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是写作的厚土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日常生活是写作的厚土
——访青年作家朱子青
记者:车夫
近日,新疆青年作家朱子青的散文作品集《小世界》由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散文集与作者十年前的《我深爱的这片土地》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拿作者本人的话来说:“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厚土,人的情态及与世界的关系空间是无穷无尽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异变,这是等待作家去开掘的最大厚土,作家只有求新求异,才不止于原地踏步,不至于跳集体操!”而朱子青的《小世界》正是以日常的、瞬间的、片断的、私密性的、小我的思想情感为述叙中心,表现了当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的生存处境、精神状态以及与世界的关系,赋予了散文写作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朱子青的作品先后被《天涯》散文新锐榜、《美文》散文新势力、《作品》作家现在时等杂志重点栏目进行了推荐,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本报记者对作家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1、子青好,看到你的新书《小世界》,十分喜欢,您能简要谈谈这本散文集吗?
谢谢,这本散文集是原散文丛书中的一本,由原散文写作的倡导者、《小品文选刊》的主编黄海先生策划选编的,有山西、河北、陕西、四川、安徽、新疆等十位作家的作品,原散文的写作的定位是在场、原生、独特、非判断几个特点。在大多数人看来,出一本散文集是一件看起来十分荒谬的事,有朋友常常问我,出一本散文集能赚多少钱,有小说好看吗?有什么必要出一本散文集子呢?十年前,我写过出过一本散文集《我深爱的这片土地》,如果那时候出一本集子的有一点虚荣心,但十年后这本集子《小世界》决没有这个意思,《小世界》的自序里我明确提出解放当下的散文写作,从理论上提出了对文学本质的重新认识,并试图尝试突破传统以及当前写作的困顿,带来一些新异的变化,也许正是出于这一想法,才萌动出这个集子的。
2、你能谈谈你的文学观或散文观吗?
我觉的散文的根还是在于个体生命的体验,是文字中那个人的鲜活的情感思想,以及人的精神状态,存在的无限的可能性。当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都是一种艺术。比如武术中我们强调攻和守,而在文学中我们强调思想与情感,强调人物形象,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发现,这本散文集中的文章题目全是人的常态情绪,如怅惘、羞涩、沉重、悲哀、紧张、激愤……是的,我就是想写人的瞬间的、片段的、日常的情绪,日常生活是写作的厚土,只有将人的思想情绪凝固在文字中,并以阅读的方式让它再现,进而体现一个人曾经存现的意义,正如一首老歌,每每听到就能使人体验到曾经的那个年代,当时自己的精神状态或情绪。
3、我注意到你的散文更具个人性,你如何看待个人性?
其实用私密性比个人性更贴切一些,因为越是私密的越具有不可复制的价值,我喜欢历史上那些无名氏的日记、信笺、悼辞、卦爻,我觉得那才是一个人最为真实的部分,才是人类历史以及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想想当一个人、一个时代过去了,我们从人文角度去思索时,正是这些带有生命体温、带有浓烈的情绪变化、带有私生活性质的人生瞬间、片断让我们确认了这个人存在的真实,印证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4、你写作的动因是什么,面对散文的重复与平板状态,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文学写作是一种心灵的需要,一种生存缓冲,一种修养,一种生活习惯,或者文化担当。确实当前的散文写作重复太多,谁都能写一两篇散文,艺术追求的应该是异,而不是同,所以我特别强调散文的个人思情的倾向性,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力量与个体存在的表征,是文字前进的一种内在动力,是艺术力量的源泉。正如一杯水,我们要喝到口,就需要倾斜杯子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散文写作中要尽量意象、情感、让你的词语奔跑起来,有着生命的动感;让你的思想尖锐起来,极端起来,有着向前的势力。我喜欢那些夸张的、变形的、扭曲的、怪诞的、荒寂的、滑稽的表现形式,它正起到这样的强化作用,它使散文的意象(我认为散文的情绪意象要比传统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文学的意义)与底蕴有了强大的征服与感受力,使读者与作者同样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慰籍。
5、你散文中确实没有大题材,或统一的地域性的题材,大多是日常最为普通的情感片段,你认为这有价值吗?
地域性大约更多是一种文化领域的问题,文学不应该局限于地域。《小世界》中的这些情感片段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着笔于城市生活中的人在当下的生存处境,这大约就是价值的体现。优秀的作家总是能从细小的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人、关照人性,我不大相信那些期待大事件的作家,以及巧构故事的作家,这对于散文而言也许是噩梦。生活中每一个有价值的片断从来不是独立的,它与许多有意义、没意义、或轻或重的生命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学或者艺术意义上,散文并不是日常生活片断的原始记录,而是有意味与审美情趣的艺术片断。瞬间的触动与情绪、感受形成的过程本身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空间,正是这个被散文作家赋予其美学意义的思想情感空间,才成为有价值的艺术片断、艺术作品。
6、在采访你之前,我读过你的中篇小说《罗布泊最后的男人》,还有《天涯》杂志散文新锐榜、《美文》杂志散文新势力栏目推荐你的几组散文,感到你的文字中弥漫着一种沉重的宿命感和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我不知道我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您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你认为这是你最好的作品吗?
