面的意义。还以她写舅爷为例子,舅爷是她的很亲的亲人。舅爷是在河边以摆渡为生活的,他爱这条河流,这条河流有他生命的根。这条“河”就是这篇散文的意义所在。潴龙河这条北方的河不仅仅对村人重要,对整个民族也是有暗喻意义的。如今的华北平原整体水位下降,一条又一条河流干涸了,这个民族寄寓生存的命脉一天天瘦了。“河一日瘦过一日,变成了季节河,舅爷日日守候着渡船,打扫刷漆。舅爷说,水还要来的,船用得上”,作者通过舅爷的口,讲出了人民对恢复生态平衡的热切愿望。因为这篇散文整篇是写舅爷的,所以,意义藏在了形象里面了,正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
  刘亚荣的叙事散文第二个特点是重视细节,如《娘的月亮》通篇充满了细节,“娘就碾好了小米面,找出平时用不着的大面盆,把面发上了。接着把炉糕锅收拾出来,擦洗得干干净净。我们盼着过年,娘盼着孩子们能吃上好吃的东西,娘眼望着热炕头上用厚厚的被子盖着的面盆时都有笑意。”这样的描写似乎是写动作的,其实是写细节的,每个动作里都有母亲深深的慈爱。人的动作有细节,物体有没有细节呢,也是有的,如“面、油、锅、柴火,以及用挺杆和棉花做成的抹油棍,柴火一定要炊厨瓤(音是这个,字我至今也不知道),其实就是去除高粱仔的高粱穗。”有了炉糕的意念,面、油、锅、柴火都沉不住气了,场面多生动啊。“此时的娘是一个魔术师,娘的手里铲子、勺子、油摸子来回交换,两大盆米浆在娘的手中变成了两笸箩“月亮”,逗得我们“格格”笑个不停,我们边吃边唱:‘小米面,做炉糕,里边嫩,外边焦,尥着蹶子满街跑……’”正是作者童年幸福生活写照。
  
  四、对刘亚荣今后努力方向之商榷

  1、抒情性的历史散文还是要写下去的,至少用一年的时间写10篇,总是可以的吧。找到一个亮点,无论怎样都要继续挖掘下去,出水才看两腿泥!没有过程,就没有提高(包括以后再不用这样的手法写散文)。可以继续写历史上的女人,写武则天,写慈禧太后,写北魏女英雄花木兰,写出历史上名女人在盛名之下,那种愿意过平凡女人生活的愿望,也可以写她们对刀剑相见的厌烦......等等,也可以写身边的女人,写写女英雄张志新和林昭。
  2,适当地在抒情性历史散文里增加历史场面的描写。写抒情性历史散文,情感表达上可以强烈,也可以不强烈,也就是说,情感可以化解到稳定的叙述里,比如《悲情的棋子》,并没有高喊口号一般的强烈抒情,记叙了作者几次与伍子胥的“相遇”,但是平中有强,读者还是从作者平稳的叙述里,感到了对伍子胥的复杂而赞誉的心声。
  3、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生要面对的大问题。写的时候,尽量避免现成的诗词歌赋,小心翼翼地吸收它们,而不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写历史散文,需要穿越时空,建议你多多做意识流散文方面的训练,以保证历史与现实交叉的时候,保持一定的“光滑度”。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不能总是站在“叹息者”的角度,要适当地进入“挖掘者”的角色,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秘密进行发掘。同时,要注意“平缓地抒情”,你有几篇抒情性散文里激愤和拷问的句式太多,造成了文本粗粝。粗粝有的时候是优点,大多数时候是缺点。
  4、有些写作是抢救性的,是必须要做的。比如你说熟悉的潴龙河边有数不清的人物和故事,趁着一些老人还健在,多多采访和写他们,也可以写写故乡人抗日的事,不是编故事,而是写真人真事。
  5提高自己的学养,必须保证一定的读书数量,必须保证阅读质量,一本书读完了,十年以后还要能记起大概。千万不要肤皮潦草地读,要有读书笔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