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一个人的孤独呓语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个人的孤独呓语

   ——阿慧和她的文字世界


                               董素芝
   
                  一切风格都是姿态,心智的姿态和灵魂的姿态。
                                             ——瓦尔·特罗利(英国)
   
    不知是阿慧撞了神,还是神撞上了阿慧,不惑之年后,幽默又富有童趣的笑星范儿阿慧突然抑郁了,她一个人踯躅在大街小巷,不分白天和黑夜,发出幽灵般窸窸窣窣的梦呓:“夜睡着,我醒着”、“我像风一样在暗夜里游走,游走的还有像我一样寒冷的风”、“出租车灯在城市的夜里飘忽,这是小城梦的呓语旅行社。门前有大巴车泊在那里,像渡我出海的那叶方舟。方舟上的人不同表情地看我,我面无表情地落座……”
  当阿慧对着几个朋友一遍一遍吟咏她悲伤的呓语时,笑成一片的我们没给阿慧一点抚慰,只把阿慧的忧伤摔成一个个快乐的碎片,然后把她拉到不可抗拒的快乐此岸。看着啼笑皆非,四次都没能把一场忧伤读完的阿慧,我叹了口气,拍着她的肩说:“伙计,我知道卡夫卡是怎么出来的了!都是像阿慧这样被“焖”成的。自个回家欣赏吧”。
  哂笑没有击退阿慧,因为连上了卡夫卡,阿慧倒像从中得到激赏,“寒夜里找不到家”的阿慧梦呓声越来越大了,有了《寻找阳光》、《像风飘过》、《奈我荷》等如梦如幻,如泣如诉的呼喊,终于有一天,我们听到了她喀喀嚓嚓的破冰声。
  ……春来了,什么都挡不住了。
   伴着春天来临的,是阿慧一篇篇充满乡村野气,带着人性忧伤的诗性文字。我知道,阿慧那暗夜里奔跑呼喊的灵魂,已在挣扎中经历了暗流涌动的破冰期阵痛,开始一场灵魂新的放逐。
   