《罗》有的读者说好,有的看了说缺少行动。我认为现代文学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它在表现方式上对人的心理状态的描摹、情感的表现是许多现代传媒所无法表现的,摄相机无法透视、直观地透视人的心理活动,而文字在这方面是超越性的,所以这篇小说心理描写多于人物行动。我企图表现人类生存的大命运,人类本性中的善与美、以及恶、以及生存的现实处境。至于悲观,我想是这样的,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精神的荒芜、心灵结构的失序都是让我感到悲观的。《罗》写成七八年来未能发表,2009年广东《作品》杂志却在作家现在时栏目重点进行了推荐,这无疑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至于几组散文,也是我新散文观的一种尝试。
7、对您影响最深的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我想应该是曹雪芹和《红楼梦》。16岁前,我不知道文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初中毕业后,假期无意在邻居家看到了被撕扯不全的《红楼梦》,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起来,为其中的美而着了迷,首先是语言美,我能背诵那些诗词歌赋;其次是人物情感的写实,让我年轻的心感动不已。此前爱读《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三国》、《西游记》等故事性较强的东西,但均不知是文学,那时生活贫困,也看不上电视,没有什么艺术的启蒙与熏陶,但《红楼梦》让我懂得了这些并开始学习创作,后来又读了好几遍,包括《金瓶梅》,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那种博大的思想,包括常识,都是我们现在很多作家所无法企及的,至今我仍仰望《红楼梦》。外国作家的作品也读过一些,如卡夫卡、萨特、乔伊斯、伍尔芙等。
8、您认为影响文学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文学已回归到了本位,不再过多地承担其它学科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作用,它更多的是关注人自身的精神状态,文学繁荣的因素也许很多,如经济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但总的有一个印象:即一个时代生存环境的好坏,思想解放的程度,我要强调的是文学的繁荣并不是文学的高度,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思想较开放,生存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物质的丰富,人的思想相对较自由,加上传媒方式多,尤其是网络,让每一个人独立发表自己观点和思想成为可能,每一个博客,每一个论坛、社区都极大地解放着人自身,都缓解着人的生存紧张和焦虑,散文、小说、诗歌的产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多,我觉得当下就是文学繁荣的时代,但现在的文学主要缺少质感与气度。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9、我在《小世界》里读到《致父亲》、《有一天你们总会回来的》两篇散文,发现了你有两个故乡,在两个故乡之间您有怎样的情感皈依?两个故乡的存在,会给您有更多的归属感还是分离感?
我生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十八岁后到新疆生活也十多年了,这是地理位置的两个故乡,黄土高原有父母以及山水土地的骨肉情感,新疆给了我精神以及信仰,这是两种文化的区别,两种情感的矛盾,这两个都是我的故乡,这两个故乡一直撕扯着我,像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心里历程,具体到内心感受可能更复杂,不仅仅是分离与归属这样简单,因为这里面有生存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有情感甚至信仰的膻变。
10、你最近还有什么新的作品没有?
因为在企业工作,写作是业余的,是下班之后的事,四年前我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抑郁——最后的村庄》,陆续发表过一些章节,一直在修改,至今未能出版。去年完成了一部环保题材的童话作品《小天使环保之旅》,因为工作较忙,未完成校改。另外,《小世界》出版的只是原稿的三分之一,希望再有可能的情况下出版其它部分。创作是需要坚持风格,但也有必要作一些形式的调整,目前主要是写一些中短篇小说,但《小世界》的风格的散文偶尔还坚持写一点。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要把生活搞好。
作者简介:
朱子青男,汉族,1974年5月生。曾在《天涯》《青年文学》《芳草》《作品》《山花》《西部》《边疆文学》《绿洲》《黄河文学》《延河》《青年作家》《野草》《南方文学》《回族文学》《佛山文艺》《小品文选刊》《美文》《诗选刊》《散文世界》《辽河》《太湖》《文学与人生》《手稿》《金山》《牡丹》《文艺报》《钱江晚报》《江南晚报》《新快报》《北京青年报》《兰州晨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等国内多类报刊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童话、散文、诗歌作品近百万字,出版散文集《我深爱的这片土地》《小世界》。有长篇小说《抑郁——最后的村庄》,童话作品集《小天使环保之旅》等作品。新疆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现居乌鲁木齐。
——本访谈原载《巴音郭楞日报》
——访青年作家朱子青
记者:车夫
近日,新疆青年作家朱子青的散文作品集《小世界》由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散文集与作者十年前的《我深爱的这片土地》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拿作者本人的话来说:“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厚土,人的情态及与世界的关系空间是无穷无尽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异变,这是等待作家去开掘的最大厚土,作家只有求新求异,才不止于原地踏步,不至于跳集体操!”而朱子青的《小世界》正是以日常的、瞬间的、片断的、私密性的、小我的思想情感为述叙中心,表现了当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的生存处境、精神状态以及与世界的关系,赋予了散文写作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朱子青的作品先后被《天涯》散文新锐榜、《美文》散文新势力、《作品》作家现在时等杂志重点栏目进行了推荐,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本报记者对作家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1、子青好,看到你的新书《小世界》,十分喜欢,您能简要谈谈这本散文集吗?
