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空中————关于Durasman99的《城》 文/慕朓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城在空中——关于Durasman99的《城》
文/慕脁
我数年前读到Durasman99的文字时,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字感觉的作者。之后,我在新散文观察论坛上再次遇到这个作者的文字,遂有写评想法。
一
Durasman99的文字优缺点应该比较清楚,优点如随处可见的凝练诗意、丰富的联想想象,精确的遣词造句,最大的优点在于他写作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他写内心之旅,写抵达之谜。上个世纪初,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使得我们进一步意识到文学是人学,是人性的、人道主义的文学。Durasman99的散文写个体的内心,这个方向是对的。
我感觉中国文学一直以来和实用主义纠缠不清,而且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力量左右,最大的就是被意识形态思想俘虏,成为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理论体系的图解。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没有彻底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区分清楚。实用功能的一大表现就是感悟散文、励志散文等心灵鸡汤文字的一度盛兴,仿佛散文等同顿悟教育、励志教育。但是,散文不是教育,应该去掉这种教育功能,此外还应该去掉奴役、记录等功能,它其实只要保留审美功能即可。
在我看来,文字是向内心进发的一部挖掘机,它在无边的黑暗和坚硬中挖掘内心的宝藏。我们从现代主义先驱卡夫卡、乔伊斯等人那里得知,文学探讨的是个体无边无垠的内在世界,又从“文学祖母”莱辛、库切等文学大师那里得到启发,文学描述的对象是千年不变的人性。散文也是。
所以提到散文,似乎先要做个辨别,即实用散文和艺术散文的辨别。我把那些载于纸刊,流于表面的情感散文、感悟散文、“科学”小品散文、没有根基的乡土散文、非虚构散文、意识形态散文等等都归纳为实用散文。判断其是否是实用散文,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它是不是有目的的,发表的目的、说教的目的、禁锢人心的目的等等,这种文字一看,浑身上下弥漫着某种意图的气味。但是,它唯一缺少的就是一种审美功能,读者从中获得的只是被教化、被禁锢,而不是某种审美意义上的触动、震撼、愉悦。
所谓艺术散文,就是那些和内心一同出发,挣扎在路上,探索人性幽微、求索抵达之谜的文字。这种文字和作者本身一样,处于在路上的困顿、疲惫、迷惘状态,有重新发现的狂喜,有继续追寻的艰难,有历经沧桑之后的平静,有归于平静之下的驿动。一句话,文字和作者都在路上,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文字将走向何方。世界、时间和作者个体构成对话,因为存在常常表现为某种悖论或者某种不协调感,遂作者发出声音,注入文字。读者和文字一同参与作者的心灵苦旅。——所以那些自以为得道成仙,敢于担当他人心灵导师的文字都可以归为实用文字。
Durasman99的《城》具备向内挖掘、心灵苦旅等元素,他的文字和内心结合得比较紧,字由心生,而非笔头。在这里,词汇因为作者内心波涛的拭洗擦亮而显得熠熠生辉。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词语工具,Durasman99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我相信Durasman99的散文是他内心探出的花蕊,读者是蜜蜂,你需要经过采撷,获得花蕊传递的纯粹的灵魂养料。
