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致与优雅的河道上漂流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在精致与优雅的河道上漂流 ——王茵芬散文集《青花瓷碎片》印象
黄叶斌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经不可避免地将一些亲切而遥远的记忆化为了一种财富,一种回味,因此,个性化的写作就成为了一种精神的碎片。而散文集《青花瓷碎片》就是一种物化的文字精灵的跳跃再现。因为“瓷的光芒刺痛了我的眼,抚摸着它们微温的躯壳,我才抓住了那些记忆的碎片。”(作者语)
青花瓷(blueandwhite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也是一种中国气派和民族品格的形象代言之一。后来,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演唱的《青花瓷》歌曲,曾经唤醒点燃了多少华人的绵绵情思和悠悠情怀:“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它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那种江南的烟雨空蒙,细腻婉致。素坯、牡丹、檀香、宣纸、仕女、炊烟、锦鲤、芭蕉、铜绿……这些意象堆砌纠缠在一起,如彩虹般鲜活妖艳,即使仅仅是蓦地一瞥,也能感受到那浓郁的优雅别致。至少,我们能够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可见,作者的书名寓意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一种欣赏的灵动、一种玩味的体验、一种守望的顾盼、一种寄托的心仪。该书分为“生命底色”、“自由行走”、“人间烟火”、“陌上乡村”、“沧海桑田”、“有情天地”和“灵魂之音”等七个部分52篇文章。读者翻开书卷,犹如身处江南文化营造的氛围之中,轻松愉悦地漂流于精致与优雅的河道上;又仿佛聆听了一曲从远古飘洒而来的经典琴韵,扑面而来的是缕缕清香菲菲细雨,那么令人欣喜、令人陶醉。
精致,如青花瓷般的精致,是对应于文本内容的一种感受。作者是在江南风光的陶冶和人文风俗的熏染下生活成长的一位现代女子。她的题材范围,当然也是不会离开一般人所选择的永恒主题的。人是生存环境的产物,也是社会伦理的产品。当一个人的经历或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时,怀旧的迷离与痴情,势必造就一种乡村的纯朴梦想与城市的浮躁梦幻的双重意境。于是,“它们堆砌成一条人生的甬道,延伸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路口”(作者语),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一种情愫的留恋之殇和情感的怀念之痛。可以说,作者是在回忆中品味着城乡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之味,在行走中揭示着地域文化的丰厚底蕴,在描述中点化着人生意义的精髓。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和对生活情趣的盘点,难道不是一种高雅而崇高的精神守望和洗礼吗?
作为一个普通人,其人生所经历的人和事,往往是十分平凡平淡平常的。但是,在那不经意间的回眸中,我们的心灵可能就会被某个细节的触点所惊醒、所感动、所愧疚、所沉思。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提升与深化,需要假于时日才能实现,而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发酵的机遇和宣泄的手段。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俗语,应该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吧。你看,作者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怀念,是用一种敬畏和感恩的目光投射出一股股春潮般的脉脉温情的。家庭亲人的勤劳、大爱、仁慈、坚韧、温馨和宽容,在《我的父亲》、《老槐树》、《银手镯》、《我的小姑子》和《女儿长大了》、《笨拙的笑容》、《我的天堂》、《梦的巢穴》等文中,展示并释放出了一种人类的共同经验和心灵赞歌。而在《青花瓷碎片》、《海棠花盛开的时候》、《水塘笛音》、《大姐荷景》、《竹林深处》、《邻居庆生哥》、《栀子花布坊》、《爱无止境》等文中,人间大爱的流淌和滋润,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清泉溪流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光大。有些小人物、小事件,也许当时当地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一种什么隐秘的东西存在。但是,时过境迁,当我们被良心和理性发现时,如梦初醒般的自责、懊悔、醒悟、反思就会如期而至了。这种自我救赎自我提升的方法,看样子,只有在文学的表述中才可能实现呀。