谢谢,这本散文集是原散文丛书中的一本,由原散文写作的倡导者、《小品文选刊》的主编黄海先生策划选编的,有山西、河北、陕西、四川、安徽、新疆等十位作家的作品,原散文的写作的定位是在场、原生、独特、非判断几个特点。在大多数人看来,出一本散文集是一件看起来十分荒谬的事,有朋友常常问我,出一本散文集能赚多少钱,有小说好看吗?有什么必要出一本散文集子呢?十年前,我写过出过一本散文集《我深爱的这片土地》,如果那时候出一本集子的有一点虚荣心,但十年后这本集子《小世界》决没有这个意思,《小世界》的自序里我明确提出解放当下的散文写作,从理论上提出了对文学本质的重新认识,并试图尝试突破传统以及当前写作的困顿,带来一些新异的变化,也许正是出于这一想法,才萌动出这个集子的。
2、你能谈谈你的文学观或散文观吗?
我觉的散文的根还是在于个体生命的体验,是文字中那个人的鲜活的情感思想,以及人的精神状态,存在的无限的可能性。当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都是一种艺术。比如武术中我们强调攻和守,而在文学中我们强调思想与情感,强调人物形象,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发现,这本散文集中的文章题目全是人的常态情绪,如怅惘、羞涩、沉重、悲哀、紧张、激愤……是的,我就是想写人的瞬间的、片段的、日常的情绪,日常生活是写作的厚土,只有将人的思想情绪凝固在文字中,并以阅读的方式让它再现,进而体现一个人曾经存现的意义,正如一首老歌,每每听到就能使人体验到曾经的那个年代,当时自己的精神状态或情绪。
3、我注意到你的散文更具个人性,你如何看待个人性?
其实用私密性比个人性更贴切一些,因为越是私密的越具有不可复制的价值,我喜欢历史上那些无名氏的日记、信笺、悼辞、卦爻,我觉得那才是一个人最为真实的部分,才是人类历史以及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想想当一个人、一个时代过去了,我们从人文角度去思索时,正是这些带有生命体温、带有浓烈的情绪变化、带有私生活性质的人生瞬间、片断让我们确认了这个人存在的真实,印证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4、你写作的动因是什么,面对散文的重复与平板状态,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文学写作是一种心灵的需要,一种生存缓冲,一种修养,一种生活习惯,或者文化担当。确实当前的散文写作重复太多,谁都能写一两篇散文,艺术追求的应该是异,而不是同,所以我特别强调散文的个人思情的倾向性,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力量与个体存在的表征,是文字前进的一种内在动力,是艺术力量的源泉。正如一杯水,我们要喝到口,就需要倾斜杯子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散文写作中要尽量意象、情感、让你的词语奔跑起来,有着生命的动感;让你的思想尖锐起来,极端起来,有着向前的势力。我喜欢那些夸张的、变形的、扭曲的、怪诞的、荒寂的、滑稽的表现形式,它正起到这样的强化作用,它使散文的意象(我认为散文的情绪意象要比传统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文学的意义)与底蕴有了强大的征服与感受力,使读者与作者同样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慰籍。
5、你散文中确实没有大题材,或统一的地域性的题材,大多是日常最为普通的情感片段,你认为这有价值吗?
地域性大约更多是一种文化领域的问题,文学不应该局限于地域。《小世界》中的这些情感片段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着笔于城市生活中的人在当下的生存处境,这大约就是价值的体现。优秀的作家总是能从细小的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人、关照人性,我不大相信那些期待大事件的作家,以及巧构故事的作家,这对于散文而言也许是噩梦。生活中每一个有价值的片断从来不是独立的,它与许多有意义、没意义、或轻或重的生命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学或者艺术意义上,散文并不是日常生活片断的原始记录,而是有意味与审美情趣的艺术片断。瞬间的触动与情绪、感受形成的过程本身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空间,正是这个被散文作家赋予其美学意义的思想情感空间,才成为有价值的艺术片断、艺术作品。
6、在采访你之前,我读过你的中篇小说《罗布泊最后的男人》,还有《天涯》杂志散文新锐榜、《美文》杂志散文新势力栏目推荐你的几组散文,感到你的文字中弥漫着一种沉重的宿命感和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我不知道我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您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你认为这是你最好的作品吗?