Durasman99的感觉似乎来自天赋,而且训练有素的他捕捉住了这些弥漫在平庸无奇的日常生活中的感觉精灵,把感觉世界固化在读者的面前。Durasman99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读者,虽然他仍然渴望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蜜蜂来关顾他的花蕊。
他的感觉纤细、易碎、飘移,你看文章开头关于“打针”的描述:“针的尖端藏在皮肤里,红的血像苏醒了的颜色剂,流进针管……血液在背后流淌,仿佛有声音,爬过心丘,无法遏制碎裂。”这里的血液是苏醒的,又是易碎的,拂过该段文字时,你仿佛可以听见像细脆玻璃瓶一样破碎流血的画面和声音。请看他写“入侵者”的感觉:“像污秽的排泄,从静谧的夜里流过花蕊的水,粘着一只昆虫的身体粘液,它顶着坚硬的壳,一边吸吮花的体液,一边排出自己的体液,——它悄悄的爬,沿着夜的路径,给花蕊涂上了自己的污浊之水。一定有人弄脏了我的花蕊,留下了丝丝缕缕的痕迹,悬在空气里。”
Durasman99的心灵感觉触须长于常人,像蜗牛的触角,湿漉漉的,可以延伸至极致,如当他提到黑色睫毛的时候,他写道:“如果你也有黑长的睫毛,作者对着写下的每一个文字说,你也一定就是那个背负阴翳的灵魂,你的树荫深处,堆积埋葬着鲜血逐渐干涸的枯竭尸体。这是你们的标志,只能裹着黑色的外衣,仿佛一个个庄严的永恒。”这些文字就如空灵的双羽依附在最初感觉的枝头,仿佛读者偶尔不小心的一个心念,都会把他的感觉精灵吓跑。
他的感觉亦真亦幻,记忆与现实交错层叠:“春天的标志越来越少,在记忆中等待苏醒萌芽的,特有的气味潜伏在城,依然如此坚不可摧,自私的数着时日,数着春天忽近忽远的足迹,数着欲望之外的洁净。迟迟未到。”
二
Durasman99在本文中动用了一个巨大的而飘移不定的“城”,这种无边无际而显得飘忽不定的城堡,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城堡》——当然,这只是联想,而非有什么联系。这个意象因为多次的暗示及现身说法,而显得有点直露:
“而针在身体上的第一次,源于深入,它轻轻游入身体,像鳗鱼潜入深海,它屏住呼吸,却一次命中,最初的城被攻占了。”
“城被打开第一道缝隙,紧接着就是不断的打开,第二道,第三道,针像城墙上的标志,鳞次栉比,日渐风干,又反复历久弥新。”
“城有自己的时间,有自己的住所,搬来搬去,往往返返,依然在这座城里。你又一次回到这里,你距离城的心越来越近。城被蒙蔽的真相一点点揭开,你的城在逐渐接受粉碎。”
“或许是这样的,我们都有一座自己的城,我们每一步的走出,其实是更深的走回。”
“他们谈论世界,他们握手拥抱,最后还是要各自回去。在自己的躯壳里,装着各自的城,倾颓而坚固。”
“你装着满满的花草,送往十字路口,空车而回。你的城皆是花草,你是王。这是你的结语。我闻到,我的孤独的城,也染上了花草的香。”
Durasman99笔下的“城”也许是灵魂安居之城,也许是自闭之城,也许是妥协之城。但我仍不够满意他在此文中的“城”,他似乎过于简单地诠释了自己内心的“城”,而过多的引用,过多的心灵自语,使得作品的用意不时地被泄露。他似乎没有写出自己真正的“城中央”。他在抒写,而忘记岁月在抒写他,他忘记他和他的文字就是一座夹杂在个体心灵自由和世界规矩禁锢之间的流浪之城,突围之城,妥协之城,困惑之城。是的,他的文字就是一座“城”,他试图坚守这座城,这座他爱着、恨着、质疑着、执着着、摧毁着、重建着的,悲喜莫名举棋不定的城。有人说Durasman99的文字过于自闭,或者源于此——他和他的文字在内心之旅中走远了,他和他的文字在无边荒凉地上形成一座的大漠孤城。
