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知识青年到我们村子插队
2021-12-25抒情散文于文华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知识青年到我们村子插队文/于文华我的家乡坐落在一条细细长长,且已干枯的名叫马石河的北岸,故叫河北村。按照西北人约定俗成的说法,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以于姓居多,杂姓只有几户。我们乡人家的房屋原先大多是土木结构,殷实一些的……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知识青年到我们村子插队
文/于文华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条细细长长,且已干枯的名叫马石河的北岸,故叫河北村。按照西北人约定俗成的说法,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以于姓居多,杂姓只有几户。我们乡人家的房屋原先大多是土木结构,殷实一些的人家,有像模像样的庄门,显得气派而威风。家境差些的,只在土墙上掏个豁口,随便找些木桩和枝条随意绑扎了,算是绝对意义上的柴扉,所以人们土话也叫豁落。其实聪明的古人原意是叫“和乐”—— 是人烟熙熙攘攘,和平繁茂的意思,歪嘴和尚把经念错了,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旧时农民生活的贫穷。
那时节民风纯朴,吃晚饭时喜欢端个大海碗,三五个、七八个聚在一起,一边说话唠嗑,一边吃饭,好像不那样吃,嘴里的饭就不好下咽似的。因此,村头的大槐树下,常常聚拢了不少人。也难怪,乡村文化信息闭塞,没有书报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各家各户拉的有线小喇叭里,整天播送什么“阶级斗争要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之类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孤陋寡闻的乡亲们,在劳作和生产的空隙,找些感兴趣的话题议论议论、谈喧谈喧、说道说道。那里是一般是乡村重大新闻的休息站,是乡村新鲜趣事的发布台。那天,一向消息灵通,被称作快嘴的于尕爷,神神秘秘地向众人透露,毛主席派来的秀才,叫什么知识青年的,要来我们村子插队落户了。一席话说的人们云里雾里,不明不白的。秀才听说过,不是要考什么举人状元吗?来庄稼地里和背着老日头下山的农民干啥呢?整天价土眉土眼的,那份苦谁愿意心甘情愿地受呢?再者说了,城里人怎么能舍得他们的宝贝疙瘩下放到穷乡僻壤的农村来受累,纯粹是玩笑,天大的玩笑!
但几天后,人们怀疑的眼光和议论就被事实击得粉碎,那消息确凿无疑,万分准确。我们放下书包铲猪草时,发现村子里靠近饲养场的平地上,拉来了好些红砖、水泥、白杨椽子、竹帘子之类的建房的材料,看起来是真正的要盖一栋新式的洋房子。不到一月,漂亮、美观、好看、整齐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就矗立在了乡人的眼前。那房子一色的红砖做框架,墙壁也是砖砌的,在土黄色泥巴的家乡民居中,显得鹤立鸡群,非同凡响。人们就开始嘀咕和议论着:能够住进这样房子的人,一定是些不同一般的秀才。我们也隔天就要到砖房前巴望一番,急切切地想早点看到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到底长什么模样、穿什么衣服、说什么洋话……
