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谱写在洞庭湖边的心灵史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谱写在洞庭湖边的心灵史
  ──读张灵均的散文
  ◇贺颖
  北方的隆冬,一如往昔的深寒,而此季的冷,在这传说中的诡异年份,更凸显着难以言传的丰盈与繁复。而在这样的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下,有缘走进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走近一个写作者的心灵与精神深处,无疑令这忙乱匆促的年终岁尾,具有了格外隽永的质地,更凭添了关于语言、艺术、灵魂,或者关乎人类文明的若干索忆。认真读过张灵均散文的读者,大约都会有这样的通感,他的作品不是简单的个体情绪抑或情感的组合,而是在一个又一个故事性极强的叙述中,满怀对时代、对世界甚或对整个人类精神的心灵关照,在看见、表达与思考中,完成了一个生命对自己生存世界的精神在场,于散文写作而言,这几乎是一种最智慧也最深刻的、同样是最纯粹也最难抵达的艺术修为。
  越是深入地阅读越是认定,这显然是一场场沿水而行的灵魂返乡,作者写湖泽,写江河都是在写水,写风、写雨,写河流,写鱼,写“鬼怪”,写灵烟袅袅的葬事,写城市,写情绪或酒醉,写日落日出的欣喜,日益恶化的环境,人类无止的欲望,亲情,偶见的瓦片,星空夜晚,杯中的茶,写光,都是在写水。光和水一样,有着净化世界的品质,写时刻流转于我们躯体中的血,血浓于水却终究就是水的哲意,写一切都是在写水,都是对水的N种解读的方式,都是一座座矗立在时间之上的“水的纪念碑”。自小在洞庭湖畔,“身近长江”,生于斯,长于斯,洞庭湖的千年灵魄,长江水的万古奔涌,赋予了作者一颗洞晓神秘、认知宇宙的奇幻之心,他的眼中心内,时时有水的充盈、涌动、有水的曼妙与野心,有水的可解与不可解,有引发的旷古悠思,有曾经的缺失,有此际的在场,而这浩浩汤汤地对水的不倦书写,其实不正是对千万年逐水而居的先民、对今天此际的我们,对人类的灵魂源头,最为深沉地抵达与回返吗?——引作者之语:“《诗经》的起句告诉我们:祖先的美好生活从水边开始,并浸染了人生的向往与感恩。”地球上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神秘的是,人类身体的结构中百分之七十也是水,那么每一次对水的深入,不都是一次刻骨的乡愁,不都是一次次灵魂的返乡吗。水养育我们的肉体,更喂养我们的灵魂,即便是散文式的优美与雅致,也丝毫不能掩饰,一个逐水而生逐水而长的心灵,其心魂不可遏止的炽烈与浩荡——水是生命远古的源头,是生命最原初的道场,母体中是水给予了我们最早的世界,更是与今天的我们每一秒的呼吸皆息息相系的,也因此,必然注定了人类世世代代与水的生生无息。
  “解读一条河流就是解读人类的文明史”,而解读一个人的作品,便是解读一个人的心灵史。八百里洞庭云烟浩淼,仙履踏行,在这史称“云梦泽”的“神仙洞府”,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日夜宣讲着浩渺烟波的过往,以及那些过往中的欢乐与喜忧,哪怕在最云淡风轻的沉默中,哪一秒的风起水波,不伏动着时间流过时的律动。而作者仿佛就化作这水的灵魄,以一个生命在水岸的成长,昭示着一个与水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的心灵史。作者丝毫不刻意掌控精神之水在自我灵魂中的流动,或激流奔涌,或安然静谧,或汩汩而前,或深如神潭,皆任由之,唯只听凭于这样神秘的流转,仿佛一个水岸的人,只听凭眼前的水,将自己的影子拉扯、合围、荡远再拉近。