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散文创作的几点看法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散文写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1、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怀旧忆旧题材的散文一拥而上,泛滥成灾。
2、节日性、季节性题材的散文应时而动,如清明、端午、中秋、春夏秋冬四季转换。
3、小女子散文、小男子散文流行病一样泛滥,盛行不衰。
4、风花雪月、花草虫鸟、小情小调小情趣,难登大雅。
5、受QQ空间日记文章影响,空洞无物、云里雾里的纯情感类文字让人头疼。一家刊物的征稿启示明确注明:纯情感文章就别寄了,本刊谢绝登载!
6、跟风散文,鹦鹉学舌,食而不化,比如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横空出世后,出来了一批模仿者,可由于知识结构、历史知识修养不够,所以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在写作中大量堆积历史资料,冒充知识渊博,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7、游记文章移步换景,面面俱到,像导游词、旅游广告,缺乏主观精神的积极介入、深度介入,没有深层次的生活感悟、生命感悟。
8、评论家所称的“书斋散文”也大量充斥,这类脱离生活、远离红尘的东西,是作者坐在书斋里拍脑袋拍出来的,除了风花雪月、花草虫鸟外,就是从古诗词、古书中往外套,利用他人资料、公共资源进行二度创作,由于见解流于一般,或者缺乏“当下”眼光,让人生厌。
9、死抱着所谓“美文”的写作样式不放,往往是作者经验老到,操作驾轻就熟,语言表述华美,结构尽善尽美,在写作手法上形成固定格式,起笔、镜像、资料、古诗句点缀、结尾,形成固定流程,初看无可挑剔,细看没有新思维、新立意、新表现手法,不疼不痒,成为一种“花瓶”式散文。
10、还有一些看似新、实已旧的散文题材,如呼吁环保、反映农村留守老人儿童,曾经是新意识、新题材,可随着一窝蜂都来写,就不再是新的了,可还是有好多人不去翻出新意,甘愿步人后尘。
二、要突出解决写作方向问题
上边例举的当前散文写作存在的10类问题,都是没有解决好写作的主攻方向。
散文创作有一个共识,就是“散文是我的世界”,如果这一说法成立,决定了“我”必须介入进来,而且“我”的介入绝不光是当某一事件的见证人,发言人,而是必须对生活有细致、深度的观察,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而且还要从人性的角度、生命的本质意义上去体验,去感受,去把握。有人主张散文写作中要去小资气,去贵族化,有悲悯情怀、忧患意识,博爱精神,要面向底层,写苦难,写痛感,写人间大爱;还有的说散文作者要有担当精神。这些主张,我同意。比如农村题材的东西,好多作者一写农村就回忆过去的美好,碾子、老井台、独轮车、针线笸箩什么的,好像过去什么都好。真是那么回事吗,那时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落后呢,农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呢,问问过来的农民怎么说,他们在骂我们书都念到驴肚子里去了,不知屎香屁臭,他们打死也不愿意返回去过那种连饭都吃不饱、甚至饿死人的苦日子去。有出息的作者在写农村的什么呢,他们在观察和把握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乡二元格局条件下,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如农民打工、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摇身一变为市民、农村沦丧、农村空巢、农村如何精神重建等等,抚摸现在农民的创伤与痛感,表达作者的忧思与忧患。诚然,过去农村物质贫乏,人们的精神纯朴,人与人的关系是暖性的;而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的道德出现了滑坡,人与人的关系因利益化而冷漠,这也是造成一大批作者怀旧、忆旧的直接原因。但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守旧与进步、发展与破坏,必须辩证地把握,绝不能够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能否有博爱与担当的精神,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方法,以及所持的理念,也就是取决于作者做人的境界。散文家和散文理论家王克楠说:“文学艺术家的高层次连着宗教,这是毫无疑问的。散文的第一层境界是自我宣泄,第二层境界对于日常生活有了新的发现,第三层境界是对他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公共心理有所关注。第四层境界是对人类无法克制的劣根性感到悲哀.....我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五层,第六层,乃至更高的层次,自己觉得自己能做好第二层就不容易了。”所以说,做人的境界决定着作者的题材选择与思想、情绪表达。
作品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有一个“写什么”这样一个题材选择的问题。一家刊物征稿要求的标准,对我们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性:
“本次散文作品主要吸收以下五大类作品为主:①直面现实,深入内心,突出主体解放的散文;②拒绝遗忘、追忆过去,突出主体在场的散文;③忠于自己、体现生存艰辛,突出自由呼吸的散文;④深入底层、展现血泪,突出亲命于民的散文;⑤个性表达,突出语言结构创新的实践性散文。”
这段文字,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咀嚼咀嚼呢?