人们的渴盼中、议论里,生产队的胶皮大车,拉来了一车花花绿绿的铺盖和箱子,还有些说不上名字的东西。赶车的福财说:秀才们在公社开会,一会儿就到了。果然,在村子里的人几乎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夹道欢迎的目光里,从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里,公社的那辆28拖拉机拉来了一群穿着时髦、说话洋气,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男的大多穿一身草绿色军装,戴一顶军帽(只是没有领章和帽徽,不然叫人以为还是解放军呢!)女的穿的花花绿绿的,都是些乡里没有见过的衣服。一脸喜眉笑眼,叽叽喳喳的,好像到我们村子里来高兴的很!在队长的安排下,他们从车上取下各自的东西,走进还有些潮气的房间。两三个人一间房子。我们村里的小伙伴们,像过年一样高兴,追逐打闹,兴高采烈。又像看大戏一般眼望着那些知识青年,看他们慈眉善眼,一脸和气,我们怯生生地走上前,帮他们搬一些网兜里的脸盆之类的小东西。起初,我们还不敢进门,生怕人家笑话我们不懂事、没礼貌。也是农村孩子见到的生人少,胆怯羞涩的缘故。他们一个劲说着:进来,进来,小朋友,别害怕!进来玩、进来玩。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去,他们拿来饼干、花糖、苹果之类的我们没有见过的吃食,客客气气地让我们吃。我只抓了两个糖,一个赶快扔进嘴里,一个攥在手中舍不得吃,回家给弟妹吃。他们的房间不是土炕,而是木板床,墙壁也是白白的,天花板上用漂亮好看的花纸糊了,比起我们住的房子,显得整齐、雅致、舒心、美观,心想:啥时能够住进这样的房间,也算是一种福气! 后来,知识青年们便开始了火热的农村生活。做到了同工同酬,和社员们一起上工,一起散工,一起记工分,一起到生产队的场上分粮食。新鲜劲儿一过,人们不再格外关注他们。有些会搞关系的知识青年,会受到社员家的邀请,吃一些油饼子之类的独特吃食。他们中间的有些人,免不了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不是这家的鸡莫名其妙地丢失,就是他家的狗杳无音信地“不见”了,时间长了,人们自然把怀疑的目光撇向了他们——以前村子里谁家的猪啊鸡呀狗呀羊的找不到了,人们仔细一找,一般会在某个偏僻的角落或者人不注意的地方找到,现在无论怎么找,也毫无一点印迹。不是他们又会是谁呢?但他们的到来,给乡村带来的好处可谓多多。 那时乡村的夜晚是寂寞的夜晚,是寡淡的夜晚,是没有一点欢乐和喜庆的夜晚,人们喜欢早早入睡,可以剩煤油,白天的劳累已经使人们精疲力竭,除了我们孩子们打来闹去,疯玩一些游戏——打土块仗、捉迷藏(捉特务)等等。知识青年的到来,使我们村子里的人,除了下雨雪的时节,可以免费欣赏一些文艺娱乐活动。他们一个个身怀绝技,会吹笛子、拉二胡、打快板、唱歌儿、说笑话……夏天的夜晚,拿出他们的收音机,播放出当时流行的一些革命歌曲,听着听着他们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我们村子里的青年男女和小孩们,都自不而然被吸引而去,有些老人也会掺在年轻人中间,一起乐和乐和。 记忆犹新的是每年的看青。青黄不接的时节,队长最惆怅最担心人们的偷青掐黄。而那个时节谁家的粮仓米柜都空空如也,谁家的大人小孩都抽空掐几颗青粮食(能吃但未黄透的麦穗儿),放到炉子里烧烧就可以下咽充饥。以前看青的任务是一些愣头青小伙,但一个村子里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经常抹不开情面,谁看青都不大愿意,虽则不用干活,不用出力气,不是人人都能够享受的“待遇”。知识青年的眼睛里,盯着的是集体的财产,真正做到了六亲不认,他们看青绝对是大公无私。记得有次我铲猪草的时候,左瞅瞅,右巴巴,没有一个人。那时正午时节,看青的那个叫刘子清的知识青年,很可能去午休去了。我看见那一个个长势良好的葵花盘子,已经裂开了缝子,中间的葵花十足的饱满,有些葵花头都干枯了,稍稍坠着弯下来,从中间把手像剪子般撕开一条缝,使劲一柠,就可以把盘子掰到我的猪草筐里。一口气掰了五六个干枯的,见四下里根本不见一个人影。只有一缕缕的微风吹来,把庄稼的气息一点点送入我的口腔我的肺腑我的灵魂,是我朦朦胧胧地明白村庄离不开生命的呵护和滋养。也许是人贪婪的本性使我欲罢不能,心里想着再不搬了,可看看没人,还是停不下手中的忙乎。眼看我已经“弄”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葵花盘子,这下妈妈要好好夸我一番。正月里炒熟,能够买好多钱,就可以给我们割肉、扯新衣服、买花炮……正想得忘乎所以,沉浸在“超级梦想”里,不知何时从草丛里的地埂下,钻出了看青的刘子清。他瘦高个,白白净净的脸皮,眼眶上戴着幅近视眼睛。听说干农活经常出洋相,连我们村子里最愚笨的傻媳妇都不如。队长只好找一些放牲口、看青之类的轻松活照顾他。