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来吹去
2020-09-17抒情散文李兴文
揭开被子,那是一种叫做夹被的最薄的被子。但夏天还是无法完全揭去的。隐藏很深夜半出动的蚊子的喧嚷,夜不归宿者醉中放情的言笑与无畏的呐喊,还有顺着大街穿透沉夜呼啸而去的车声,它们都告诉我:这是夏天,是无法随心所欲揭去的。 那就在它的怀抱里
揭开被子,那是一种叫做夹被的最薄的被子。但夏天还是无法完全揭去的。隐藏很深夜半出动的蚊子的喧嚷,夜不归宿者醉中放情的言笑与无畏的呐喊,还有顺着大街穿透沉夜呼啸而去的车声,它们都告诉我:这是夏天,是无法随心所欲揭去的。
那就在它的怀抱里浮游吧。
稍稍安定下来,又觉得自己是被紧紧地拥在波浪滚滚的胸膛上的,那些“波浪”圆润,坚挺,饱满,有很好的弹性,从那里发出的乳香和汗液都是很浓的。乳房湿润而凉爽,但整个胸膛在衣襟的包裹下是很热的,吸乳的人最后必然要探出头去凉快凉快——真的探出头去了,那种凉快与清爽简直无法言说!
最温柔最体贴的地方终于也是留不住人的,特别是在吸奶的人长大以后。
时间一定到午夜了——起风了,在夏天,午夜的标志好像非风莫属——仿佛盛夏也需要探出头去或者解开衣襟求得一份清凉。来风不大,但比如丝如缕要丰沛一些。在捂得严实如胸膛一样的夏夜,那一阵清风虽只算作杯水车薪了,但也足以暂时缓解酷热的围困,总之,有比无好。
来去飘忽,那阵风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或者断绝了,我才感到那种短暂的清凉无可比拟也无可代替。过去了。于是,再次静静期待下一缕凉风惠然肯来,希望更强劲一些,更丰沛一些,更凉快一些,让这沉闷的夏夜变得轻盈一些清新一些。
天不负有心人,风又来了。
这一阵风可谓吹得酣畅。窗帘高高飘起的同时,屋里传来纸片之类被吹动的轻微声响,风铃也情不自禁地窃窃私语了几声,仿佛夏夜和夏夜中的一切都因此长长地舒了口气,全都变得神气活现起来。
夏夜凉风,它好像从来都是这样一股一股的,好像夏夜是一大块石灰岩体一样的东西,其中有被暗河与潜流冲蚀而成的隧洞,弯弯曲曲,又极纤细,所以,偶然来风就像并不浑浊的口气,每一次吹呴都是令人值得回味的。
也难怪啊,因为这里是城市,怎么能跟敞亮空阔的黄土塬相提并论呢!
关于黄土塬以及浩荡的长风,我的记忆就像刚刚翻开的土嚷一样清晰。我对“土气”的体验和认知就是从那里开始的。那时候,日子本身就像黄土一样平凡,过日子的景况就像光着脚踩在黄土地上一样无所顾忌,那种无所顾忌所致的自由舒畅就连常态性的饥饿感觉都会躬身隐退的。真的,其间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借以忘却赤贫带来的饥饿,而乐趣的极致又莫过于干完预定的活计之后,所有人都可以到地边土坎下面的阴影里坐成断断续续的一排,如释重负一般歇一歇。背靠黄土,坐着黄土,两手摩挲着黄土,双脚也在松软的黄土里有意无意地拱进、退出。那时候,那样的黄土塬上总有风的。风中总是携带着黄土的原味,也带着野草和庄稼茎叶的原味。孩子们跟大人们在一起,小便的时候无需刻意回避,只需走出几步背对众人即可。
站在黄土塬上对着远山与高天小便,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与那时那地的不息长风是一样的。风吹着,自己的小便在黄土地里发出“啪啪啪”的响声,聚积着。小便毕,亲眼看自己的尿液慢慢渗完,最后只剩下一个并不规整的小坑,坑里散布着洁白的泡沫,才肯转身离去。谢天谢地,那种日子是暂时失去时间属性的,而晨昏、四季的概念也可以完全忽略,自己唯一感到烦恼的事情就是总是长得太慢而希望快快长大,虽然实际上的生长速度总是很慢的。
广野来风丰盈、浩荡。有鸟叫。又听见坎上土块掉落的声音。侧头去看,有鸟影很快融化在粘稠而清澈的阳光里。但也许是土粒被风吹落了。
同时看见的还有土坎上破烂不堪的墓穴。
棺木朽腐,大都丢失了靠外的挡头木板。朽棺歪斜,棺中的骨骸,有些被塌落的黄土填埋了,有些还坚守着一隅空间。虽然那些骨骸已经彻底零散再无完形,但在朽棺里头仍然可见一个个埋没多年的头颅。重见天日了,对那些逝者而言似乎应该算作幸事,虽然那些头颅无皮无脸,样子也挺吓人的。尤其是,在我一次次无意看到的时候,那些骨骸上面的两个眼洞仿佛也在看着我。它们牙齿尚存,虽然严重残缺,但完全张开的牙床与完全裸露的牙齿所勾勒的表情符号具有任何活人都无法企及的冷嘲热讽的境界。
