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二十四篇:窦宪君散文小评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说明一下:严格意义上,我这是偷懒,只是针对星空即将刊发于东京文学的一篇散文,大约8000字,展开的评论,所以是使用小评这个特定术语。
另外想告知大家的是,双周评栏目,实际上是月评,即我们几个争取一月写出专评一篇,对象皆为论坛的兄弟姐妹。这个栏目将在最近与散文批评合并,整合下资源,栏目名称为散文批评与专评,到时,我会发相关通告,希望朋友们继续关注。

东京文学2013年第一期散文窗幕后独白:
  2013年,依然以直线的形式拍打过来,想象中的弯曲虽然经过过度的发酵和推举,猛击海床的底部,最终未能翻卷成浪花,铺展到沙岸上来。时光依旧,生活还要继续,写作也是。
  本期刊发的文章,是一篇与疾病有关的长篇叙事散文,作者来自东北之北,人们俗称的黑土地上。她的家乡以一位英雄的名字为命名,他就是赵尚志,与马占山,外乡人杨靖宇,八女投江的故事一道,谱写的是白山黑水间悲壮深沉的抗日传奇。英雄传奇,为历史撰写的支点,而文学的言说,则更多地朝向世俗伦常,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中寻见个体存在的局限与光荣。
  疾病是什么?就日常人伦的角度来看,生老病死乃世上之最常态,疾病就是这常态中一个,也因此,它是人生的固定形态,是每个人人生经验的组成部分。在信奉佛学的东方文化体系里,疾病的精神含义则与苦对位,生老病死皆为人生之苦。疾病意味着苦痛,这是举世皆知的道理,不过,在这个道理之外,在肉体的疾病之上,人们还开掘出了疾病的精神含义,其中包括疾病的文化含义,美学含义,哲学含义。文化含义方面,鲁迅就是个典型,他从父亲的病以及东瀛学医的经历出发,读懂了古老民族的巨大病根;美学含义方面,病如西施胜三分的比拟,看杀卫玠的典故,晚明士人张大复将身体疾病审美化的行为,皆为其例;哲学含义方面,刚刚故去的作家史铁生,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皆从日常的病痛里,升华出人生哲学中至大至深的因素。我之所以在此举出如此驳杂的例证,是想说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广性,肉体的病痛也许大同小异,而对疾病的书写和开掘路径却花开各朵。
  这篇文章以《蜗牛在路上》为题目,暗喻身体行走的蹒跚,作者的书写,既没有集中阐发疾病的特性,也没有刻意钩沉疾病带来的身体之苦、之痛,而是以自我身体的一次诊断为原点,带入诸多经验的元素。老医生,年青的护士,曾经的老师,中学异性好友,江湖术士,还有现在的同性朋友,与我的病体一道,在心理流的串连下,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心理现实空间。而所有的心理指向,皆有现实的人事作为支点,大量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因为疾病这一非常态的逼视,而得到心理层面的观照,从而鲜活,从而剥掉浮华的外表,直达某种真实。平静的语言风格背后,掩藏着写作主体从心底流泻而出的温情,也让我想起张爱玲的一个判断: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对于散文来说,鲜明的生活经验总是趋于先吸引后启发的过程,按照巴赫金的理论,他人,尤其是被我们的目光打量过的他人,从来皆是我们自身存在的一部分,我这个个体活在他们之中,他们的经验同样也活在“我”之中,所谓的生生不息,亦即如此吧。当然,除了启发之外,引起彼此心灵共振的,则是经过时间沉淀后愈发透明和纯净的情感。《蜗牛在路上》所建构的,恰恰就是以上双重因素的对接。
                    
作者: 刘军,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当代小说散文评论工作,曾担任天涯社区散文天下版主,现任新散文观察论坛副站长,论坛前台负责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