“此时,就快要融化了,就快要打破城的僵局。在城里的安身立命,城外是了无牵挂、毫不相干的。在打开城门与关闭城门的反复徒劳中,生命坚如磐石,也会柔软潮湿。那紧闭的城门就快要在春天融化了,就在那些瞬间,就差一个瞬间了。”
“是这城太小,还是边境太大,是边境在蔓延,还是城需要更为安定的防守。”
“无论城有多么隐蔽,大概总有些季节有些时候,城不得不更为明显的坦露它的模样。”
“你看见了那座城,仿佛忽然从地下钻出,突兀的立在那里,像一只孤零零的字,在空旷之地守着自我的本意,无法用另外一个字,用更多的字来改变窥视者的神情与心绪,它被解读了,赤裸裸的,用它的实质和无辜的建筑。”
“一座城,它的位置,它的形状,它的回环曲折,它的伤痕和修复,它用了怎样细密而繁复的工序,它粗犷的城墙里镶嵌着怎样的土坯,只有你知道,你是它唯一的生。这脆弱的,坚实的城。”
不管怎样,城和Durasman99与生俱来,无论它是否被消融,被袒露,被压缩,被遗弃,它都是他的孩子,是他灵魂身上撕扯下的血肉。他就像母亲端详儿子一样,他一次又一次端详着自我之城。
虽有部分行文浅显直露,重复啰嗦之嫌,但我还是看到文章后半部分出现的丰沛、曲折的感觉盛宴。我最欣赏的文中这些部分:Durasman99察觉到了“入侵者”,感觉到他的“城”形同虚设:
“城里的空气有了异体的残存,我的嗅觉倏然变得灵敏异常。”
“在一次远行的途中,我莫名的为城的安全忐忑起来,是否在我离开的时候,有另一个人偷偷的住进去,或者偷走了城里的什么,又悄然离开。”
Durasman99感到沮丧、恐惧、不安、挣扎,无处躲藏(多么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地洞》),后来,他发现他其实并不拒绝入侵者,认为应该以入侵者为邻居,乃至他爱上了入侵者,他几乎成为Durasman99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寂寞的城,需要搬到另一座城的隔壁。它需要一个邻居,偶尔入侵……在长久的关闭间隙,城其实是渴望被入侵的。”
“没有形体的入侵者,对城的破坏一直在延续。我反复念起一些虚构的形象,我不能满意自己的虚构,我始终在接近而无法到达。——我慢慢发现,我沉浸于虚构的乐趣,我在爱上我的入侵者,我挑起了爱的事端。”
在这里,对灵魂的探索,充满了质感,而非简单的理念图解。
在渴望入侵者到来的时候,作者的感觉又重新回到生命本身的孤独感上来,他写到:“城与城的交界,隔着各自的墙,永远是隔着的。当我退回城的时候,我感受到双重的孤独,足以淹没整个世界。” “自我与世界之间,竖起的一座座城,又重新回到雨水里,塌陷沉没。”“而清晨来的更早,清醒的意识像在审视另一个受伤的梦。——在自己的城,活着的一部分,纪念死去的一部分。”个体的孤独感,个体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感被Durasman99立体地展示。
“一座座城又重新建起,或者,心是最后的城。——写作,是你最稳固的建造。不断修改,生的寓言。”不管是怎样的旷世寂寞、本质绝望,但是,追溯到最本源的生命原动力则是写作。我曾经写过类似的话:“写作是自我拯救”,“写作是自度度人,它在最高层面上和宗教一样,是对灵魂的终极抚慰。时间、空间、生命本身如果说是世界上最广阔最漫长的沙漠,那么写作应该是旱地泅渡。”——这些话我再次写出已显得矫情。但我相信我们曾经都经历过类似Durasman99这样的内心挣扎。只不过,庸常日常生活过于强大,它把这些“儿女情长”全部裁剪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责任义务无用的折腾……。
“像毫无希望的那样写下去”,每一种事物都落下来,不抱有任何妄想。像一个流亡者,真实的爱,经过。一座空城。”在文章结尾,作者采用跳跃式的文句,把自己内心的悖论作了展示:毫无希望、写下去、流亡者、真实的爱。所有这些都包含在一座无比空旷的城中。自古圣贤皆寂寞,对自我和世界关系的体验,是每个有艺术倾向的作者必然碰到的。有人把它扩大到一个庞大的艺术世界,有人把人当作无用(又是实用主义的胜利)的枝蔓全部剔除,只留下符合大众标准的道德文章。