每次看到都有一些害怕,但每次惊惧之后都会慢慢镇定下来,毕竟身后不远处有那么多人在为我壮胆,因而,小便毕,还是要偷看几眼那些骷髅的。
埋藏了多年,在漫长的暗无天日之后,他们居然还有机会吹吹风。当时我心中的感慨至今令我无法描述得更加全面、准确。那些年月,这样的偶遇其实变成了常遇,先前本能的恐惧也就逐渐变成了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在我每次看完再回到众人堆里以后,我心中的沉重与悲壮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越了广阔丰厚的黄土塬。
日子在继续,但这也许只是我作为活人的主观感受。不过我也分明悟出,那些被黄土深埋了多年又见天日、龇牙咧嘴现出冷嘲热讽状的逝者,谁又能说他们没有处在同样的审视角度呢?另一些相关事件的发生又为我的想法做了很好的注脚或佐证:与我一起劳作的一些老者,他们按照一定的次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接连不断地深眠在黄土里。那时候,我的一些奇怪想法让我看到自己原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狂徒:如果我活得足够长寿,如此这般,我还会再次见到他们龇牙咧嘴充满冷嘲热讽之态的骨骸的!
没有办法,这件事和这些想法在我的脑子里多年来都挥之不去。我觉得,不论活着的还是逝去的,他们所面对的时空距离都是不甚遥远的,而状态的差别都是无改于本质意义的。黄土塬无所谓死活,所以它才安泰如故:但也许它也是有生死的,所以,它才对人的生命吐纳如故。人在这样的黄土塬上生存了许多年,生死之间,也相互供养了多年——它出产五谷供养人,人死后,躯壳血肉融入土地滋养五谷。如此周而复始,其中一个环节却不能忽略:存者也在供养逝者,生者也在供养死者,不用五谷,而用祝祷与祈愿,人之为人,因其能事祭祀焉!
朽腐,然后进入有机体基本物质微粒的重构流程,相对而言,这是不可更改与颠覆的自然流程,物质流变状态是永恒的,不同级别的有机体合构形态取决于精确严密且庞大复杂的自然律,人的存在形态只是其中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说,构成生命物质的基本形态是永恒的,而人的具体形态是偶然的、暂时的,人的智能属性又依托这种偶然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产生,存在的旁证更加虚无缥缈,相对于恒常不变的物质基础形态,有机体乃至人的存在又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特征引发人对自身存在真实性的反复质疑,并且至今无解,而宗教与艺术又用更加虚拟的形式缓解了人自我确认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困境,当然,我们再次发现,宗教与艺术的虚幻性质又将我们引入更加难以证明的虚拟之中,好在我们愿意相信。
顺应朽腐,这是多么伟大而高尚的自然法则,而刻意追求不朽者,又有几人真能不朽!人之为人,同时人之为物的自然秩序又怎能得到正常维持和延续呢?又有多少“香火”真的没有断绝呢?
白骨露于野,同此夏夜,经风一吹,寂冷的磷火闪闪烁烁、跳荡游移,谁又能说那不是万物如常流转、自然法则如常运行的“香火”呢?
风又吹来,丰盈饱满,顿感清凉无比。让我颇感羞愧的是,作为生者,因为无休止的患得患失,因为耽于生的烦恼与苦痛,而不能像逝者的头骨那样现出旷达一“笑”,可算是时间长路上可怜的弱者了!
这里是城市,是正处在夏天的城市,它是被人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则垒砌起来的烧结的黄土;这是夏天,是城市的夏天,相比于黄土塬上的夏天,这里太缺乏浩荡丰沛的高天长风了,这个事实让城市里的人们如何不生活得紧张而憋屈!也许,这是黄土地上的滋养与供养在这里有所断绝的缘故吧!