   一、作家和笑星范儿
   
  其实,其实,并非我们不懂阿慧的忧伤,实在是阿慧太有笑星范儿。当她拿着自己的手稿有模有样地想读出她的忧伤时,我们却像面对一场开怀的小品,舞台上的她悲伤与否,惹出的只是笑。谁让阿慧一向只与快乐有关呢!而且,即便阿慧忧伤时,也不忘用自己的语言将诙谐幽默传递给别人,成为我们快乐的一部分。我们又岂容她独自悲伤?就像总把欢笑送给观众的丽蓉大妈,因为她独特的表演方式,当她人生舞台的大幕骤然落下时,熟悉和不熟悉她的,都会笑着讲起与她有关的故事;似乎这一切与生死无关。
  戏谑中不乏发现,诙谐中充满智慧。阿慧式快乐让人想起惟妙惟肖、走到哪儿都笑声一片的笑星。她时而羞涩成清纯少女,时而是无大无小的顽童,童趣横生,时而又自侃自娱成笑星,笑翻一个世界。
  阿慧的服饰或大红大黑或刺绣大花,也是热烈的,奔放的,又是摇摇欲坠的,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副随时准备出嫁的样子。只是,一年四季裙裾摇摇摆摆的阿慧很少淑女状。见人喜欢掂着石榴裙似的轻步慢摇,左转右转,夸张变形得像戏剧中的相亲。我们赐她“可爱”。
  记得第一次和阿慧亲密接触,是十几年前我俩同时到周口日报副刊部做编辑。要做同事了,编辑部召集第一次见面会。初来乍到的我正有些惶惑时,阿慧掂着裙子婀娜多姿地走了过来,然后扑过后向我们逐个拥抱,热烈得像老外,让我在瞬间的惊骇后惊讶:后来知道阿慧属少数民族,是五十六民族中唯一的舶来族——回族。
  因为那次惊骇,我认定阿慧和文学不沾边。做同事不久,我俩也有过一次文学交流。因为报社停电,我俩跑到沙颍河的岸边闲聊,不知怎么谈起了文学偶像。我说我崇拜鲁迅,幽默机智充满力量。阿慧说她崇拜贾平凹,人虽蔫了点,眼睛小了点,不那么帅,不过,他那语言才叫够味儿,他的书我见一本买一本。当时贾平凹的《废都》正因被视为和《金瓶梅》有一拼而狼烟四起,我笑,笑阿慧对贾生的偏爱。阿慧却拍手:“嘻嘻,俺得意,你崇拜的人已经死了,想见也见不着了,俺崇拜的还活着,俺比你强。”一句话,我败在了阿慧的手下。
    一年的编辑缘把我们结成了天赐的文学圈子,时而,也会听到阿慧挚念文学的声音,但朋友从来都视为笑谈。因为按出名趁早的理论,阿慧出道晚了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实在看不下一个天才笑星写成一个苦大仇深的文字匠,我们需要快活的阿慧。为此,我们不只一次集体劝说阿慧进京找巩汉林,亲爱的赵丽蓉大妈去了,可爱的阿慧是出场的时候了。我们历数小品演员的风光,诉说作家的不易。都劝她去找那个瘦瘦的说话怪怪的巩汉林做搭档,一举成名,我们好做经济人数钱。阿慧站起来,用她柔软的肢体一边作绾发髻状,一边得意地说:“看看我,头发绾起来像赵丽蓉,散起来像刘欢。咋看都是大明星,就不是一般人儿”。
  总能翻出花样来的阿慧,让我们生活在她的快乐制造里。有时想,阿慧的嘻嘻背后,内心其实一直是“软抗”的。转过身去,她一定嫌我们俗,瞪着她的杏眼叉着她的细腰一脸不屑地说,我,堂堂的作家材料,当那个什么笑星?作家是笑星能比的吗?俺偏不。俺的偶像是贾平凹,俺就心甘情愿做他的粉丝。
  “软抗”着的阿慧,仍偷偷用文字滋润心灵。直到有一天,阿慧奶奶的祭日,当她跌跌撞撞,撕心裂肺地跑过曾经与奶奶无数次走过的小路,在奶奶坟前痛哭一场后,阿慧突然有神了,喷发了。从《小路那头》开始,阿慧一鼓作气写了《俺家老奶》、《天边那篇白》、《大沙河》、《西洼里的童年》、《皂角下的女人》等感人的家族系列和《羊来羊去》、《微笑的驴》等人畜共融的文章,让我们在惊诧中瞪大了眼睛,阿慧则在“战战兢兢”地请求“指正”后,转身偷着乐去了。
  于是,出道晚却出手迅猛的阿慧一不小心就从众多的散文写手中冒了出来,而且越来越像作家了,不但摘取了冰心散文奖,还迅速成为回族文坛的领跑者之一。2010年,当头戴红盖头的阿慧庄严地坐在中国西部穆斯林妇女发展论坛主题会的主席台上,正襟危坐发言时,我不禁也壮了壮腰板,抽了口气,因为我们的阿慧从来没有这么庄严过。阿慧说:“ 30年来的学校生涯,使一个似乎总长不大的我渐渐成熟起来;社会的跌宕变革、生活的纷繁多彩,使我感悟了诸多的文学元素。1993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下一篇篇稚气的文字,开始发表散文、小说时,感激我生长、眷恋的这片土地。这片土地赐予我的不仅仅是养育我的食粮,而且是我精神世界的营养来源。它那浸润着大沙河甘甜河水的土地、它那叠加了万千年历史的膏壤,竟使我常常盈满热泪。”
   
