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一语天然万古新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语天然万古新


——陈乔先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引言
  

  陈乔先老师的文学作品我几乎每篇都读,有些是读了好几遍的,每次读后,都有常读常新的感觉,也让我一再深思。
  认识陈乔先老师是在1985年,那时他是《茂名石油报》(即现在的《茂名石化报》)的副刊编辑。我是一个入厂工作不久的文学爱好者,看到报纸给文学爱好者辟出一片“新地”,便斗胆给报纸寄去了一篇小说和一首小诗,结果小诗《蓓蕾》发表在1985年元旦那一期《茂名石油报》的副刊“新地”上,于是我大受鼓舞,鼓起勇气接连投了几篇,结果这几篇都没有采用,只收到了陈乔先老师寄给我的退稿信。我这才知道,原来《茂名石油报》副刊编辑就是乔先老师。
  乔先老师的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皆绝。几乎篇篇都是精品,在粤西地区的文学园地里开创了一派先声。
  
报告文学的语言艺术
  
  乔先在报告文学领域里尽情地激扬文字,他迤迤逦逦写来,不觉已硕果累累,先后写出了《冰与火》、《地热》、《关于大海的故事》、《吉祥草》、《雪尽马蹄轻》、《在失重中求平衡》、《凝重的矿山》、《热土的咏叹》、《“西伯利亚”星辰》等一批广为人知的好作品。每一篇都饱含激情,催人奋进。
  我比较喜欢乔先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他的作品每有精彩之句和神来之笔。如《在失重中求平衡》一文,乔先是这样写的:
  “在我报告他的‘答案’之前,耳畔似乎响起了一些颇为‘新潮’的责问:——你想维护旧观念吗?——你想修补‘东方道德’的蕃篱吗?且慢,还是让我们把所有的观念放进实践的筛子里筛一筛吧!”
  这么寥寥数语,便已提炼了主题,减少了不少吃力的描写和着意刻画的笔墨,从而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这篇文章里,乔老不像一般人那样将重点放在季振一如何一心扑在工作上,而是将全数笔墨写了季振一的家庭。人其实最可宝贵的是品格,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庭都不热爱,试想又怎会为社会、为企业竭尽全力,努力工作呢?季振一对家庭,对爱人诚挚的爱,最终也成就了他对企业的责任和成就,否则,纵然再有本事也是其势难扬。所以,乔先选择了这样一个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季振一的人格魅力。末了,乔先画龙点睛地写道:
  “季振一多少年苦苦跋涉,已经在干涸的沙漠里找到一片绿洲。而滋润这片绿洲的甘泉,正是人世间金子般的温情和理解!”
  这种写法不仅聪明,而且高妙。读了这样的结尾,又不得不反过来去回味前文。正是这种鲜活的语言艺术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比那种单调、刻板的直露描述要让人印象深刻。
  在他的作品里,有的文章开篇就很精彩,很能抓住人,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读下去。比如他的另一篇题为《撬动经济杠杆的人》的报告文学,作了这样的语言描述:
  “站在读者面前的,是个大汉子,五十七、八岁模样,满面红光,带着幽默的微笑,却又透出几分威严。总共读了四年书,却可以充当日语翻译;小时候给老财放过猪、牛,铡过马草,三个手指头曾被坏了良心的工头铡断,却又被一个好心的‘神医’给接回来;十六岁扛枪闹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两个;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开赴朝鲜去同‘山姆大叔’捉迷藏,占领第一个高地,从马前卒一直当到师副参谋长。只因爹娘长他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倔脾气,骂过手下两个天字号人物的宝贝蛋,被一个刁状告上北京,马上‘立竿见影’,枪杆子玩不成,转到地方玩起钞票来。不幸又撞上一位令人丧气的“马列主义老太太,混日子不过瘾还要搞地震,于是他便到茂名来……他叫李开仁,现任中国工商银行茂名分行的行长,人称“财神爷”,是玩着经济杠杆的‘阿基米德’。”
  作者善于挖掘人物的特点,不拘泥于一般公式化的程式和脸谱化的描述,用一种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和跳跃式的描写,大笔勾勒出一个实干家的形象,写得既幽默风趣,又富有内涵,使人物丰满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描述,也是乔先的一个写作特点。
  报告文学《吉祥草》行文也见特色。
  “1996年3月中旬,春雨迷蒙。茂名石化医院妇产科门诊部里挤满老老少少的病人。瞧那架势,你就知道做女人有多难,别的不说,单就生理一条,就比男人多出许多名堂。怪不得那家医院的妇产科总是‘香火旺盛’。”“蓦然,一个女人粗急的嗓音搅碎了宁静的气氛:‘蔡医生,求你救救这孩子……’蔡絮吟心头一惊,下意识地站了起来。映人眼帘的是一个瘦得失形的女孩。眼眶深陷,眼睛大而呆滞,面色晦暗,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道那是死神笼罩的气息。”
  这个人就是病人李小飞,动了三次手术,已濒于“等死”边缘,而且早已囊空如洗。“建材公司女职工李明霞回娘家闻说此事,连忙找到李小飞的父母:‘快,我带你们去找咱公司医院,那里的蔡医生医术高明,心肠又好,只要小飞不是绝症,一定有得救!’‘唉,已经欠下一万多元,再没人敢借钱给我了……’‘救命要紧,钱的事,再想办法!’”
  蔡絮吟在征得医院领导同意后,马上为李小飞动了手术,还在医院发起了捐款活动,把李小飞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乔先的报告文学作品更多关注的是人,这篇报告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作为茂名石化的劳模,蔡絮吟的事迹早已广为人知,她救死扶伤的事迹绝非仅此一宗,但却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篇报告文学里,作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将所有事迹堆砌在一起,整成劳模事迹材料,而是撷取最具说服力的一点,以其柔韧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吉祥草”一般圣洁的知识分子形象。