文/慕脁
我数年前读到Durasman99的文字时,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字感觉的作者。之后,我在新散文观察论坛上再次遇到这个作者的文字,遂有写评想法。
一
Durasman99的文字优缺点应该比较清楚,优点如随处可见的凝练诗意、丰富的联想想象,精确的遣词造句,最大的优点在于他写作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他写内心之旅,写抵达之谜。上个世纪初,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使得我们进一步意识到文学是人学,是人性的、人道主义的文学。Durasman99的散文写个体的内心,这个方向是对的。
我感觉中国文学一直以来和实用主义纠缠不清,而且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力量左右,最大的就是被意识形态思想俘虏,成为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理论体系的图解。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没有彻底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区分清楚。实用功能的一大表现就是感悟散文、励志散文等心灵鸡汤文字的一度盛兴,仿佛散文等同顿悟教育、励志教育。但是,散文不是教育,应该去掉这种教育功能,此外还应该去掉奴役、记录等功能,它其实只要保留审美功能即可。
在我看来,文字是向内心进发的一部挖掘机,它在无边的黑暗和坚硬中挖掘内心的宝藏。我们从现代主义先驱卡夫卡、乔伊斯等人那里得知,文学探讨的是个体无边无垠的内在世界,又从“文学祖母”莱辛、库切等文学大师那里得到启发,文学描述的对象是千年不变的人性。散文也是。
所以提到散文,似乎先要做个辨别,即实用散文和艺术散文的辨别。我把那些载于纸刊,流于表面的情感散文、感悟散文、“科学”小品散文、没有根基的乡土散文、非虚构散文、意识形态散文等等都归纳为实用散文。判断其是否是实用散文,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它是不是有目的的,发表的目的、说教的目的、禁锢人心的目的等等,这种文字一看,浑身上下弥漫着某种意图的气味。但是,它唯一缺少的就是一种审美功能,读者从中获得的只是被教化、被禁锢,而不是某种审美意义上的触动、震撼、愉悦。
所谓艺术散文,就是那些和内心一同出发,挣扎在路上,探索人性幽微、求索抵达之谜的文字。这种文字和作者本身一样,处于在路上的困顿、疲惫、迷惘状态,有重新发现的狂喜,有继续追寻的艰难,有历经沧桑之后的平静,有归于平静之下的驿动。一句话,文字和作者都在路上,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文字将走向何方。世界、时间和作者个体构成对话,因为存在常常表现为某种悖论或者某种不协调感,遂作者发出声音,注入文字。读者和文字一同参与作者的心灵苦旅。——所以那些自以为得道成仙,敢于担当他人心灵导师的文字都可以归为实用文字。
Durasman99的《城》具备向内挖掘、心灵苦旅等元素,他的文字和内心结合得比较紧,字由心生,而非笔头。在这里,词汇因为作者内心波涛的拭洗擦亮而显得熠熠生辉。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词语工具,Durasman99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我相信Durasman99的散文是他内心探出的花蕊,读者是蜜蜂,你需要经过采撷,获得花蕊传递的纯粹的灵魂养料。