他好像满腹经纶,满肚子的中外故事,我们听了他不少故事。现在他呵呵一笑,我吓得不知该干啥。跑吧,似乎不可能。他以前是给我们说说笑笑讲故事,可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只有哭起来。他看了看我偷的葵花,嘲笑似的说:嗬!你人小,掰葵花还这么利索!全倒下,回家去。记着给谁都不要讲!我只好乖乖地从猪草中,找出全部的“战利品”,悉数上交,连一个都不敢遗留。事后细细一想:他一定对那些籽粒丰满的葵花垂涎已久,一定早就藏在了地埂下茂密的麦子中间,我的一举一动他实际上了如指掌。我的半天劳动,算是给他们知青点一顿丰盛的夜餐。也好,他没有向队长告发,否则计分员就要扣去父母的工分,我的名誉也会受到损害。 一地接一地的麦子金黄成一首甜美的歌。社员们跟知识青年都在挥汗割麦,放暑假的我们,也在女知青的带领下,双脚站在拉完的地块里,仔细捡拾那些遗漏下来的麦穗儿。我捡到一个,用牙把麦杆儿咬断,只把麦穗放到竹筐里,别人拾麦穗是东张西望,我是一个劲把头和目光搜寻在麦根间;其他的孩子的筐里,是连麦草带麦杆跟麦穗,我的筐里全部是一穗一穗整整齐齐的麦子,惹得领队的赵淑梅夸奖我说:小伙子,好样的!干啥都要认认真真,偷尖抹滑的人,迟早不会有啥收获!她是整个知青点最有学问的人,后来通过高考第一个走出了村子,也是女知识青年中最漂亮、最稳重的。经常手捧着书本在看,说话慢声细气,但有条有理,叫人刮目相看。她夸奖的话我自然深信不疑,因为我手里的竹筐中沉甸甸的收获就是最好的说明。我把这话牢牢记在脑海里,一直跟随着陪伴着我前行的每一步深深浅浅的脚印,叫我明白和知道:老老实实做人做事,黄天不负有心人。 还记得村子里的人家打庄子盖房,爹去外面讨生活去了,娘让我扛上铁锹去帮忙。其实,帮忙是假话,我是为了能够在歇息的时间,净肚子吃馍馍——东家为了慰劳干活的人,一般早就蒸好了雪白雪白的馍馍,可以放开肚皮,美美吃一顿腰食。我人小,但毫不吝惜力气,铁锹使劲往土墙上扔。目的是让人看见我不是哄饭来的。但那时不会巧用力,铁锹往上送土时,一下把铁锹铲在了一个知识青年的手上。他名叫刘强,身材高大威武,可是恶名在外的人,经常打架闹事,不是省油的善茬,听说还经常抢着戴真正的黄军帽。我一看不妙,脸吓得都白了,这下坏了,他那么厉害,还不把我好好“修理”一番,几个耳光是肯定还是轻的,把我踏几脚也说不上。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通过特殊的关系已经回城了,有的通过考试上了大学和技校,有的走后门去顶替了父母的工作,唯独他和几个缺少强硬关系,不会来事,又不好好学习的知青,依然在知青点待着。正准备要挨揍,他却出乎意料地笑了笑,像社员们受伤后采取简便的土方包扎方法——随手找了些干净的干土,按在流血的地方,血立马止住了。有人从衬衣上撕了一条布,帮他包扎一番。他见我还吓得发抖,轻松地说道:没啥,几天就好了,大家继续干活吧!看来,要全面认识和评价一个人,不能全听一面之词,不能只看人一时的表现,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当时我不知不觉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村子里最后一位知识青年是啥时候走的,我没有一点影响,因为那时我已经上初中,学习紧张了。只觉得他们来时是欢天喜地,热闹非凡,去的时节是悄没声息,寂寞平常。再后来过了二十多年后,我们村子里的人去兰州办事,碰到插队的知识青年,格外高兴,他们总要邀请去家里转转,像亲戚一样亲热。 虽然人们对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劳民伤财,是浪费青年的大好年华,耽误了他们为祖国建功立业的最好时机,但回过头来仔细一想,知识青年的插队落户,对缓解当时城市的就业、粮食、交通等的压力,对开发东北与西北边疆(东北的北大荒、西北新疆的许多农垦农场),都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而且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农村中锤炼了坚强的意志,励炼了他们百折不挠的品质,他们不怕吃苦,忍辱负重,日后在许多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为祖国建设中重要的力量!