散文作品的精蕴元素
  
  在散文中,我最喜欢他那篇《爷儿俩的故事》,这是一篇至情至性的文字,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在收音机问世六七十年后的乡下,乡民们仍然视其为神奇可怕的怪物。莫说买不起,买得起也不想抓虱子上头——要到治安部门备案,一有风吹草动,那根“弦”马上会缠得你失魂落魄,谁信你的耳朵没有对错方位?”
  先写出那个时期的收音机可能会触动某个方面的敏感神经,在物质匮乏年代,有收音机者令人欣羡,也会引人侧目。描写儿子时,他是这样描写的:“那年他刚满11岁,又黑又瘦,面呈菜色,站着没有锅台高,却很懂事能干。早晨6点,我轻敲几下床板,他便应声‘知道了’,一骨碌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拎起饭盒到一里外的饭堂打早餐。”
  这是一个听话的小孩形象,少许笔墨,便即深印在脑海之中了。然而,这苦难史并没有完结,下文笔锋一转,故事又来了。“次年探家,我特意带回那只土收音机,孩子见了,竟顾不上那些好吃的云片糕、芝麻花,一手夺过收音机,抱在怀里,脸上绽开少有的明亮灿烂笑容。”孩子沉迷收音机,烦恼事便接踵而来。“我暗暗叫苦:我带来一个祸根!‘别玩物丧志,孩子!咱穷,更要争口气。念好书,上了大学,才能有个好前途!’”父母之爱都是发自真情的,那个父母不望子成龙?天地之间,父母之爱是最为真切的。但即便如此,可能也不为儿女所理解。同样,儿女也有自己的追求,不想按父母为他们设定路走,稍有偏离,便被认定为出格,同样会被视为“玩物丧志”。个中的款曲,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得了的。乔先由此而笔底生澜,生活中的曲折也渐次而生,人生际遇的坎坷、无奈和那个时期的政治气候便历历如绘,比纵横捭阖的宏篇巨著还要来得深刻。所以,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敛声屏息,一气读来。掩卷之后,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触很多,也使我想了很多。
  乔先老师的《又见麻雀》,语气沉稳,首先是写作者在书房写作时,听见窗外有麻雀声,见窗外树木的叶子下有麻雀翩跹飞舞的影子,然后引发起作者的感慨。在“除四害”的年月里,鸟雀绝迹,大自然经历了一场人祸。正本清源之后,不唯春天回到了人间,早已销声匿迹的鸟雀也重返家园。这一篇文章抚今思昔,融情写景,均有感而发,具有多元化的审美特征。加上写得轻盈自如、卓然挺秀,语言描述与思想情感俱佳,写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一点虚假的东西,全篇文章是渺渺天心与茫茫地灵的结合,因而具有无比的震撼力。
  