《罗》有的读者说好,有的看了说缺少行动。我认为现代文学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它在表现方式上对人的心理状态的描摹、情感的表现是许多现代传媒所无法表现的,摄相机无法透视、直观地透视人的心理活动,而文字在这方面是超越性的,所以这篇小说心理描写多于人物行动。我企图表现人类生存的大命运,人类本性中的善与美、以及恶、以及生存的现实处境。至于悲观,我想是这样的,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精神的荒芜、心灵结构的失序都是让我感到悲观的。《罗》写成七八年来未能发表,2009年广东《作品》杂志却在作家现在时栏目重点进行了推荐,这无疑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至于几组散文,也是我新散文观的一种尝试。
7、对您影响最深的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我想应该是曹雪芹和《红楼梦》。16岁前,我不知道文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初中毕业后,假期无意在邻居家看到了被撕扯不全的《红楼梦》,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起来,为其中的美而着了迷,首先是语言美,我能背诵那些诗词歌赋;其次是人物情感的写实,让我年轻的心感动不已。此前爱读《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三国》、《西游记》等故事性较强的东西,但均不知是文学,那时生活贫困,也看不上电视,没有什么艺术的启蒙与熏陶,但《红楼梦》让我懂得了这些并开始学习创作,后来又读了好几遍,包括《金瓶梅》,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那种博大的思想,包括常识,都是我们现在很多作家所无法企及的,至今我仍仰望《红楼梦》。外国作家的作品也读过一些,如卡夫卡、萨特、乔伊斯、伍尔芙等。
8、您认为影响文学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文学已回归到了本位,不再过多地承担其它学科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作用,它更多的是关注人自身的精神状态,文学繁荣的因素也许很多,如经济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但总的有一个印象:即一个时代生存环境的好坏,思想解放的程度,我要强调的是文学的繁荣并不是文学的高度,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思想较开放,生存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物质的丰富,人的思想相对较自由,加上传媒方式多,尤其是网络,让每一个人独立发表自己观点和思想成为可能,每一个博客,每一个论坛、社区都极大地解放着人自身,都缓解着人的生存紧张和焦虑,散文、小说、诗歌的产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多,我觉得当下就是文学繁荣的时代,但现在的文学主要缺少质感与气度。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9、我在《小世界》里读到《致父亲》、《有一天你们总会回来的》两篇散文,发现了你有两个故乡,在两个故乡之间您有怎样的情感皈依?两个故乡的存在,会给您有更多的归属感还是分离感?
我生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十八岁后到新疆生活也十多年了,这是地理位置的两个故乡,黄土高原有父母以及山水土地的骨肉情感,新疆给了我精神以及信仰,这是两种文化的区别,两种情感的矛盾,这两个都是我的故乡,这两个故乡一直撕扯着我,像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心里历程,具体到内心感受可能更复杂,不仅仅是分离与归属这样简单,因为这里面有生存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有情感甚至信仰的膻变。
10、你最近还有什么新的作品没有?
因为在企业工作,写作是业余的,是下班之后的事,四年前我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抑郁——最后的村庄》,陆续发表过一些章节,一直在修改,至今未能出版。去年完成了一部环保题材的童话作品《小天使环保之旅》,因为工作较忙,未完成校改。另外,《小世界》出版的只是原稿的三分之一,希望再有可能的情况下出版其它部分。创作是需要坚持风格,但也有必要作一些形式的调整,目前主要是写一些中短篇小说,但《小世界》的风格的散文偶尔还坚持写一点。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要把生活搞好。
作者简介:
朱子青男,汉族,1974年5月生。曾在《天涯》《青年文学》《芳草》《作品》《山花》《西部》《边疆文学》《绿洲》《黄河文学》《延河》《青年作家》《野草》《南方文学》《回族文学》《佛山文艺》《小品文选刊》《美文》《诗选刊》《散文世界》《辽河》《太湖》《文学与人生》《手稿》《金山》《牡丹》《文艺报》《钱江晚报》《江南晚报》《新快报》《北京青年报》《兰州晨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等国内多类报刊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童话、散文、诗歌作品近百万字,出版散文集《我深爱的这片土地》《小世界》。有长篇小说《抑郁——最后的村庄》,童话作品集《小天使环保之旅》等作品。新疆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现居乌鲁木齐。
——本访谈原载《巴音郭楞日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