现代人排解孤寂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走出封闭的空间,在大自然的濡染中获得某种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慰藉。于是,行走文学,或者旅游文学也就应运而生了。作者在城乡的内核或边缘处流连忘返,从山水花草的静默与跳跃的姿态中,从人文景观的历史轨迹和风云幻化中,从现实生活的对比和诘问中,将个人的情思、审美的拷问和人文的情怀糅合在一起,并且提炼出一种“禅意的花朵”和诗意的芬芳。如《穿越荒芜》、《缕缕书香在山中》、《老街印象》、《曾园的阳光》、《小城茶香》、《陌上乡村》等文中,作者的感性触摸和探视是细腻而唯美的、理性认知和联想是温润而生动的。“心游移在空旷的荒地上,触摸或抵达,真实而疼痛。视线变得模糊,像两根松弛的线,虚弱地延伸着,那一幢建造中的办公大楼仿佛一把竖直的刀子割断了它……”这是一种以虚写实的惆怅和追寻。“登山至一定高度,总会滋生出抛却一切世事纷繁的快感,轻松得只想大喊几声,留一段光阴于清静处,独自熨贴生命的纹理,将浮躁抖掉,坦率地直面人生。”这是一种以实写虚的警醒和领悟。在作者足迹所致的曾园、陆巷、太湖、横径、维摩山庄、兴福寺、虞山、古井和石桥等地,几乎都会滋生出类似这样的一串串的妙言警句。还有对历史人文的膜拜和对话,如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曾扑与谭嗣同等人的维新变法背影、翁同龢糟坊的传说、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唐伯虎老师明代宰相王鏊的牌坊、李鸿章、张骞、周瘦鹃和柳亚子等名人的遗迹风物,都在寻访和拜谒中赋予了不同凡响的解读与对话,从而也勾起了读者对常熟江南水乡的向往和期待。这样,作者的文章和她的文心,似乎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地的一名旅游文化大使形象。
优雅,如青花瓷般的优雅,是对应于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而言的。在江南山水的文化底蕴浸润下,作者的思维、情怀和语言,似乎也透视出一种清新而温婉的风致和雅韵。以比喻、拟人、通感和隐语的手法,将所描述的事物、景观和人物意象化、形象化,以极富张力的语感打开心灵之窗,是文本语言的特色之一。
我发现,“蝴蝶”这一意象是作者所钟爱的物象所在,大约有一半的文章里面邀请它舞姿翩翩美艳至极。如“倾听各种生物的呼唤,它们引领我的灵魂不断蜕变,希望化作一只蝴蝶自由飞翔,找到生命的方向。”“这是一张着色的五寸照片,……青春的模样如蝴蝶般在花丛中翩然起舞。”“一双色彩斑斓的蝴蝶飞来了,缠缠绵绵,深情款款,忽而飞翔于空旷处,忽而陶醉于绿叶间,互相抚摸,窃窃私语,演绎着一段古老而经典的爱的乐章。”“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一只斑斓的蝴蝶萦绕在迷茫的天地间,在夏的眉间做梦。”“风吹过,片片叶儿如蝴蝶飞舞,从高高的枝上飘落,轻灵、美丽、高洁。”这些或虚或实的描写,是作者内心的柔美期盼和景语的外化解读。
作者的梦想一直伴随着她的人生——包括爱情的期许、初恋的回味和亲情的珍惜。如“青花瓷碎片躺在黑丝绒里,仿佛黑夜里的青鸟,从天空悄然滑落,又如一首佚名的诗静静地栖息于纸上,俯首凝目的瞬间,这些受伤的羽翼此刻在清冷的月光下,透明成一桩心事,印象如夏花般依次释放,穿越时空。”这是一种对心灵伤痕的依恋和缝补,也是一种对往事印记的抚摸和自慰。这样的书写和怀念,怎么能说不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泅渡呢?在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时间之河流上,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是时代环境的折射,更是人性冶炼和人格修行的道场的反映。谁能自觉而清醒地投身其中,谁就会获得一种超越自我的人生大境界。
人生随笔,是一种看似随意而诗意的写作,其实,它的价值和意义,犹如青花瓷的质地和格调的形成,是需要一种用心而长久的历练的。作者的诗意写作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在题材的选择、文本的创新和视野的开阔方面,还是需要更上一层楼的。这种期许,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是会实现的。
