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的水
2020-09-17叙事散文王克楠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53 编辑
古历四月,我来到归兰,四围都是我所不熟悉的南方的树,枫树,香樟树,杉树、苦楝子树,木油树等。树木是我的朋友,不管是南方的树还是北方的树,树木的品种不同,
古历四月,我来到归兰,四围都是我所不熟悉的南方的树,枫树,香樟树,杉树、苦楝子树,木油树等。树木是我的朋友,不管是南方的树还是北方的树,树木的品种不同,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53 编辑 <br /><br />古历四月,我来到归兰,四围都是我所不熟悉的南方的树,枫树,香樟树,杉树、苦楝子树,木油树等。树木是我的朋友,不管是南方的树还是北方的树,树木的品种不同,性格也不同,共同组成了归兰的绿色世界。
我来了,带着北国的体温。我曾经带着一沓子白纸到武汉的东湖写诗,一起在楚国大地上寻找楚辞的感觉。当时寻到了一块黄色石头,名字叫知音石。那一周,是生命里最浪漫的岁月,我在屈原的《离骚》里当一名爱国者。心是自由的,想飞到哪里就到哪里。从那时起,喜欢上南国的杨梅和樱桃,认为吃了这样的水果,会体会到人扎根山岩的感觉。这次到祖国的西南周游,听夜郎故土的朋友说,归兰乡的山坡上有许多野生的杨梅和樱桃,于是就来了,虽然路是颠簸的,但心是平坦的,看着车窗外的绿色的山,不知哪座山有野生的杨梅和樱桃。
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渐渐驶进归兰山的深处,驶进了水的世界,驶进了鸟的世界。山中有各种各样的鸟儿,鸟的种类之多,令我怀疑进入了鸟乡。这里的鸟们是自由的,也是幸福的。鸟从高的树上跳到低的灌木丛里,再从灌木丛跳到水田边,有的干脆就跳上水族的吊脚楼青灰色屋脊上婉转唱歌。不管哪种鸟的叫声,都含着清灵的水音,大约是这里的青山绿水熏染了它们的嗓子吧。面对鸟的高歌,低处水田里有(应改为:“的”吧)青蛙,一点也不甘于寂寞,它们在水田里呱呱地叫,像是为鸟的歌唱擂鼓叫好。比鸟更美的,是水族女子的勤劳,她们不仅在故乡里里外外一把手,有的陪同丈夫到城市打工,挣钱。水族自古以来自织自染棉纱布,水族女子头缠裹巾帕,发髻尖形,花栏杆大袖口,脚蹬尖嘴鞋,非常清美。水族男子的服装则简单了很多,用黄色或者黑色的布缠头,穿黄色或者黑色长衫。水族的乐器也简单,只有芦笙和长号,还有铜鼓,简单的乐器蕴含着这一方水土的内在风韵。
归兰是水族乡,由原来的阳和乡、奉合乡、归兰乡合并而成。归兰多水,多河,多小溪,多瀑布。雄壮的归兰山是山,也是泽国,山的四围有水,山上的植物保函着水,水在山上,水也在山脚;水在山顶,也在稻田里。到了归兰,可以看得见大地睁开了一只只亮晶晶的眼睛——眼睛就是稻田。稻田形状各异,汪出了水,也汪出了此地百姓的幸福。在水稻田散步,读李白的诗歌,会感到自己也是一滴水,是清洁的或者有杂质的水。我来到一道山涧,山涧边有饭店和民居,从高处往下看,足有二三十米的高度。山涧有两道洋河水,南一道,北一道,两条小河在山涧的拐弯处合流,就像两个兄弟因为意见不合而分手,到了生命的晚年又因为血溶于水的亲情,又和好如初。
归兰是水族乡,水族的“水”字对我有天然吸引力。在我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中,“水”是第一要素。水族文化对我也有吸引力,水族不仅有语言,而且有文字,100多个象形文字,造字解构仿汉字的倒反写(这在少数民族中少见)。水族人生活在水资源丰沛的西南山区,水水相映,让人感到自然贴切。黔南的归兰乡多水,“归”字在水族语言中意指溪流两旁的山峰,“兰”字在水族语言里意指溪流,我是热爱水族语言的,它们把人和大地之间的关系诠释得很到位。水族生活的地区多水,归兰山区有千丈归兰瀑布、登洞瀑布、玉皇桥等水的奇观。归兰山区有七道瀑布,其中开门千丈瀑布在开门中山汇集,一泻千里,蔚为壮观,你如想听水的合唱,就到归兰山吧,你一定不会失望!