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散文作家向雷蒙德·卡佛学习些什么?(王克楠)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1、学习他用普通的语言写好普通的事物。

     这其实是一个高度,一般的写者喜欢奇崛的语言,认为那样的语言会有一点“陌生感”,其实,陌生过分了,就显得不真实了。比如《西游记》一看就是虚构的,是为了娱乐的,至于里面的所谓的“主题思想”是后代人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编排出来的。怎样写好普通的事物,还是需要——发现。一个作家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比什么都重要。不敏锐的人,就是生活的大锤砸到你脑袋上了,你也不会有感觉。敏锐的人,总会及时把普通生活的物象的“意义”及时进入自己的写作仓库,并且发酵形成一个“艺术宫殿”。在这里,必须说明,“意义”不是作者给自己的作品安装一个光明的尾巴,不是硬性的光明,其实,写黑暗,写到黑暗到了暗无天日,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意义”。卡佛的老师加德纳说,“宁可使用那些普通词汇也不要使用‘貌似富有诗意的’词汇,要认识到言简意赅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导很是受益的。

     雷蒙德·卡佛比较注意生活中的被人欺负小人物,如女招待、推销员、清洁工、修理工等,这些小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很贫困尴尬。美国竟然有贫困人群,会激发很多人的阅读欲望。雷蒙德·卡佛的笔下人物失败者居多,酒鬼和失业者,这样的人物身上往往有“表达的意义”。还是以他的《大教堂》为例子吧,说了些什么呢?主人公的妻子多年来与一位盲人朋友保持联系。一次,盲人朋友终于要来拜访这对夫妇,妻子兴致勃勃,主人公却非但不激动,反而竭力克制自己毫无理由的敌意和鄙夷,因此,就出现了一个“谜团”,为什么会这样呢?雷蒙德·卡佛是一个善于营造谜团的人,谜团里面藏着意义。《大教堂》结尾,主人公在闭着眼睛和盲人一起画画的过程中,绷紧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当然这是短篇小说,散文的写法必须是第一人称的,是在场的,但是“留下谜团,让读者去猜”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值得注意的是,雷蒙德·卡佛小说里的“矛盾”并不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雷蒙德·卡佛不善于营造光明的尾巴。

    雷蒙德·卡佛写的是小说,难道中国的散文作家就不能吸取营养了吗?完全可以的。比如取材,我们可以拒绝假大空的题材,可以拒绝遵命主义文学,可以尝试描写绝望,可以尝试用散文的笔法写生活里的小人物等。雷蒙德·卡佛小说取材于生活的真实,不是魔幻的。好的小说有独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的,好的散文难道就没有吗?可是,无奈的是,我们每天在网络和报刊上看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表达,那种对虚伪的真善美的歌颂,那种对大人物的敬仰,而生活的小人物,那些志愿军战士的命运呢?那些抗战老兵的命运呢?那些普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命运呢?(历史事件的真实往往得到的是政治家的曲解),我们的眼睛已经习惯了平庸,再加上一些御用的评论家的推波助澜,独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就更加不容易生根发芽了。

2、学习他善于营造自己的语境

     每个伟大的作家都有的独特的语境,卡夫卡是对现代化的恐惧,赫坦.米勒是对极权统治的恐惧,雷蒙德·卡佛的语境是什么呢?答:在平静中绝望。为啥这样说呢?这要从雷蒙德·卡佛20岁以后的生活说起,繁重的体力劳动,很低的收入,酗酒的父亲,自己需要抚孩子等,这一切的生活的压力形成了另类的“意义”。生活的压力没有压垮他,他坚信多做正确的事情,会好起来的。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绝望的时候,不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民族和国家,我们从鲁迅先生的《呐喊》《野草》以及一系列的杂文里,可以读出深深的绝望。多数人绝望只能绝望,少数人才经由绝望达成精神上的自我,鲁迅先生是完成了这个过程的,他甚至从陕北的红军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的魅力在于可以引导读者进入他的小说的语境,让读者参与到他的作品中去,为他的主人公着急上火,甚至焦虑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为啥这样傻啊?通过读雷蒙德·卡佛的小说,读者会顿悟到自己很聪明或者很笨。雷蒙德·卡佛写小说的时候,不见得想到了讽刺和批判,但是肯定想到了救赎,如果没有救赎,文学是没有存在价值的。美国是一个重视精英阶层的社会,平民社会容易受到忽视,偏偏这个“忽视”玉成了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因为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只是写平民阶层的现实生活的——这样的写作会给主流社会以冲击和引起不喜欢。正如我们中国的作家如果写到了下岗职工死了,写到为了孩子上学去卖血了,写了精神病人无法得到社会的安置,写到白血病人只能得到社会的捐款,写到偏远山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写到妓女卖淫是为了家乡小学校的建设......主流社会的评论家们看到,总是觉得不顺眼,以为是暴露了“黑暗面”了,其实,不是暴露,而是表达。一个社会的“光明”需要表达,黑暗更需要表达,不断地改革黑暗,社会不是进步了吗?鲁迅先生的小说和当时的主旋律一致了吗?没有,但是谁说他的小说没有价值呢?