我主张,我们的创作要想突破,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有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要做到博爱和大度,仁慈和宽容,悲悯与人道,要进行人性深度的挖掘,要写出个体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有位名家说:“中国文学为什么远离诺贝尔文学奖,大概也和中国文人太机警、心性狭窄、机巧和处处卖弄世俗‘聪明’与‘中庸’有关。伟大的作品永远都是不动声色、大巧若拙和指向宏大的。”
基于上边的认识,我们必须做到立足于出新,除了立意的出新外,还要注意题材出新,表现手法出新,别老在上边所说的那些常规题材上、常规立意上转悠。
举一个例子。散文新秀、女作家格致在题材上是怎么出新的呢?她写打篮球写要掉裤子的感受,甚至写被人强jian的感受。我们一般人会写这样的东西吗?在她的《女子篮球赛》中,比赛、赢、掉裤子这些意象作为女性来说关系着什么是再清楚不过。主人公因为担忧裤子没有系紧,一次次与赢球擦肩而过。“相对于进球得分,阻止裤子下滑更为重要。但是这时,把手从空中收回来再去援救腰部已经来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我就死定了。如果裤子掉下去那我就死定了。巨大的恐惧笼罩了我。我的办法不是想出来的,不是来自我的头部,而像是来自我的身体。身体不用思考,身体更迅速。身体的迅速它救了我的命。我的身体它突然向地上跌倒。比眨眼还快地跌倒。裤子的下滑在我的身体突然触地的瞬间停止了下来。”、“我选择留住裤子,放下赢。我选择尊严,放下利益。在那个赛场上,你必须选择。生存是残酷的,只给你一样。要什么,自己决定吧。”
格致的《转身》,也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在楼梯上,“我”与一个强jian犯(至少是有犯罪企图)相遇。“我”从遭遇背后的袭击,到让他妥协放弃,直至转身,瓦解了他的攻击,无不充满着一场博弈的智慧。而“我”在若干年后回忆这样一个时刻,穿插着诸多的回忆和包罗万象的想象,更是提升了这一次救赎行为的胜利意味。善与恶的对决,弱势和强势的战争,竟然简单地在一次转身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力量转换。“我”从遭遇危险的受害者变成了道德教育的施教者,尽管文章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可是无法抗拒她的文章本身散发的魅力。我们说写个体生活的感受,写生命的体验,说散文的立意和选择题材,从格致的《女子篮球赛》、《转身》里,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开悟呢?
三、要努力规避常规题材
所谓题材出新,就是尽可能搜集、捕捉地域特色或者陌生化的题材,不是人们熟悉、熟知的东西。比如说海洋、海岛的,沙漠、雪域的,偏远深山的,少数民族风物、人文的,狩猎、巡边、地质探宝的等等。距离产生美,人们都有猎奇的心理追求,所以地域化、陌生化的题材更容易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陌生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从人们熟悉的生活中,找出写手们不常写的东西。比如《散文》上有一篇《因为没带手机》,手机在现代社会司空见惯,已经成为人们眼睛、耳朵一样离不开的东西,在接待异地来访的朋友忘记了带手机,而女人又恰好关机,不能告诉他造访者的手机号,可想事态多么严重。可我们有几个人写过这样的题材?再比如西部作家论坛曹玉凤写的现在的女人依然不能进入家庭史册的《家谱》,在题材上肯定不容易与人撞车。
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老题材,又感觉非写不行,怎么办?我的主张是:
1、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怀旧忆旧文章,不是不可以写,而是必须出新,必须有立意的突破,深度的挖掘。一些文学网站专门组织这几类东西的征文大赛,我想就是看谁能在这些老题材上翻出新意来,写出深度来,“听唱新翻杨柳枝”。我的《跟着父亲往前走》,也是亲情文章,但就获得了六星网“父爱如山”征文一等奖,《西南作家文学》也刊用了。接下来我还写了《战胜父亲》,表现的是代沟和穿越上一代的题旨,我想也是出新的。
2、节日性、季节性的散文也如上办理。
3、小情小调的东西,我看就不必写了。陶情怡兴、自得自乐可以,上刊、得精华就别指望了。散文写作的眼光要拓展,题材也要拓展。不要写了大半辈子,还老是围着老公转,围着老婆转,围着小家家转,围着个人的那点小情绪转。要尽量从小“小我”里摆脱出来,要彻底甩干,不留水分。前天吃了片药,昨天赶了趟集,今天上了几次茅房,那是日记,不是散文。这个“大”,一是说题材要广,再是说胸怀要宽。题材窄了,就像老是在炕头大小的地上耕耘,不会有多大的收成。再一个胸怀不能窄,小肚鸡肠干不成大事,写文章这么高雅的事,岂是小肚鸡肠之人所为能?