   二、暗夜和乡村
   
  似乎一夜之间,那个幽默的阿慧成了两半, 一半快乐,一半凄凉;一半阳光,一半阴影,阿慧用她的呓语创造了暗夜和乡村两个世界。
  暗夜中的阿慧是抑郁的。“夜可以自由进入,我触摸夜的影子,结果触到了我自己,我的呼吸带有夜的颜色。”(《凌晨两点的夜》)在《像风飘过》、《寻找阳光》、《奈我荷》中,阿慧用奔涌的或偶然浮现的情绪,通过呓语、梦幻、感觉,对话乃至幻觉潜意识,营构着风、柳丝、夜、天路、雕花大床、空站、阳光等意象,让灵魂在暗夜里奔腾呼喊,在这里,我们倾听到了阿慧灵魂深处的孤独呓语,这种孤独承载了她整个生命的重量。
  “团团的黑暗包裹,我的心憋闷得要炸裂开来”、“夜自放大着我的脚步,嗒嗒的似一只衰老的时钟。我踩着灯的影子,树又将我的影子踩得生痛。风把我的长发扯得纷乱,如路边飘摇的柳丝”。 ( 《像风飘过》)
  “眼前敞敞亮亮的是一条天路吗?我在这条天路上看见了属于自己的天堂。”(《像风飘过》)
  “这生命的呼喊使我震颤了,这叫声划破黑暗的帷幕引来明晃晃的太阳,我在这阳光里寻找温暖和希望。这叫声如一只有力的手臂,牵着我忍着病用力前行。”、“我默默地看着琳,轻轻对她说‘你是你的阳光’。”《寻找阳光》)
  阿慧的文字是是诗性的,多变的,摇曳的,在动态和静态的交织中,她把缥缈无形的心理感觉外化成了具体可感的视角意象。这种精神意象的漫游,让我们感觉到了阿慧女性意识的觉醒,灵魂的冲突和挣扎,她在冲突中寻找阳光、力量,以及冲突中的精神拷问和自我抚慰。
  “乡村”里的阿慧是欢快的,明丽的。沙颍河岸,一个扎着牛角辫的女孩一蹦一跳而来,讲述她的乡村,她的野苇洼的故事,这女孩子渐远了,走来了“我太奶”、“ 我奶奶”、“我小姑”、“小妖女”、“丫头片子”、“我侄女”,漫出一个阿慧家族的故事,而奶奶是她“乡村”的主角。
  因县城工作的父母无暇顾及,阿慧很小时就被奶奶带到乡下,与奶奶在相依为命中度过了童年。虽然城乡落差对她心灵有所伤害,但奶奶隐忍、豁达、博爱的人生态度影响教化了她,苦难的乡村经历增加了阿慧生活的广度、厚度、深度,也为她寂寞的童年带来了亮色。
  阿慧说:“奶奶用衣襟包裹着柔弱的小桃树回家,就像几年前她老人家从城里包裹着我回村一样。小桃树裹带着“娘家土”在土院里种下了,从此它的根同我一样在这片温热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也因此,阿慧对奶奶和她生活的小村的回忆是奔涌而出的,几近一气呵成。她一气写下了《俺家老奶》、《小路那头》、《天边那片白》等以奶奶为主及其家族系列的文章,一篇比一篇自如灵动。《天边那片白》无疑是最富有艺术感染力最让人怦然心动的一篇。
   