    不重视修饰而重视“故事”,是雷蒙德·卡佛的小说的一个特点,表达“温和的心声”是他的小说的境界。他总是平凡些,再平凡些————恐怕是他的追求。一个作品平凡到了极点的时候,就开始伟大了。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是专门找人性痛处的,于是给读者以极大的压力(这是有必要的),他的小说非常相信读者的想象力,不去详细地描述生活,而是大跨度地时间跳跃,让读者去思考而不是代替读者的思索。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里没有现成的观点和概念,一切是具体的,是可以用“五感”感受得到的,有的时候像是流水账,但是这样的流水账也是精彩的流水账。因此中国的作家苏童就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启发就是——流水账,一般的流水是往低处流的,而卡佛的小说里流水账是往高处流的。

    雷蒙德·卡佛写的是小说,难道中国的散文作家就不能吸取营养了吗?完全可以的。比如救赎,我们写散文为了什么?为了好玩么?为了抒发一些唯美的无病呻吟的情怀吗?为了给没有文化的旅游增加一点记录吗?当然都是可以的,但是散文归根到底还是要想想能为民族救赎什么?对当下的现实揭示一些什么?能给活在低处的人群启发一些什么和慰籍一些什么?想象鲁迅先生终生对国民性的揭露和批判,不就是明白了吗?、

3、我们从他的诗歌里得到了些什么?

    雷蒙德·卡佛的诗歌一般不用特别夸张的词汇,不用夸张的意象,而是明白如话(白话)。如他的诗歌《欣悦 》里面就有神秘的气息,他用了“两个男孩走来”走来的意象,这个普通的意象,竟然具备的瞬间之美,“死亡、壮志雄心,乃至爱/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他的诗歌《鱼漂》写了一种生活状态——钓鱼的状态,关键是,里面的背景是亲情。雷蒙德·卡佛的诗歌是渴望温暖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瞬间。雷蒙德·卡佛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人,在《最美好的时光》中歌颂了普通的时光,热爱早晨,热爱中午,热爱晚上。《今天早晨》是一首长诗,虽然长,依然没有那么多的枝蔓,明白如话,却有着意义的解读,“我开始在思绪中倘佯。我必须控制住自己,才能让我看到我想要观看的事物。”“我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环境,那些/我为了生活下去而粗暴地对待过的事物”,雷蒙德·卡佛是一个尊重正在进行的生活的人,对解读当下的生活具有热情。

    雷蒙德·卡佛是一个把文本简约到了极点的作家,像鲁迅先生那样,极力把可有可无的形容词和枝蔓全部删掉,只剩下了最主要的东西。是不是可以把极简主义当作修辞手法呢?否,实际是“冰山现象”,大部分的生活的压抑在冰山的下面,是不言而喻的。极简主义是世界观,不只是修辞方法。李敬泽先生对卡佛的“极简主义”表达是到位的,“在人的生命中,在真实的生活处境中,是存在着巨大的沉默的。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伤痛,只好放到沉默里。”

    雷蒙德·卡佛写的是小说和诗歌,难道中国的散文作家就不能吸取营养了吗?完全可以的。比如散文语言,完全可以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东西,尽量和口语靠拢,尽量不给读者增加阅读障碍。写散文,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不要动不动就扬撒1万字,或者几万字的长散文。不要相信读者是无能的,要调动读者进入自己的语境,相信读者会用读者的生活经验弥补一些你的散文文本里省略的东西的,如今的年代生活是快节奏的,写短很好,对受到读者的认可更有好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