相对于壮观来说,我更喜欢纤细,一如我站在高处,低头和山涧的小溪对话,两道小溪流像是我多年前的两位老友,他们经历了生活沧桑,重新回到了自我,在这个山涧,我们重新相遇。小溪流中有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石头有十几吨重,小一些的也有几百斤,这些石头是水流从大山上“搬”下来的,在山涧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点像稻田的形状)。有一块石头呈现刀切斧劈的四方形,当地人称它为豆腐石。小溪流从石头上流过,也从大石头旁边流过,小石头躺在水的下边,大石头长在小溪流的旁边。有了小石头,小溪流就腾出了浪花,水流平缓的地方是绿的,水流激越的地方是白的,绿一块,白一块,给山涧增加了良多趣味。
水族的归兰乡多水田。我在北方的时候,因为地域遥远而对水稻的生长感到陌生而惊奇。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无论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都是一年一熟,而南方的水稻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只要有水和阳光的滋润,水稻就会生机勃勃。水稻的生长期短,给农人带来了更多的劳动挑战,山间的小块水田不适合现代化的机器操作,农人基本上还是用祖先传下来的简单农具在农田劳作。收割了一拨稻谷,农人没有歇息时间,接着耕地、耙地、灌地和插秧。在北方,农人是把麦种种植到田地,南方的农民远离水田育秧,待水田弄好,再把秧苗插进水田。虽然劳苦,这里的农民没有人抱怨,因为大地在他们眼睛里神圣的,是不可欺的。采风时,遇到不少在田地劳作的老者,年轻人去城里打工,留在家里的老者不忍看稻田里长荒草,不顾年老体衰,依然去稻田劳作,看到稻谷生长,他们才心安。我想,水田里的水,无论清澈或者浑浊,都是一种营养,农人的劳作是更重要的营养,有了这些营养,农作物才年年丰收,生气勃勃。我深入采访归兰山水族聚集地时,还在山涧看见了一架水磨。水磨坊是人和自然和谐的符号,小河的水推动了水轮,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磨出了白色的糯米粉。南方不能无水,水族的聚集地更不能无水,依水而居的民族均得益于水的馈赠,由此水不再是我猎奇的符号。南方的水,南方如果没有丰沛的水,还是南方吗?南方,南方如果没有水稻,那些风景里的小桥流水还会有存在的基础吗?
这是我第二次深入水族聚集地。第一次是去年到朗木水寨过“端节”(水族特有的节日),那次,一进山门,就被热情的水族大嫂“灌”了一肚子米酒。在酒的热力中,我和水族的年轻人一起跳舞、唱歌。那次还看到了水族神圣的祭祖仪式,水族先生用了五谷、腊肉等食品祭祖,让我体会到了粮食对农民的重要,体会到了土地的神圣。地上不仅是生长高楼大厦的,更重要的是生长粮食,粮食带来的文明是无法割断的。虽然我听不懂水族语言,当我在现场看到水族先生那样深情地供祭土地,我不由下跪,朝着土地,朝着神秘而伟大的土地下跪,在大地的深处,还有多少哲理没有被我解读呢?这次进归兰山,我谢绝了乡政府朋友陪送,自己独自一人在大山行走,在山坡和山脚的寨子里行走,就像婴儿朝向自己的母亲,像鸟儿回到山林,陌生的山林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陌生的吊脚楼是有温度的,曾催生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而我现在就在边城行走,看着同样的木质的吊脚楼,同样清澈的小溪流,心中感概万千。
我独自一人在归兰山行走,并不孤独,鸟的鸣唱,风的呢喃,小溪流的涌动,树叶的摇动,这些“物”的声音陪伴着我,让我醒悟到我的前生本是一棵草,一颗树,一阵风,一滴水,这些伙伴很多,和它们为伍,我自己感到很丰富。我气喘吁吁到了半山腰的时候,水汽更密集了,我知道,我是在云层里了。归兰山不仅多雨,而且多雾,因为雾气氤氲,这里的茶叶很有名,全乡有4500亩茶园。茶是雾气喂出来的,雾的本质还是水,是雾化的水,水族居住地多水,这是一件多么和谐的事情啊。我们这些不熟悉茶树的生长而津津乐道茶道时,真的是一种无知,我行走在茶园,为自己的无知感到脸红,善待生命,就要善待水,不要再去污染人类的水源了,污染了水,就污染了人类自己。