  《天边那一片白》讲述了96岁高龄的奶奶普通却不平凡的一生。奶奶是一个豫东农村的普通女子,29岁失去了丈夫,留下了三男二女五个幼小的孩子。一次,因为承受不了地主婆被批斗的屈辱,奶奶投河自尽,岸上7岁小儿子的哭泣唤醒了她,她终于挣扎着爬上岸来。那晚,奶奶和五个孩子哭成一团。她反复说:“妈不死,咱谁也不死,咱要好好活着”。从此,扭着一双小脚的奶奶,“刀尖儿走,锭尖儿沿,酸甜苦辣几十年”。奶奶在凄苦中接生了大半辈子,成了这个村子的老树,这个村子的根。经她接生的孩子有半个庄子。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本族的也有外族的;接下了父亲,又托起了儿子。 68岁那年,奶奶的小儿子触电身亡,奶奶擦干小儿媳妇的眼泪说:“咱不想他了,你还有妈哩,咱要好好活着!”从此接下了小儿子三个孩娃的重负。75岁那年,奶奶的大儿子锅炉爆炸身亡,面对哭泣着的大儿媳和她的四个儿女,奶奶用拐杖把地戳了个大窟窿,说:“哭啥哭!都起来!俺还没咽气哩。城里待不下去了,都跟俺回老家种地去!”
  阿慧对奶奶苦难一生的从容书写,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笑着讲述人生的苦难,使阿慧笔下的奶奶有了灵光和神性:“俺老爸从学校回来,远远地看见一个银发闪闪的老太太,高高地坐在小山似的麦秸垛上,正午的阳光照在她身上,俺奶奶俨然是一位君王”(《俺家老奶》)
  “奶奶裹上雪白的卡凡,静静躺在塔布匣子里,洁白得如一片雪花。通往墓地路很短,奶奶的家从村里搬到了村外。来送埋体的人很多,有大人也有孩子,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本族的还有外族人。白色的孝帽融在了雪地里,一直连向了天边。”(《天边那一片白》)
  乡村的土地温暖包容了阿慧,也给了阿慧敏锐的生命意识。万物传递的关于生命的隐秘信息,成为她的一条精神通道,一条通向温暖的路。“我静静地坐地枣树上,我的生命不再卑微。太阳离我很近,它的温暖,温暖着我的身体和灵魂。”(《树上的童年》)正是“万物与我为一”的眼光,给了阿慧对土地和万物的眷恋和包容,使她对身边的生物或非生物,比如一块土坷垃或一棵树都可以共悲共喜,对身边所有的生命她都能保持亲切感,而没有高级动物的优越。
  “我的第一次呼吸就有着羊味,羊的记忆里留有我的第一声啼哭”,《羊来羊去》这意味深长的开篇道出了阿慧人畜共享自然的胸怀和眼光,也感知了阿慧作为一个回族作家的文化归属感。
  “又一个土坷垃变成了小娃”。“泥房子,泥台子,里边坐着泥娃子”。 (《泥娃》)
  “我不吃饭,跑出来看炊烟,见一缕乳白色缓缓升上蓝天。那是树叶的灵魂,它悠悠地飞向广袤的天空,戴着我的草帽”。(《戴着草帽的炊烟》)
  “一棵上了年纪的杨树灰白地立着,赤祼的树冠上一坨黑的鸟窝,只是窝,鸟没了,树就少了热闹,它就站着睡着了,我倚着它摇晃几下,见它没有醒的意思,就独自走开了”。(《迷失的乡野》)
  多年后,在城市迷惘求索的阿慧说,“(我和奶奶移植下的)小桃树一次次开花结果时,我却在很远的一个城市里开花结果了。面对城市森林般的高楼大厦,我却常有没有根的感觉。日复一日,家乡的人和事连同那小桃树时刻牵扯得我心肺疼痛,原来我的根仍牢牢地扎在豫东那个叫大于庄的小村里”。
   