黄叶斌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经不可避免地将一些亲切而遥远的记忆化为了一种财富,一种回味,因此,个性化的写作就成为了一种精神的碎片。而散文集《青花瓷碎片》就是一种物化的文字精灵的跳跃再现。因为“瓷的光芒刺痛了我的眼,抚摸着它们微温的躯壳,我才抓住了那些记忆的碎片。”(作者语)
青花瓷(blueandwhite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也是一种中国气派和民族品格的形象代言之一。后来,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演唱的《青花瓷》歌曲,曾经唤醒点燃了多少华人的绵绵情思和悠悠情怀:“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它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那种江南的烟雨空蒙,细腻婉致。素坯、牡丹、檀香、宣纸、仕女、炊烟、锦鲤、芭蕉、铜绿……这些意象堆砌纠缠在一起,如彩虹般鲜活妖艳,即使仅仅是蓦地一瞥,也能感受到那浓郁的优雅别致。至少,我们能够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可见,作者的书名寓意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一种欣赏的灵动、一种玩味的体验、一种守望的顾盼、一种寄托的心仪。该书分为“生命底色”、“自由行走”、“人间烟火”、“陌上乡村”、“沧海桑田”、“有情天地”和“灵魂之音”等七个部分52篇文章。读者翻开书卷,犹如身处江南文化营造的氛围之中,轻松愉悦地漂流于精致与优雅的河道上;又仿佛聆听了一曲从远古飘洒而来的经典琴韵,扑面而来的是缕缕清香菲菲细雨,那么令人欣喜、令人陶醉。
精致,如青花瓷般的精致,是对应于文本内容的一种感受。作者是在江南风光的陶冶和人文风俗的熏染下生活成长的一位现代女子。她的题材范围,当然也是不会离开一般人所选择的永恒主题的。人是生存环境的产物,也是社会伦理的产品。当一个人的经历或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时,怀旧的迷离与痴情,势必造就一种乡村的纯朴梦想与城市的浮躁梦幻的双重意境。于是,“它们堆砌成一条人生的甬道,延伸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路口”(作者语),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一种情愫的留恋之殇和情感的怀念之痛。可以说,作者是在回忆中品味着城乡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之味,在行走中揭示着地域文化的丰厚底蕴,在描述中点化着人生意义的精髓。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和对生活情趣的盘点,难道不是一种高雅而崇高的精神守望和洗礼吗?
作为一个普通人,其人生所经历的人和事,往往是十分平凡平淡平常的。但是,在那不经意间的回眸中,我们的心灵可能就会被某个细节的触点所惊醒、所感动、所愧疚、所沉思。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提升与深化,需要假于时日才能实现,而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发酵的机遇和宣泄的手段。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俗语,应该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吧。你看,作者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怀念,是用一种敬畏和感恩的目光投射出一股股春潮般的脉脉温情的。家庭亲人的勤劳、大爱、仁慈、坚韧、温馨和宽容,在《我的父亲》、《老槐树》、《银手镯》、《我的小姑子》和《女儿长大了》、《笨拙的笑容》、《我的天堂》、《梦的巢穴》等文中,展示并释放出了一种人类的共同经验和心灵赞歌。而在《青花瓷碎片》、《海棠花盛开的时候》、《水塘笛音》、《大姐荷景》、《竹林深处》、《邻居庆生哥》、《栀子花布坊》、《爱无止境》等文中,人间大爱的流淌和滋润,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清泉溪流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光大。有些小人物、小事件,也许当时当地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一种什么隐秘的东西存在。但是,时过境迁,当我们被良心和理性发现时,如梦初醒般的自责、懊悔、醒悟、反思就会如期而至了。这种自我救赎自我提升的方法,看样子,只有在文学的表述中才可能实现呀。