夜半以后长风更甚,可以入睡了。但愿但愿,是夜以后,我有更多的机会张开嘴唇向世界和别人献上旷达一笑,也给自己更多轻松快乐的理由。
2015-6-11
那就在它的怀抱里浮游吧。
稍稍安定下来,又觉得自己是被紧紧地拥在波浪滚滚的胸膛上的,那些“波浪”圆润,坚挺,饱满,有很好的弹性,从那里发出的乳香和汗液都是很浓的。乳房湿润而凉爽,但整个胸膛在衣襟的包裹下是很热的,吸乳的人最后必然要探出头去凉快凉快——真的探出头去了,那种凉快与清爽简直无法言说!
最温柔最体贴的地方终于也是留不住人的,特别是在吸奶的人长大以后。
时间一定到午夜了——起风了,在夏天,午夜的标志好像非风莫属——仿佛盛夏也需要探出头去或者解开衣襟求得一份清凉。来风不大,但比如丝如缕要丰沛一些。在捂得严实如胸膛一样的夏夜,那一阵清风虽只算作杯水车薪了,但也足以暂时缓解酷热的围困,总之,有比无好。
来去飘忽,那阵风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或者断绝了,我才感到那种短暂的清凉无可比拟也无可代替。过去了。于是,再次静静期待下一缕凉风惠然肯来,希望更强劲一些,更丰沛一些,更凉快一些,让这沉闷的夏夜变得轻盈一些清新一些。
天不负有心人,风又来了。
这一阵风可谓吹得酣畅。窗帘高高飘起的同时,屋里传来纸片之类被吹动的轻微声响,风铃也情不自禁地窃窃私语了几声,仿佛夏夜和夏夜中的一切都因此长长地舒了口气,全都变得神气活现起来。
夏夜凉风,它好像从来都是这样一股一股的,好像夏夜是一大块石灰岩体一样的东西,其中有被暗河与潜流冲蚀而成的隧洞,弯弯曲曲,又极纤细,所以,偶然来风就像并不浑浊的口气,每一次吹呴都是令人值得回味的。
也难怪啊,因为这里是城市,怎么能跟敞亮空阔的黄土塬相提并论呢!
关于黄土塬以及浩荡的长风,我的记忆就像刚刚翻开的土嚷一样清晰。我对“土气”的体验和认知就是从那里开始的。那时候,日子本身就像黄土一样平凡,过日子的景况就像光着脚踩在黄土地上一样无所顾忌,那种无所顾忌所致的自由舒畅就连常态性的饥饿感觉都会躬身隐退的。真的,其间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借以忘却赤贫带来的饥饿,而乐趣的极致又莫过于干完预定的活计之后,所有人都可以到地边土坎下面的阴影里坐成断断续续的一排,如释重负一般歇一歇。背靠黄土,坐着黄土,两手摩挲着黄土,双脚也在松软的黄土里有意无意地拱进、退出。那时候,那样的黄土塬上总有风的。风中总是携带着黄土的原味,也带着野草和庄稼茎叶的原味。孩子们跟大人们在一起,小便的时候无需刻意回避,只需走出几步背对众人即可。
站在黄土塬上对着远山与高天小便,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与那时那地的不息长风是一样的。风吹着,自己的小便在黄土地里发出“啪啪啪”的响声,聚积着。小便毕,亲眼看自己的尿液慢慢渗完,最后只剩下一个并不规整的小坑,坑里散布着洁白的泡沫,才肯转身离去。谢天谢地,那种日子是暂时失去时间属性的,而晨昏、四季的概念也可以完全忽略,自己唯一感到烦恼的事情就是总是长得太慢而希望快快长大,虽然实际上的生长速度总是很慢的。
广野来风丰盈、浩荡。有鸟叫。又听见坎上土块掉落的声音。侧头去看,有鸟影很快融化在粘稠而清澈的阳光里。但也许是土粒被风吹落了。
同时看见的还有土坎上破烂不堪的墓穴。
棺木朽腐,大都丢失了靠外的挡头木板。朽棺歪斜,棺中的骨骸,有些被塌落的黄土填埋了,有些还坚守着一隅空间。虽然那些骨骸已经彻底零散再无完形,但在朽棺里头仍然可见一个个埋没多年的头颅。重见天日了,对那些逝者而言似乎应该算作幸事,虽然那些头颅无皮无脸,样子也挺吓人的。尤其是,在我一次次无意看到的时候,那些骨骸上面的两个眼洞仿佛也在看着我。它们牙齿尚存,虽然严重残缺,但完全张开的牙床与完全裸露的牙齿所勾勒的表情符号具有任何活人都无法企及的冷嘲热讽的境界。
每次看到都有一些害怕,但每次惊惧之后都会慢慢镇定下来,毕竟身后不远处有那么多人在为我壮胆,因而,小便毕,还是要偷看几眼那些骷髅的。