“我沉湎在水边,宁愿被水充盈,又被水放逐。”“当一轮血红的落日从西天向它倾泻着浓重的金辉,凝然不动,却气势万钧。这是一条远古时代的大江,时光在这里是不动的,从来没有在它身旁流动过”。那些曾经的名字与面孔,在作者的笔下,既精密又简单,既铺陈开去,又被时间之水重重包围,成为作者对过往、对此刻,甚至于对未来的、一场场灵魂的缅怀,这同样是神秘的,是秘而不宣的一种惊心之美,是颠覆时间与水的概念的、与自然的奇妙斡旋。《诗经》里说:江之水矣,不可方思。大意在说江水大泽的浩荡宽阔,游过去是不可能的,绕过去更不可能。而作者以自己非凡的心灵之思,不止泅渡了自然中的水域湖泽,更自在神秘地穿行于宇宙万物之间,有若洞庭湖中那条神鱼,而此刻的自然宇宙,都仿佛成了一方无边大泽,一任作者自在游弋,穿行往来。
  “水是大地的血”,而水又何尝不是人类的血脉与呼吸。而水最是的,其实是故乡,于作者是,于整个人类亦是。对水有多少种解读,就是对故乡有多少种潜回,就是对灵魂多少种追索与溯源。生命立于世界之中,红尘之内,而却是这一场场沿水而上的向心魂内部的回返,成就了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精神关照。在历经了作者以无限深邃缤纷地方式,对水进行的解读之后,在《河流的纪念碑》中,作者如一位远足归来的游仙,再也不想按捺心口舌尖的激情与痛楚,索性以全然诗意轰响的笔触,拉开语言的帷幕,直抵一路之中累累积存的水的诗意与伤口:“河岸是河流的两片嘴唇,而河床自然成了舌根。那么,流水无疑就是河流生动的语言了。”“在这里,河流产生的波浪成了提琴,而奏出的声音便是抒情音乐。如果把河流给予我们的教益汇聚起来,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诗人。”当诗意尚在我们的眼里唇边回味,旋即作者将水的伤口毫不掩饰地撕开,呈于世人:“尽管我们生活在洞庭湖流域,却活生生的渴死了一条叫沉沙港的河流。不!不止一条,几乎可以说是垸内的所有的河流。她们完全属于非正常死亡。先前的农场水网交织,渔歌互答的洞庭水乡,到而今只能在记忆里还原,在文学作品里去想象了。小河缺水,大河就干。道理很浅显,可悲剧还在上演!曾经的黄金水道──湘江,早已经不通航了。”“如果洞庭湖干了,长江中下游缺水,偌大的江汉平原立马遭旱,且无水可调,其后果可以想象。断然不是我危言耸听。”这一声声呼号,犹如天问,犹如电闪历历,在人们的心头轰响,像托马斯曼说的那种美和痛一样,都让人刻骨铭心!
  在写作中,作者以自己神秘的心灵,面对同样的神秘的自然万物,给予了惊天地泣古今的刻骨关照,面对那些由思考而衍生来的万千思绪,没有怆然与涕下,却有着对天地悠悠的遥念与追索,像一首渐进的交响,在水上升起,从故乡拉起的帷幕,抵达精神与世界之源,将一个动人心魄的主题,反复奏响,读来久久萦绕心弦。这里有作者心之所动心之所系的“神秘物质”,以及这片土地上“这个村庄的血脉里”“秘而不宣”的存在与时间。——“人不交流和沟通就会孤独,村庄也一样,渴望与天地沟通,与自然协调,与山水、动物、植物进行对话和交流。我渴望与村庄敝开心屏的深入长谈。……我没有像砖石木头一样执拗地融化在村庄里,万般缱绻地偎依山水,以迎合的姿态,顺应、吸纳村庄,像阳光雨水一样从不厌倦。要知道村庄已经从自然中获得了血肉、体温和脉搏,而我是想从中获得思想、灵魂和生命。”而作者这般的追随,有如荷尔德诗句中所言:我的琴弦追随他!我的欢歌,我的喜悦与他同在,如清泉沿着小溪一路流淌。