小说中的人物刻划
  
  文学作品不外乎是作者感情的宣泄,在乔先的文章里,感情的老到是其特点之一,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在乔老的文字里,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
  “月眉儿早早地丢到河堤上的苇丛去。水乡裹上一层初春的雾气,湿润而沉闷。水乡本来很美。绿竹河像白练似的绕村而过,整个村子隐没在翠竹林和古榕树的浓荫里。村里沟渠交错,小路迂回,连空气也透着甜润清凉。退回十年十十年,这个季节,该是田鸡鸣,野鸭飞,春水盈盈,竹笋尖尖的日子。可如今,河沟日见浅淤、干涸,竹木砍光了,水乡就像个剥光了衣衫的野汉子,裸露在黄褐色的土地上,睁大着贪馋而困乏的眼睛。莫说田鸡野鸭,就连小鱼小虾也快绝迹,只差没在禾杆上榨出油来。自然界的繁殖力似乎急剧萎缩了,只有人类高踞在主人的位置上劲头十足地膨胀着。”
  文章的开头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慢慢引入主题,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见心机。前文的着力渲染,为下文的谋篇布局打下伏笔。作品开掘得异常深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直接揭示人物内心的世界。这样的构思实在高妙。
  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才能出精品,乔先的《夏天》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作者在创作这篇作品前,某工地刚好挖出了几只恐龙蛋化石,由此触动作者的创作灵感。这篇小说语言精炼,在细节上尽情渲染,为文章生色不少。比如老头跟春嫂的对白:“‘卖?’春嫂一怔,忽然咯咯大笑起来。‘嘿嘿嘿……’老头也跟着笑起夹,笑得很尴尬。春嫂不悦地说:‘你们这些外边人啊,一只破碗能位几文钱?你要是真的喜欢,拿去好了!’”那老头拿走碗后,留下二十块钱。春嫂丈夫回来后,再看夫妻俩的对白,“‘坏了!咱那碗有来历!’‘别唬人了,一只茶碗有啥来历?’‘你懂个屁!前些日子那坟堆里扒出那些陶碎片儿又有啥来历!那老头可不是吃闲饭的,这碗要是没蹊跷,他要去干什么?哼!他走了多久了?’”丈夫追了两道山追回了碗,拿到城里让人鉴定,不想却一钱不值。再看对白:“‘你可要瞧仔细了,这可是件古董啊。’‘什么古董!它的岁数还没你大哩。解放初上沟一带的土窑烧过这种碗。’‘总能……值点钱吧?’男人满脸沮丧。‘白送我也不要。你拿回去再藏它二三百年,也许情形就不一样了。’从这种语言对白中,人物形象就出来了,无须再作更多的雕琢。人物个性一旦站稳脚跟,一篇小说就盘活了。这篇作品出来以后,刊登在《羊城晚报》上,一时好评如潮。后来,这篇小说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权威性刊物选载过。可见,这是一篇写得相当见功力的作品。
  乔先的小说多以人物描写见长,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节描写更是刻画得具体而微。
  《韭叔和他的老屋》是乔先老师的另一篇佳作,凭真情真性动人心弦。整个故事的场景就在老屋里,故事在茶烟缭绕中,在韭叔讲古中铺陈开来,文字轻缓,演绎更是妙到毫巅:“碗里的茶色越来越淡了,可韭叔仍勤添水,解嘲地说:‘将就吧,茶色是少些,可水烫着呢,喝下去暖和。’可不,屋里人气蒸蒸,烟雾腾腾,呵着热茶,手心里还真沁出汗来。黄豆大的火苗在熏得黑了一大截的灯罩里颤动,半明半暗中映照出一张张黄浊而又满足的脸,仿佛所有的劳累和艰辛统统消融在这个暖烘烘的世界里了。”如果不是“老会计”来来回回跑了三趟,韭叔问他为什么坐不住,他说回家撒了一泡尿,“韭叔摇着头苦笑起来,‘你的小算盘拨尽架了!我老韭费心费肠给你斟茶倒水讲‘古仔’,这工钱还换不到你一泡尿?唉唉唉……’”原来,韭叔费尽心机,想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泡尿而已。这连珠缀玉的一连串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化,也增加了阅读的质感,使人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根伯找伴儿》是乔先写得最风趣的一篇小说,根伯第一次找个小贩出身的对象,就因为根伯不懂用足政策,放着《优待证》不用,上五次厕所,一块五;门票两元。出趟街没吃没喝白白花了三块五,最后人家发话了“跟你过,靠不住哩。”吹了!第二个是街道办“演员”,两人逛街,一路上,根伯尿意频频,这回学乖了,出门带着《优待证》,可守厕所的男人根本不理会这个,“一旁的老演员不耐烦了,一脸不屑地说:‘哎唷,不就是三角钱么?再嚷嚷,当心尿裤子了!’”“约会不欢而散。老演员托人捎话回来:老土、小气、啥都不懂,倒是撒尿还真行!”在根伯心灰意冷的时候,碰到过他曾经救助过的妇女,虽然她丈夫最终没能保住,但根伯热心助人的行为使她对根伯心生好感,在《根伯找伴儿》的最后乔先写道:“结局如何,你们大概猜得着。只是有一个细节必须交代一下,根伯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人:‘我不能瞒你,我有个毛病,尿特别多,你嫌弃吗?’女人听后咯咯大笑起来:‘好呵,以后咱们种花省得买花肥了!’”生活上的事就是这样,有人看重的是居家过日子,有人看重的是脾性,有人看重的是品格,就这样,故事最后演绎的是一出喜剧。乔先算是把生活琢磨得透了,下笔有神,写出的文章才有让人击节赞叹之妙。
  