(全文4381字)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于文华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条细细长长,且已干枯的名叫马石河的北岸,故叫河北村。按照西北人约定俗成的说法,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以于姓居多,杂姓只有几户。我们乡人家的房屋原先大多是土木结构,殷实一些的人家,有像模像样的庄门,显得气派而威风。家境差些的,只在土墙上掏个豁口,随便找些木桩和枝条随意绑扎了,算是绝对意义上的柴扉,所以人们土话也叫豁落。其实聪明的古人原意是叫“和乐”—— 是人烟熙熙攘攘,和平繁茂的意思,歪嘴和尚把经念错了,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旧时农民生活的贫穷。
那时节民风纯朴,吃晚饭时喜欢端个大海碗,三五个、七八个聚在一起,一边说话唠嗑,一边吃饭,好像不那样吃,嘴里的饭就不好下咽似的。因此,村头的大槐树下,常常聚拢了不少人。也难怪,乡村文化信息闭塞,没有书报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各家各户拉的有线小喇叭里,整天播送什么“阶级斗争要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之类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孤陋寡闻的乡亲们,在劳作和生产的空隙,找些感兴趣的话题议论议论、谈喧谈喧、说道说道。那里是一般是乡村重大新闻的休息站,是乡村新鲜趣事的发布台。那天,一向消息灵通,被称作快嘴的于尕爷,神神秘秘地向众人透露,毛主席派来的秀才,叫什么知识青年的,要来我们村子插队落户了。一席话说的人们云里雾里,不明不白的。秀才听说过,不是要考什么举人状元吗?来庄稼地里和背着老日头下山的农民干啥呢?整天价土眉土眼的,那份苦谁愿意心甘情愿地受呢?再者说了,城里人怎么能舍得他们的宝贝疙瘩下放到穷乡僻壤的农村来受累,纯粹是玩笑,天大的玩笑!
但几天后,人们怀疑的眼光和议论就被事实击得粉碎,那消息确凿无疑,万分准确。我们放下书包铲猪草时,发现村子里靠近饲养场的平地上,拉来了好些红砖、水泥、白杨椽子、竹帘子之类的建房的材料,看起来是真正的要盖一栋新式的洋房子。不到一月,漂亮、美观、好看、整齐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就矗立在了乡人的眼前。那房子一色的红砖做框架,墙壁也是砖砌的,在土黄色泥巴的家乡民居中,显得鹤立鸡群,非同凡响。人们就开始嘀咕和议论着:能够住进这样房子的人,一定是些不同一般的秀才。我们也隔天就要到砖房前巴望一番,急切切地想早点看到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到底长什么模样、穿什么衣服、说什么洋话……
人们的渴盼中、议论里,生产队的胶皮大车,拉来了一车花花绿绿的铺盖和箱子,还有些说不上名字的东西。赶车的福财说:秀才们在公社开会,一会儿就到了。果然,在村子里的人几乎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夹道欢迎的目光里,从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里,公社的那辆28拖拉机拉来了一群穿着时髦、说话洋气,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男的大多穿一身草绿色军装,戴一顶军帽(只是没有领章和帽徽,不然叫人以为还是解放军呢!)女的穿的花花绿绿的,都是些乡里没有见过的衣服。一脸喜眉笑眼,叽叽喳喳的,好像到我们村子里来高兴的很!在队长的安排下,他们从车上取下各自的东西,走进还有些潮气的房间。两三个人一间房子。我们村里的小伙伴们,像过年一样高兴,追逐打闹,兴高采烈。又像看大戏一般眼望着那些知识青年,看他们慈眉善眼,一脸和气,我们怯生生地走上前,帮他们搬一些网兜里的脸盆之类的小东西。