4、纯情感类文字是古今中外写滥了的题材,也被称为永恒的主题,是红尘中人最普遍的生活、生命底色的东西,因此写写也无妨。但操笔为文时必须出新,不能老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同时最好依托一个主体事件(片段的),借助于形象,或者有某种情绪的主攻方向,切忌遍地开花,无藤可依;絮絮叨叨,云里雾里。
5、游记散文,现在旅游多了,我们作为散文写手,一般是有游必记。我们在走进大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性情时,山水的人文光辉便照耀在我们身上,我们的智慧在崇敬自然、赞美自然时得到显现,我们的文化人格在感受和体验人文风光中得以形成,而游记散文本身也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因此我想,现在写游记的理念是景物的客观和精神、情感的主观两部分结合而成。要善于抓住最富有文化内涵、思想内涵、精神感悟特征的景观下笔,宏观地、选择性地、突出重点地写景,写出景观的主要面目和神采风情就好了,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你写得再细,也顶不上一盘录像带。重点要放在面对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时的深度感悟上来,与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寻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生命坐标,灵魂坐标。
四、要突出解决散文的立意问题
这里特别想说明一点是,散文写作长期以来一种遵循“形散意不散”创作法则。现在有人在反对这一法则,说是过时了。依我看在我们没有找到新的方法之前,不要轻易丢掉这一看家本领,千万不要东施效颦反露其丑,邯郸学步反丢本能。当然,遇到确实有多义性的东西,不妨试试。
我有一个观点:散文成败在立意。立意好,立意能处一个在高位,文章最少成功了一半。所以说,立意好不好,对一个作品来说,可以立判生死。这也就告诉我们这,散文的立意,切忌一般化,切忌粗、浅、直,一定要出新。
散文的立意如何是新的,如何是旧的?我的理解是,新旧是相辨证而言,没有绝对的新,也没有绝对的旧。也就是说,新是从旧里衍生出来的。我们要善于从旧题材中找出新意来,像罗丹说的:“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散文》的封面上就有一句话:“表达你的发现。”所谓“发现”,肯定不是大家熟知的公共话题,公共经验。
举格致的《减法》为例。《减法》主要写了“我”小学同班级中的27名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一个个或成批辍学,还有被学校勒令退学,像减法一样被减掉,到初中时,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在这些被减掉的同学中,其中有4个男生是因撬门进老师办公室,偷了老师5元钱,并在老师喝水杯里撒了尿,结果被老师发现,在操场的全校同学面前,被迫喝下了有尿的水,结果4 个人都辍学了。27个同学只有10个进入了初一,有10名同学被升初中的考试减掉了。他们或因算错了一道数学题,或因作文的思路没跟老师的思路走上同一条道路,便被减掉了。而后,一个女生因初潮,不懂得招呼,阴湿了裙子,被男同学起哄骂作“妇女”、“小破鞋”,该女生因羞愧而退学。因这一问题而退学的女生竟然有三个。初二时,又被减掉两个男生,原因是给女生写了情书,被报告到了老师那里,被严肃处理,因此导致退学。到初三时,只剩下“我”和另外两名女同学,但在放学路上遭遇一个赤裸着身子的变态男子,故意暴露男性生殖器让她们看,两个女同学出于惧怕而退学,她们本来是想接着上高中、考大学的。有人这样评价格致的《减法》:“《减法》胜在文章主题上,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反映了面对城市文明,在偏远的农村仍然有很多人被现代文明所抛弃,就像减法一样被减去。文章独到地展示和概括了中国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景象:人要想不被现代文明减去,需要文明,需要知识,需要整个社会文明的春风吹拂,需要成长过程中的心灵的感悟。《减法》表现了一种珍贵的新散文精神:从个人经验出发,真挚、执着地探索公共经验,探索真正迫切的心灵和思想疑难。”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小时候在学校时,我们的同学不断有人退学,可为什么我们对此却熟视无睹,没有想到里边有一个巨大的思想蕴藏呢?格致却从们司空见惯的这样一个人生活现象中,挖掘出了一个重大主题。散文立意的出新问题,可以窥见一斑了吧?
总之,我们应努力写出好的散文作品来。什么是好散文标准呢?一家杂志提出的要求是:“好的散文就是:充满激情,饱含哲理,能唤起人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文章,令人欢天喜地的文章,令人潸然泪下的文章,令人反复品味、思考的文章,令人读过以后就不会忘记的文章。”我认为,这话有极大参考价值。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