晚上,还是受到了归兰朋友的米酒款待。米酒,一碗一碗地喝,水族的民歌,一首一首地唱……我想,我是触到了水族文化的根了,那就是——水。
我来了,带着北国的体温。我曾经带着一沓子白纸到武汉的东湖写诗,一起在楚国大地上寻找楚辞的感觉。当时寻到了一块黄色石头,名字叫知音石。那一周,是生命里最浪漫的岁月,我在屈原的《离骚》里当一名爱国者。心是自由的,想飞到哪里就到哪里。从那时起,喜欢上南国的杨梅和樱桃,认为吃了这样的水果,会体会到人扎根山岩的感觉。这次到祖国的西南周游,听夜郎故土的朋友说,归兰乡的山坡上有许多野生的杨梅和樱桃,于是就来了,虽然路是颠簸的,但心是平坦的,看着车窗外的绿色的山,不知哪座山有野生的杨梅和樱桃。
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渐渐驶进归兰山的深处,驶进了水的世界,驶进了鸟的世界。山中有各种各样的鸟儿,鸟的种类之多,令我怀疑进入了鸟乡。这里的鸟们是自由的,也是幸福的。鸟从高的树上跳到低的灌木丛里,再从灌木丛跳到水田边,有的干脆就跳上水族的吊脚楼青灰色屋脊上婉转唱歌。不管哪种鸟的叫声,都含着清灵的水音,大约是这里的青山绿水熏染了它们的嗓子吧。面对鸟的高歌,低处水田里有(应改为:“的”吧)青蛙,一点也不甘于寂寞,它们在水田里呱呱地叫,像是为鸟的歌唱擂鼓叫好。比鸟更美的,是水族女子的勤劳,她们不仅在故乡里里外外一把手,有的陪同丈夫到城市打工,挣钱。水族自古以来自织自染棉纱布,水族女子头缠裹巾帕,发髻尖形,花栏杆大袖口,脚蹬尖嘴鞋,非常清美。水族男子的服装则简单了很多,用黄色或者黑色的布缠头,穿黄色或者黑色长衫。水族的乐器也简单,只有芦笙和长号,还有铜鼓,简单的乐器蕴含着这一方水土的内在风韵。
归兰是水族乡,由原来的阳和乡、奉合乡、归兰乡合并而成。归兰多水,多河,多小溪,多瀑布。雄壮的归兰山是山,也是泽国,山的四围有水,山上的植物保函着水,水在山上,水也在山脚;水在山顶,也在稻田里。到了归兰,可以看得见大地睁开了一只只亮晶晶的眼睛——眼睛就是稻田。稻田形状各异,汪出了水,也汪出了此地百姓的幸福。在水稻田散步,读李白的诗歌,会感到自己也是一滴水,是清洁的或者有杂质的水。我来到一道山涧,山涧边有饭店和民居,从高处往下看,足有二三十米的高度。山涧有两道洋河水,南一道,北一道,两条小河在山涧的拐弯处合流,就像两个兄弟因为意见不合而分手,到了生命的晚年又因为血溶于水的亲情,又和好如初。
归兰是水族乡,水族的“水”字对我有天然吸引力。在我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中,“水”是第一要素。水族文化对我也有吸引力,水族不仅有语言,而且有文字,100多个象形文字,造字解构仿汉字的倒反写(这在少数民族中少见)。水族人生活在水资源丰沛的西南山区,水水相映,让人感到自然贴切。黔南的归兰乡多水,“归”字在水族语言中意指溪流两旁的山峰,“兰”字在水族语言里意指溪流,我是热爱水族语言的,它们把人和大地之间的关系诠释得很到位。水族生活的地区多水,归兰山区有千丈归兰瀑布、登洞瀑布、玉皇桥等水的奇观。归兰山区有七道瀑布,其中开门千丈瀑布在开门中山汇集,一泻千里,蔚为壮观,你如想听水的合唱,就到归兰山吧,你一定不会失望!相对于壮观来说,我更喜欢纤细,一如我站在高处,低头和山涧的小溪对话,两道小溪流像是我多年前的两位老友,他们经历了生活沧桑,重新回到了自我,在这个山涧,我们重新相遇。小溪流中有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石头有十几吨重,小一些的也有几百斤,这些石头是水流从大山上“搬”下来的,在山涧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点像稻田的形状)。有一块石头呈现刀切斧劈的四方形,当地人称它为豆腐石。小溪流从石头上流过,也从大石头旁边流过,小石头躺在水的下边,大石头长在小溪流的旁边。有了小石头,小溪流就腾出了浪花,水流平缓的地方是绿的,水流激越的地方是白的,绿一块,白一块,给山涧增加了良多趣味。