起初,我们还不敢进门,生怕人家笑话我们不懂事、没礼貌。也是农村孩子见到的生人少,胆怯羞涩的缘故。他们一个劲说着:进来,进来,小朋友,别害怕!进来玩、进来玩。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去,他们拿来饼干、花糖、苹果之类的我们没有见过的吃食,客客气气地让我们吃。我只抓了两个糖,一个赶快扔进嘴里,一个攥在手中舍不得吃,回家给弟妹吃。他们的房间不是土炕,而是木板床,墙壁也是白白的,天花板上用漂亮好看的花纸糊了,比起我们住的房子,显得整齐、雅致、舒心、美观,心想:啥时能够住进这样的房间,也算是一种福气! 后来,知识青年们便开始了火热的农村生活。做到了同工同酬,和社员们一起上工,一起散工,一起记工分,一起到生产队的场上分粮食。新鲜劲儿一过,人们不再格外关注他们。有些会搞关系的知识青年,会受到社员家的邀请,吃一些油饼子之类的独特吃食。他们中间的有些人,免不了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不是这家的鸡莫名其妙地丢失,就是他家的狗杳无音信地“不见”了,时间长了,人们自然把怀疑的目光撇向了他们——以前村子里谁家的猪啊鸡呀狗呀羊的找不到了,人们仔细一找,一般会在某个偏僻的角落或者人不注意的地方找到,现在无论怎么找,也毫无一点印迹。不是他们又会是谁呢?但他们的到来,给乡村带来的好处可谓多多。 那时乡村的夜晚是寂寞的夜晚,是寡淡的夜晚,是没有一点欢乐和喜庆的夜晚,人们喜欢早早入睡,可以剩煤油,白天的劳累已经使人们精疲力竭,除了我们孩子们打来闹去,疯玩一些游戏——打土块仗、捉迷藏(捉特务)等等。知识青年的到来,使我们村子里的人,除了下雨雪的时节,可以免费欣赏一些文艺娱乐活动。他们一个个身怀绝技,会吹笛子、拉二胡、打快板、唱歌儿、说笑话……夏天的夜晚,拿出他们的收音机,播放出当时流行的一些革命歌曲,听着听着他们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我们村子里的青年男女和小孩们,都自不而然被吸引而去,有些老人也会掺在年轻人中间,一起乐和乐和。 记忆犹新的是每年的看青。青黄不接的时节,队长最惆怅最担心人们的偷青掐黄。而那个时节谁家的粮仓米柜都空空如也,谁家的大人小孩都抽空掐几颗青粮食(能吃但未黄透的麦穗儿),放到炉子里烧烧就可以下咽充饥。以前看青的任务是一些愣头青小伙,但一个村子里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经常抹不开情面,谁看青都不大愿意,虽则不用干活,不用出力气,不是人人都能够享受的“待遇”。知识青年的眼睛里,盯着的是集体的财产,真正做到了六亲不认,他们看青绝对是大公无私。记得有次我铲猪草的时候,左瞅瞅,右巴巴,没有一个人。那时正午时节,看青的那个叫刘子清的知识青年,很可能去午休去了。我看见那一个个长势良好的葵花盘子,已经裂开了缝子,中间的葵花十足的饱满,有些葵花头都干枯了,稍稍坠着弯下来,从中间把手像剪子般撕开一条缝,使劲一柠,就可以把盘子掰到我的猪草筐里。一口气掰了五六个干枯的,见四下里根本不见一个人影。只有一缕缕的微风吹来,把庄稼的气息一点点送入我的口腔我的肺腑我的灵魂,是我朦朦胧胧地明白村庄离不开生命的呵护和滋养。也许是人贪婪的本性使我欲罢不能,心里想着再不搬了,可看看没人,还是停不下手中的忙乎。眼看我已经“弄”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葵花盘子,这下妈妈要好好夸我一番。正月里炒熟,能够买好多钱,就可以给我们割肉、扯新衣服、买花炮……正想得忘乎所以,沉浸在“超级梦想”里,不知何时从草丛里的地埂下,钻出了看青的刘子清。他瘦高个,白白净净的脸皮,眼眶上戴着幅近视眼睛。听说干农活经常出洋相,连我们村子里最愚笨的傻媳妇都不如。队长只好找一些放牲口、看青之类的轻松活照顾他。他好像满腹经纶,满肚子的中外故事,我们听了他不少故事。现在他呵呵一笑,我吓得不知该干啥。跑吧,似乎不可能。他以前是给我们说说笑笑讲故事,可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只有哭起来。他看了看我偷的葵花,嘲笑似的说:嗬!