杂文的老到与辛辣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乔先老师为文的写照。的确,乔先的杂文精辟、老到,具有无可比拟的思辩力。在他的杂文中,精彩章句比比皆是,而且看了让人大呼“过瘾”。尤其是优美的古典式语言描述,更为人们所推崇。乔先的杂文声誉素著,一是运笔辛辣、语言睿智精辟、令人深思;二是思想敏锐、思接千里,古今典故轶事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绝非学术考证,文事探幽之类的取巧文章可以类比。
  乔先老师杂文写得不仅深具讽刺意味,语言也极具张力,充分展示了乔先老师的学识和文学素养。名言警句,野史杂说蔚为大观,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多样,且嬉笑怒骂皆可成文。如《考证的堕落》一文,他就着实将考证进行了一番稽落:“研究名人的不去研究他的成就贡献而津津乐道于挖鼻孔修趾甲的癖好;研究孔夫子的不研究其学术思想而去考证他穿几号鞋;研究“红学”的不研究其文学成就而热衷于考证贾宝玉的茶碗出自官窑还是私窑,曹雪芹个子的高矮与皮肤的黑白……”当今的考证,不在学问上下功夫,却偏要剑走偏锋,走所谓的捷径,梦想由此而一呜惊人。这等急功近得的做法可谓由来已久,并且渐渐成风。在这篇文章里,乔先的言语中包含着机锋,对不好好做学问者来一次极力嘲讽,读着这样文字是何其痛快淋漓呀。
  “脸皮值几多钱?按照中国老百姓的看法,应属无价。脸皮是礼义廉耻的‘波美度’是文明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人立身处世的大端。脸皮的光彩,需要用良知、道德的精微去濡养。俗话说不知羞耻百事可为,只是‘为’的结果所获再多,脸皮却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的确,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脸皮已经沧为按斤论两出卖。有见及此,乔先自然要大声疾呼。有道是:良药苦口,良言大抵也是如此。可惜的是,忠言从来逆耳,有些人未必愿意听。但乔先的杂文犀利中渗杂着循循善诱,加上理性思辩,是容易让人悦纳的。
  “人为万物之灵,得以降生为人,是一大幸。世上走一遭,总不能白走。当什么角色,主角也好,配角也好,跑龙套“呼喳”一声也好,皆无所谓,任凭命运安排,要紧的是,认认真真把你的角色演好,给后人留下一点精神、一点智慧、一点热力。”这是《明生死,辨善恶》一文中的描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经得住这样的质询。的确,人的一生,如夏花般短促,如沧海一粟般地卑微,不在乎你是什么角色,关键是你能留下些什么。乔先的文字之妙,在乎明心见性,给我们美的享受之余,还有更多内在的东西可供我们回味,沉思。特别是作者的深切叮咛和殷殷嘱托,让人读后悚然动容。
  杂文,一要率真直言,切忌蜻蜓点水般一点即止;二是要文笔犀利,有质感、有内涵。乔先的杂文可谓二者得兼,深得杂文之为文五味。他的杂文尖锐、率真,以其如炬目光去洞烛幽微,气盛言宜地去写文章,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鞭辟入里。这样文章读起来过瘾,也容易引人深思。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乔先为人的真实写照,他有的是一副铮铮傲骨。套用一句俗气的话:文学即是人学。文章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品格。他的为人如此,又久经历练,对世态人情自然看得深,看得远,为文又怎会不率真直言?又岂会对丑恶和陈腐手软?
  
结束语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乔先老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除了他本身才华超拔之外,更多的是他对文学的不懈追求,他对文学一直孜孜以求,所以他的文章篇篇出手不凡,他的语言锤炼、言辞修饰才会这般意蕴深刻和大气,才有了这等将文字用成了化境的境界。这样的文字功夫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两年便能蹴此境的,须得案牍劳形,千锤百炼,没有数十年浸淫的功夫绝不可能有此成就。有志为文,也要有毅力帮扶,这也是成因之一。当然,乔先才高识博,他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乔老的文章除了文字功夫外,文章的谋篇布局无不尽得其妙,几乎每一篇都无可挑剔;在谋篇布局之外,感情升华也是他的主要特点。乔先的文章都融会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也写得最为动人;而生活阅历,世事磨砺,也成就了他的文字,倘若没有这么深厚的积淀,他的文字就不可能这样灿若云霞。我是乔先的虔诚读者,在读乔老文字的时候,虽然我没有剔甲更衣、盥手焚香般地郑重其事,但我却是凝神拜读,面对着一篇篇美妙的文字,仿佛有一股清新气息从心底直浮上来,我总觉得,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的文字是一种缘分……
  
  
  
  
  广东省茂名市茂名石化公司港口分部第一作业区            许荣波
  邮编:525027          2012-12-12
邮箱:gdxrbyj@163.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