埋藏了多年,在漫长的暗无天日之后,他们居然还有机会吹吹风。当时我心中的感慨至今令我无法描述得更加全面、准确。那些年月,这样的偶遇其实变成了常遇,先前本能的恐惧也就逐渐变成了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在我每次看完再回到众人堆里以后,我心中的沉重与悲壮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越了广阔丰厚的黄土塬。
日子在继续,但这也许只是我作为活人的主观感受。不过我也分明悟出,那些被黄土深埋了多年又见天日、龇牙咧嘴现出冷嘲热讽状的逝者,谁又能说他们没有处在同样的审视角度呢?另一些相关事件的发生又为我的想法做了很好的注脚或佐证:与我一起劳作的一些老者,他们按照一定的次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接连不断地深眠在黄土里。那时候,我的一些奇怪想法让我看到自己原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狂徒:如果我活得足够长寿,如此这般,我还会再次见到他们龇牙咧嘴充满冷嘲热讽之态的骨骸的!
没有办法,这件事和这些想法在我的脑子里多年来都挥之不去。我觉得,不论活着的还是逝去的,他们所面对的时空距离都是不甚遥远的,而状态的差别都是无改于本质意义的。黄土塬无所谓死活,所以它才安泰如故:但也许它也是有生死的,所以,它才对人的生命吐纳如故。人在这样的黄土塬上生存了许多年,生死之间,也相互供养了多年——它出产五谷供养人,人死后,躯壳血肉融入土地滋养五谷。如此周而复始,其中一个环节却不能忽略:存者也在供养逝者,生者也在供养死者,不用五谷,而用祝祷与祈愿,人之为人,因其能事祭祀焉!
朽腐,然后进入有机体基本物质微粒的重构流程,相对而言,这是不可更改与颠覆的自然流程,物质流变状态是永恒的,不同级别的有机体合构形态取决于精确严密且庞大复杂的自然律,人的存在形态只是其中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说,构成生命物质的基本形态是永恒的,而人的具体形态是偶然的、暂时的,人的智能属性又依托这种偶然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产生,存在的旁证更加虚无缥缈,相对于恒常不变的物质基础形态,有机体乃至人的存在又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特征引发人对自身存在真实性的反复质疑,并且至今无解,而宗教与艺术又用更加虚拟的形式缓解了人自我确认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困境,当然,我们再次发现,宗教与艺术的虚幻性质又将我们引入更加难以证明的虚拟之中,好在我们愿意相信。
顺应朽腐,这是多么伟大而高尚的自然法则,而刻意追求不朽者,又有几人真能不朽!人之为人,同时人之为物的自然秩序又怎能得到正常维持和延续呢?又有多少“香火”真的没有断绝呢?
白骨露于野,同此夏夜,经风一吹,寂冷的磷火闪闪烁烁、跳荡游移,谁又能说那不是万物如常流转、自然法则如常运行的“香火”呢?
风又吹来,丰盈饱满,顿感清凉无比。让我颇感羞愧的是,作为生者,因为无休止的患得患失,因为耽于生的烦恼与苦痛,而不能像逝者的头骨那样现出旷达一“笑”,可算是时间长路上可怜的弱者了!
这里是城市,是正处在夏天的城市,它是被人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则垒砌起来的烧结的黄土;这是夏天,是城市的夏天,相比于黄土塬上的夏天,这里太缺乏浩荡丰沛的高天长风了,这个事实让城市里的人们如何不生活得紧张而憋屈!也许,这是黄土地上的滋养与供养在这里有所断绝的缘故吧!
夜半以后长风更甚,可以入睡了。但愿但愿,是夜以后,我有更多的机会张开嘴唇向世界和别人献上旷达一笑,也给自己更多轻松快乐的理由。
2015-6-11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