你人小,掰葵花还这么利索!全倒下,回家去。记着给谁都不要讲!我只好乖乖地从猪草中,找出全部的“战利品”,悉数上交,连一个都不敢遗留。事后细细一想:他一定对那些籽粒丰满的葵花垂涎已久,一定早就藏在了地埂下茂密的麦子中间,我的一举一动他实际上了如指掌。我的半天劳动,算是给他们知青点一顿丰盛的夜餐。也好,他没有向队长告发,否则计分员就要扣去父母的工分,我的名誉也会受到损害。 一地接一地的麦子金黄成一首甜美的歌。社员们跟知识青年都在挥汗割麦,放暑假的我们,也在女知青的带领下,双脚站在拉完的地块里,仔细捡拾那些遗漏下来的麦穗儿。我捡到一个,用牙把麦杆儿咬断,只把麦穗放到竹筐里,别人拾麦穗是东张西望,我是一个劲把头和目光搜寻在麦根间;其他的孩子的筐里,是连麦草带麦杆跟麦穗,我的筐里全部是一穗一穗整整齐齐的麦子,惹得领队的赵淑梅夸奖我说:小伙子,好样的!干啥都要认认真真,偷尖抹滑的人,迟早不会有啥收获!她是整个知青点最有学问的人,后来通过高考第一个走出了村子,也是女知识青年中最漂亮、最稳重的。经常手捧着书本在看,说话慢声细气,但有条有理,叫人刮目相看。她夸奖的话我自然深信不疑,因为我手里的竹筐中沉甸甸的收获就是最好的说明。我把这话牢牢记在脑海里,一直跟随着陪伴着我前行的每一步深深浅浅的脚印,叫我明白和知道:老老实实做人做事,黄天不负有心人。 还记得村子里的人家打庄子盖房,爹去外面讨生活去了,娘让我扛上铁锹去帮忙。其实,帮忙是假话,我是为了能够在歇息的时间,净肚子吃馍馍——东家为了慰劳干活的人,一般早就蒸好了雪白雪白的馍馍,可以放开肚皮,美美吃一顿腰食。我人小,但毫不吝惜力气,铁锹使劲往土墙上扔。目的是让人看见我不是哄饭来的。但那时不会巧用力,铁锹往上送土时,一下把铁锹铲在了一个知识青年的手上。他名叫刘强,身材高大威武,可是恶名在外的人,经常打架闹事,不是省油的善茬,听说还经常抢着戴真正的黄军帽。我一看不妙,脸吓得都白了,这下坏了,他那么厉害,还不把我好好“修理”一番,几个耳光是肯定还是轻的,把我踏几脚也说不上。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通过特殊的关系已经回城了,有的通过考试上了大学和技校,有的走后门去顶替了父母的工作,唯独他和几个缺少强硬关系,不会来事,又不好好学习的知青,依然在知青点待着。正准备要挨揍,他却出乎意料地笑了笑,像社员们受伤后采取简便的土方包扎方法——随手找了些干净的干土,按在流血的地方,血立马止住了。有人从衬衣上撕了一条布,帮他包扎一番。他见我还吓得发抖,轻松地说道:没啥,几天就好了,大家继续干活吧!看来,要全面认识和评价一个人,不能全听一面之词,不能只看人一时的表现,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当时我不知不觉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村子里最后一位知识青年是啥时候走的,我没有一点影响,因为那时我已经上初中,学习紧张了。只觉得他们来时是欢天喜地,热闹非凡,去的时节是悄没声息,寂寞平常。再后来过了二十多年后,我们村子里的人去兰州办事,碰到插队的知识青年,格外高兴,他们总要邀请去家里转转,像亲戚一样亲热。 虽然人们对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劳民伤财,是浪费青年的大好年华,耽误了他们为祖国建功立业的最好时机,但回过头来仔细一想,知识青年的插队落户,对缓解当时城市的就业、粮食、交通等的压力,对开发东北与西北边疆(东北的北大荒、西北新疆的许多农垦农场),都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而且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农村中锤炼了坚强的意志,励炼了他们百折不挠的品质,他们不怕吃苦,忍辱负重,日后在许多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为祖国建设中重要的力量!
(全文4381字)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