水族的归兰乡多水田。我在北方的时候,因为地域遥远而对水稻的生长感到陌生而惊奇。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无论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都是一年一熟,而南方的水稻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只要有水和阳光的滋润,水稻就会生机勃勃。水稻的生长期短,给农人带来了更多的劳动挑战,山间的小块水田不适合现代化的机器操作,农人基本上还是用祖先传下来的简单农具在农田劳作。收割了一拨稻谷,农人没有歇息时间,接着耕地、耙地、灌地和插秧。在北方,农人是把麦种种植到田地,南方的农民远离水田育秧,待水田弄好,再把秧苗插进水田。虽然劳苦,这里的农民没有人抱怨,因为大地在他们眼睛里神圣的,是不可欺的。采风时,遇到不少在田地劳作的老者,年轻人去城里打工,留在家里的老者不忍看稻田里长荒草,不顾年老体衰,依然去稻田劳作,看到稻谷生长,他们才心安。我想,水田里的水,无论清澈或者浑浊,都是一种营养,农人的劳作是更重要的营养,有了这些营养,农作物才年年丰收,生气勃勃。我深入采访归兰山水族聚集地时,还在山涧看见了一架水磨。水磨坊是人和自然和谐的符号,小河的水推动了水轮,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磨出了白色的糯米粉。南方不能无水,水族的聚集地更不能无水,依水而居的民族均得益于水的馈赠,由此水不再是我猎奇的符号。南方的水,南方如果没有丰沛的水,还是南方吗?南方,南方如果没有水稻,那些风景里的小桥流水还会有存在的基础吗?
这是我第二次深入水族聚集地。第一次是去年到朗木水寨过“端节”(水族特有的节日),那次,一进山门,就被热情的水族大嫂“灌”了一肚子米酒。在酒的热力中,我和水族的年轻人一起跳舞、唱歌。那次还看到了水族神圣的祭祖仪式,水族先生用了五谷、腊肉等食品祭祖,让我体会到了粮食对农民的重要,体会到了土地的神圣。地上不仅是生长高楼大厦的,更重要的是生长粮食,粮食带来的文明是无法割断的。虽然我听不懂水族语言,当我在现场看到水族先生那样深情地供祭土地,我不由下跪,朝着土地,朝着神秘而伟大的土地下跪,在大地的深处,还有多少哲理没有被我解读呢?这次进归兰山,我谢绝了乡政府朋友陪送,自己独自一人在大山行走,在山坡和山脚的寨子里行走,就像婴儿朝向自己的母亲,像鸟儿回到山林,陌生的山林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陌生的吊脚楼是有温度的,曾催生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而我现在就在边城行走,看着同样的木质的吊脚楼,同样清澈的小溪流,心中感概万千。
我独自一人在归兰山行走,并不孤独,鸟的鸣唱,风的呢喃,小溪流的涌动,树叶的摇动,这些“物”的声音陪伴着我,让我醒悟到我的前生本是一棵草,一颗树,一阵风,一滴水,这些伙伴很多,和它们为伍,我自己感到很丰富。我气喘吁吁到了半山腰的时候,水汽更密集了,我知道,我是在云层里了。归兰山不仅多雨,而且多雾,因为雾气氤氲,这里的茶叶很有名,全乡有4500亩茶园。茶是雾气喂出来的,雾的本质还是水,是雾化的水,水族居住地多水,这是一件多么和谐的事情啊。我们这些不熟悉茶树的生长而津津乐道茶道时,真的是一种无知,我行走在茶园,为自己的无知感到脸红,善待生命,就要善待水,不要再去污染人类的水源了,污染了水,就污染了人类自己。
晚上,还是受到了归兰朋友的米酒款待。米酒,一碗一碗地喝,水族的民歌,一首一首地唱……我想,我是触到了水族文化的根了,那就是——水。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