现代人排解孤寂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走出封闭的空间,在大自然的濡染中获得某种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慰藉。于是,行走文学,或者旅游文学也就应运而生了。作者在城乡的内核或边缘处流连忘返,从山水花草的静默与跳跃的姿态中,从人文景观的历史轨迹和风云幻化中,从现实生活的对比和诘问中,将个人的情思、审美的拷问和人文的情怀糅合在一起,并且提炼出一种“禅意的花朵”和诗意的芬芳。如《穿越荒芜》、《缕缕书香在山中》、《老街印象》、《曾园的阳光》、《小城茶香》、《陌上乡村》等文中,作者的感性触摸和探视是细腻而唯美的、理性认知和联想是温润而生动的。“心游移在空旷的荒地上,触摸或抵达,真实而疼痛。视线变得模糊,像两根松弛的线,虚弱地延伸着,那一幢建造中的办公大楼仿佛一把竖直的刀子割断了它……”这是一种以虚写实的惆怅和追寻。“登山至一定高度,总会滋生出抛却一切世事纷繁的快感,轻松得只想大喊几声,留一段光阴于清静处,独自熨贴生命的纹理,将浮躁抖掉,坦率地直面人生。”这是一种以实写虚的警醒和领悟。在作者足迹所致的曾园、陆巷、太湖、横径、维摩山庄、兴福寺、虞山、古井和石桥等地,几乎都会滋生出类似这样的一串串的妙言警句。还有对历史人文的膜拜和对话,如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曾扑与谭嗣同等人的维新变法背影、翁同龢糟坊的传说、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唐伯虎老师明代宰相王鏊的牌坊、李鸿章、张骞、周瘦鹃和柳亚子等名人的遗迹风物,都在寻访和拜谒中赋予了不同凡响的解读与对话,从而也勾起了读者对常熟江南水乡的向往和期待。这样,作者的文章和她的文心,似乎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地的一名旅游文化大使形象。
优雅,如青花瓷般的优雅,是对应于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而言的。在江南山水的文化底蕴浸润下,作者的思维、情怀和语言,似乎也透视出一种清新而温婉的风致和雅韵。以比喻、拟人、通感和隐语的手法,将所描述的事物、景观和人物意象化、形象化,以极富张力的语感打开心灵之窗,是文本语言的特色之一。
我发现,“蝴蝶”这一意象是作者所钟爱的物象所在,大约有一半的文章里面邀请它舞姿翩翩美艳至极。如“倾听各种生物的呼唤,它们引领我的灵魂不断蜕变,希望化作一只蝴蝶自由飞翔,找到生命的方向。”“这是一张着色的五寸照片,……青春的模样如蝴蝶般在花丛中翩然起舞。”“一双色彩斑斓的蝴蝶飞来了,缠缠绵绵,深情款款,忽而飞翔于空旷处,忽而陶醉于绿叶间,互相抚摸,窃窃私语,演绎着一段古老而经典的爱的乐章。”“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一只斑斓的蝴蝶萦绕在迷茫的天地间,在夏的眉间做梦。”“风吹过,片片叶儿如蝴蝶飞舞,从高高的枝上飘落,轻灵、美丽、高洁。”这些或虚或实的描写,是作者内心的柔美期盼和景语的外化解读。
作者的梦想一直伴随着她的人生——包括爱情的期许、初恋的回味和亲情的珍惜。如“青花瓷碎片躺在黑丝绒里,仿佛黑夜里的青鸟,从天空悄然滑落,又如一首佚名的诗静静地栖息于纸上,俯首凝目的瞬间,这些受伤的羽翼此刻在清冷的月光下,透明成一桩心事,印象如夏花般依次释放,穿越时空。”这是一种对心灵伤痕的依恋和缝补,也是一种对往事印记的抚摸和自慰。这样的书写和怀念,怎么能说不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泅渡呢?在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时间之河流上,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是时代环境的折射,更是人性冶炼和人格修行的道场的反映。谁能自觉而清醒地投身其中,谁就会获得一种超越自我的人生大境界。
人生随笔,是一种看似随意而诗意的写作,其实,它的价值和意义,犹如青花瓷的质地和格调的形成,是需要一种用心而长久的历练的。作者的诗意写作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在题材的选择、文本的创新和视野的开阔方面,还是需要更上一层楼的。这种期许,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是会实现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