Durasman99的感觉似乎来自天赋,而且训练有素的他捕捉住了这些弥漫在平庸无奇的日常生活中的感觉精灵,把感觉世界固化在读者的面前。Durasman99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读者,虽然他仍然渴望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蜜蜂来关顾他的花蕊。
他的感觉纤细、易碎、飘移,你看文章开头关于“打针”的描述:“针的尖端藏在皮肤里,红的血像苏醒了的颜色剂,流进针管……血液在背后流淌,仿佛有声音,爬过心丘,无法遏制碎裂。”这里的血液是苏醒的,又是易碎的,拂过该段文字时,你仿佛可以听见像细脆玻璃瓶一样破碎流血的画面和声音。请看他写“入侵者”的感觉:“像污秽的排泄,从静谧的夜里流过花蕊的水,粘着一只昆虫的身体粘液,它顶着坚硬的壳,一边吸吮花的体液,一边排出自己的体液,——它悄悄的爬,沿着夜的路径,给花蕊涂上了自己的污浊之水。一定有人弄脏了我的花蕊,留下了丝丝缕缕的痕迹,悬在空气里。”
Durasman99的心灵感觉触须长于常人,像蜗牛的触角,湿漉漉的,可以延伸至极致,如当他提到黑色睫毛的时候,他写道:“如果你也有黑长的睫毛,作者对着写下的每一个文字说,你也一定就是那个背负阴翳的灵魂,你的树荫深处,堆积埋葬着鲜血逐渐干涸的枯竭尸体。这是你们的标志,只能裹着黑色的外衣,仿佛一个个庄严的永恒。”这些文字就如空灵的双羽依附在最初感觉的枝头,仿佛读者偶尔不小心的一个心念,都会把他的感觉精灵吓跑。
他的感觉亦真亦幻,记忆与现实交错层叠:“春天的标志越来越少,在记忆中等待苏醒萌芽的,特有的气味潜伏在城,依然如此坚不可摧,自私的数着时日,数着春天忽近忽远的足迹,数着欲望之外的洁净。迟迟未到。”
二
Durasman99在本文中动用了一个巨大的而飘移不定的“城”,这种无边无际而显得飘忽不定的城堡,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城堡》——当然,这只是联想,而非有什么联系。这个意象因为多次的暗示及现身说法,而显得有点直露:
“而针在身体上的第一次,源于深入,它轻轻游入身体,像鳗鱼潜入深海,它屏住呼吸,却一次命中,最初的城被攻占了。”
“城被打开第一道缝隙,紧接着就是不断的打开,第二道,第三道,针像城墙上的标志,鳞次栉比,日渐风干,又反复历久弥新。”
“城有自己的时间,有自己的住所,搬来搬去,往往返返,依然在这座城里。你又一次回到这里,你距离城的心越来越近。城被蒙蔽的真相一点点揭开,你的城在逐渐接受粉碎。”
“或许是这样的,我们都有一座自己的城,我们每一步的走出,其实是更深的走回。”
“他们谈论世界,他们握手拥抱,最后还是要各自回去。在自己的躯壳里,装着各自的城,倾颓而坚固。”
“你装着满满的花草,送往十字路口,空车而回。你的城皆是花草,你是王。这是你的结语。我闻到,我的孤独的城,也染上了花草的香。”
Durasman99笔下的“城”也许是灵魂安居之城,也许是自闭之城,也许是妥协之城。但我仍不够满意他在此文中的“城”,他似乎过于简单地诠释了自己内心的“城”,而过多的引用,过多的心灵自语,使得作品的用意不时地被泄露。他似乎没有写出自己真正的“城中央”。他在抒写,而忘记岁月在抒写他,他忘记他和他的文字就是一座夹杂在个体心灵自由和世界规矩禁锢之间的流浪之城,突围之城,妥协之城,困惑之城。是的,他的文字就是一座“城”,他试图坚守这座城,这座他爱着、恨着、质疑着、执着着、摧毁着、重建着的,悲喜莫名举棋不定的城。有人说Durasman99的文字过于自闭,或者源于此——他和他的文字在内心之旅中走远了,他和他的文字在无边荒凉地上形成一座的大漠孤城。
“此时,就快要融化了,就快要打破城的僵局。在城里的安身立命,城外是了无牵挂、毫不相干的。在打开城门与关闭城门的反复徒劳中,生命坚如磐石,也会柔软潮湿。那紧闭的城门就快要在春天融化了,就在那些瞬间,就差一个瞬间了。”