    三、意象和情绪
   
  谢有顺说:“写作是个人身体的语言史,语言史的意思是说他用语言描述、记录和想像了自己的身体在经历这个时代时的景象。离开了身体的独特经验,语言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同样,离开了语言的创造性,身体的经验也就不会获得有价值的出场空间。”
  艺术感觉力成就了阿慧的艺术特质,也使阿慧能舞着情绪、意象两只翅膀在文字中飞扬和驰骋。阿慧一反传统散文的那种唯美的抒情笔调,借助梦幻、意识流、独白、呓语等构成感觉碎片、思维碎片、语言碎片,呈现了虚渺朦胧的叙事姿态,使文字具有了很强的画面感,情绪、节奏的控制,有了蒙太奇的新奇。
  当我写到这里时,似乎觉得无法回避散文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新散文革命”。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职业写作的散文作家,对传统的散文写作观念日益不满,甚至深恶痛绝。“由不满而产生反抗,由反抗到背叛,发起一场被命名为新散文运动的散文革命。”
  新散文亮起了”纯审美”写作的旗帜,反对散文负载太多,强调散文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淡化甚至消解“文以载道”的传统,倡导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革命的结果是,新散文成了私人散文,它注重个人情绪、内心意象的表达,强化细节描绘,。更加重视过程,而轻视结局。在写法上,新散文大量引进应用现代小说、戏剧、诗歌的艺术手法,打破各文体间的分野,打破虚构与真实的界限,打破传统散文篇幅短小的限制,很多散文常常达到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
  而阿慧,一不小心成为河南新散文写手的代表。
  在《像风飘过》、《寻找阳光》等文本中,采用的都是以情绪和意象为线索的结构形式,借助于风和夜、空站、阳光、疾病等意象和意识的流动,从深层次上表达了身居城市的“我”无家可归的焦灼,及人生的虚无感。在艺术方面,则是淡化讲述,让一个个意象,一系列的动作、感觉、潜意识纷至沓来,它们像一连串大幅度游移跃动的音符,构成了文本内在的律动。
  在《西洼里的童年》、《风动野苇洼》、《树上的童年》、《泥娃》等童年乡村系列中,阿慧借助情绪和意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漫不经心地捕捉生活的诗意,那里有泥土的清香、麦苗的油绿、小鸡们的欢快,以及玩打仗做英雄、爬树摘枣吃、偷捡树叶、勇打黄鼠狼、蚱蜢磕头求饶等童年零星的生活片段,鲜活又富有诗性。
  “田边总有大坷垃静静地躺着,褐黄的土地泛着金色的温暖,土坷垃的间歇里总是生长着野花和草,像它的花环和长发,我喜爱着我的土地妈妈,躺在上面的时候,那温软和踏实像血液一样游进身体的每一寸地方。”(《泥娃》)
  “我们哇哇地背着,声音传到教室每一个角落,每一条墙缝,又从墙缝撞出来,钻出门窗,随晨雾扯向村庄”。(《早课》)
  阿慧带着情绪和意象的文字,让我想起几米。几米让漫画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畅诗意的画面,散发出深情迷人的风采。不同的是,几米的图画充满都市感,而阿慧则迷失在乡野里,是分属城市和乡村的童话和寓言。
  几米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快乐,有幸福,也有寂寞和忧伤,但唯独没有丑恶。这是一个理想的,只会给人带来感动的世界。阿慧也创造了一个和她相匹配的世界,一个独立王国。在这个世界里,她创造了她和奶奶的村庄、她的西洼王国,她的羊来羊去和麻短麻长。从野苇洼到西洼王国,阿慧是出没于乡野的顽童,她对奶奶、小大大、四巧说话,对羊、驴、猫说话,对柿子树、柳树、花草、叶儿说话,对云、风、河说话,对夜,对太阳说话,对万物生灵说话,是孩童第一次见世界的惊喜,这个世界里,悲悲喜喜,喜喜悲悲,有快乐,有幸福,有丑恶,也有悲伤,但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弥漫着“和”与温情。
  作家梅洁在评点《西洼里的童年》时说:“孤独的奶孙两人并没有因失去城里的房子而沮丧,在旷远寂寥且埋着尸骨的乡野,善良的她们开始了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于是,心灵开始了新的放逐,生活随即也开始了别一种意义。我们见多了因政治放逐到农村后对凄楚和屈辱的书写,阿慧一反常规地在写欢乐,也许这是信仰清纯而神秘的力量吧。”
  但正像“情绪”和“意象”成就了所有新散文作者一样,这一对翅膀也让新散文作者面临何处突围的困境。一位“新散文运动”的倡导者,感叹于自己探索的“文路”被屡屡践踏、贱卖,无奈地调侃道:“即使是最优秀的范本,追随者的步伐也会陷入前人的脚印里——最后,走的人多了,便成了坑。”
  在这并不轻松的倜侃后,我们看到热闹的“新散文革命”背后难掩的悲怆。
  这是灵与欲的悲怆。因为,新散文要守的是灵魂,而变革则意味着要冲出书房,成为先锋和前卫。它们终究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对新散文来说,文本中蕴含的挥之不去的虚无氛围,以及那种轻盈飘逸后的无力和失重感,把新散文推进一个技术写作的胡同,我们已很难看到那种跃动着生命的激情,那种文笔清如水的文字。而且,正如王虹艳在《女性“新散文”与文体试验》中所言:“由于过分强调‘新感觉’,有的散文常常成为片段式的意象连缀,失去了散文话语运筹的完整性,而仅仅只是断简残章。如果失去了思想与情感力量的支撑,而只剩下语言的冒险,那么散文很容易就沦为言之无物的‘散话’,这便与散文文体创新的初衷背道而驰”。   
  世界失却了“统一性”,如叶芝那句著名的诗:“ 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昔日载道为文的书写者已成为退守书房的“孤独个人”,开始了文字世界的漂泊和漫游。在这条路上,即便是开现代主义小说“一代之先”的卡夫卡也难免孤独成一个人的呓语,去世前,曾强烈要求朋友让其在他死后把一生所有作品全部销毁。而被当代评论家们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以及“杰出的经典作家”的佩索阿,生前同卡夫卡一样也是一家公司职员,一生没离开过故乡,“除了深夜的独自幻想之外连里斯本以外的地方都很少去过”。他去逝后结集的《不安之书》或《惶然录》,是他曾经长时间散佚的作品,写出的几乎“全是片断,片断,片断”,而自称:“走过了,我笑。两面人,典型的,是我”的阿慧,自然仍要在历经一场场暗夜的冲突和挣扎后,带着诙谐、戏谑,笑意满颜地走在在阳光的路上。阿慧深深明白这一点。她说“人,在切断同母亲连脐带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是两个人的努力,死是一个人的路程。夜,更像一个硕大的子宫,我的游弋没有尽头。”
  愿孤独中游弋的阿慧,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