  “有人说,宇宙是心灵的放大,人是微缩的宇宙。还有人说,世界是意志的表象。那么,人与长江,是否都是神秘的生命意志,外化于大地的具象?”这样的话,让人在想起马克思的“世界是人类心灵的对象化”的同时,又想起纪伯伦的“如果银河不在我心里,我又如何能知道并看见它呢?”———“寻访长江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也许正是由于人要避开比不轻松更甚的苦难。所以,人类就有了追求!正是在这片沉埋着无数航者骸骨的江岸滩涂上,野菊花依旧大片大片地开着,宛如一座座金黄的坟冢。或许,每朵野菊都是一个亡魂,仰望着星空。”“就像我无法释怀的故乡一样,我对水穷其所能也无法破译。如同梦的幻影是重生的,也是不死的。而水是梦的一种起源方式。而这种方式,又源于我对故乡的本能反映。”正是作者这样与世界的“心灵对象化”,才能在书写水时,成全了对心灵的书写,才能在书写心灵的时候,抵达了对世界对宇宙的描画。
  作者将自己的灵思,幻化成一条返乡的鱼,顺着中年的河口,青年的河床,少年的河道,回返童年的水面,那些从不曾远离我们生命的丝丝缕缕的时间碎片,仿佛水面上被反复撕扯又重新组合的影子,让我们如何能不身陷其境,不为之思考,追索,动容:“我独自走近水,亲近水,感悟水。水有没有看见我?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被流水、被浪花撕裂、掏碎,我的影子又奇迹般聚集、组合、拚凑、还原,很快又被撕裂、掏碎,而每一次出来形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影子到底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另一个自己?影子对于人,又有什么寓意,抑或是一个隐喻。”顺由作者所指出的路径,我们似乎也化作一尾尾游鱼,并与作者一路,游过这个被霍金称为“永远处于令人惊奇而又困惑的世界”之中……
  渊薮──《诗经》中解为水草茂盛的水泽,人和事物聚集的地方。而洞庭湖的水气,长江水的浩涌,就这样至始至终蕴涵于作者的字句内外,温润,神秘而深情,每每读过,时间存在,眼前过往,灵魂宇宙,爱念思索,一切弥散着水温的人和事件,无不令人沉浸,如有湖边醉饮,醉而忘归。“独坐其中,领受着天象昭示的宇宙本相。每一朵浪花溅起生命的光芒穿透黑暗,在这种清明的光芒中,获取生命由此到彼抵达化境的密码。”仰向苍天,作者对宇宙的万事万物,无不时刻充满感怀与感恩与叹美,恰似荷尔德林面对古希腊星林璀璨的哲思先贤、众山海洋所发出的又重浩叹:何处是你的爱琴海,你的奥林匹亚?我们怎么能猜透你这位神灵,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一切?
  不能不感佩作者情怀的深广与高远,感佩字句间尽显语言、心思的细腻与优美,而最为隽永的,是作者全部的心灵结构,几乎须臾涌流着水的精神气质,绝大部分作品,几乎都在一种纯然的写作气场中完成,无数关乎生命与世界,灵魂及宇宙的主题,如水流动,鱼贯而生,将一个洞庭湖岸出生、成长的生命全部轨迹,都交予了和每个生命息息相系的水。此刻,在散文的叙事性与反叙事性之外,无疑作者为散文创作,为文学中的艺术审美,开辟了一处美妙的新世界,在这里,传统散文创作中的叙事性与反叙事性,仿佛都已不再值得人们乐此不疲地思来想去,这样一场从生命出发,沿生命之水,世间之水,直至灵魂之水而上的毕生回返,这样从乡愁出发,抵达更深的乡愁———犹如18世纪,德国诗人诺瓦利斯唱出了“毕生都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失落的家园”,这样一场场贯穿毕生的灵魂的还乡,泛着宗教般的光,为文学或艺术所贡献的,不止是作为文学艺术本身的力量,更是一个自觉、勇敢而智慧的生命,为这个神秘奇幻的世界,所谱写的无比虔诚的心灵史。
(评论原题为《心灵史:在散文的叙事性与反叙事性之外》已发《文学界·文学风》2013年02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