“是这城太小,还是边境太大,是边境在蔓延,还是城需要更为安定的防守。”
“无论城有多么隐蔽,大概总有些季节有些时候,城不得不更为明显的坦露它的模样。”
“你看见了那座城,仿佛忽然从地下钻出,突兀的立在那里,像一只孤零零的字,在空旷之地守着自我的本意,无法用另外一个字,用更多的字来改变窥视者的神情与心绪,它被解读了,赤裸裸的,用它的实质和无辜的建筑。”
“一座城,它的位置,它的形状,它的回环曲折,它的伤痕和修复,它用了怎样细密而繁复的工序,它粗犷的城墙里镶嵌着怎样的土坯,只有你知道,你是它唯一的生。这脆弱的,坚实的城。”
不管怎样,城和Durasman99与生俱来,无论它是否被消融,被袒露,被压缩,被遗弃,它都是他的孩子,是他灵魂身上撕扯下的血肉。他就像母亲端详儿子一样,他一次又一次端详着自我之城。
虽有部分行文浅显直露,重复啰嗦之嫌,但我还是看到文章后半部分出现的丰沛、曲折的感觉盛宴。我最欣赏的文中这些部分:Durasman99察觉到了“入侵者”,感觉到他的“城”形同虚设:
“城里的空气有了异体的残存,我的嗅觉倏然变得灵敏异常。”
“在一次远行的途中,我莫名的为城的安全忐忑起来,是否在我离开的时候,有另一个人偷偷的住进去,或者偷走了城里的什么,又悄然离开。”
Durasman99感到沮丧、恐惧、不安、挣扎,无处躲藏(多么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地洞》),后来,他发现他其实并不拒绝入侵者,认为应该以入侵者为邻居,乃至他爱上了入侵者,他几乎成为Durasman99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寂寞的城,需要搬到另一座城的隔壁。它需要一个邻居,偶尔入侵……在长久的关闭间隙,城其实是渴望被入侵的。”
“没有形体的入侵者,对城的破坏一直在延续。我反复念起一些虚构的形象,我不能满意自己的虚构,我始终在接近而无法到达。——我慢慢发现,我沉浸于虚构的乐趣,我在爱上我的入侵者,我挑起了爱的事端。”
在这里,对灵魂的探索,充满了质感,而非简单的理念图解。
在渴望入侵者到来的时候,作者的感觉又重新回到生命本身的孤独感上来,他写到:“城与城的交界,隔着各自的墙,永远是隔着的。当我退回城的时候,我感受到双重的孤独,足以淹没整个世界。” “自我与世界之间,竖起的一座座城,又重新回到雨水里,塌陷沉没。”“而清晨来的更早,清醒的意识像在审视另一个受伤的梦。——在自己的城,活着的一部分,纪念死去的一部分。”个体的孤独感,个体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感被Durasman99立体地展示。
“一座座城又重新建起,或者,心是最后的城。——写作,是你最稳固的建造。不断修改,生的寓言。”不管是怎样的旷世寂寞、本质绝望,但是,追溯到最本源的生命原动力则是写作。我曾经写过类似的话:“写作是自我拯救”,“写作是自度度人,它在最高层面上和宗教一样,是对灵魂的终极抚慰。时间、空间、生命本身如果说是世界上最广阔最漫长的沙漠,那么写作应该是旱地泅渡。”——这些话我再次写出已显得矫情。但我相信我们曾经都经历过类似Durasman99这样的内心挣扎。只不过,庸常日常生活过于强大,它把这些“儿女情长”全部裁剪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责任义务无用的折腾……。
“像毫无希望的那样写下去”,每一种事物都落下来,不抱有任何妄想。像一个流亡者,真实的爱,经过。一座空城。”在文章结尾,作者采用跳跃式的文句,把自己内心的悖论作了展示:毫无希望、写下去、流亡者、真实的爱。所有这些都包含在一座无比空旷的城中。自古圣贤皆寂寞,对自我和世界关系的体验,是每个有艺术倾向的作者必然碰到的。有人把它扩大到一个庞大的艺术世界,有人把人当作无用(又是实用主义的胜利)的枝蔓全部剔除,只留下符合大众标准的道德文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