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不期而遇”的喜悦 ______读陈蔚文《未有期》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不期而遇”的喜悦

                              ______读陈蔚文《未有期》

                                                          徐淑红



  “尘埃从未停止过运动,就像人的内心从未抛开过复杂的欲念……那些幽晦的,不欲为外人道,甚至不欲为亲人道的念头,它们如灰尘簇拥,舞荡内心。”
  “在那些摇摆不定的的幽昧阴影中,你能看见众生,更得以窥见自我。”
  《尘埃》,陈蔚文新书《未有期》开篇就把我震了一下。
  想到那句“直面惨淡的人生”,想起涉世之初,听周围前辈尤其一位老前辈讲起人世的险恶,人性的阴暗包括身边包括伟人,惊讶,不敢相信之余,心里压抑得不行,还在纸上写下“就算你们说得都是真的,我只要光明”给自己安慰。想到518大地震中的范跑跑和崔卫平写下的系列反思文字《人性中那些幽暗的时刻》,更想到自己。
  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这本书几乎没做什么宣传,我好像是突然看到了出版消息,立刻去卓越订购了。书的开本小巧精致,封面一贯的素雅中带了点红色和花色,打开书,没有作者照片,也没有前言后记,直接翻过目录就进入正文,就读到了这篇《尘埃》,想起封面右上角那三个开始让我有点奇怪的“私房书”三个字。
  “在我突然狂怒起来的时刻背后,潜伏着一个原因——妈妈,我和你多么肖似甚至雷同!我痛数恼怒你的的那一部分,也常是我厌弃自己的那部分,当我痛数你身上那些不堪时,恰因知道,它们同样深植于我,难以移除!”
  就像这段话中的惊叹号那样,我再次被震住。想起自己与陈蔚文结缘的那篇习作《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当时贴在某论坛,彼时在某时尚杂志的她看到拟用发了站内短信我没看到,还找到我邮箱并来信,让我感动到无言),也写我和母亲,总体上是温情的,在某些方面直面了自己,但也是在网络的面纱下露起的勇气,而且也是小心翼翼的,没有陈蔚文这么决绝与勇敢。
  此文名为《地下河》,她说亲人“它是条无法断绝源头的地下河,承载着我们对人世的信心,若这条河脉都枯涸了,又向哪儿寻求最坏境地时的慰藉?”但我觉得“地下河”还指亲人间在温情背后那些难见天日的暗流,如同《尘埃》中的“幽昧阴影”。如同书中提到《半生为人》作者徐晓的责编的那段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能追问的……”
  它直面了人性深处和自我深处,有种尖锐的刺痛,和《尘埃》有某种类似,甚至更深。
  我觉得真正的好文字应该是直面人生直面内心深处的,但这真的很不容易,这真的需要勇气!
  也许我对与自己血肉相关的文字更偏好吧,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第一辑《乃发生》。《在河下》是与《地下河》不同的温情叙述,《说》中提及了自身隐秘的一段,《车厢》、《比铁轨更长》与公交相关的种种,火车上的泡面,有种庞杂而亲切的滋味,《流动的味蕾》始写味蕾天生的不同,漫不经心地读着,转而写味蕾的改变开始觉得抓人心。
  第二辑《若比邻》人物写得生动鲜明,让人叹服,最喜欢《与“半”字有半的街道》《当你十八》还有《低处的光》。
  第三辑《未有期》多为文艺随笔,最喜欢《恰许同学年少》、《幻象》、《瑜珈与写作》、《焰》,虽然我对瑜珈与舞蹈一窍不通。这辑开篇《暴力》如标题那样给了我一种轻微的震动,感觉有点像她在《焰》里写拉丁舞“有股既凌厉又风情的力道”。
  文艺随笔中有两篇分别评电影《革命之路》和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恰好之前读过刘瑜写这两个的随笔。两部作品都与梦想有关,刘瑜在《回到巴黎》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勇气但是没有梦想呢?……或者缺乏实现这种使命的才华呢?”“我想费朗克不仅仅是贪图安逸,他害怕自己勇敢地放弃一切去探索内心的时候,会惊恐地发现里面其实空无一物”,而陈蔚文在《未竟之路》结尾写道:“是否困境中的突围,要么只能通向招安,要么只能通往毁灭?在人类生活永恒的厌倦与不甘中,究竟是否可能蛰伏着有效的自救之路?”。刘瑜在《另一个高度》里写男主人公(据说原型是高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而陈蔚文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为男主人公送命的女性身上,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绘画的梦想一定就比情爱梦想更高级吗?”二者各有千秋,也都是我喜欢的,但相较而言,我觉得陈的文字更有温度一些。
  如果说在《蓝》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她的机警幽默和简短利落的语言,在《诚也勿扰》里开始感受到她的坦承和洞察力,那么在这本《未有期》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她直面人生直面自我的勇气、凌厉和在冷静简明跳跃性强的语言中一直都蕴藏的温度。
  “说到底,最令人动心的阅读其实是寻找‘我之经历’的代书者,他的密钥无意中开启了你的整座记忆之城”阅读于我,有时即为寻找一种共鸣,有时这种共鸣在你读到之前并没意识到,有种“不期而遇”和“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感觉,所以,寻找共鸣,其实也是在寻找自己,阅读,和写作一样,也是寻找自己的一种方式。
  书名《未有期》,开始只觉这名有些特别,细想字面上是“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没有确定日期,那么它的主语是什么呢?是《未竟之路》中说的永无止歇的“人生危机”还是从这永无止歇中突围?
  当我合上此书时,抬头正好看到肥皂剧里男主人公幽幽地说了一句话“有些相遇是命中注定的”,阅读中对共鸣的寻找不也是如此吗?它往往并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常常就如这书名,未有期,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
  
  (已发《文学报》2013年4月11日,有删改。文学报电子版http://wxb.wenxuebao.com/wxb/html/2013-04/11/content_158355.htm

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3/2013-04-12/159571.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